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陈年曼特宁是“过期”咖啡?何为陈年曼特宁?咖啡豆的陈年处理是什么?陈年曼特宁手冲好喝吗?

27 8月 in 咖啡知识

前街经常在文章里阐述咖啡生豆的新鲜度的重要性,介绍新产季的咖啡豆与旧产季的豆有何区别。不过今天前街将向大家介绍一款一点儿都不新鲜咖啡豆。这支与众不同的豆子以“过期”咖啡之名吸引咖啡客的关注,博得不少人对它的喜爱与追捧。它,就是陈年曼特宁。   什么是陈年曼特宁? 可以说,这是一次“意外”的结果。这个故事要回到印尼荷兰殖民时期,苏门答腊是当时世界咖啡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所生产的咖啡必须供应欧洲消费国庞大的需求,印尼一直要往欧洲输送咖啡豆,为了保证供给不断,会适当储存咖啡豆,但由于运输路程遥远等外界因素,导致运输时间过长,又遭受海风的侵蚀,咖啡豆输送到欧洲的时候,造就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殊风味,让欧洲的咖啡老饕们趋之若鹜。 因此,人们发现了把处理好的咖啡豆经过数年的陈化,咖啡的酸度也会逐渐消失,而留下的扎实的后韵与回甘调性,风味就好像普洱茶一样的迷人。但总不能用“意外”的办法生产陈年豆,这无疑会为咖啡豆的品质增添了不确定的风险,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陈年豆”并不是随意将咖啡豆安置在仓库等待数年即可,因为豆子放久了会出现腐坏,甚至发霉虫蛀。这就不是“陈年豆”了,而是坏豆。所以,渐渐地陈年曼特宁的生产模式开始规范化,成熟化。   曼特宁的陈年处理 首先新鲜采摘的咖啡果要经过常规处理,例如前街咖啡的陈年曼特宁咖啡豆是经过湿刨法处理的,在这道工序上,需要细挑选出好(饱满,目数大,无瑕疵)的豆子进行陈化。筛选好咖啡豆后就要入库储存进行陈化。 陈化处理必须在原产地进行,要安放在有温湿度控制或者通风良好的仓库。在陈化期间,必须经常翻动查看,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咖啡均匀接触空气,干燥度一致。二是检查是否出现霉豆,虫蛀豆,防止大面积感染。 现在的陈年曼特宁的陈化时间一般在2-3年,期间咖啡豆的酸度会慢慢减弱转为糖分,颜色也变得深沉些,多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很有辨识度。   前街咖啡烘焙分析 前街烘焙这一款咖啡豆采用了中深度烘焙,在烘焙中选择延长脱水时间使豆表与豆芯均匀受热。以表现这款豆子的醇厚、以及焦糖的甜感。 前街咖啡冲煮分享 陈年曼特宁与其它曼特宁最大的区别就是通过时间陈化,磨灭了大量的绿原酸(酸涩味),提高了甜度与醇度。因此我们冲煮的时候要重点突出甜感与醇厚的口感。 还是老样子使用15克咖啡粉,粉水比例为1:15,研磨度使用中粗研磨,20号标准筛网通过率为65%,水温使用87℃。为了突出醇厚的口感,使用kono滤杯。 冲煮方式使用分段式注水,第一段先用30克水进行闷蒸30秒,由于是中深烘焙,咖啡汉堡显得格外地鼓,本段是为了润湿咖啡粉,排出气体,为后面均匀稳定地萃取提供基础。 第二段小水流绕圈注水至125克时,此刻有大量的泡沫溢出,水位慢慢升高至滤杯的2/3处。待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继续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移走滤杯,(闷蒸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2'00''。 冲煮风味:松香、麦芽、焦糖的香气扑鼻而来,口感上少了传统曼特宁的狂野,多了些醇厚与细腻,有种老成持重的感觉,酸度较低,入口有熟普、焦糖、草药、巧克力的味道,甜感十足。 ...

「曼特宁」的名字由来|印尼曼特宁咖啡是什么品种?陈年曼特宁有何独特风味?

