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哥斯达黎加咖啡的发展史介绍|哥斯达黎加咖啡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哥斯达黎加咖啡的甜感高?

31 8月 in 咖啡知识

每当客人想要一杯甜一点的手冲咖啡时,前街可能会向其推荐哥斯达黎加的咖啡豆。不可否认,哥斯达黎加生产的咖啡豆品质高,风味清淡纯正,香气怡人,不过也有朋友好奇,为什么哥斯达黎加咖啡的甜感会比较高。 关于这点,前街认为,这要得益于哥斯达黎加几乎拥有咖啡种植的气候和地势条件,并且该国政府对咖啡产业十分重视,严格要求生产高品质的咖啡。另外就是哥斯达黎加常用的蜜处理法(Honey Process),该处理法能增加咖啡的甜度以及为咖啡带来焦糖般的口感。 位于中美地峡的哥斯达黎加,能同时受到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以及季风影响,在哥斯达黎加形成适宜的气温和独特的微气候。咖啡产区集中在该国中部,这里被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mountains)贯穿,并为这里带来众多的火山山脉和盆地,有超过80%以上的咖啡种植在海拔800-1700米的火山土壤里。 在咖啡的分级制度里,哥斯达黎加和大多数中美洲咖啡产地一样,以海拔高度作为主要标准,因其认为,海拔越高,昼夜的温差大,在气温低的时间,咖啡浆果成熟的时间被延长,在此期间糖类的物质能累积更多,风味也会发展得更丰富,密度和硬度也会更优。目前,大多数哥斯达黎加的咖啡豆都为SHB等级(海拔1200米以上)的极硬豆,在前街最常见的塔拉珠产区(Tarrazu)海拔更是高达1500-2100米高。 此外,哥斯达黎加政府对咖啡产业的重视,认为只有生产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在20世纪初制定了一条法律,禁止生产阿拉比卡品种以外的咖啡豆,由此可见其维护高品质咖啡的决心。 哥斯达黎加还是中美洲第一个因商业价值而种植咖啡的国家,至今已经有将近300年的种植历史,因此该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咖啡生态链和产业链。因此拥有资金对咖啡新品种和处理法进行研究以及革新,并成立哥斯达黎加咖啡协会ICAFE来完善管理,确保高品质咖啡豆的稳定生产。 目前,哥斯达黎加的咖啡会使用水洗处理和蜜处理的方式为主,蜜处理法是哥斯达黎加咖啡的一大特色,该处理发是一种介于日晒法和水洗法之间的咖啡处理方式,是通过引进巴西的半日晒处理法并加以改进而来的。相比水洗处理,经过蜜处理的咖啡豆甜度更高,酸质中等,口感丰富。 咖啡浆果在采收后进行筛选,品质良好的会使用了机械剥离果皮和果肉,保留果胶层,之后将其进行日晒处理。而咖啡豆中的果胶层是非常的粘稠,像蜂蜜一样,因此将这种处理方式命名为蜜处理。 并且在哥斯达黎加,生产商们能通过精准控制果胶的薄厚度以及干燥时长,细分出黑蜜、红蜜、黄蜜、白蜜等不同的处理方式,由于该方式能做到几乎不用水,并将果胶保留,能提供给咖啡豆更多的糖分,使其呈现出最高的甜感。 近日,前街咖啡新上了一款来自哥斯达黎加塔拉珠产区,圣伊西德罗拉布拉多庄园的蜜处理瑰夏,使用中浅度烘培,冲煮后有淡淡的花香,品尝起来有车厘子、柳橙、黄桃风味,果汁般清甜,尾韵干净,口感似乌龙茶。...

埃塞俄比亚西达摩Sidamo产区介绍|西达摩为何适合种植咖啡?班莎Bensa产区的咖啡风味是什么?

