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非洲咖啡产国之布隆迪、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咖啡产业发展状况介绍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要说大家最熟悉的非洲咖啡产国,必然是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了。不过除了这两个常见的国家外,非洲大陆上种植生产咖啡的国家还有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等等。今天前街就跟大家浅聊一下这些名字听起来有点小众的咖啡产国吧。   布隆迪Burundi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部,赤道南侧,以丘陵和山脉为主的国,大部分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火山林立,土地肥沃,有非洲之心的称号。 在20世纪初,比利时殖民者把咖啡引入到布隆迪,便开始在当地种植咖啡,到了1962年,布隆迪摆脱了比利时的统治,政府收回咖啡产业,并大力发展,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咖啡很快就成为该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之后布隆迪内战爆发,导致咖啡产量减产严重。内战结束后,咖啡产业开始恢复,政府允许私人建立咖啡水洗厂,随着咖啡出口增多,引起国际关注,在一些世界组织的资助下咖啡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目前,咖啡主要种植在布隆迪中北部,卡杨扎Kayanza、基里米罗Kirimiro、基龙多Kirundo、穆因加Muyinga以及恩戈齐Ngozi五大产区里,主要种植波旁Bourbon、卡杜拉Caturra、卡杜艾Catuai和Jackson杰克逊等阿拉比卡品种,有较为明亮的酸度和甜味,整体饱满,平衡。咖啡年产量20吨左右,主要以水洗为主,出口较多为欧盟地区。   喀麦隆Cameroon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濒临几内亚湾,是个海陆兼备国,该国地形复杂,除了沿海小部分平原外,大多是高原和山地,并且拥有众多河流和森林,火山林立,降雨充足,十分适合咖啡生长。 在19世纪,当时喀麦隆是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把咖啡带入喀麦隆,并在该国西南部地区实验种植咖啡,后来扩散到全国种植。之后脱离了德国成为了法国殖民地,而法国也大力发展当地咖啡产业,当时咖啡产量达到15.6万吨。但之后1960年,喀麦隆独立,国家政府政策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导致产量下滑严重,后来政府寻求巴西的帮助以及西非法郎(FCFA)组织资助下得以发展。 目前,喀麦隆主要种植罗布斯塔品种咖啡,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在西部较高海拔地区种植爪哇(Java)和铁皮卡Typica等阿拉比卡品种,阿拉比卡品种只占全国5%的产量。目前,喀麦隆咖啡年产量为1.1万吨,主要出口荷兰、法国和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Démocratique du Congo 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位于非洲中部,主要分为中部刚果盆地区,东部南非高原大裂谷地区,北部阿赞德高原区,西部下几内亚高原区,南部隆达-加丹加高原区五个部分。自然资源丰富,多火山、河流和湖泊并且森林资源丰富,能给予咖啡等农作物理想的种植环境。 刚果(金)是罗布斯塔德发源地,这种咖啡品种在19世纪晚期被发现,当时正是比利时殖民期间,因此在刚果(金)开发了许多咖啡种植园。后来,到了1960年,刚果(金)正式独立,但独立带来的政治混乱,导致咖啡生产下降,并在不久后爆发内战,咖啡产业大受打击。直到今些年,局势稍有稳定后,咖啡产业开始发展,不过近些年仍冲突不断,发展相对缓慢。 由于是罗布斯塔的发源地,刚果(金)全国80%生产罗布斯塔,少部分种植阿拉比卡,阿拉比卡以波旁Bourbon和铁皮卡Typica品种为主,咖啡主要种植在该国东部,与布隆迪和卢旺达交界的基伍湖区域,以狂野的香气以及水果和香草风味。种植方式和其他非洲国家相似,以小农户种植和合作社模式为主,年产量约10吨咖啡豆,目前出口邻国乌干达和东非共同体成员国为主。...

