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哥斯达黎加唐梅奥庄园的发展历史|唐梅奥庄园的蜜处理瑰夏是什么风味口感?

25 8月 in 咖啡知识

在哥斯达黎加最负盛名的咖啡产区——塔拉珠,有一家在业界颇有名气的咖啡庄园——唐梅奥庄园。前街正好在趁着采收季入手了该庄园的两款咖啡豆,便与大家分享这座坐落于首都圣荷西的圣马科斯(San Marcos)行政区上的咖啡庄园。 受到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唐梅奥庄园所在地区的年降雨量高达2400毫米,平均气温在19℃左右,是种植咖啡树等农作物的理想之地。由于收获季节恰好是哥斯达黎加的旱季,再加上海拔温度、咖啡农丰富的生产经验、充裕的资金等有利条件,使得这里的咖啡无论在品质,还是产量上都有着傲人的成绩。 为当地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唐梅奥庄园创立于1994年,由伯尼利亚家族(Bonilla Family)经营管理,至今已有30个年头。他们不仅致力于生产、采收、加工并出口高品质的咖啡生豆,多年来更是秉承着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在管理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 创始人Héctor Bonilla Cruz 于1992年至1998年期间担任Llano Bonito合作社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还将公平贸易的概念引入本土市场,并将合作社的咖啡生豆直接销往欧洲、北美等国家。 大约在2005年,随着庄园对咖啡的需求增加,同时全球价格飙升,Bonilla开始设立了独家的加工处理厂,并增加更多的晾晒床和干燥设备,用于为旗下地块处理咖啡鲜果。 到了2011年,庄园主收购了海拔高达1850米的雪松地块(El Cedral),自此,他们便开始在这片风土优渥的空地上深耕精品咖啡。高海拔使得农场总能接收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对于咖啡树而言,充足的光照能提供更好的光合作用,而富含矿物质的火山土壤也为植株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并让咖啡形成更丰满的风味调性。 在种植上,伯尼利亚家族的精品化管理同样不可多得。自成立至今,唐梅奥庄园已开拓了十四个单独地块,分布在三个大区,其中有5个种植园位于圣何塞省的 Llano Bonito(莱昂科尔特斯卡斯特罗州),在圣马科斯拥有八个地块,剩余一个位于奇里波峰附近。由于风土带来的细微变化,庄园内每一个地块都各具特色,自2008年以来,便不断在哥斯达黎加的coe赛事中崭露头角。 作为曾摘得2009年哥斯达黎加卓越杯的冠军批次,美景地块(Bella Vista Farm)拥有15年的种植历史,光听名字我们不难猜想,美景地块应该离不开这里优美的风景。它位于庄园海拔最高的位置,产出的咖啡不仅拥有明显的水果甜感,特别是蜜处理的批次在香气上更是表现出复杂多样的调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庄园主要栽有卡杜拉(Caturra)、卡杜艾(Catuai)、波旁 (Bourbon)、瑰夏(Geisha) 、维拉萨奇(Villa Sarchi)等品种,以及以水洗、蜜处理、厌氧加工、日晒为主的各种加工处理方式。为了让园内的咖啡树拥有良好的营养状况,他们每年都会对植物的叶片、种植土壤等方面作出全面分析,以打造健康的生态系统,并确保产出咖啡豆的质量稳定。  多年来,唐梅奥庄园连续参加各种国际顶尖咖啡赛事,并夺得数枚位列前茅的奖项,单就哥斯达黎加卓越杯(COE)这一生豆竞赛,他们从2008年起,就荣获超过三十次的获奖庄园,凭借着高品质的蜜处理瑰夏于2009年、2020年两次拿下冠军,并分别于2018年、2019年和2022年赢得第12名、第27名以及第22名,可谓是哥国精品咖啡的佼佼者。 为了一尝美味,此次前街趁着采收季也入手了唐梅奥庄园的两个品种,分别是来自雪松地块的瑰夏和美景地块的卡杜艾,鲜果均以伯尼利亚家族擅长的蜜处理加工。 哥斯达黎加·唐梅奥庄园 雪松地块 瑰夏 产区:哥斯达黎加 塔拉珠 庄园:唐梅奥庄园 雪松地块 海拔:1850米 品种:瑰夏 处理法:红蜜处理 风味:芒果干、黑布林、橘子、乌龙茶 哥斯达黎加·唐梅奥庄园 美景地块 卡杜艾 产区:哥斯达黎加 塔拉住 庄园:唐梅奥庄园 美景地块 海拔:1950米 品种:卡杜艾 处理法:黑蜜处理 风味:西梅干、黑布林、话梅、莓果 对于蜜处理的咖啡,庄园会将收获的全红果先送往处理站进行脱皮,根据对应的蜜色决定果胶的保留程度,黑蜜是几乎不去除果胶,所以干燥用时最长,而红蜜则保留50~80%的厚度,带壳豆完全干燥至少要12天时间。紧接着。黏糊糊的带壳豆需要放入温室中静置两天,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翻动,确保咖啡豆能均匀干燥,随着果胶逐渐脱水,羊皮纸层的颜色越来越暗红,里面的糖分也会更加集中在种子上,为它带来更丰富的果香。 结合过去的烘焙经验,前街对这两款咖啡同样是在中浅程度上进行微调,并第一时间进行全员杯测品尝。 对于雪松地块的红蜜处理瑰夏,前街从干香上便闻到明显的深色莓果,并伴随着淡雅的茶话花香,黑布林、葡萄干以及果酱般的发酵气息。咖啡入口则是蔓越莓、樱桃、柑橘的风味,到了中低温区,莓果的酸质与橙子的甜感交织,整个口感柔顺而饱满,吞咽后还泛起一阵红茶香,非常特别。 另一支美景地块的黑蜜处理卡杜艾的香气则表现出了更多的果脯调性,闻起来就像西梅干、葡萄干、话梅,入口的咖啡有黑布林、莓果、葡萄、雪梨茶的酸甜风味,以深色酸味的水果居多,口感圆润扎实。...