31 8月 in 咖啡知识

我们都知道,“咖啡之乡”埃塞俄比亚的地理环境条件适合种植咖啡,因此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知名的咖啡产区,比如西达摩(Sidamo)、耶加雪菲(Yirgacheffe)、古吉(Guji)、卡法(Kaffa)等,而不同产区生产的咖啡在风味、口感上存在些许差异。今天,前街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西达摩这个市面上较为常见且很有人气的埃塞咖啡产区。 西达摩最初的名字并不叫“西达摩Sidamo”,而是“西达马Sidama”,该地区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在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皇室入侵并吞并该地区,当时将该地方称为Sidamo。因此,之后一段时候在该地区出产的咖啡都被称为西达摩咖啡(Sidamo Coffee),并且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逐渐知名。直到后来政府对各个种族和地区进行重新规划,把该地区划入南方各族州,并把名字更正为西达马(Sidama)。 不过,相比起Sidama,人们更习惯叫Sidamo。并且埃塞政府为了保护该地区的咖啡时,选用了Sidamo®的名字作为西达马咖啡注册商标,因此到了现在,人民仍习惯称这里为“西达摩”。 在2020年之前,西达摩还只是属于南方各族州的一个区,后来当地人民通过独立公投,成为了西达马州(Sidama Region)。 在西达摩地区位于东非大裂谷阿瓦萨湖以南的高原,这里有多样的微气候,充足的雨水,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肥沃并且排水性良好的火山土壤,咖啡种植在海拔1400-2200米之间,为咖啡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目前,在西达摩产区,也有不少知名的子产区,如班莎(Bensa)、阿贝戈纳(Arbegona)等。在近段时间,班莎(Bensa)地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班莎卫浴西达摩产区的东北部,这里的海拔相当高,从1800米到2300米不等,其中还有些地区种植的咖啡高达2400米。 前街在之前的文章常提到,海拔越高,昼夜的温差大,在气温低的时间,咖啡浆果成熟的时间被延长,在此期间糖类的物质能累积更多,咖啡豆密度更高,风味也会发展得更丰富。 目前在班莎地区最知名的就是Alo咖啡,阿洛咖啡(Alo Coffee PLC)是一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贸易公司同时是一个生豆品牌,是当地一个家比较新的公司,成立至今才4年,由Tamiru Tadesse Tesema创立,主要负责出口班莎地区的咖啡。 Tamiru 在班莎地区的Alo村出生,就读工程专业,但一直想从事咖啡行业,后来看见同样来自班莎地区朋友,其种植的咖啡获得COE奖,激发Tamiru 的兴趣,认为班莎地区有很大的潜力,开始成立公司,立志推广班莎地区的咖啡。 开始在Alo村建立了处理站,用于收集和处理Alo村附近约200名咖农种植的咖啡豆,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种植知识培训,还会包揽附近村生产的咖啡豆。发展至今,ALO已经在该地区拥有8个处理厂,均在咖啡农村周边,这里能在咖啡浆果采收后更快递开始处理工作,确保咖啡浆果的新鲜度和品质。ALO生产的咖啡品种主要以JARC(吉玛农业研究中心)的74系列品种,包括74158、74165、7412和74110等。 前街也入手了ALO咖啡,选用的是Alo Coffee旗下的Hatessa处理厂,采用74158品种和日晒处理,冲煮有淡淡的玉兰花香,轻微的发酵感,入口有柑橘、百香果、凤梨等热带水果风味,口感清爽。...

手冲咖啡比美式咖啡更好喝吗?手冲与美式有何区别?手冲咖啡与美式咖啡的制作方式是什么?