27 8月 in 咖啡知识

之前某位客人在前街门店喝咖啡时,看到豆单上写着的黄金曼特宁、陈年曼特宁、林东曼特宁等名字时,好奇地询问前街师“印尼咖啡的品种就是曼特宁嘛”。实际上,虽然这几款印尼咖啡都有着相同的后缀「曼特宁」,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后缀代表的是一个咖啡豆的品种。 那么,我们每每提及的印尼咖啡代表之一的「曼特宁」究竟指的是什么,前街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捋一捋「曼特宁」之名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咖啡品种。 曼特宁 大部分咖啡豆都是从产区、地名、港口名、品种里挑选一个作为它的名字。但曼特宁这家伙就搞特殊,它的名字不是用上面任何一个选择来取的!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占领了印尼,当时有个日本官兵在印尼当地的咖啡馆喝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味咖啡,他迫不及待地询问店主这个咖啡的名字,但由于语言的不同起到了沟通障碍,店主以为他在询问「你是哪里人」。于是便回答了“曼代宁族”(Mandheling),就这样,这个豆子被阴差阳错的当成了曼「特」宁品种。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官兵无法忘却那日在印尼喝到的美味,于是便让人从那边运输了大量的曼「特」宁到日本,从此这支豆子便在日本一路爆火,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而曼「特」宁这个名字就这样被流传到了今天。   那么,曼特宁到底是什么品种呢? 在《世界咖啡学》中,韩怀宗老师就有这样的一句话:“放眼各国,大概只有印度尼西亚有着类似于云南的情形。” 之所以会说这句话,是因为在17世纪的时候,荷兰人引进了大量的阿拉比卡豆,种在了锡兰(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由于气候水土适宜,阿拉比卡很快就覆盖式的进行扩散,如日中天。 直到1880年,席卷全球的叶锈病蔓延到了印尼,在印尼的阿拉比卡也没能挨过这一劫,全线枯死殆尽。自此,人们被强制放弃了经营多年的阿拉比卡,转而种植抗病能力强的罗布斯塔。现如今,印尼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咖啡产国,其中,罗布斯塔占据了总产量的90%。 而曼特宁就属于印尼为数不多的阿拉比卡品种,但它们大都是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的混血种,只是在基因上,阿拉比卡占有的比例较多,所以被归类为阿拉比卡种。 「Ateng」、「Timtim」便是曼特宁的主要使用品种,听起来都很陌生是吧~这是因为印尼当地的叫法跟我们的称呼方式有些出入,像「Ateng」其实就是我们口中的「Catimor」卡蒂姆;「Timtim」则是蒂姆,都含有罗布斯塔的基因,可能是由于Ateng这个品种适应了印尼的风土,所以并没有出现我们认知里卡蒂姆特有的狂野泥土气息。 有哪些是比较常见的曼特宁呢? 一、林东曼特宁 林东是位于托巴湖西南的一个山区,它每年所产的曼特宁约1.5~1.8万公顷。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水资源太过珍贵,林东曼特宁以日晒处理为主,但由于产出的品质不佳,后面便更改成了巴西的半日晒处理。 事与愿违,印尼的气候湿润,并没有足够的阳光能够像巴西一样直接晒干粘稠的带壳豆,在几经转折下,误打误撞地诞生出了世界罕见,印尼独属的处理法——「湿刨法」,经过湿刨处理的豆子酸度低,醇厚度高,很快就流传开来。前街的印尼曼特宁口粮豆便是来自于此。   二、黄金曼特宁 黄金曼特宁产自盖奥山的瓦塔湖,由于湿刨法处理产生的瑕疵豆较多,日本人在十几年前特别对曼特宁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品质管控:生豆先从密度与色泽进行筛选,筛选后的豆子先后会经过四次人工的挑选,在这个环节剔除瑕疵豆,最后就成为了色泽暗绿,豆相均一的曼特宁。 (上图为熟豆) 由于处理生豆时,豆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如同黄金一般的颜色,于是人们便将其取名为「黄金曼特宁」。黄金曼特宁的规格标准是十八目以上,瑕疵豆少于3个(300g生豆样品),属于最高等级G1等级,喝起来的感受会比常规的曼特宁更加干净、醇厚。   三、陈年曼特宁 你敢相信,咖啡豆也能够陈年处理!将生豆藉由延长存储时间,从而达到自然熟成的目的(约2~3年)。在这个过程中,曼特宁的酸涩成分经过熟成,转化为了糖份,咖啡喝起来更为圆润。 但对于形成的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环境必须具备阴凉,通风的条件来防止咖啡豆发霉发潮。由于存储的时间较长,且环境阴暗,稍不注意,长时间存储的陈年曼特宁就会带有霉味、麻布袋或皮革等负面味道。...