“咖啡绅士”坦桑尼亚的咖啡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风味特点|卢旺达的哪些地区种植咖啡?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我们知道,咖啡作为一种农作物,需要种植在满足特定条件的环境中才能茁壮生长,比如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湿润温暖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降雨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赤道地带是十分适合咖啡生长,因此这个区域被称为“咖啡带”,主要由三个咖啡种植区域组成,分别为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 其中,非洲咖啡在全球咖啡市场拥有十分高的知名度,拥有很多出色的咖啡产国,如公认的咖啡发源地埃塞俄比亚、以多层次的口味和果汁般的酸度而闻名的肯尼亚。除此之外,非洲产区还有其他咖啡产国,只是它们的知名度较低,在市面上比较罕见。   坦桑尼亚Tanzania 坦桑尼亚以“咖啡绅士”著称,与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共称非洲咖啡三巨头。该国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西部高原占整个国家总面积的一半,拥有非洲最高峰的乞力马扎罗山,气温适中,水力资源丰富,十分适合咖啡种植。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16世纪,咖啡已经传入坦桑尼亚,到了19世纪,咖啡就成为了该国的经济作物,但是后来成为德国的殖民地,殖民政府开始在北部Bukoba产区种植咖啡,但是种植方式与当地哈亚人种植方式不一样,因此发展缓慢,即使后来管理权转移到英国人上,但Bukoba产区的产量也没有太大的提升。 直到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政府将重心放在了咖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90年代末遭受咖啡枯枝病的侵袭,使得咖啡产量大减。之后把咖啡转移到南部地区和乞力马扎罗山区域种植,才慢慢发展起来。 目前,坦桑尼亚90%的咖啡产自45万小农户,其他10%则来自较大的庄园,因此都是以合作社的模式为主,每年生产约150万袋(60公斤/袋)咖啡。咖啡种植目前划分了九个产区,最知名的是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主要种植阿拉比卡咖啡豆,以铁皮卡Typica为主,少量种植罗布斯塔,该国咖啡主要出口欧盟、日本、俄罗斯,国内比较少见。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就有一款来自乞力马扎罗产区的水洗铁皮卡,品尝起来有轻柔的酸质,有柑橘、莓果、蜂蜜和坚果的风味,口感柔和偏茶感,整体平衡。   卢旺达Rwanda 卢旺达被称为“千山之地”,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山脉、火山、河流、湖泊、大草原和森林,这些条件十分适合农业种植,该国经济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咖啡为主,占出口收入的75%。 不过,卢旺达咖啡产业发展较晚,在20世纪咖啡才由德国传教士传入Cyangugu省,但得益于该国自然资源丰富,咖啡种植就扩张到全国,并且产量大。但是在1994年该国发生内战和种族灭绝事件,近100万人失去性命,该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一年后,内战结束,开始重建经济,加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协助,该国的经济以及咖啡产业才重新踏上轨道,目前该国咖啡产业正在稳定发展中。 卢旺达的咖啡产区主要分部在该国的南部和西部和东部,南部的Huye山区、Nyamagabe地区,西部以基伍湖(Lake Kivu)湖畔的Nyamasheke地区为主,大部分种植阿拉比卡品种,主要种植波旁Bourbon和波旁变种Mibirizi,少部分种植罗布斯塔。目前,卢旺达出口约1.7万吨,主要出口欧盟和美国,不过随着中国咖啡需求增大,卢旺达咖啡对中国出口也开始增长。 ...