瑰夏咖啡与耶加雪菲的区别是什么?瑰夏Geisha品种为什么又叫做「艺妓」?

25 8月 in 咖啡知识

对咖啡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人气极高的瑰夏咖啡风味独特、很是好喝,但要被问起“瑰夏为什么叫做瑰夏”,可能有的人就答不上来了。我们知道,咖啡的命名方式有很多中,有以产国、产区命名,也有以生产咖啡的庄园命名,而「瑰夏」这个名字,实则指的是咖啡的品种,这一品种的英文名为Geisha/Gesha,碰巧与日语中的“艺妓”(Geisha)同名,所以有人便将瑰夏品种叫做“艺妓”,而国内则根据Geisha这一名字与发音,翻译成了大众常常听见的“瑰夏”。 随着瑰夏名气大热,这一品种如今可谓是到处都有,比如:巴拿马、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甚至中国云南都有种植瑰夏咖啡,这些咖啡都是同一个品种吗?还是有什么不同?瑰夏咖啡出自埃塞俄比亚,在巴拿马翡翠庄园出名,那瑰夏咖啡与埃塞的耶加雪菲咖啡又有什么不同呢? 瑰夏的发现   瑰夏种(Geisha)是在1931年从埃塞俄比亚的瑰夏森林里发现的,然后送到肯尼亚的咖啡研究所;1936年引进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1953年哥斯达黎加引进,巴拿马是1970年代由弗朗西可.塞拉新先生从哥斯达黎加的CATIE分到种子然后开始种植瑰夏咖啡。其实当年丹尼尔是按照不同的采收批次不断的杯测,并注明每一次批次的风味,才发觉某个批次的风味有点独特。找出差异的唯一方法就是,一批次一批次的对比。 找出批次以后,接着回头找出该批次在庄园的采收日期与采收区域,并再度全面审视批次的资料,最后归纳出批次确实的采收地点,并追溯采收地点的确定位置。确定地点位置后,开始逐一的观察咖啡树种的外观,叶片与果实等情况,才发现了瑰夏。并非如外界所传,简单来说,就是花比别人多数倍的努力与坚持,传奇名种才得以问世。 瑰夏咖啡从一棵不出名的植株,到闻名于世,也被多个咖啡产国的各庄园曾引进种植,这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之角的内陆国家,更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埃塞俄比亚被尊为咖啡-阿拉比卡种(Arabica)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原生品种与广阔的基因序列,许多品种更是其他国家找不到的。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大多由小农种植于自家小型庄园或是野生、半野生的环境,全国有将近1千5百万人参与种植与处理咖啡豆的产业。身为阿拉比卡咖啡品种的发源地,食用咖啡的历史最久远可追朔至10世纪,第一批食用咖啡果实(咖啡樱桃/coffee cherries)的非洲游牧民族将咖啡豆、油质与香料混合制作成提神与补充体力的食品。 埃塞耶加雪菲 耶加雪菲咖啡产区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精品咖啡产区,也是一个著名的咖啡产区。耶加雪菲Yirgacheffe位于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是一个在Gedeo内的小镇,Yirgacheffe中的“Yirga”是“安顿下来”的意思,“cheffe”就是指湿地,所以耶加雪菲就意为“在这片湿地安家吧”。耶加雪菲的海拔相当高,达到1700-2200米,平均温度低,咖啡的生长成熟时间都比较长,因此吸收的芳香物质也越多,咖啡果实的风味越加浓郁。 耶加雪菲产区主要以小农种植为主,农户们将咖啡树种植在后院,由于咖啡无法全年带来收益,因此会与其他农作物一同混合种植,也适当可以为咖啡树提供部分遮荫。到了采收季节,农户会将成熟的咖啡樱桃装袋卖到合作社处理,后期以合作社的名义出售咖啡生豆。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咖啡豆以合作社来命名的原因。 耶加雪菲产区目前共有28个成员合作社,不少合作社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了,例如果丁丁合作社、沃卡合作社、孔加合作社。这里不得不提耶加雪菲合作社的水洗处理技艺,前街认为耶加雪菲的风味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水洗处理。 前街耶加雪菲产区的咖啡豆一开始就是以最传统的日晒处理为主,后为才引进了水洗处理法,像前街红樱桃就是采用成熟咖啡果日晒的加工方式。这支前街日晒处理耶加雪菲咖啡颗粒略大,来自这个处理厂的咖啡被人认为是优质的耶加雪菲代表,其表现出的风味总带有经典的花香、柠檬风味。 埃塞俄比亚产国的咖啡,前街入手了十几支,因为埃塞俄比亚各产区的咖啡风味都不同,为了让咖啡朋友们更多的品尝到埃塞咖啡起源地的咖啡风味,前街就入手了比较多不同产区的咖啡豆。 瑰夏咖啡虽是埃塞俄比亚出来的,那与耶加雪菲咖啡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是品种不同。 