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洪都拉斯咖啡里的SHG、HB指的是什么?洪都拉斯咖啡的风味特点有哪些?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我们熟知的七大洲中虽只有北美洲与南美洲,但通常情况下会将连接南北美洲的狭长地带称之为中美洲。这片区域面积虽不大,只有8个国家,但这些国家中有7个盛产咖啡,并以自家种植的咖啡闻名世界,如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洪都拉斯等。其中,洪都拉斯是中美洲最大、全球第五大咖啡产国,并且在保持高产量的同时,亦保持其较高质量的咖啡水平。 早在18世纪,咖啡就由西班牙商人引入洪都拉斯,但当时洪都拉斯农民主要种植香蕉等作物为主,因此只有小部分人种植咖啡。到了19世纪末,洪都拉斯的咖啡产业渡过了起步结果,建立了很多咖啡种植园,但规模都比较小。 其实,洪都拉斯的地理条件并不亚于其邻国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但由于当时洪都拉斯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在运输以及港口交通上缺乏支持,因此洪都拉斯的咖啡出口受到阻碍,导致咖啡绝大部分只能内销。 该情况直到20世纪中期才得以好转,开始对道路以及港口进行修建,使得出口更便利,并成立洪都拉斯咖啡研究所(Instituto Hondureño del Cafe简称IHCAFE),帮助当地咖啡品质的提升。但在1988年,该国迎来杀伤力强劲的飓风“米奇”,造成严重的破坏,飓风过后又遇上咖啡叶锈病的爆发,咖啡产业再次受到打击,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咖啡产业慢慢复苏,并成为该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洪都拉斯是个多山之国,全境75%以上为山地,内陆为熔岩高原,中美洲山脉由西往东穿过中部,形成许多盆地和河谷地带,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全国平均海拔900-1500米。该国气候属于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约23℃,气温温和,雨量充沛,加上高海拔山区以及火山土壤,拥有优越的咖啡种植条件。 洪都拉斯划分了六个咖啡产区,分别为科潘区(Copan)、欧巴拉卡区(Opalaca)、蒙德西犹斯(Montecilos)、巩玛阿瓜(Conayagua)、阿卡塔(Agalta Tropical)和帕拉索(El paraiso),并且这些产区海拔均在1100米以上。 目前,最为知名的为欧巴拉卡区(Opalaca),近些年常出现在该国的卓越杯(COE)榜单上。欧巴拉卡区位于圣巴巴拉省 Santa Bárbara、因蒂布卡省Intibucá及伦皮拉省 Lempira 之间。在该区域拥有该国最高的火山山峰拉斯米纳斯山(Cerro Las Minas),给予这里肥沃的土壤,种植海拔在1100-1700米之间,并有内陆湖约华湖(Lego de Yojoa)提供丰富水资源,加上合适的气候,这里生产的咖啡具有细腻的酸度,有热带水果,如柑橘、葡萄和桑葚等风味,整体表现平衡。主要种植波旁Bourbon、卡杜艾Catuai、伦皮拉Lempira、铁皮卡Typica,近些年也开始种植瑰夏Geisha。 洪都拉斯和大多数中美洲产地一样以海拔高度作物等级划分的主要标准,皆因海拔越高,昼夜温差大,咖啡鲜果成熟耗时越长,糖类物质积累更多,风味更加丰富,密度及硬度均更优。一般会分为SHG(STRICTLY HARD GROWN,海拔1200米以上出产的咖啡豆)、HB(GOOD GROWN,海拔800-1200米之间出产的咖啡豆)。...