洪都拉斯甜橙庄园的咖啡豆真有橙子香气吗?El Naranjo的卡杜艾具备哪些风味特点?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说起洪都拉斯咖啡,熟悉前街豆单的朋友或许会脱口而出“雪莉”或“白兰地”。确实,这两支出自洪都拉斯莫卡庄园的酒桶发酵处理的豆子因其特别的风味令人印象深刻,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洪都拉斯咖啡代表。但实际上,除了莫卡庄园外,洪都拉斯还有其他咖啡庄园的咖啡豆值得大家一探究竟,比如这篇文章中的主角——甜橙庄园。 咖啡产区:马卡拉Marcala 这个地区涵盖了由Montecillos中央山脉所连绵贯连的La Paz,Gomayagua ,Santa Bárbara和Intibucá省份。海拔1,300-1,700m,年雨量1700-2200 毫米 。马卡拉产区种植的高质量咖啡,在国际市场上有良好信誉和形象。 现今该区域也由一个受保护的原产地命名咖啡“Marcala咖啡“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替代方案,并保护在该地区生产的咖啡。前街通过杯测该产区的咖啡豆,其咖啡芳香中带有明亮活泼的酸味,有一种精致的柑橘味道,整体口感顺滑,以及咖啡后段带有花香。   甜橙庄园El Naranjo 洪都拉斯与天俱来的适宜水土是洪都拉斯的甜橙庄园里生长着一批优质的咖啡树。庄园命名是因为甜橙庄园的种植咖啡使用的遮阴树是高大的野生橙子树,野生橙子香气非常强烈。 也许是咖啡树开花的时候,橙子树也刚好在开花,橙子树的花粉掉到了咖啡花里,或者因为咖啡树的树根与橙子树树根交错在同一块土地里,互相提供/吸收彼此的养分。在该庄园种植咖啡有难得丰富的甜感以及层次丰富的花果香。前街通过杯测该庄园的咖啡豆,橙子皮般的微涩感以及橙花的清香都能在甜橙庄园里面找到。   咖啡豆品种:卡杜艾Catuai 甜橙庄园主要种植卡杜艾,庄园主会将咖啡树修剪得不超过150厘米,因为长的太高就必须要架梯子采摘,这样不但耗时,而且可能由于弯折树枝而伤害了树体。由于咖啡豆的每颗果实的成熟期不同,要保持咖啡豆的良好品质就要用人工的办法进行采摘,然后再从中挑选出成熟的果实。 卡杜艾在 1979 年传入洪都拉斯,1989 年,广受农民欢迎,直至今天卡杜艾品种占洪都拉斯所有咖啡产量的6成以上。卡杜艾与卡杜拉相似,咖啡植株矮,适合密集型种植,有比较好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特别是抗风抗雨,另一优点是结果扎实,遇强风吹拂不易脱落,弥补了阿拉比卡果树弱不禁风的缺陷。卡杜艾缺点是容易受病虫害感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洪都拉斯咖啡研究所努力尝试开发卡杜艾与卡提姆的混种,从而提升抗病性。   咖啡豆处理方式:水洗Washed 甜橙庄园为了更好得体现出庄园豆子丰富的花果香气,采用的是水洗处理法是豆子整体表现更为干净。将筛选后的咖啡樱桃放入脱皮机,初步去除其果皮和果肉。将带着残留果肉果胶的咖啡生豆放入水中,根据当地气温变化,将咖啡豆发酵约12-36小时。发酵后将带有羊皮纸的咖啡生豆放入流动水槽中清洗,去除剩余的果肉与果胶。清洗后通过日晒或借助烘干机让咖啡豆干燥,是咖啡豆含水率降低至12%左右,最后去除咖啡生豆的羊皮纸。   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烘焙记录 前街烘焙师留意到这支咖啡属于SHB等级,豆质密度中等,转黄点在5分15秒左右,然后降低火力开风门进入梅纳反应,一爆时开大风门,保持火力,温度约192.4℃,一爆后2分00秒下豆。 烘焙机杨家600g半直火:炉温预热至200度入锅,风门开设3,30S后开火,火力调整160,回温点1’31”,保持火力,5’15”转黄,青草味消失,进入脱水阶段,火力下调至130,风门开到4,到170度时火力再次下调至110。8'40"时脱水完毕,豆表出现皱褶和黑斑纹,烤面包味转为咖啡香,为一爆前奏,这时火力保持不变,风门开到5,并留意听一爆的声音。到9’11”’开始一爆,风门全开5。一爆后发展时间2分钟,至192.4℃下锅。   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冲煮心得 为了更好表达这支咖啡豆丰富的花果香以及层次感,前街决定采用V60滤杯进行冲煮。V60滤杯的螺旋纹设计不仅仅延长了咖啡粉和水的接触时间,还可以让水流顺着螺旋状的凸槽往滤杯的中心点集中,通过水流下坠的重力产生对咖啡粉的挤压,以形成更高的层次感。 水温:90°C 粉量:15g 粉水比例:1:15 研磨度:中细研磨(20号筛网过筛率77%) 本次使用分段式冲煮,首先注入30g水进行闷蒸30s,此时咖啡膨胀成“汉堡”状。第二段中心划小圈注入125g水。注水高度4cm,力度轻柔尽量使粉层翻滚力度减少,水流速度以每秒4g落下。待水位下降至粉层的1/2处开始第三段注水,本段注水也是柔和地由中心向外绕圈直至注至225g结束注水。待滤杯中的咖啡液全滴完后结束萃取,时间为2'01"。咖啡萃取完成后轻轻摇晃,待咖啡液充分均匀后再进行品尝。 冲煮风味:入口有橙子皮般的微涩感,以及淡淡橙花香气,随即是柚子般活泼的酸质酸质以及绿茶茶感,最后是烤花生香气般的余韵。...