瑰夏咖啡是一种瑰夏品种的咖啡,瑰夏(Geisha)品种是在1931年埃塞俄比亚的瑰夏森林中发现的,后来被送到肯尼亚的一个咖啡研究所,期间瑰夏品种还被引进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1953年,哥斯达黎加也将瑰夏引入,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瑰夏种子才在巴拿马落地生根,可以说现在喝到的瑰夏咖啡相当来之不易的。 耶加雪菲是属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产区,那里产出的咖啡大多是当地的原生种,也叫Heirloon原生种。一般可以看到豆子的大小形状都不统一,因为可能夹杂着多个品种。这是因为埃塞俄比亚这个咖啡豆的基因宝库,实在是太多的品种种类,鉴定分类难度很大,加上当地政府为了保护选择不公开这些品种信息,所以统称为原生种。 另外,瑰夏咖啡在埃塞与在巴拿马的风味也是不同的,这主要受种植环境与气候影响。虽然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起源地,也是很适合咖啡的生长,但是瑰夏品种的咖啡对生长环境有着极其挑剔的要求,既要有遮阴树也要有高海拔,火山带来的肥沃土壤、森林种植、降水日照、人工精细化管理……可以说缺一不可。正因为巴拿马的环境和农场主都具备了以上条件,才得以种出了如今名声响彻国际的瑰夏风味来。   巴拿马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旁边也都是优质咖啡的产国,左侧是哥斯达黎加,右边与哥伦比亚相邻。当地的山脉是自东向西横向,冷空气流经中央山脉汇聚在海拔6500英尺以上,使得波奎特和坎德拉区域形成独特的微气候,这里的温度舒适、充沛降雨量,非常适合各种植物生长。 瑰夏咖啡树需要生长在有云雾或者植株遮阴的环境下,不能直接暴晒。波奎特产区内的山脉间时常有云雾遮挡,白天湿润,夜晚凉爽,加上巴鲁火山带来的肥沃土壤,这些都是种植出瑰夏这种优质咖啡的有利条件。 种植的海拔越高,瑰夏咖啡果实的成熟时间更长,吸收的营养物质更多,风味表现也越加丰富且独特。种植在高海拔的瑰夏有着浓郁的花香,果汁感饱满,酸质明亮,口感顺滑,风味层次之丰富,远远优于种植在低海拔下的批次。   翡翠庄园 巴拿马的翡翠庄园即是瑰夏咖啡品种的发现者,也是瑰夏咖啡的推广者。 翡翠庄园(La Esmeralda)的知名度最高,翡翠庄园的咖啡主要产自旗下三个农场:面纱(El Velo)丶坎纳斯维迪斯(Canas Verdes)丶哈拉米约(Jaramillo)。翡翠庄园为了精准化管理咖啡的种植,分别对园内不同区域的咖啡豆进行杯测,根据海拔确定种植地块,也就有了我们所知的翡翠红标、翡翠绿标这些瑰夏等级。   艾丽达庄园 艾丽达庄园Elida拥有百年的咖啡种植历史,于1918年Lamastus家族创立,至今庄园主已经传承到第四代。艾丽达一半以上的种植区域坐落在中美洲最高的巴鲁火山国家公园范围内,火山带来的微型气候和高海拔的种植环境让植物优越生长,除了咖啡,这里还种了许多高海拔的罕见水果品种。   咖啡豆的处理方法 前街耶加雪菲咖啡豆开始是以最传统的日晒处理方法,后来引进了水洗处理法,较出名的就是前街日晒红樱桃咖啡和前街水洗耶加雪菲咖啡;而瑰夏咖啡,同样既有日晒也有水洗,如:翡翠庄园的前街水洗绿标瑰夏咖啡,前街日晒红标瑰夏咖啡,前街水洗波奎特瑰夏咖啡。 前街冲煮咖啡参数: 由于前街耶加雪菲咖啡豆和前街瑰夏咖啡豆都是采用浅度烘焙,在冲煮时需要92℃的高温热水才能激发出咖啡中的花香与果味。研磨度前街推荐中细研磨度(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80%)。太粗无法萃取出醇厚物质,冲煮出来的咖啡会显得单薄。太细容易在高水温下过度萃取,冲煮出来的咖啡容易出现苦涩。 前街具体使用的冲煮参数是:V60滤杯,水温91℃,水粉比1:15,粉量15g,中细研磨度(中国20号标准筛网通过率80%) 前街咖啡分段式萃取手法:首先使用30g水将粉层充分润湿呈“汉堡”形状闷蒸30s;第二段注水在计时器1‘00“时将水注入到125g,然后停下来等水位下降到粉层的2/3时注入第三段;第三段在计时器1'40"时将水注入到225g,待咖啡液完全滴落后总萃取时间为1'59"。总的冲煮时间为2'00"。咖啡萃取完成后轻轻摇晃,待咖啡液充分均匀后再进行品尝。 前街水洗耶加雪果丁丁咖啡风味:柠檬、花香、桔子、蔗糖,整体干净清爽,回甘有蜂蜜的风味和乌龙茶余韵。 前街日晒红樱桃咖啡风味特点:柠檬、甘草、柑橘、莓果、甜橙,整体甜度较高,回甘有焦糖、奶油的风味,余韵带有红茶香气。 前街巴拿马水洗波奎特瑰夏咖啡风味特点:柑橘、柠檬、佛手柑的清澈酸质,吞咽时带着奶油般顺滑口感,尾段是绿茶、蜂蜜的甘甜。 前街巴拿马日晒艾丽达咖啡风味特点:发酵香、玫瑰花、莓果、柑橘、绿茶、奶油、坚果 。 瑰夏咖啡虽好喝,但也不一定所有人都会喜欢,毕竟每个人喜欢的口味不同,或许有人会喜欢埃塞俄比亚那小清新的花香、明亮的果酸调;有人喜欢印尼曼特宁那松木、草本的坚果调;也有人会喜欢特殊处理法的哥斯达黎加的前街米拉苏咖啡或是前街莫扎特咖啡那葡萄蜜处理的风味……总而言之,豆子还是需要挑自己喜欢的才最合适~...