哥斯达黎加咖啡为什么被誉为“黄金豆”?哥斯达黎加塔拉珠、三水河等咖啡产区有什么特点?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在南美洲与北美洲的连接地带,有一处名为“中美地峡”的“桥梁”,它将南北美洲之间的各国联系起来,在世界海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该地区的7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因盛产咖啡而在全球咖啡市场有极高的知名度,比如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 其中,哥斯达黎加是中美洲地区最早种植咖啡的国家,咖啡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该国生产的咖啡以优异的质量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还曾被英国贵族誉为“黄金豆”。 而能以精品咖啡为国家主要经济部门之一,则要得益于哥斯达黎加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哥斯达黎加被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贯穿,把东西两侧地区隔开,因此该国地形多为崎岖的山地,火山林立。哥斯达黎加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由于多山地,山谷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全年气温在15-26℃,全年分旱、雨两季。哥斯达黎加坐拥高海拔山区、肥沃的火山土壤、充足的日晒和降雨,十分适合咖啡种植和成长。 由于哥斯达黎加中部被科迪勒拉山系贯穿,使得咖啡产区均分布在中部山脉上,共分为八大产区:西部山谷(West Valley)、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y)、塔拉珠(Tarrazu)、三水河(Tres Rios)、欧罗西(Orosi)、布伦卡(Brunca)、杜利阿尔巴(Turrialba)、瓜纳卡斯特(Guanacaste)。 在这些咖啡产区当中,最为知名的是为塔拉珠(Tarrazu),位于该国中部,原本产区名字为洛斯桑托斯(Los Santos),该产区包括塔拉珠Tarrazu镇,多塔Dota镇等地区。当年,该产区内的塔拉珠最先开始成名,于是在2019年的时候哥斯达黎加政府登记注册了“Café de Tarrazú”这个咖啡原产认证,因此,后来人们逐渐使用“塔拉珠(Tarrazu)”来分大类产区。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口粮豆系列当中,同样包括有这一知名产区。这款入门精选塔拉珠咖啡豆,使用水洗处理法,冲煮后由轻微果酸,甜橙、坚果和蜜糖风味,回甘顺滑。 此外,三水河(Tres Rios)也是哥斯达黎加著名的产区之一,三水河产区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首都圣何塞的东部。但该产区是哥斯达黎加最小的产区之一,虽然产量少,但其生产的咖啡质量较高。 该产区临近哥斯达黎加著名的火山伊拉苏火山(IRAZÚ),该火山是哥斯达黎加最高的火山,也是一个大型的火山群,因此这里的土壤十分肥沃,咖啡种植在海拔1000-1600米的山坡上,并且该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气候较为湿润,因此生产出不少优质的咖啡,被一些咖啡爱好者们称为咖啡产地的“波尔多”。 ...

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介绍|云南咖啡种植品种有哪些?什么是云南小粒咖啡?云南咖啡好喝吗?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绝大部分咖啡产区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离不开当地产出的某种咖啡极具特色。比方说,牙买加的蓝山咖啡、巴拿马的瑰夏咖啡、印尼的曼特宁咖啡,还有,我们国家的云南小粒咖啡。 虽然云南小粒耳熟能详,但前街相信有不少朋友并不是完全的了解。所以,今天的前街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究竟什么是:「云南小粒」。   什么是云南小粒? 尽管咖啡属下分出了130多大种,但在这130多种里,具有商业价值的仅有3种。它们分别是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利比里卡。咖农们为了更好的进行辨认,于是根据结出的果实大小将它们分别称之为:小粒种、中粒种、大粒种。 阿拉比卡是里面个头最小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小粒咖啡指的是阿拉比卡。那么,云南小粒自然指的就是种植于云南的阿拉比卡咖啡。But!众所周知,阿拉比卡是个大种类,它旗下包含着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品种,例如铁皮卡、波旁、瑰夏等等。 