肯尼亚为什么盛行种植SL28和SL34?除SL系列外肯尼亚还种植哪些咖啡品种?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非洲的咖啡产国版图中,三巨头之一的肯尼亚可谓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出产的咖啡以鲜明而复杂的莓果酸香气、甘蔗的清甜感和果汁般的酸度而闻名,深受许多咖啡业内人士的喜爱。前街就有一款来自肯尼亚锡卡产区萨莉亚Asail处理厂的咖啡豆,选用SL28和SL34品种,水洗处理,有圣女果和乌梅风味,酸质明亮,甜感突出,有果汁感,口感干净。 不难发现,在选购肯尼亚咖啡中,在咖啡品种一栏基本都会出现SL28和SL34品种。目前,SL28和SL34可以说是肯尼亚最重要、最受欢迎也是最常见的咖啡品种之一,如今在肯尼亚的许多地方都有种植这些品种的咖啡树,甚至有些SL28的咖啡树已经有60-80年的树龄了。 该品种为何如此受欢迎,皆因其独特的风味,在肯尼亚种植的SL品种以显著的柑橘、莓果和乌梅风味,较高的甜感,明亮丰富的果酸,以及浓郁的口感闻名,是除瑰夏品种外,关注度最高的代表性品种之一。 其次就是该品种的种植特点,虽然SL28品种容易受咖啡叶锈病、虫害等主要病害侵袭,但是该品种产量比较高,有较强适应性,容易种植,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并且有抗干旱能力。 同样,SL34拥有SL28相似的种植特点,产量高、易种植、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并且都容易受病害侵害。那么要怎样区分两个品种呢,在植物上,SL28叶尖呈绿色,SL34叶尖呈较深的青铜色,在豆子上,SL28豆身便圆,SL34的豆身偏长似椭圆形。 其实,最初肯尼亚种植的是波旁Bourbon品种,是在19世纪末由传教士引入的,当时,肯尼亚处于英国控制当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波旁产量较低,容易感染咖啡疾病,所以委托斯科特农业实验室(Scott Laborotary)进行品种选育。 斯科特农业实验室在之后的4年里,挑选了42棵不同产地的咖啡树种,对其产量、质量、抗旱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挑选的咖啡树种都以SL(实验室民主缩写)为前缀,在加上编号,SL28和SL34就是其中的优胜品种之一。不过,如今斯科特实验室已更名为肯尼亚全国农业实验室(NARL),但是咖啡品种的名称和编号则保留了下来。 根据记录,在一个名为Tanganyika (现在的坦桑尼亚)的地方发现的咖啡品种,似乎是耐干旱、疾病和虫害的咖啡品种,不过后来只确定了其耐干旱性,该品种就是SL28。一经过发布后便广泛传播种植,直到最近的基因测试才证实SL28与波旁Bourbon基因组有关。而SL34则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Kabete地区一个咖啡庄园挑选出来的,在基因测试中显示,SL34与铁皮卡Typica基因组有关。 目前,在肯尼亚还会种植如K7、Ruiru 11(是利用许多不同品种的遗传物质培育出来的,包括卡蒂姆Catimor、苏丹汝美Rume Sudan、波旁Bourbon、K7、N39、SL28等)等品种,并且这些品种有高产和抗病性高的特性,但是在风味上不及SL28和SL34独特和丰富,因此SL28和SL34在肯尼亚当地更受欢迎。 在肯尼亚很多农民和把SL34和SL28混合种植和采收,因此在购买肯尼亚咖啡豆是大多数是SL28和SL34。由于SL品种的高产量、较强的生存性以及丰富的风味,从肯尼亚传播到非洲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地区种植。后来陆续传播到美洲地区种植,近些年在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也表现出色。...