31 8月 in 咖啡知识

如今市面上最受欢迎的两种黑咖啡,当属美式与手冲。这两款产品的制作方式、价格体系有所不同,所以难免会被进行比较,以至于有些人会在“多方面考量”后得出一个所谓的结论,“美式不如手冲”,而在网上流传已久的咖啡鄙视链图中,就展现了这样的关系。 虽然前街常说,鄙视链不应该存在,但出现这些误解的朋友其实并不算少。因此,今天前街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会有朋友认为美式咖啡不如手冲咖啡。首先,我们先来简单认识一下什么是美式咖啡,什么又是手冲咖啡!   什么是美式咖啡? 美式咖啡是意式咖啡体系中的一员,是通过用咖啡机高压萃取出来的浓缩咖啡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制作而成。它诞生于战争期间,因为美国士兵喝不惯高浓度的意式浓缩,所以便要求店家往浓缩里兑入水进行稀释。由于当时会这样喝的主要人群就是美国士兵,因此人们就将这样的一杯咖啡命名为「美式咖啡」。 由于其价格适宜,提神效果佳,所以美式咖啡现如今成为了大部分咖啡店中的扛把子(“销冠”),是不少上班族朋友的日常口粮。   什么是手冲咖啡? 手冲咖啡它是一种咖啡的萃取方式,通过人工注入热水来溶解出咖啡粉里的风味物质,而咖啡液在冲煮的同时又会同时释出,因此又名滴滤咖啡。 由于手冲咖啡全程都需要人为参与萃取,所以它的变量基本上都是由人为把控。不同的器具、不同的参数都会改变最终的咖啡表现,可玩性极高,再加上亲民的器具价格,优异的风味表现,手冲咖啡成为了不少朋友的心头好。 那看到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手冲咖啡和美式咖啡由于制作方式的不同,俩者其实并没有可比性。这就好像是在讨论一枚鸡蛋,是蒸的好吃还是煎的好吃一样。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有不少的朋友会认为美式咖啡不如手冲咖啡呢?前街认为,主要由三个方面所构成。 用豆不一:第一个原因来源于它们各自所使用的豆子区别!制作手冲咖啡所使用的豆子基本上都是单品豆,而制作意式咖啡所使用的一般都是拼配咖啡豆。由于拼配豆大多都是由商业豆组合而成,传统认知里商业豆不如单品豆,那么使用拼配的意式自然也就不如手冲啦。 价格对比:第二个原因则是价格问题!通常情况下手冲咖啡的售价都会高于美式咖啡的售价。以前街为例,前街的手冲咖啡最低价为30元一杯,而美式咖啡的售价则为23元一杯。因为品质常常会与价格挂钩,所以人们便会认为,更贵的手冲咖啡一定会比美式更好。 做法区别:最后一个原因便是做法上的区别!美式咖啡的做法正如上面所说,萃出一份浓缩以后直接加水即可。而手冲咖啡则是需要人工全程投入冲煮,看起来更加精致。那么自然人们就会联想到,投入了更多精力制作的咖啡会优于简单制作的咖啡。 话是这样说,可事物的好坏并不能够仅凭表面去进行评判。虽然美式咖啡使用的是拼配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拼配豆不一定就意味着品质不高。很多时候商家之所以使用拼配,是因为单品咖啡豆无法拥有一个完美的表现。 比方说,一号豆子虽然有着突出的风味表现,但它的口感偏薄;而二号豆子的口感醇厚,但风味强度稍弱。为此,我们要想既要又要还要,既要风味又要口感,那么就可以通过拼配的形式取一号豆子的优异风味,二号豆子的醇厚口感,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就能将优点尽收囊中啦。 以前街的暖阳拼配为例,虽然它是拼配,但它是由洪都拉斯·雪莉和埃塞俄比亚·红樱桃两支单品豆拼配在一起的,比例7:3。风味表现既有威士忌、黄油曲奇等沉稳的香气,还有些许埃塞豆活泼的莓果调调,层次十分丰富。虽然它并非单品,但表现十分出色。即便这样做的人并不多,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意式咖啡的拼配豆不一定就会比手冲的单品豆差。 再来解答一下价格问题,一般一壶手冲咖啡的用豆量会在15g左右,加上洗机豆可能也就去到16g。而萃取一份美式所需要的浓缩咖啡则是18g起步(前街粉碗使用的20g粉)。如果按照前街的做法去进行制作,那美式咖啡的成本其实会更高一些。但即便如此,前街还是选用了更低的价格来售卖美式咖啡。为什么? 因为它的受众群体更多,售卖的量也就更多!这就导致进货的量会更多,价格自然可以压到更便宜的一个价格(其他方面的成本也会一并降低)。同时,还因为浓缩咖啡的萃取主要依靠机器,可以给人节省下很多时间。所以综合之下,售价自然也就可以更低一些。 那最后是操作问题,虽然美式咖啡在出品时的操作流程十分简便,但事实上这背后的付出可不简单。不仅需要咖啡师进行预先调磨,还要在萃取过程中控制好咖啡粉的分布、萃取的时间和液量。将同样的一支豆子分别用于美式和手冲的制作,那么要做好一杯美式咖啡的难度其实会比手冲咖啡更高一些。 而味道方面正如前街所说,由于两者的萃取方式不一,每种咖啡都有它独特的存在意义,所以根本无法进行对比。而这,也是为什么前街一直强调鄙视链不应该存在的原因~...