虽然云南小粒泛指种植在云南所有的阿拉比卡种咖啡,但实际上,不同时期在云南主要栽种的小粒品种是有着一定区别的。要说具体是什么区别嘛,应该就是魔法界的纯正血统的巫师跟混血巫师的区别吧!   不同时期的云南小粒 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而关于记载,是由两组不同的人士将咖啡引进云南种植。一组是由景颇族边民引入,另一组则是传播最为广泛的由法国传教士引进。 清朝光绪18年(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从越南引进咖啡种植在了大理宾川县的朱苦拉村,并教会了当地的居民处理、研磨、冲煮等咖啡的一系列料理方式。 但由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十分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种植面积比较小,所以当时咖啡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很快得到大范围的传播。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咖啡才真正开始了成名之旅。 1952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到德宏州遮放乡做调查,结果在农户的庭院中发现了未曾见到过的结有红色果实的植株,于是便采购了大量鲜果带回保山市潞江坝开始培育研究。最终经鉴定,这是盛产于南美洲的「小粒咖啡」。 恰逢建国后发展经济的阶段,为了给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供给咖啡,于是很快,云南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咖啡普及和推动种植,并在当地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小粒咖啡的种植基地。 因为云南的气候环境十分优越,且有着外来专家的各方面援助,咖啡的种植大获成功!风味独特,产量极高,种植面积高达五万余亩,这让云南小粒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盛誉。而这时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的云南小粒,指的是种植在云南的铁皮卡、波旁这样的拥有纯正阿拉比卡血统的“老品种”。 如果这条“道路”通畅无阻,那么我国现如今兴许能够成为咖啡的种植大国。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让刚刚起步的中国咖啡止步于此。很多咖啡种植园停止了咖啡的栽种,更换成了其他的农作物。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巴西等南美洲咖啡种植国家遭到了叶锈病的侵蚀,产量严重暴跌进而导致咖啡价格暴涨。国际上的一些咖啡企业为了摆脱对这些产国的依赖,索性直接开发新的末经开发的咖啡产地。而非洲、亚洲等地便是该项目的重点对象。 198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浪潮,雀巢公司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并从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了卡蒂姆7963试种,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收购一批价格优异的咖啡豆原料用于速溶产品的制作。为此,雀巢大力推动云南的咖啡农业发展,并在1992年成立了咖啡农业部,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研究云南咖啡的种植与改良。 但研究的主要对象依旧是卡蒂姆,它是由Timor品种和卡杜拉杂交出来的阿拉比卡种。Timor是由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的杂交品种,而卡杜拉则是纯正的阿拉比卡种。所以杂交出来的卡蒂姆会拥有着四分之三的阿拉比卡血缘,自然会被归类于阿拉比卡种。 罗豆的基因让卡蒂姆拥有了极强的抗病能力和极高的产能,是铁皮卡、波旁等元老级品种的三倍左右。但也正因为罗豆基因的存在,让卡蒂姆的风味表现稍显逊色。“狂野、土腥味、杂味”等便是韩怀宗先生对之前卡蒂姆的风味描述,大家可以自行联想一下。 而正如前街前面所说,雀巢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减少速溶产品制作原料的成本。所以虽然卡蒂姆的风味不佳,但它高抗病、高产量的特性更能获取人们的青睐。于是,在雀巢的影响下,大部分咖农将原有的老品种纷纷砍伐,替换成了卡蒂姆,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这一场替代浪潮在2010-2011年前因巴西咖啡豆的豆价达至高峰达到高潮,这个时期的云南咖啡豆进入了历史的最高峰但又很快消逝。 虽然,现如今在云南咖啡的种植面积高达百万亩,但其中的95%都种植的是卡蒂姆。