巴西喜拉多咖啡产区的风味特点是什么?巴西咖啡麻袋上的NY、SC、SS是什么含义?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作为南美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拥有广阔的土地、充足的光照、丰沛的降水等自然条件,这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优势使得该国的农业发达,尤其是咖啡产业,其咖啡出口量就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咖啡市场上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早在18世纪,但是咖啡基本被欧洲人所垄断,后来一位巴西的军士在旅游途中,得到法属圭亚那首都总督的妻子信任,得到了一颗咖啡种子,该军士把种子带回了巴西北部的帕拉州。这个种子很快在巴西生长,并蔓延到巴西南部种植。 巴西同时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地大物博,因此拥有十分适合咖啡种植的条件和环境。巴西的北部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亚马逊流域,并不太适合咖啡生长。因此咖啡主要种植在中南部,这里主要是巴西高原,土壤肥沃和丰富的水资源,并且是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降雨充沛,更适合咖啡生长。 巴西地域大,共分为26个洲,其中17个州均出产咖啡,其中巴拉那州、圣保罗州、米拉斯吉拉斯州和圣埃斯皮里图州这四个州占了总产量的80%,并且巴西种植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两大咖啡品种。 其中,米拉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是巴西最为知名的咖啡产区,该州农业资源丰富,目前占巴西咖啡产量的30%。该州河流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此外有众多山脉,这些山脉可以有效抵挡来自大西洋的海风,让咖啡树受到很好的保护。 在米拉斯吉拉斯州还有几个知名的子产区,如喜拉多(Cerrado)和南米纳斯(SuldeMinas),喜拉多是在米纳斯吉拉斯州中西部,并且要海拔1000米以上的才是喜拉多精品产区,这里拥有较高的海拔,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十分适合种植咖啡。此外,喜拉多气候夜间偏凉,使得咖啡豆的生长周期减缓和糖分积累,因而这个产区的咖啡豆拥有更加优质的风味。 巴西分级制度针对瑕疵比例、大小、风味和口感评分,是该国独立的分级制度,比其他国家复杂。一般会出现“NY2 SC17/18 SS FC”。其中,“NY”是源于美国纽约咖啡生豆协会(Green Coffee Association of New York),巴西最高就是NY2,后面的数字为瑕疵比例分级,有分为2 ,2/3,3,3/4,4如此类推,分级越大,瑕疵比例越多。 后面的“SC”表示咖啡豆目数大小,一般为17/18目,16/17目。而后面的“SS”代表的是杯测分数,其打分方式是借用SCA的杯测打分,SS是最高级别,分数在85以上。最后“FC”是口感描述,常见是FC(Fine Cup)和GC(Good Cup)。 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的这款入门精选喜拉多红波旁咖啡豆,选用的是在巴西主要种植的波旁Bourbon品种,使用半水洗处理法,冲煮后有坚果、花生、可可巧克力风味,酸度较低,醇度适中。  ...

咖啡豆标注的“AA”是什么意思?哪些国家出口的咖啡会标注AA?AA咖啡的品质更好吗?