巴拿马翡翠庄园咖啡分级制度|翡翠黑标的瑰夏咖啡属于什么等级?

24 8月 in 咖啡知识

若要论二十几年来精品咖啡界的“顶流明星”,答案无疑是人气居高不下的瑰夏。自2004年翡翠庄园将瑰夏成功“捧红”以来,他们不负众望地对这个美味的咖啡品种进行了严格的精细化种植与管理,并推出一套专门的分级体系,将瑰夏咖啡豆彻底高端化。我们日常听到或谈及的“红标”、“绿标”、“标王”等,便是因翡翠庄园的分级制度而衍生出的名词。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从去年某个时候起,市面上突然多了一个新的瑰夏等级——“黑标”,相比翡翠庄园过去推出的其他带标瑰夏,这款“黑标”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出现频率极低,在网络上也很少关于其信息,产品、定价等都尤为神秘,让人不知它究竟是何来头。 今天前街就和大家一起来深扒一下这个“黑标”,但在此之前,大家先来简单复习一遍翡翠庄园已知的几个等级。 在过去,翡翠庄园会将旗下的瑰夏豆从高到低分为红标、绿标、蓝标三个等级,随着价格最低的蓝标被取消后,近几年这个巴拿马名庄的瑰夏产品线一直都维持在两个主等级,即红标和绿标,以及价格不菲的竞标上。 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多是通过产品商标的颜色来判断等级的高低:当标签上以红色打底,并印有一朵咖啡花时,它就是Esmeralda Special(翡翠特选,即我们说的红标);若标签中的咖啡花以绿色打底,说明是Private Collection(私人收藏,也就是绿标);需要竞拍才能获得的Esmeralda Auction则往往会采用灰色打底。 多年来,红标向来是翡翠庄园最高品质的代表,其定义是种植海拔必须在1600米以上,杯测分数不低于91分,且带有详细溯源信息的高品质瑰夏。粉丝们都知道,所有翡翠红标都会带有一个批次号,用于追踪其种植地块、海拔高度、经纬度、树龄、采收日期、处理方式、杯测风味等信息。 (前街在2022年入手的日晒·红标瑰夏) 而价格更亲民的绿标则为混合采收批次的瑰夏,海拔要求在1600~1800米的范围,且只提供日晒和水洗两种传统的处理方式。如果对不同子庄园和每个小地块的更多细节感兴趣,可以回顾此前分享的文章,前街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关于最新面市的“黑标”,前街查看翡翠庄园的官网时发现,目前它还未被列入瑰夏的固定产品系列中,庄园主对此亦没有太多的推广,所以网络上鲜有关于它的详细背景介绍。 通过官方披露的少量信息,并结合各路买家的分享,前街才了解到,翡翠庄园这个最新的瑰夏等级名为“Esmeralda Nano”,也叫“Nano Lot”,是去年彼特森家族在庆祝瑰夏出道20周年之际所推出的批次,目前还没有中文的直译名。由于彼特森姐弟俩将这一等级的标识颜色设计为一朵黑色的咖啡花(或以黑色打底),故华人买家们也按照过去的命名方式,称它为“黑标”。 所谓「黑标」,简单理解就是在红标瑰夏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微批次,它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其中一个特点:要么来自位置特殊的小面积地块,要么是采用了实验型处理法加工。 目前来看,刚刚面世不久的黑标瑰夏大都采自海拔更高,且产量极少的新地块,比如人气很高的子庄园——坎纳斯维迪斯中就有两个小地块的瑰夏咖啡被制成黑标出售,一个是在2050米种植的Nido,一个是1900米以上的Gigante;另外,面纱也有两个小地块被列入了黑标批次,分别是海拔高达2200米的Pinto和2000米的Valle。 此外,每个单独的黑标批次通常只有几公斤或十几公斤的量,据说有的批次甚至连1000克都不足,可以说将稀缺性拉到了极致,因此价格会比普通红标贵出不少,所以前街还未有机会品尝到。不过,这也解释了它明明去年就已经出道,却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神秘”的原因。 最后,关于推出实验型的处理批次,应该源自翡翠庄园在早前一两年投资改建了恒温室和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举措,他们希望通过做各种更细致的实验,进而与传统处理法形成对比,并更好地了解不同环境和生物因素对咖啡质量的影响。 比如低温发酵棚架干燥水洗,在步骤上就会比传统水洗更精细和繁琐。采收后的成熟咖啡樱桃会先通过水洗把外面的果皮和果肉去除干净,然后放入一个密封且置于温控冷藏室的钢罐中发酵3天时间。发酵结束后,再把带壳豆取出平铺在高架床上干燥18天,让瑰夏形成更浓郁的花果香气。  ...

什么是印尼湿刨法?印尼曼特宁为什么都是深度烘焙?浅烘曼特宁好喝么?