所以大家就能够知道,虽然云南小粒泛指所有种植在云南的阿拉比卡,但现在更多的是指拥有罗豆血缘的卡蒂姆。 随着中国精品咖啡市场的逐渐壮大,现如今云南在咖啡种植、处理方面的改善已经将云南咖啡的土腥味、苦杂味道慢慢磨灭。但要让云南咖啡形成受世界认可的产区风味,前街认为还是得从根源抓起。而近年越来越多拥有纯正阿拉比卡血统的老品种在云南释出,便已经充分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观点,并逐步改变。所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坦桑尼亚咖啡豆中的“AA”指的是什么?坦桑尼亚咖啡有多少等级?乞力马扎罗咖啡与肯尼亚咖啡相比有什么特点?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在非洲这片大陆上拥有不少高知名度的咖啡生产国,比如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卢旺达等,但其实还有一些国家的咖啡产业不容小觑,例如非洲咖啡的三巨头之一、被欧洲人赋予了“咖啡绅士”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是个海路兼备的国家。坦桑尼亚东部濒临印度洋,与肯尼亚、乌干达等八个国家接壤,全境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整体呈梯状。其中,非洲著名的东非大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国内东北部还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因地靠赤道,坦桑尼亚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低海拔地区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西部高原则为热带山地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21℃-26℃。全国雨量偏少,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但坦桑尼亚水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多条河流外,还有许多湖泊,非洲三大湖泊均在坦桑尼亚边境上。拥有高海拔山区,火山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因此能生产出优质的咖啡。 坦桑尼亚目前划分了九个咖啡产区,相对知名度较高的是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阿鲁沙(Arusha)、鲁伍马(Ruvuma)、姆贝亚(Mbeya)、塔里梅(Tarime)和基戈马(Kigoma),这些咖啡产区均围绕在坦桑尼亚四周。 在19世纪,坦桑尼亚是德国的殖民地,咖啡由德国人引进种植的,一开始在坦桑尼亚北部Bukoba地区种植,但由于与当地人的冲突一直没有太大进展。后来开始往其他区域转移,但主要集中在北部。 之后坦桑尼亚独立,政府开始发展咖啡产业,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受到咖啡叶锈病的侵袭,产量大减,因此咖啡产业转移到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在这些咖啡产区中,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阿鲁沙(Arusha)、奥尔德亚尼(oldeani)都是围绕着乞力马扎罗火山。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是整个非洲大陆的最高山,主要由基博、马文兹和希拉三个死火山构成,山顶常年积雪,咖啡种植在海拔1050-2500米的地区。足够高的海拔,火山土壤,还有纯净的溶雪水源,是最适合栽种咖啡的地区。 在该火山的南部就是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咖啡产区,也是是该区的首府莫希(Moshi)所在地,这里拥有坦桑尼亚最大的咖啡贸易与加工中心,主要负责该区域的咖啡处理和出口。 坦桑尼亚咖啡的分级方式和肯尼亚相同,都是以咖啡豆的大小进行分级。在筛选时让咖啡生豆通过带有固定尺寸孔洞的筛网,筛网的数字越大表示咖啡生豆的颗粒越大。 在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同样包括有坦桑尼亚这一知名产区乞力马扎罗咖啡豆,选用的是铁皮卡(Typica),使用水洗处理法,冲煮后有轻柔的酸质,有柑橘、莓果、蜂蜜和坚果的风味,口感柔和偏茶感,整体平衡。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认为,虽然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与肯尼亚、卢旺达等国为邻,但坦桑尼亚咖啡少了点明亮的酸质,酸质较为柔和,且有更浓厚的质感和浓香,整体更为平衡,有坦桑尼亚独特的特点。 ...