拿铁Latte和卡布奇诺Cappuccino有何区别?如何制作一杯标准拿铁?卡布奇诺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31 8月 in 咖啡知识

拿铁和卡布奇诺这两款“元老级”的经典奶咖几乎是每家咖啡店的必备产品,但很多小白朋友在咖啡馆点单时,会对这两款咖啡一筹莫展,分不清两款奶咖的区别。所以不少人通常会选择看“啡”下菜,比如因为拿铁的拉花好看,就点一杯拿铁;或者觉得卡布奇诺的名字听起来更洋气,所以选择卡布奇诺。 但这样点单往往可能会伴随一个后果,那就是得到的咖啡跟自己想要的咖啡不太相符。所以今天,前街就带大家来回顾一下,拿铁和卡布奇诺,这俩非常经典的牛奶咖啡究竟有什么区别吧!   拿铁&卡布奇诺 拿铁,音译自「Latte」,它是受众最为广泛的牛奶咖啡。得益于拉花艺术的诞生,拿铁在20年代末掀起了一股史无前例的热潮,无数人都被拿铁咖啡表面的拉花图案所吸引,然后点上一杯,自此踏入了无啡不欢的“深渊”。 虽然卡布奇诺没有拿铁那般广泛的受众,但它同样是大部分咖啡餮客的心头好。卡布奇诺这个名称源自于教袍“Capuchin”一词,因为牛奶与咖啡融合的颜色与道袍的颜色极为相似,然后又因为早期的卡布奇诺会带有一个与道袍帽子极为相似的“小尖角”,于是人们便将它命名为「Cappuccino」。 拿铁和卡布奇诺所使用的材料一致相同。就是浓缩咖啡、牛奶、奶泡。虽然俩者使用的材料相同,但是!它们的用量有所区别。而正是材料的使用量不同,才促使拿铁和卡布奇诺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它们的味道,拿铁甜、卡布苦,就是因为牛奶的多和少所导致的结果。   味道上的区别 正如前文所说,拿铁的味道相对于其他的奶咖来说会更甜一些。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杯咖啡里的牛奶占比较多。以前街为例,前街出品拿铁的咖啡和牛奶比例为1:5,40ml浓缩咖啡和200ml左右的牛奶。 大量牛奶的存在稀释了咖啡的苦味,这减少了咖啡浓郁苦味带来的负担,牛奶能够与咖啡的味道达成平衡。所以人们之所以常说拿铁的味道老少皆宜,就是因为它没有那么苦。 卡布奇诺就是个与之相对的产品,它所使用的牛奶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多,因为目的在于使用少量牛奶来提升整体的质感,让咖啡味道更加突出! 前街出品的卡布奇诺咖啡和牛奶的比例为1:4,40ml的浓缩咖啡和160ml的牛奶,足足比拿铁少了40ml。因此,卡布奇诺因为牛奶无法与咖啡味道抗衡,这让咖啡的味道更加突出。那喝起来的话就会让人感受到更多的咖啡味,也就是比较苦了。   奶泡上的区别 除了杯量以外,俩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区别,那就是奶泡的厚薄程度!卡布奇诺的奶泡会比拿铁更厚,且奶泡会高于杯子本身,厚度大概在2~3厘米左右,而拿铁的奶泡仅在0.5~1厘米这个范围里。 奶泡给咖啡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那么第一个就是触感!当杯中奶泡越厚的时候,便说明经由打发生成的泡沫越多,我们在喝咖啡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感受到更加绵密的触感。卡布奇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浅抿一口的话甚至喝不到底下的咖啡,纵享奶泡的绵密感受;而当杯中奶泡越薄的时候,便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快的接触到泡沫底下的咖啡,所以相较于厚奶泡来说,薄奶泡的拿铁喝起来虽然没有那么绵密的触感,但它的顺滑度会更高一些。 那么第二个影响则是在拉花方面!我们常常看到的那些五花八门,难度极高的拉花图案大多都出自于拿铁咖啡。为什么呢?因为奶泡的厚薄程度影响了整体(牛奶奶泡)的流动性! 奶泡越薄,流动性越高,那么我们可以更轻易的摆晃出细腻的线条,做出一些复杂度比较高的图案;而当奶泡越厚的时候,流动性就越低。像卡布奇诺一样厚的奶泡几乎是无法通过摆动绘制出细腻的线条,因此在大多数时候,卡布奇诺都是只做简易的大白心,因为推不动,或者直接就不出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拿铁和卡布奇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杯量和奶泡的厚薄程度。拿铁因为杯量较大、牛奶多,所以喝起来牛奶和咖啡的味道可以达成均衡,比较甜。同时又因为奶泡偏薄,可以制作出很多复杂的拉花图案;而卡布奇诺则是杯量小,牛奶少,咖啡味道会更加突出。同时因为厚奶泡的存在,我们得以体验到更加绵密的感受。要是想再简单点的话那就...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品种有哪些?埃塞咖啡的种植采收模式是什么?大小不均的埃塞豆是瑕疵豆吗?