24 8月 in 咖啡知识

曼特宁作为全球知名的亚洲咖啡代表之一,前街相信不少朋友即使没有接触过,也会因其过于频繁的出现而有所耳闻。不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几乎绝大部分出品曼特宁的咖啡馆里,他们出品时使用的曼特宁都是深度烘焙的。这让不少朋友感到困惑,冒出诸如「曼特宁为什么都是深度烘焙」、「浅烘的曼特宁不好喝吗?」等等问题。 对此,今天前街就根据近期收到的关于曼特宁的问题来解答大家的疑惑。那在答疑解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两个问题里都存在误区:一是并非所有咖啡店出品的曼特宁都是深烘焙;二是浅烘焙的曼特宁并不难喝。为此,前街特地烘焙了一只浅烘焙的曼特宁在门店与大家分享。 传统的曼特宁一般都会被烘至二爆以后,即上图右侧的“焦黑”版本,而前街这次烘焙的浅烘曼特宁则是在一爆后发展一分钟出锅,即上图左侧的版本。那从上图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除了色差以外,个头的大小也相差甚远,这便是烘焙程度不同而导致颜色和体型上的区别。 话不多说,前街就直接冲一壶浅烘焙的曼特宁来与大家分享它的味道,萃取参数如下:粉量20g、粉水比例1:15、水温92°C、研磨程度为Ek43的10刻度、三段式冲煮、V60滤杯。 冲煮过程跳过,总用时2分钟。整体喝下来浅烘曼特宁的表现其实是比较不错的,风味有着李子、金桔的酸甜,乌龙茶的尾韵,几乎喝不到传统曼特宁的闷香,无功无过。 虽然没有过于常人的特点,但我们可以知道,它至少不会被归类成难喝的咖啡。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既然浅烘焙的曼特宁不难喝,那为什么现在的咖啡店依旧追求深度烘焙的曼特宁呢?   为什么曼特宁大都是深烘? 之所以曼特宁会与深烘焙有深度捆绑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历史传统、产区特性,以及市场需求在数十年的“耕耘”下共同塑造出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深烘之所以会在千禧年前成为所有咖啡的主流烘焙程度,其主要原因是源自于当时咖啡的上游产业没有太重视生产时的质量,所以导致咖啡生豆的品质参差不齐,好坏参半。什么奎克豆、虫蛀豆、霉豆等瑕疵品在一份咖啡里的占比并不算低。 那之前前街也有提到过,瑕疵豆本身自带负面风味,它们的存在会影响咖啡的味道降低一杯咖啡的品质。如果不想从咖啡里喝出令人厌恶的负面味道,除了将瑕疵豆剔除干净以外,还有就是可以选择将咖啡豆烘焙至“焦黑”,就像遮瑕液一样,通过深度烘焙产生的焦香气来把瑕疵味掩盖掉。 不注重生产质量的人们显然不会选择前者(毕竟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再加上当时烘焙技术的不成熟,所以顺理成章,深烘成为了当时咖啡的主流烘焙程度(多因素导致)。 在极深的烘焙程度下,不仅仅是瑕疵风味,就连咖啡本身的特色风味都遭到了消磨。像什么花香、果韵,在深烘焦香的掩盖下,产区的风味特色遭到弱化。这就导致每个产区产出的咖啡喝起来大差不差,缺乏一定的辨识度(有,但相对较弱)。 而曼特宁就不一样了,正如前街之前介绍曼特宁一直强调到的,它有一股独特的“闷香”区别于常规的深烘咖啡豆,这直接让它成为在蓝山“登基”咖啡皇帝之前,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咖啡。 由于生产曼特宁的印尼环境十分潮湿,日照时间短暂,所以那里无法使用日晒、水洗等传统的处理方式来处理咖啡,因为一不小心咖啡就会“触发”发霉的风险。为此,当地人根据多年来的处理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独门秘籍”--湿刨法。 湿刨法具体的处理流程大家可以移步至《曼特宁的独有“闷香”》这篇文章详解,前街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湿刨法对于豆子的影响。湿刨法可以让咖啡豆在短时间内完成干燥,但同时它也会增加咖啡豆被感染的几率。 因为咖啡豆会早早就从包裹它的所有外壳里剥离出来,以完全“裸露”的形式置身于太阳底下或湿润空气中加速干燥,所以这会让咖啡豆拥有更多与灰尘菌类接触的机会。 不仅如此,由于剥离豆子外壳的形式过于“粗暴”,生豆在处理过程中还容易被压碎或压出伤口,进而增加咖啡豆被污染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曼特宁在出口之前都需要经过数轮的人工筛选,因为瑕疵豆实在是太多了。 但正是这样一番粗糙的操作,成就了曼特宁那独一无二的特色风味。学界有研究认为,正是湿刨法让咖啡豆提早暴露在空气中,所以咖啡才会因为被“污染”而产生出独特的闷香,那是一股需要深度烘焙才能生成的木质、草本,土壤的“野性”香气。(所以前街前面才没能从浅烘曼特宁里很明显的感受到。当然啦,这也离不开种植环境、品种的共同作用) 这股独特的香气在深度烘焙的加持下越发明显,形成有别于常规咖啡的特色表现。结合深度烘焙带来的醇厚口感,曼特宁的表现非常契合日本人的喜好。就这样,它成为了蓝山咖啡之前在日本大火的咖啡。 在日本市场多年的包装下,深烘焙曼特宁成功以“重口”的特色形象畅销全球。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形象曼特宁才得以广为人知。而没有深度烘焙这样的形象难以形成,所以这直接让曼特宁与深烘焙进行了深度捆绑! 浅烘曼特宁会好喝,但它缺少了深烘曼特宁的特色,与其它产区的咖啡无法拉开太大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在浅烘咖啡盛行的今天,大多数咖啡店的曼特宁依旧维持着传统深烘的原因。因为消费者习惯了深烘曼特宁的苦,习惯了由深烘带出来的闷香。换句话说,如果曼特宁咖啡缺少了让它出名的这一“文化符号”,那它是否还能被称为曼特宁呢?  ...