低因咖啡、脱因咖啡与常规咖啡有什么区别?低因咖啡有什么种类?低因咖啡好喝吗?

27 8月 in 咖啡知识

咖啡虽然美味好喝,但由于个人体质,一些喜欢咖啡的人却有着咖啡因不耐受的烦恼,一喝完咖啡就会睡不着觉。因此前些年,既有咖啡的香气,咖啡因含量又低的低因咖啡出现在咖啡市场,成为风靡一时的热潮,很好地解决了咖啡因不耐受的人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 低因咖啡 低因咖啡,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独立出来的一个品种,我们可以直接这样对它们进行理解:是一款比常规咖啡豆持有的咖啡因含量更低的豆子! 众所周知,咖啡含有咖啡因!就目前市面上最具商业价值的咖啡品种无非就分为两大类: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在0.9~1.4%区间,平均值为1.2%;罗布斯塔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则是阿拉比卡的两倍,在1.8~4%区间,平均值为2.2%;而人们发现,在留尼汪岛种植的波旁变种尖身波旁的咖啡因含量仅有阿拉比卡种的1/2,因此,低因咖啡的名号就此诞生。 咖啡因的作用 在饮用方面,咖啡因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作用是提神醒脑的效果,而在咖啡果生长发育的时候,它的主要功效便是“抵御外敌”(抗病抗虫)。 咖啡果实会吸引害虫过来啃食,因此,咖啡树就需要分泌出咖啡因来抵御害虫。海拔越低的地方害虫就越多,咖啡树需要分泌的咖啡因自然就越多;海拔越高的地方害虫较难生存,数量少,咖啡树自然就不需要分泌出过多的咖啡因。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除了品种外,咖啡因的含量跟种植海拔还有一定的关系,罗布斯塔种会有着如此充沛的咖啡因就是这个道理。   低因咖啡的种类 这里的种类可不是指豆种嗷,而是意指低因咖啡的生产,低因咖啡的生产无非就是两种方式:自然生长和人工后期!这时候就有朋友发出提问啦:明明可以天然生长,为什么还要人工培育呢? 是这样的,由于咖啡因含量较低,所以它的抗虫抗病能力会比较匮乏。高海拔并不代表就无病无害,因此,低因咖啡的种植可以说是非常困难,曾一度濒临灭绝。 既然种植起来都这么困难了,那最后收获的数量必然不多,而低因咖啡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大,因此,人们就需要对常规的咖啡果实采用后期脱因的方式,来大批量获取低因咖啡,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现在市面上所说的低因咖啡一般都是指人工脱因的咖啡!   人工脱因的方式 由于是人为进行的脱因,咖啡因能够消除的比较彻底,所以呢,这些低因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会更加稀少。据欧盟对此类的标准:咖啡因含量不超过生豆的1%!而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署FDA的标准则是消除至原咖啡因含量的3%以下,算下来其实是跟欧盟标准差不多的。 人工脱因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法、瑞士水处理法、间接/直接溶剂式处理法。其中,瑞士水处理法便是目前最主流的低因咖啡处理方式,所以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它是怎样的一个处理。   瑞士水处理法 瑞士水处理法是瑞士公司Coffex于70年代末研发的!这种处理法的操作是先将生豆浸泡在热水中,在浸泡的时候咖啡豆就会开始去除部分的咖啡因,然后人们会将浸泡过的溶液用活性炭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再重新倒回咖啡豆中,以此来达到消除咖啡因的目的。但是,除了咖啡因之外,咖啡风味也会伴随着一块流失。 低因咖啡的风味如何呢? 无论是人工还是天然,低因咖啡确实是会比常规咖啡的咖啡因含量低很多,但是呢,在风味表现上都是比较平庸的。 正如前面所说,人工脱因会连同风味一并带走。除此之外,咖啡因是咖啡里苦味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苦味在咖啡里担当着维持均衡、提升口感的角色。当缺少了苦这一味道的加持,咖啡喝起来也就不会有太丰富的层次体验,比较单一。...