31 8月 in 咖啡知识

了解前街豆单的朋友知道,前街的咖啡豆产品中埃塞俄比亚产区的品类是最多。而许多购买埃塞豆的客人常会在后台与前街反馈一个问题:收到的埃塞豆大小不均。 咖啡豆作为农产品,本身无法像工业品那般拥有标准模版来复刻出相同规格的个体,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所买的一包肚子的大小都是比较均匀的,大的不会特别大,小的不会非常小。可埃塞的豆子恰恰相反,倒出来的豆子不仅大小不以,甚至长短有别、长相五花八门,让人感觉有点好坏参半,一些客人还会误会是不是瑕疵豆,怀疑前街以次充好。 确实,这种情况是很容易令人感到误会的。但对于埃塞的豆子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一个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埃塞俄比亚不同于其它产国的三大特点:品种、采收模式,以及分级制度。   埃塞俄比亚的原生种 原生种「Heirloom」,是我们在市面上最常见到的埃塞俄比亚产区的品种。虽然近两年埃塞的“数字编码种”(74、75系列)和原生瑰夏的名气如日中天,但原生种依旧是埃塞产区的主流品种。那问题就来了:原生种是什么品种呢? 其实吧,原生种并非单一的某个品种,而是一个统称,意指生长在埃塞俄比亚所有的咖啡品种。埃塞俄比亚作为阿拉比卡种的发源地,其坐拥的咖啡品种数不胜数。光是人类探索至今,记录在册的品种数量就已高达2000多种。更别提那些还没有被记录,还没有被探索到的那些品种了。 因此,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咖啡基因宝库,时刻都被境外的咖啡猎手们注意着。人人都试图能够通过探索,在埃塞找到堪比瑰夏、胜于瑰夏的高质量品种。 那埃塞政府此时就犯了难,一方面是品种数量过于繁杂,全部鉴定的难度堪比登天。另一方面又得防止这些猎手盗取品种!于是在深思熟虑下,政府就决定将诞生于埃塞俄比亚的品种统称为「原生种」。既出于保护目的,还为了减少品种带来的麻烦。 还记得前段时间前街分享的《咖啡生豆的三大分级》吗?在里面前街提及到,埃塞俄比亚的生豆分级标准为豆子的瑕疵率和咖啡的杯测分数,并非像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周边国家一样,使用豆子大小作为分级标准。 而之所以要这么制定分级标准,除了因为品种数量繁杂,还因为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埃塞俄比亚主流的种植采收模式。而这也促成了原生种这一统称的生成。   埃塞俄比亚主流的种植采收模式 大部分咖啡产区产出的咖啡都是来自于种植园咖啡!就是指规模较大,由私人经营的咖啡种植场。在这种模式下,咖啡能够被大批量且统一的进行种植、采收、处理、售卖,品种和品质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保障。但这样做的前提就是,要先花费很多钱来将种植园搭建起来。 埃塞俄比亚虽然有近五分之一的国民依靠咖啡谋生,但我们都知道,当地并不富裕。所以基本上能够在埃塞搭建种植园的咖农寥寥无几,即便从业人口众多。因此,在埃塞,生产出来的咖啡有近90%以上都是属于另外三种咖啡:森林、半森林、田园。 森林咖啡指的是咖农采收的咖啡是来自于埃塞俄比亚的山林间,那些野生生长的咖啡树。这些咖啡树无人打理无人照料,每逢咖啡果实成熟时期,咖农就会往返林间进行采收; 半森林咖啡则指咖啡树种植于森林和农户生活的范围区间,虽然前者一样,都是野生生长的咖啡树,但因为更靠近农户的生活范围,所以这些咖啡树会有专人打理、采收; 田园咖啡则指咖啡是由农户自行种植,采收。一般种植的场景是农户的田地或后院,总之就是农户的生活范围里。而这一模式的咖啡占据了埃塞俄比亚咖啡年产量的55%以上,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主力选手。 那无论是森林咖啡、半森林咖啡或者是田园咖啡,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绝大部分都属于品种混合采收。前俩者自不用说,田园咖啡这些由农户自行栽种的咖啡品种也是来自于森林里混合采收回来的野生品种。(除非上面给出了特别的需求或者品种种植,不然咖农们并不会刻意去区分采收的品种。)所以很多咖农至今都不知道他所种植的咖啡是什么品种。然后因为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咖啡果实的量,所以他们会将目光所及的所有咖啡果实尽数采收。只要是成熟的咖啡果,无论大小,无论胖瘦,全部都要进筐! 当混合采收以后,这些果实会售卖给附近的处理厂或者合作社。处理厂在收到来自不同农户的果实后也不会进行区分,而是直接统一处理,然后售卖给生豆商。 因此,无论是在种植阶段、采收阶段,还是处理阶段,咖啡品种都是在不断的混合、混合再混合。不同品种有着各不相同的外貌特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会大小不一,长短各异。因为打从一开始,它们就不是一个品种。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原生种」、「瑕疵率分级」等不同于常规的名称和制度。 而如果我们选择了一款不是原生种的埃塞咖啡豆,例如前街最近新上的ALO,它是74158品种。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豆子的大小、长相都大致相同~这便是原生种与单一品种的主要区别。...