在家自制咖啡要如何挑选咖啡豆?单品豆、SOE、拼配豆有何不同?

24 8月 in 咖啡知识

最近很多关注前街的朋友看到文章介绍的各种咖啡的做法,动了在家自制咖啡的心思。但是呢,看到市面上的单品豆、SOE、意式拼配等咖啡豆,只觉得挑花了眼,一些不太了解的朋友更是犯了难,根本不知该如何选择、如何下手。于是不少人便咨询前街到底要怎么选择一款适合的咖啡豆。 其实前街在文章中都一直有分享相关内容,只不过很多时候都简单地一概而过。所以今天前街就来详细介绍:单品、SOE和拼配咖啡豆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区别,在购买咖啡豆时,我们又应该如何根据不同的萃取方式、自己的设备、个人喜好等来进行选购。 单品咖啡豆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单品咖啡豆「single origin coffe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咖啡豆。单品咖啡豆指的是来自单一产地的咖啡豆,这个单一产地既可以是指国家,也可以是指一个产区、一个庄园,甚至具体到某一个地块。 因为单品咖啡豆主要强调的是咖啡产地的特色风味,所以一般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单品咖啡豆都采用了中度、中浅,甚至极浅的烘焙程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咖啡的风味表现。但这里前街并不是说所有的咖啡豆都是中浅烘焙,像是蓝山、巴西、曼特宁等单品咖啡采用的就是经典的深烘。 如果你的咖啡制作是以:手冲、法压壶、虹吸壶、爱乐压、冷萃等除意式咖啡机以外的其它方式为主,那么单品咖啡豆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制作方式会有着更高的容错率,能够确保单品咖啡豆的价值能最大程度地被“榨取”出来! 同样,这并不代表单品豆不能用在意式咖啡的制作上。当然可以,只不过当我们将单品豆用在如意式浓缩的萃取上时,浓缩咖啡会拥有一个别致的名称--SOE。   SOE SOE的全称为「single origin Espresso」,翻译过来就是用单一产地咖啡豆制作成的浓缩咖啡。也就是说,SOE就是用单品咖啡豆制作出来的浓缩咖啡。 同样,采用单品咖啡豆来制作浓缩咖啡的目的依旧是为了强调产区的特色风味,但之所以人们需要特意与单品豆区分开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单品豆都适合用来制作SOE。例如那些烘焙过浅的豆子,它们就不太适合用来制作SOE。 道理很简单,因为浓缩咖啡会涉及到牛奶咖啡的制作。而烘焙过浅的咖啡豆风味表现都是以清新为主,不会特别浓郁,所以如果将它们制作成奶咖,那么味道将很容易就会被牛奶所覆盖。如果想要用它们做出好喝的牛奶咖啡,则需要修改很多参数,进行很多调整;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一些咖啡豆会拥有比较突出的酸味,而过于突出的酸味会与牛奶的味道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这个反差并非正向的表现,是十分突兀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咖啡豆都适合用来制作成意式咖啡。确切的来说,是它们制作成的浓缩咖啡不适合用来制作成牛奶咖啡。 但这并非没有解决方法,通过加深咖啡豆的烘焙度,我们就可以做到让单品豆制作出来的浓缩咖啡能够兼容牛奶咖啡的制作。 烘焙的深浅左右着咖啡豆的味道和风味表现!就好比说,当咖啡豆烘焙越浅的时候,用它做出来的咖啡酸度就越高。而当咖啡豆烘焙越深的时候,我们能从咖啡中喝到的酸味就越少,既因为酸会在烘焙过程中被消磨,还因为酸会被其他由烘烤产生的香气所掩盖。 所以,通过加深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我们就可以减少咖啡中的酸,让它能够更好的兼容牛奶咖啡的制作,同时令咖啡拥有更出色的口感,而唯一的缺点就是产地的风味体验会得到少量削减,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嘛。 由于这类专供意式咖啡制作的单品豆会有一个相对较深的烘焙程度(比常规的浅烘豆深一些),所以商家为了能与常规的单品豆区分开来,都会特意在豆子的简介或者选择的栏位里增加上SOE的字眼。例如SOE用豆、SOE烘焙等等。 如果你的咖啡制作方式是以意式为主,然后想要更直接的体会到咖啡的产区风味以及不要太多的酸,那么你就可以选择soe烘焙的单品豆,或者常规单品豆其实也可以,只不过限制会比较多,需要调整的方面也比较多。   拼配咖啡豆 最后就是拼配豆了!拼配咖啡豆就是在意式咖啡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咖啡豆类型。拼配咖啡豆「blend coffee」又名混合咖啡,意指采用来自不同产区、不同处理的咖啡豆拼配而成的豆子。 拼配的诞生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人的一个:既要,又要,还要。大家都希望能从一支咖啡豆里获得所有的优质体验,例如优异的咖啡风味、醇厚的咖啡口感,然后价格宜人,稳定性高,而往往这些理想都很难能在一支单品咖啡豆上集中实现。 就好比说浅烘焙的咖啡风味虽然保留的最完整,但是它的口感相对来说会比较逊色;而深烘焙的咖啡虽然拥有醇厚的出色口感,但它的风味表现相对来说也就没有那么丰富。然后咖啡豆又属于农产品,每年的品质都会受其生长期间的气候等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想从一支单品咖啡豆上获取所有的优点,那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而拼配咖啡豆这样一个做法就能够帮助达成你的理想,因为通过拼配,我们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例如取A豆的风味与B豆的口感进行组合,从而获得一支风味、口感,均出色的咖啡;亦或者我们可以使用三个不同产区的咖啡豆进行拼配,稀释每支豆子的重要性! 这样当其中某一支咖啡豆来年因为产区的天气问题而没有那么优质的时候,则可以另寻其它产区的咖啡豆进行代替,因为它的重要性在整支咖啡豆里被稀释,所以就算遭到了替换,也不会对味道有太大的影响(早些时候的拼配目的就是如此)。而这样的做法还能够帮助你降低成本,做出一支高性价比的咖啡豆。具体的做法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咖啡豆如何拼配?》,前街就不过多赘述~ 因为拼配豆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在意式咖啡的制作上用的比较多,所以拼配豆的设计都会以意式咖啡的使用为前提展开。例如采用了相对较深的烘焙程度(更契合奶咖的制作),以及1磅、1公斤等大规格包装的设计(单品豆一般都是半磅或100g包装)。 倘若大家的咖啡豆用途主要是制作意式咖啡,那专供意式的拼配咖啡豆将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它们不仅会有更契合意式咖啡的烘焙程度,还有更高的性价比。但质量就需要根据自己的钱包进行选择。如果只是单纯想要补充日常的咖啡因,那么用商业咖啡豆拼配的组合就完全足矣,价格通常都在50~80/磅的价位,这也是大多数咖啡店都在用的一个拼配组合。 而如果你想要咖啡拥有更加出色的风味表现,那么就可以选择使用精品咖啡豆进行拼配的组合。例如前街门店的暖阳拼配,就是采用了两支精品咖啡豆拼配而成,但它的价格通常都会比商业拼配高上一倍,所以~自行选择哈~...