低因咖啡是什么?低因咖啡有哪些处理方式?低因咖啡的风味口感如何?

27 8月 in 咖啡知识

由于咖啡中含有能令人提神的咖啡因,所以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为了提神醒脑而饮用咖啡。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也有所差别。有些人对咖啡因十分敏感,但又喜欢咖啡的浓郁香气、想喝咖啡,便会问前街有没有咖啡因含量比较少的咖啡。对此,前街认为,或许低因咖啡会是不希望摄取太多咖啡因人群的最佳选择。 低因咖啡是什么? 一般的情况下,测量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是使用重量比例。阿拉比卡咖啡豆咖啡因含量为0.9%-1.4%(平均1.2%),罗布斯塔则为1.8%-4%(平均2.2%)。而低因咖啡分为天然低因咖啡和人工处理脱因(低因)咖啡。 比较常见的天然低因咖啡就当属尖身波旁(Coffea Laurina)了,它的咖啡因是普通阿拉比卡的一半(0.6%)。与其他人工处理后的低因咖啡不同,尖身波旁是由于基因上的退化,致使咖啡因含量相较于一般的阿拉比卡咖啡树要更低,且风味更佳。 而针对人工脱因处理的低因咖啡,欧盟对此类低因咖啡的标准是,处理过后的咖啡因含量不超过生豆的0.1%,而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署FDA的标准是除至原咖啡因含量的3%以下。   低因咖啡处理方式有哪些? 如今去除咖啡因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大致可分为直接/间接溶剂式处理法、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法、瑞士水处理法和山泉水处理法。   直接溶剂处理法 直接溶剂处理法是使用二氯甲烷、醋酸乙酯等化学溶液将咖啡因溶出。首先以蒸汽打开咖啡生豆的气孔,将二氯甲烷溶剂直接加入咖啡豆中,待溶剂与咖啡因融合之后,将充满咖啡因的溶剂清洗掉,咖啡豆再次蒸煮除去所有残留的溶剂。 由于使用了二氯甲烷被怀疑长期接触会增加致癌风险,因此用其作为溶剂会存在担忧。但其实FDA将去咖啡因的二氯甲烷含量限制在0.001%,实际上比这还更低,副作用影响甚微。 使用乙酸乙酯作为溶剂的流程一样,乙酸乙酯通常来自甘蔗,因此在使用时,直接溶剂法有时被称为甘蔗脱因法。通常哥伦比亚的脱因处理就是使用这种方法。但乙酸乙酯是高度易燃的物质,因此危险性较高。   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法 这种处理法是先让咖啡豆吸水膨胀,咖啡因分子在咖啡豆内呈松动状态。加入液化二氧化碳并在水中制造大于100大气压。二氧化碳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在溶解出咖啡因的同时不会去“伤害”咖啡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保证了咖啡豆的风味不被破坏。带走了咖啡因的液态二氧化碳还可以去除咖啡因后循环使用。 使用二氧化碳去咖啡因所制成的咖啡对人体负担较低,且根据研究这种方法萃取出的咖啡因量比直接溶剂法更多,同时这个方法的成本比直接溶剂法高出许多。   瑞士水处理法 瑞士水处理法是瑞士公司Coffex在70年代末开发的,SWISS WATER®目前已注册专利。这种处理法会将咖啡生豆浸泡在热水中,浸泡的阶段其实已经部分去除了咖啡因。随后将浸泡过的溶液以活性碳过滤,最后再将溶液倒回咖啡豆中。这一系列的步骤会更有效的去除咖啡因,除了不需要使用化学溶剂之外,浸泡过的溶液还能重复利用在不同批次的处理程序,但是咖啡依然会在过滤的过程中流失了风味。 这个方法的咖啡因去除率可以达到99.9%,也是咖啡因去除率最高的方法。前街咖啡在多支低因咖啡豆中进行杯测,去年选择了一支哥伦比亚的瑞士水洗处理法上架,该咖啡豆产自哥伦比亚的蕙兰产区,品种包含了铁皮卡、卡杜拉以及卡斯提优。再搭配上瑞士水洗处理法,这支低因咖啡豆在杯测的时候就展现出明显的黑可可、焦糖、坚果以及浓郁醇厚的口感。        山泉水处理法 与瑞士水处理很相似,这是使用另一种特殊的水,取自冰河的水来提取咖啡因。Descamex这家公司表明他们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过滤装置来去除咖啡因。处理后会得到不含咖啡因的水基溶液,此溶液还同时溶解了咖啡的固体物质,可再利用于去咖啡因的处理程序。  ...