非洲咖啡产国介绍|肯尼亚咖啡具有什么风味特点?肯尼亚如何对咖啡生豆划分等级?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因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全州平均海拔达到750米,因此非洲拥有“高原大陆”的称号。通常情况,整个非洲会被划分为北非、中非、南非、西非和东非,而我们熟悉的咖啡,其产区大多集中在全非洲地势最高、大部分高原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东非区域。 东非地区被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沿线带来多座火山、熔岩高原和湖泊。东非地区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在高山地区气候较凉爽湿润,加上高海拔和火山土壤等条件,十分适合咖啡等农作物种植,因此东非地区拥有多个知名咖啡产国,如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其中肯尼亚咖啡以具有多层次的口味和果汁般的酸度而闻名。 肯尼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国大部分为平均1500米的高原山地,并且被东非大裂谷的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沿线还屹立着许多火山,其中最知名就是死火山肯尼亚山,是非洲第二高峰。 此外,肯尼亚地跨赤道,位于热带季风区,大部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沿海地区较湿热,高原气候则较为温和,主要分旱、雨两季,降雨量自西南向东北由1500毫米递减至200毫米,全年气温在12-24℃之间。高海拔山区、火山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降雨量,提供了咖啡生长的理想条件。 咖啡种植在肯尼亚主要分为三大区域,肯尼亚的中部区域、东非大裂谷区域以及西部区域。西部区域主要埃尔贡Mt.Elgon、特兰斯-恩佐亚Trans-Nzoia和邦格玛Bungoma这三大产区,主要集中在埃尔贡火山东边山脚下,东非大裂谷区域主要是纳库鲁Nakuru和基西Kisi,位于该国的中西部。而最主要的咖啡产区则是中部区域,这里生产着全国60%的咖啡,主要是涅里 Nyeri、基安布Kiambu、麒麟雅佳Kirinyaga、穆兰加Murang'a 和 锡卡Thika产区,这些产区基本围绕在肯尼亚火山周边。 锡卡Thika是一个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的一个小镇,该镇主要负责附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等工业。该地区靠近阿伯德尔山脉Aberdare,在小镇附近拥有茂密的森林、农田和河流,咖啡种植在海拔1520米-2200米之间。在该产区拥有不少知名咖啡处理厂,如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的肯尼亚咖啡豆就是来自这里的阿萨莉亚Asali处理厂。 肯尼亚无论在自销还是外售,都会使用相同的分级制度。分级是以咖啡豆的大小和质量作为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分为AA+、AA、AB、PB、C、E、TT、T,严格的分级可以确保咖啡豆品质。此外,肯尼亚出口和生豆商会针对AA和AB两个等级的咖啡生豆,加入杯测结果的分级(非国家官方),依序为 TOP、PLUS(+)、FAQ。他们会根据生豆和熟豆杯测为指标,用酸度、醇厚度以及风味对咖啡豆打分,每项1-3分。例如打分为1-1-1,就是TOP级。 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的肯尼亚锡卡产区阿萨莉亚咖啡豆,选用的是肯尼亚常见咖啡品种SL28和SL34,使用K72水洗处理,冲煮会闻到成熟番茄和花香,入口会有圣女果和乌梅风味,酸质明亮,甜感突出,有果汁感,口感干净。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认为,肯尼亚咖啡在全球咖啡市场拥有重要地位,因其具有多层次的口味和果汁般的酸度,十分具有肯尼亚当地独特的地域风味。 ...

巴拿马詹森庄园Janson Farms的独特之处有什么?詹森庄园日晒瑰夏能喝到哪些咖啡风味?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巴拿马詹森庄园#364 日晒瑰夏 国家:巴拿马 产区:沃肯产区 詹森庄园 地块:阿尔卑斯地块 海拔:1700米 品种:瑰夏 处理法:日晒法 风味:葡萄汁、浆果、发酵酒香、西梅、果脯、菠萝   詹森庄园(Janson Farms)的名字,对于瑰夏发烧友来说或许不算陌生。这可是一个自2013年在最佳巴拿马首次亮相后就连年上榜BOP获奖名单的宝藏庄园。近些年来,詹森庄园不仅凭借出色的咖啡品质,成为了巴拿马瑰夏的佼佼者,更因其精致的味谱,深受一众专业选手宠爱,并用作展演的重要部分,而这也使得“詹森庄园”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接下来,前街带领大家来云游一番这个巴拿马瑰夏的名庄园。 