手冲单品豆可以用来做意式浓缩吗?意式咖啡用拼配豆的好处有哪些?瑰夏豆能用来做espresso吗?

31 8月 in 咖啡知识

众所周知,市面上售卖的咖啡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单品咖啡的单品咖啡豆,一种则是用于意式咖啡的意式咖啡豆。因为前街的主业就是卖豆子的,所以常常会碰到一些客人拿着像瑰夏这类价格偏贵的单品豆子来询问:这个豆子能用来做意式吗? 想都不用想,这当然可以~意式咖啡和手冲咖啡并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它们仅仅是不同的咖啡制作方式。而瑰夏则是一个咖啡品种,除了意式咖啡机、手冲咖啡以外,我们还可以选用摩卡壶、法压壶等各种其他的方式对它进行萃取。 如果我们将单品咖啡豆用于意式咖啡的制作,那么它制作出来的浓缩咖啡将会被称为「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用单一产地咖啡豆制作的浓缩咖啡。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用这么贵的豆子来做意式咖啡,它值吗?   从风味的角度来看 如果我们是站在风味的角度上来看,那当然是值得的。回顾往年的世界咖啡师大赛,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选手都会采用像瑰夏这样的贵价豆来进行浓缩咖啡的制作。道理也简单易懂,因为这些豆子会拥有更加独特,或者更加具象的风味表现。这对于比赛来说,是不易失分的最优选项。 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贵价豆不一定就代表了味道佳表现出色,它的烘焙程度也不一定会适用于意式,但总归会给到我们更加别致的体验。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不少商家会劝阻这样的行为,为什么呢? 因为,成本实在是太!高!啦!!!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对于普通消费者还是商家来说,用贵价豆制作意式的成本确实是非常高的。这里的价格不单单指的是用咖啡豆做成一杯浓缩咖啡的材料成本价格,还包括调磨方面所需要的损耗。 在昨日文章的评论区里,就有朋友提出前街今天的文章可以是“调个磨半袋豆子没了怎么办”,可以看出研磨的调整并非能够做到「一次过」这样简单的事情(有概率,但很小)。但这也分情况,如果我们单纯是想要制作一杯美式咖啡,那么浓缩调整起来就会比较简单。 即便咖啡粉没有达到合适的研磨度,流速较快,我们也可以通过降低压力、减少水流量来延长萃取的时间,同时增加咖啡液重,以此来获得一杯萃取相对比较完整的lungo。毕竟美式本来就需要加水稀释,所以我们延长萃取也未尝不可。 而如果我们想要做的是一杯香醇浓郁的牛奶咖啡,就需要通过多次的研磨调整,来让咖啡在拥有一个出色味道表现的同时还拥有一个极高的浓度。就拿萃取高手能够三把定磨来进行假设,每次萃取需要20g粉,三次的话就是60g,如果中间还有调磨等情况,消耗的咖啡粉则需要去到70~80g不等。 正常一包偏贵的单品豆重量会在100g左右(20g一份可以萃5份),所以光是调磨,就已经花费掉了大半包咖啡豆。平价一点的会在100元左右,而像红标一样贵一些的则要去到300+。虽然自己在家喝并不用天天调磨,但如果我们喝的杯量不多的话,其实成本也是偏高的。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知道,之所以很多商家不推荐用贵价豆来制作意式,就是因为成本方面过高。如果我们可以无视调磨带来的损耗,那么用贵价豆来制作意式还是值得一试的。倘若真的有朋友想要尝试,那么可以先通过《如何调磨》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怎样快速调好一杯浓缩咖啡。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像昨日文章评论区里一位朋友提出的建议一样,使用同等烘焙的便宜豆子先将研磨调至大致的一个范围,再转用贵价豆来进行味道上的调整,这将会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省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