埃塞西达摩罕贝拉产区咖啡风味介绍|什么是“花魁味”?花魁咖啡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27 8月 in 咖啡知识

自从花魁咖啡面世,这支名字独特的豆子便一直深受国内咖啡迷的关注。每年新产季的花魁咖啡豆还未到岗,整个咖啡圈就已经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希望新一年的花魁仍有如草莓般香甜以及奶油般的顺滑。 而最新产季的花魁7.0在今年5月到港后,许多小伙伴也在第一时间买到了新鲜的花魁7.0豆子,迫不及待地品尝一番。但是,「为什么花魁7.0没有花魁味道?」、「花魁怎么一股耶加雪菲味」、「不是buku abel处理厂的日晒,也就是说不是花魁啦」……在弘顺公司上架花魁7.0咖啡生豆、各烘焙商上架花魁7.0咖啡熟豆后,都收到了大家对花魁7.0咖啡豆真实性的质疑。 有的认为该批次的味道与2017年冠军批次花魁咖啡豆不同,有的则出于这批花魁咖啡豆不是来自Buku Abel处理厂而认为不是花魁咖啡豆。 所以,什么是花魁咖啡豆呢? 2017 TOH(这是由非洲咖啡协会在非洲产国之间发起的咖啡豆竞赛),一支来自罕贝拉产区、DW公司旗下“Buku Abel”处理厂的日晒批次埃塞原生品种咖啡豆以其浓浓的草莓和奶油香气一举获得了2017年TOH大赛的日晒组冠军。 同年,该冠军批次的生豆被北京的生豆贸易商引进后才命名为「花魁」,寓意百花魁首,风姿妖娆。而中国的咖啡迷真正认识花魁咖啡豆是在2017年世界咖啡冲煮赛,中国区亚军李健飞用了该批次花魁咖啡豆打败了众多参赛的选手的瑰夏咖啡。 因此,「花魁」这款咖啡豆很快就火遍了国内整个咖啡圈!当时也有非常多的小伙伴被2017年批次花魁咖啡豆浓郁的草莓味给征服到了。也很多小伙伴认定了花魁咖啡豆必须来自Buku abel处理厂,花魁咖啡就应该有浓郁的草莓风味。 (2017年花魁咖啡豆)   在2017年获得冠军后,DW公司在Hambella Wamena Wereda核心产区Dimtu镇进一步增加精品咖啡干燥站,其中日晒床集中在 “Buku Abel Kebele”、“Tirtiro Goye Kebele”、“Seke Bokosa”、“Haro Soresa”、“Buku Saysay”五个村当中~ 大家所认识的Buku Able其实是Dimtu镇里的村。不过之前因为翻译的问题,直接翻译为Buku Able处理厂/站,其实准确来说是Buku Able里的处理站。 根据专门负责花魁咖啡豆入口的弘顺公司介绍,Buku Abel村不大,大概方圆25公里,当中包括了3-5个处理站,每个处理站有20-30条晒床。 一个处理站大概能覆盖方圆5公里的山头红果,因此每个产季每个处理站大概可以产出50-100吨的日晒G1咖啡豆,也就是说Buku Abel村每一个新产季可以产出大约500吨的花魁咖啡豆。 如果以种植产区以及处理厂方面来说,所有这些庄园和处理场中,只有来自“Buku Abel "村里的处理站,才会覆盖了当初出产冠军日晒花魁豆的小产地。 虽然Buku Abel村的处理量占“大头”,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的花魁都来自Buku abel。