05 9月 in 咖啡知识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挑选咖啡时都有发现到,大多数商家售卖的咖啡产品后面,都会带有AA的后缀。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肯尼亚这个国家产出的咖啡豆,比如肯尼亚·涅里AA、肯尼亚·可里米里AA等等。除了肯尼亚外,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家产出的咖啡后面也会带有同样的AA后缀。于是,问题来啦!AA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这些国家产出的豆子都要强调AA? 咖啡豆后缀的AA是什么意思? 其实咖啡豆后缀的这个「AA」,代表的是该咖啡豆的一个等级。因为咖啡豆并非工业品,所以产品的质量褒贬不一。因此,为了能够对品质进行规范,就需要设立一个制度将优劣区分出来,而这个制度就是分级。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个国家产出的咖啡豆的名称后面带着AA这俩字母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该国家的咖啡豆的分级方式是以大小进行区分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知道两个点:第一个就是咖啡豆的分级制度并非只有大小,还有瑕疵、海拔这些其它的分级方式。具体的应用会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因地制宜,这个下次前街再好好说道说道。 其次就是,使用大小分级制度的并非都用大写英文作为标识,因为像AA、AB这些标识是英国开发出来的单位制度,大多数咖啡产国之所以会使用这类单位是因为它们曾经被英国殖民统治过。像哥伦比亚同样是以大小来作为咖啡豆的分级,而它的等级标识则是使用的Supermo、Excelso。 但说到底,使用大小分级最为出名的咖啡产区就是肯尼亚,因为肯尼亚政府对待咖啡产业极其认真,所以在咖啡品质上的要求也会十分严格!那么接下来就由前街来介绍一下肯尼亚的大小分级制度吧!   AA:豆子的尺寸在17~18目之间。 AB:豆子的尺寸15~16目之间。 C:C等级的咖啡豆目数会在12~14目之间,因为尺寸过小,所以这个等级的豆子基本上不会被列入精品级别。 PB:稀有的圆形生豆,简称圆豆。 E:全名Elephant,即:象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象豆并不是指咖啡品种里的象豆种(马拉戈吉佩、帕卡马拉),而是指像圆豆一样,发育异常的特殊咖啡豆。这种豆子是由两颗咖啡豆在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了缠绕,形成看起来像一粒非常巨大的臃肿咖啡豆。体型超过18目,数量极为稀少。 TT:TT等级则是在AA、AB等级的豆子里,用气流筛选器吹出来的轻型豆。 T:T等级则是在C等级的豆子里,用气流筛选器吹出来的轻型豆。 MH/ML:这俩等级的豆子因为品质较低,所以并不会使用肯尼亚式的水洗处理,一般是自产自销,不会流通至肯尼亚国外。   上面是肯尼亚国家官方的分级制度,可以看出,AA代表着肯尼亚分级里的最高等级,也就是最好的意思。但前段时间前街分享过一篇测评文章《咖啡豆的味道好坏跟大小有关系吗》,里面详细讲解了大小分级这个制度的缺点,那就是漏洞太大。 咖啡豆的体型大小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咖啡味道的好坏!举个咖啡人常常会提到的一个例子:将同一个品种的咖啡豆分别种植在900米和1700米,即便最终收成的豆子都是一样的大小,但是,900米的咖啡豆一定没有1700米种出来的味道好,因为种植环境才是咖啡豆在生长过程中主要的风味影响因素(之一)。 在那个以大为美的时代里,这样的分级制度自然是当时的主流,老一派的咖啡产国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大小分级方式。但当精品咖啡这一概念释出以后,人们意识到了影响豆子风味形成的重点,所以便诞生了全新的分级制度。而肯尼亚也不甘落后,当地的咖啡研究机构与咖啡生豆贸易商会使用一套自己制定的咖啡分级方式,对AA、AB等级的肯尼亚咖啡进行二次评级。 这套制度的名称为「咖啡豆品质分级程序」(Kenyan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 by Quality Assessment),是由肯尼亚咖啡研究机构制定的!这套程序会对豆子的生豆品质、熟豆品质、杯测品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级。 而TOP、Plus(+)、FAQ便是二次评级的标识,当豆子获得了对应的等级评分以后,这些标识就会附加在咖啡豆原有的等级后面,例如肯尼亚AA top、肯尼亚 AA+等。它们意味着是在AA或者AB里拥有出色表现的豆子,而FAQ则是代表豆子里会有轻微的瑕疵豆,但这类并不会影响风味。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由于这套体系并非肯尼亚官方认证,所以目前市面能够见到的大多数肯尼亚豆,仍然是以常规的大小分级(AA、AB)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