秘鲁咖啡的发展历史和产区介绍|秘鲁卡哈马卡瑰夏是什么风味特点?

24 8月 in 咖啡知识

提及秘鲁咖啡,可能很多朋友都会对此感到陌生,或许有些人还会冒出「原来秘鲁也有咖啡」之类的想法。事实上,秘鲁虽然不像当前主流的产区咖啡有极高的知名度,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小众,但这可不代表秘鲁咖啡的品质堪忧,只是它相对来说比较“低调”而已。 与其他南美洲咖啡相比,秘鲁咖啡具有风味复杂多变、口感温和均衡的两大特征,且不限于此。尤其近年来的秘鲁咖啡,以极高的干净度斩获大批粉丝,以至于秘鲁咖啡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咖啡界的后起之秀。今天前街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位咖啡界后起之秀——秘鲁咖啡。 秘鲁国家概况 在古印第安语中,秘鲁(Peru)有着“丰饶之地/谷物之仓”的寓意,因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十分繁荣。秘鲁的地理位置在南美洲西部边缘,与五个国家接壤!东接巴西、南连智利,北邻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东南临近玻利维亚,西濒太平洋,海岸线长约2414公里。 虽然秘鲁的疆土称不上遥阔,但却集高原、山地、沙漠和海岸于一体。其复杂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多样性的气候让秘鲁和哥伦比亚一样,成为了栽种咖啡的绝佳乐土。而秘鲁的咖啡种植主要集中在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安第斯山脉纵贯秘鲁国土南北,其咖啡种植区域的平均海拔在1200~2000米。丰沛的降雨量、较大的昼夜温差、肥沃的火山土壤,都为优质咖啡的生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秘鲁咖啡的主要种植区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产区、中部产区,以及南部产区。 北部地区的咖啡种植面积占秘鲁全国的43%,平均海拔在1250m~1950m之间;中部地区的咖啡种植面积则占秘鲁全国产量的34%,平均海拔在1200~2000m之间;南部地区的咖啡种植面积则占秘鲁全国产量的23%,平均海拔在900~2050m。   秘鲁咖啡发展史 咖啡作为秘鲁第二大农业出口产品(第一位为芦笋),在国民经济和农村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秘鲁咖啡商会(Junta Nacional del Café)数据显示,2024年秘鲁咖啡出口量达22万吨,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九,而有机咖啡产量则是全球第一,产值约11.03亿美元。据报表显示,秘鲁咖啡主要销往美国、德国和其它的北欧国家。 然而,秘鲁咖啡产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与殖民遗产、土地改革、国际市场波动及生态保护运动息息相关。那么接下来就由前街简单介绍一下,秘鲁的咖啡发展史。 18世纪末,咖啡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秘鲁,最初仅仅是作为庭院的观赏物进行栽培;但随着1821年秘鲁独立以后,政府开始鼓励大家种植起经济作物以替代衰退的银矿产业;到了1850年,受巴西咖啡繁荣和叶锈病席卷海外产区的影响,欧洲移民开始在秘鲁中部和北部卡哈马卡(Cajamarca)开辟咖啡种植园,这些欧洲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栽培技术,而劳动力方面则是依赖原住民和契约华工。自此,秘鲁咖啡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当时间来到19世纪末,秘鲁咖啡的生产模式开始以大庄园为主(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移步前街的往期文章)。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1890年的秘鲁咖啡将近80%的产量都是由大型庄园输出。而这种框架结构有一个缺点,即秘鲁咖啡经济会高度依附于国际市场。所以到了1929年发生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因为咖啡价格暴跌60%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直到1968年胡安·贝拉斯科军政府上台后推行了的土地改革(Ley de Reforma Agraria),这才彻底改变了秘鲁的咖啡产业格局。政府将数百万公顷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民,大型庄园分崩瓦解,秘鲁的咖啡生产主体渐渐由庄园转变为了小型农户。 与非洲大多数农户一样,秘鲁的小型咖啡农户平均种植面积在2公顷左右。