相比当年花魁的采收范围已经扩大,因此不代表一定只有来自Buku Abel村里处理厂的日晒G1咖啡豆,才能被称为花魁咖啡豆。   除了Buku abel,其他Buku xxx是咋回事呢? 其实就是邻村。都能同姓氏的地方,一定都挨在一起,最多隔了条路。只是一路之隔的地方,所负责的咖啡果,肯定也是街坊街里,相隔不了多远,大家种植咖啡豆区域的气候风土也差不到哪里去。 同时由于很多咖农都会送果实去Buku abel村里的处理站,所以其他村的处理的,自然也没有那么大。而出口的时候是必须诚实的,哪条村处理的,就标记哪条村,但这并不影响这些都是DW公司旗下管理的咖啡豆。 因此“Buku Abel Kebele”、“Tirtiro Goye Kebele”、“Seke Bokosa”、“Haro Soresa”、“Buku Saysay”五个村中处理的日晒G1咖啡豆,均为花魁。   为什么如今的花魁7.0,喝起来没有花魁味的? 说到底,花魁咖啡豆其实是罕贝拉产区的日晒G1咖啡豆,只是普通且传统的阳光干燥。作为农作物,咖啡豆的风味一定会受到着每年风土、气候、日晒时间、湿度等各种因素所影响。 2017年的花魁好喝,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成就了其有着浓郁的草莓香气以及奶油般的顺滑。 如此好喝,可以说是运气~而运气,并不是年年有。到了2018年产季开始,相关地区种植、相关处站日晒的G1咖啡豆已经不再是2017年产季的味道,所以理论上来说,是不存在“花魁味”一说法。 为了做出区分,国内的生豆公司为随后每一年的批次作出了X.0的区分。随后,2018年推出了花魁2.0,2019年推出了花魁3.0与3.1。 在这一段的时间当中,前街咖啡通过杯测发现小粒花魁咖啡豆的风味与香气与2017年的冠军花魁咖啡豆十分相似。刚开始前街是在2018年、2019年这两年份的花魁中喝到与17年花魁相近的风味,但在醇厚度与余韵不及2017年的花魁。 (花魁小粒与花魁5.0的对比)   通过比对不同批次的花魁,我们意识到2017年花魁香气的主要来源是花魁咖啡豆当中有一些特别小粒的品种,而在2018年、2019年这两年份的花魁中也出现类似的小粒咖啡,有时候十麻袋里面,会出现几麻袋类似的小粒豆子。在19年的时候,我们确定了这一信息并告知了生豆方,从2020年开始花魁则分裂成了4.0和小粒花魁两种,因此,小粒花魁并不属于【X.0】的系列。 去年因为花魁6.0生豆的品相不是那么的靓仔靓女,所以去年前街咖啡一直都在出售小粒花魁,没有上架花魁6.0咖啡豆。 而2023年新产季的花魁7.0,前街咖啡也在生豆到港后第一时间拿到手。根据对比观察,今年花魁7.0生豆上已经没有太多品相的问题。 由于是新产季咖啡豆,含水量会相对高,青草的味道也会比较明显。针对这样的情况前街烘焙师作出了曲线的调整,然后将花魁7.0咖啡豆烘焙至中浅程度。 在烘焙完成后的12个小时,前街全体人员进行了杯测。经过对比杯测以及各参与者杯测结果可以看到,新产季花魁7.0干香表现出柑橘的香气,湿香表现出莓果的香气,啜吸后表现出柑橘般酸质,杏桃果汁的甜与口感,百香果的香气以及茶般的回甘。 回看西达摩产区日晒咖啡豆的风味特点:柑橘香甜、饱满莓果香气、热带水果风味,花魁7.0咖啡豆可以说是典型的西达摩日晒咖啡豆了。...

花魁、艺妓、瑰夏是同一种咖啡?花魁咖啡的品种是什么?罕贝拉产区的咖啡风味如何?