作为一个已经传承了三代人的家族经营式农场,詹森庄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26年,年仅21岁的小伙子Carl Axel Janson(卡尔 · 艾克瑟 · 詹森)从瑞典来到了巴拿马这片土地,很快便被那里别样的自然景观和怡人的气候环境深深地吸引住,本就对归隐田园满怀憧憬的他,便决定与妻子Margaret举家移民到奇里基省的沃坎高地,并在这里购置了一个牛场做起乳品生意来。 直到80年代中期,Carl 和家人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对园内进行了评估,意识到这里的火山土壤、海拔,以及气候、环境都十分适宜种植咖啡树,于是在1989年,詹森老先生跟儿子们(Michael、Carl、Ricardo和 Peter)一同创立了如今获奖无数的詹森咖啡(Jason Coffee),开始正式步入咖啡领域。随着农场的设施不断完善,詹森一家又在1993年建起专为精品咖啡生产而设计的加工处理厂,摸索着有关咖啡的一切,包括选种、培育、种植、采摘、后置加工等等。 2003年,翡翠庄园一战成名,T2722瑰夏成为了巴拿马当地赤手可热的品种,所有咖农都争先抢种,詹森家族也不例外。当时已经接手农场业务的第二代庄园主们,开始引进绿顶瑰夏树到自家种植园里试种,也为后来跻身巴拿马名庄园之列埋下了伏笔。当前,这个与咖啡已经接触了三十几年的名牌庄园栽种的品种除了大家熟知的瑰夏,还有卡杜艾、卡杜拉、帕卡马拉等。 詹森庄园坐落在巴拿马最西部的塔拉曼卡山(Talamanca Mountain)附近,目前拥有两个咖啡种植区:泻湖地块(Hacienda las Lagunas)和阿尔卑斯地块(Los Alpes),分别位于帝辛加尔火山(Volcán Tisingal)和巴鲁火山(Volcán Barú)的高海拔斜坡上。 泻湖地块,位于巴鲁火山(Baru)以西,其名字源于附近的湖泊,这里不仅拥有肥沃的火山土壤,还有多处天然泉水为农作物提供灌溉,咖啡树大都栽种在1350-1400米的海拔高度。 阿尔卑斯地块,则靠近巴鲁火山的西北面,它坐落在海拔更高的塔拉曼卡山脉的帝辛加尔火山边缘处,与巴拿马拉阿米斯塔德国际公园(La Amistad)相接壤,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自然保护区。大洋暖流、泉水、湿地、火山土壤等先天优势下,让这片原始森林成为了各种鸟类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也为瑰夏造就出一个理想之地。 前街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与翡翠、艾丽达等其他巴拿马名庄园不同,詹森庄园不光经营畜牧业和咖啡种植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探索有关咖啡的一切,还能惬意地在在农场附近的湖里泛舟,在优美的山坡上骑马,不仅如此,詹森家族的成员特意为前来的游人打造了一间詹森咖啡馆。试想一下,谁不想来一杯四美元的詹森瑰夏呢~ 前街留意到,詹森家族设计的logo十分简约,但却凭借几笔线条给人们充分展示出它最具代表的信息:原始森林和野生鸟类栖息地。无论是农场的打理,还是在精品咖啡板块,詹森家族一直都以“优质生产,和谐发展”的理念优先,尤其对大自然和水资源的保护,Carl 和家人们都称得上是行业的典范。 为了抵御虫害的入侵,同时保护该区域赖以生存的动植物,詹森一家将原始森林与种植园相互隔开,并着重避免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这类产品,相反,他们会依靠酶微生物来维持土壤中的养分平衡。此外,庄园利用太阳能和循环水为咖啡加工提供再利用资源,水洗加工剩余的果皮果肉部分还会经过有机处理变成咖啡树的肥料。 与许多巴拿马名庄一样,詹森园内一半的咖啡树都是瑰夏品种,而且詹森家族所推出的每一个批次都会带一个数字编号,这是庄园主为了实现每批豆子的完整可追溯性,采用精细化管理而制定的独立批次号,像前街今年入手的詹森瑰夏lot#364就来自阿尔卑斯地块,采用了日晒的加工方式处理。 一般来说,大多农场在收获咖啡果实后会使用普通麻袋来运输,詹森庄园则会使用板条箱盛放,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果实的挤压和果汁的风流失险。詹森庄园将采收后的果实先进行筛选,然后放置在晾晒网上铺开接受阳光的洗礼,约27-30天后,直到果实的含水量只剩下12%左右再送去脱壳,然后被送去仓库进行储存直至出口。为了给咖啡樱桃提供最佳的静置空间,詹森一家还为处理厂另外增设了一个可控温控湿的生豆仓库,同时密切地监控咖啡樱桃的ph值,以确保每个批次的一致性。 考虑到巴拿马的瑰夏往往饱含精致且复杂的花果香气,前街烘焙师选择了中浅烘焙来呈现这支詹森日晒瑰夏,经过了四天的排气与静养,前街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赶紧尝尝,于是采用杯测的形式对豆子进行品鉴。 干香:发酵酒香、葡萄干、车厘子、 湿香:酒心巧克力、蔓越莓 风味:菠萝、发酵感、成熟水果、果脯、优雅花香、浆果、葡萄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