虽然这样一个转变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但也导致技术推广更加困难。因为农户多且过于分散,要集中起来培训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下降。 直到1980年,在德国教会组织(MISEREOR)和公平贸易机构的支持下,秘鲁北部拥有了咖啡合作社,这才得以打破咖啡产业停滞不前的困境。合作社的存在可以帮助农户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集中采购农资、共享加工设备来实现这个目的。而这一模式在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得到了强化,秘鲁咖啡开始打上“有机种植”、“雨林联盟认证”等标签进入高端市场。 (前街在这里简单提及一下:有机种植强调的是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种植农作物,而雨林联盟它是一个在农、林、商业交汇领域工作的国际非营利组织,只有满足有机种植的农场才能够得到它最具权威的第三方认证。前街经常提到的“青蛙豆”,就是指得到了雨林联盟认证的咖啡豆。详情移步这篇文章查阅→《传送门》) 到了2003年,秘鲁就如前面前街所提到的,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有机咖啡生产国,因为秘鲁的有机认证面积高达11万公顷。而这一成就的达成离不开安第斯山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海拔高、害虫少)和非政府组织的技术支持。至此,秘鲁咖啡产业终于拨云见日,得以在精品市场被更多的咖啡爱好者所看见。 秘鲁咖啡 与多数南美洲国家一样,秘鲁咖啡的主要栽种品种为阿拉比卡。但与大多数南美洲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秘鲁咖啡的分级制度是以海拔/硬度分级法为主,其它分级方式为辅。 所谓海拔分级法,就是根据咖啡豆种植的海拔进行分级的一个方式。当咖啡豆种植的海拔越高的时候,咖啡豆硬度就越高。因为高海拔的气候环境会延缓咖啡豆的生长,使其拥有更多的生长时间积攒更多的营养。而开头前街提到的温和均衡就是高海拔秘鲁咖啡豆的特征,当咖啡豆体内的物质越丰富的时候,口感、味道方面的表现就会越出色。 而因为当地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秘鲁咖啡的处理方式是以水洗为主。传统的水洗处理是先将采收下来的咖啡果倒入水中进行浮选,挑出浮于表面的坏果,再使用去皮机将咖啡的果皮果肉剔除;随后将带有果胶的带壳豆倒入水槽中进行发酵,以去除果胶;然后再将处理完成的带壳豆移至晾晒场进行晾晒干燥,最后只需要将干燥完成的带壳豆倒入去壳机去掉外壳,处理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由于水洗处理能够很好的将瑕疵、坏果筛选出来,并且发酵程度更浅且更好控制,所以经由水洗处理出来的咖啡会有着极高的干净度。而水洗的秘鲁咖啡不仅如此,除了高干净度以外,它还带有柔和细腻的水果酸质,醇厚丝滑的口感,所以这些年来才收获了大批粉丝。 说着说着前街也不禁流下了口水,为了一尝秘鲁咖啡的美味,前街特地入手了一支水洗瑰夏,这支豆子产自秘鲁北部最重要的精品咖啡产区--卡哈马卡。 卡哈马卡产区靠近厄瓜多尔边境,位于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该产区不仅坐拥肥沃的火山土壤、丰富多样的微型气候,还有高耸的海拔拉大了昼夜温差,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咖啡种植产区。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早先欧洲移民在秘鲁开辟种植园的时候,会选择它作为主要的栽种基地。 随着漫长的发展,咖啡渐渐成为卡哈马卡当地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地的小农拥有领先其它产区的经验和技术,所以该产区的咖啡会有着更加出众的品质,是当前精品咖啡圈里的“当红炸子鸡”。 除了像铁皮卡这样的老品种以外,卡哈马卡还种植有瑰夏这样的热门品种。所以前街本次入手的这支秘鲁咖啡,就选择了自卡哈马卡产区的水洗瑰夏!为了能将这支瑰夏的花香及产区风味凸显出来,前街选择了中浅的烘焙曲线来进行“料理”。 前街咖啡:秘鲁·卡哈马卡瑰夏 国家:秘鲁 产区:卡哈马卡 海拔:1800~1950米 品种:瑰夏 处理法:水洗法 等级:SHB 风味:白色花香、西梅、柑橘、果汁感、红茶 在杯测时,前街感受到这款秘鲁瑰夏的干香十分浓郁,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白色花香、莓果、话梅,以及柑橘类的香气。在注入热水后,能闻到如同蜜桃和焦糖的甜香。 咖啡入口时,前街首先感受到的是淡雅的白色花香,然后有葡萄、柑橘、西梅汁的饱满酸质,吞咽后,口腔还残余有红茶、焦糖般的余韵,口感厚实却也十分干净,独特的口感如同含着一颗话梅糖。随着温度稍降,明亮的酸质开始释出,果汁感变得越发明显,可以喝到杏桃的圆润甜感,非常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