27 8月 in 咖啡知识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一则视频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视频中提及,“花魁咖啡豆来自埃塞俄比亚罕贝拉产区,而而罕贝拉产区最早被翻译成艺妓,后来艺妓后被翻译成了瑰夏…”,以此逻辑来看,就是花魁咖啡豆来自罕贝拉产区,罕贝拉产区=艺妓=瑰夏。  虽然前半段观点中的“花魁咖啡豆来自罕贝拉产区”的确没错,但花魁、罕贝拉产区、瑰夏是三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花魁是咖啡豆的命名,罕贝拉是埃塞俄比亚西达摩的一个咖啡产区,艺妓/瑰夏则是咖啡豆的品种,三者全然不能混为一谈。 首先要说的是瑰夏咖啡品种 Geisha与日语中的「艺妓」发音相近,2006年左右,咖露梦咖啡的袁先生第一次把巴拿马瑰夏进口到中国,花香水果各种爆炸的风味,并把此品种的中文命名为瑰夏,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很多经常的会把瑰夏咖啡豆称为艺妓咖啡豆。 瑰夏咖啡豆来自埃塞俄比亚瑰夏山的咖法森林,1931年一位英国人在埃塞俄比亚西南瑰夏山一带的森林里收集咖啡豆并在1932年将这批咖啡豆输出肯尼亚。1936年引进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1953年引进哥斯达黎加,而巴拿马则是在70年代由洞巴七农园的弗朗西可塞拉新先生从哥斯达黎加的CATIE将瑰夏品种引进。 瑰夏咖啡品种在引进巴拿马的时候由于产量低,大家都不愿意花心思栽培,所以有的被种在了防风林里用作挡风,保护着其他咖啡树。直到2003年巴拿马翡翠庄园主的儿子在一堆处理好的咖啡豆里隐隐约约闻到了一股迷人的花香,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批来自防风林的咖啡豆。通过查证得知这是瑰夏品种后,在2004年单独区分出来拿去参加BOP生豆大赛荣获冠军。瑰夏咖啡因此一夜成名,也奠定了翡翠庄园在精品咖啡界的地位。 瑰夏咖啡品种与其他咖啡品种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极少,其形状特点表现为咖啡树枝节点长,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长,咖啡树开花少挂果少。瑰夏咖啡豆型细长,豆身两头尖,中间肥硕饱满。瑰夏品种对于生长环境十分“挑剔”,要求种植在海拔较高、有云雾遮阴或者大量遮阴树遮阴、土壤肥沃的地区,才会有丰富迷人的花香,精致优雅的果酸以及茶一样的回甘。   接着要说的是罕贝拉咖啡产区 罕贝拉(Hambella)是古吉产区的子产区,行政隶属于奥洛米亚州。罕贝拉西部与耶加雪菲的科契尔隔山相望,两个产区之间有海拔高3200米、宽约30公里的高地阻隔,东南北分别与古吉其他子产区Shakiso、Uraga、Kercha接攘。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这里出产的咖啡豆直接标注古吉产区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突出罕贝拉这个子产区呢?这就要说到2017 TOH(the Taste Of Harvest)生豆比赛,一支来自罕贝拉产区“Buku Abel”处理厂的日晒批次埃塞原生品种咖啡豆以其浓浓的草莓和奶油香气一举获得了2017年TOH大赛了日晒组冠军冠军。而花魁这一名也用来专指这支在2017年拿到了日晒组冠军的豆子。   花魁咖啡豆何方神圣? 这支2017年TOH日晒组冠军豆原本只是叫罕贝拉日晒咖啡豆。在同年该冠军批次的生豆被北京的生豆贸易商引进后才命名为「花魁」,寓意百花魁首,风姿妖娆。而中国的咖啡迷真正认识花魁咖啡豆是在2017年世界咖啡冲煮赛中国区亚军李建飞用了该批次花魁咖啡豆打败了众多参赛的选手的瑰夏咖啡。在那个瑰夏咖啡豆包“包揽”大小赛事的时代,一只来自埃塞的日晒咖啡豆就这样pk走了这么多瑰夏咖啡豆,大家自然也对这只看着不起眼咖啡豆刮目相看,也是从这时,大家才开始听到“花魁”这一词。   在2017年获得冠军后,DW公司在Hambella核心产区Dimtu进一步增加处理厂数量,旗下分别是“Buku Abel”、“Buku Saysay”、“Haro Soresa”、“Tirtiro Goye”,年产咖啡约1100吨。如果以种植产区以及处理厂方面来说,所有这些庄园和处理场中,只有来自“Buku Abel "处理厂处理区域当中的才覆盖了当初出产日晒咖啡豆“花魁”小产地。随后,2018年推出了花魁2.0,2019年推出了花魁3.0与3.1。 在这一段的时间当中,前街咖啡通过杯测发现小粒花魁咖啡豆的风味与香气与2017年的冠军花魁咖啡豆十分相识。刚开始前街是在2018年、2019年这两年份的花魁中喝到与17年花魁相近的风味,但在醇厚度与余韵不及17年的花魁。通过比对不同批次的花魁,我们意识到2017年花魁香气的主要来源是花魁咖啡豆当中有一些特别小粒的品种,而在2018年、2019年这两年份的花魁中也出现类似的小粒咖啡,有时候十麻袋里面,会出现几麻袋类似的小粒豆子。在19年的时候,我们确定了这一信息并告知了生豆方,从2020年开始花魁则分裂成了4.0和小粒花魁两种,因此,小粒花魁并不属于【X.0】的系列。同理,2021年两种豆子分别命名为小粒花魁和花魁5.0。 (前街咖啡小粒花魁咖啡豆)   花魁咖啡豆采用的是埃塞俄比亚原生品种,而这个品种并非特指到某一个品种。作为咖啡品种发源地,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品种实在是太多,它就像阿拉比卡的天然基因库,一方面品种繁多,鉴定分类难度大,一方面埃塞政府出于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意公开这些品种信息,所以就统称埃塞原生种。正因为品种庞杂,所以混合种植,混合采收,所以埃塞原生品种的豆子会大小不一。   那为什么会出现罕贝拉产区=艺妓=瑰夏这个说法? 首先「花魁」和「艺妓」在形容人物的情况下,是古代一种卖艺的职业。「艺妓」是古时候青楼里面的一个角色,负责卖艺给客人讨客人欢心,而「花魁」是艺妓之首,是所有艺妓里面最为出色的一个。 UP主在视频中提到了罕贝拉产区最早被翻译叫艺妓的问题,实际上罕贝拉还是那个罕贝拉,从来没有其他超出Hambella发音的译名。同时,他的推导过程是这样的:瑰夏是埃塞的,瑰夏在日文里是艺妓的意思,而中文的花魁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花魁就是瑰夏,或者瑰夏就是花魁”。 那么这个推导过程其实是哪里出错了呢?不细究,两个词看起来是差不多意思,但是瑰夏是基于日文发音给巴拿马Geisha所命名的中文名字,专指这个在巴拿马发现并发展起来的品种。而“花魁”则是中文语境下给2017年拿了TOH冠军的日晒豆的命名,这也是多年来大家对此的共识。而UP主把两个只是有着相似意译和音译,却截然不同咖啡豆混为一谈,属实离谱。 最后:艺妓/瑰夏咖啡豆和花魁咖啡豆风味有区别吗? 瑰夏是瑰夏咖啡品种,花魁是埃塞原生品种,风味肯定是有区别的。咖啡作为农作物,每一年的风味会随着产区气候土壤的变化/处理法的不同而有轻微的变化。虽然有变化,但是依旧能保留着品种该有的风味主调。 前街通过杯测发现种植在高海拔的瑰夏咖啡豆,无论是哪一种处理法,总会表现出迷人的花香、明亮的柑橘酸质以及乌龙/铁观音茶感;而花魁咖啡豆作为一支日晒的埃塞原生品种,日晒处理法为咖啡豆增加了发酵感以及甜感,在保留原生品种丰富花果香的同时增加了饱满的甜感,使花魁咖啡喝起来有着浆果/热带水果的香气&酸甜的果汁感,余韵带有乌龙茶的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