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短笛咖啡是什么?短笛咖啡与拿铁有什么不同?如何制作一杯标准的短笛咖啡?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提到牛奶咖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拿铁、卡布奇诺这两位“老面孔”。近几年比较流行的Flat White,也就是澳式白咖啡,或许出现在部分人的脑海中。澳白咖啡与拿铁不一样,它起源于大洋洲地区,但其实,除了澳白外,同样来自澳大利亚的还有另一款奶咖哦,它就是——短笛咖啡。   什么是短笛咖啡? 短笛咖啡发迹于澳大利亚,据说流行于墨尔本。短笛咖啡的英文名「Piccolo」则源自意大利语,是“小”的意思。因为它采用的是单份Espresso,然后咖啡最上层覆有一层轻薄的奶泡,并装盛在一个小巧约100ml的透明玻璃杯中,十分小巧。 然后因为杯量和用料都是拿铁咖啡的一半(正常的拿铁杯为200ml~300ml),所以短笛也被称为“小拿铁”。虽然被称作是“小拿铁咖啡”,但想做好一杯短笛咖啡却不比拿铁简单。 短笛咖啡和拿铁咖啡有什么不同?  拿铁咖啡起源于意大利,却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发迹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并跟随某国际品牌的足迹在全球世界范围内出现甚至大受欢迎。Latte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意为牛奶的意思。  短笛咖啡和拿铁的区别在于,短笛的杯量和用料都是拿铁的一半。所以短笛咖啡的味道和囗感会与拿铁一致,但因为杯量较小,所以喝起来不容易饱腹,负担较小。比较适合那些不想喝进这么多咖啡因和牛奶的人。 短笛咖啡和澳式白咖啡Flat White有什么不一样?  那么,短笛咖啡和澳白区别是什么呢?对于喜欢喝奶咖的人而言,澳白咖啡在澳洲的做法可以让人在牛奶中感受到香甜浓郁的咖啡的味,而在咖啡中也可以找寻到牛奶的丝滑。  前街发现,对澳洲人来说,拿铁是给喜欢牛奶的人喝的咖啡,若要“真正品尝”咖啡豆的香气,以及跟牛奶之间的完美搭配,Flat White会更趋近理想。除了最常见的Flat White,澳洲人也为咖啡重度爱好者发明了俗称「小拿铁」的Piccolo Latte。Piccolo实际上是完整版拿铁的缩小版,它代表着同样的风味和咖啡的浓度。这有可能会引起顾客在店单时的一些混淆。 如果我们想要喝到一杯高甜感,口感丝滑的牛奶咖啡,那么澳白绝对是当仁不让的选择。而如果我们想要喝到的是一杯咖啡和牛奶味道平衡,但咖啡风味又不会过于集中且苦涩的,短笛咖啡或许是你的优选。 它入口顺滑,温度适中,约55~65℃的温度恰好能带出牛奶中的乳糖甜,此外,正因为牛奶含量恰到好处,我们既能喝得出咖啡的甘醇、浓郁和余韵,同时即使整杯喝完也不会觉得撑。 如何做一杯标准的短笛拿铁咖啡  为了让短笛拿铁咖啡拥有醇厚且扎实的口感,这里使用前街经典意式拼配咖啡豆进行制作。它采用了经典的「曼巴配方」,以巴西和曼特宁为主调,然后搭配少量罗布斯塔所组合而成,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在家也能萃取出浓醇焦香的咖啡风味和饱满的咖啡油脂。下面前街分别制作一杯拿铁咖啡和一杯短笛咖啡,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拿铁】 前街通过多次调试确定了浓缩的萃取参数为:20g咖啡粉,萃取40g咖啡液,时间为28秒。前街咖啡门店出品拿铁会使用300毫升容量的咖啡杯,所以倒入220g牛奶并以蒸汽棒打发至55~65摄氏度。拿铁咖啡的奶泡厚度适中,约为0.5cm左右,打发后牛奶表面有光泽,无气泡,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最后将打发好的牛奶与浓缩咖啡液进行融合拉花即可。  【短笛拿铁咖啡】 前街制作短笛会用一个约100~130ml的小杯子,并提前预热尽量保证咖啡的饮用口感。然后用单份浓缩咖啡(15~20ml)加上100ml带有薄奶泡(小于0.5cm)的旋蒸奶融合而成。除了迷你的杯量,短笛咖啡跟常规拿铁在结构上确实相差不大,但由于盛装的容器比原来小了一半,所以制作时的难度系数无疑是会比拿铁要高得多。 既然都叫“小拿铁”,那么热拿铁的标配拉花自然是不能少了,可更小的杯型意味着留给咖啡师的作图空间更少。顺应着整杯咖啡的缩小,咖啡师既要将奶缸里这仅100ml的牛奶打发成丝滑绵密奶泡,并将它与咖啡液均匀融合,还要不失常规热奶咖的精美外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常在咖啡馆里见到的短笛咖啡几乎都是郁金香、小树叶、爱心这类简约型的图案。   同样是牛奶咖啡,为什么拿铁咖啡就比澳式白咖啡和短笛拿铁咖啡出名? 前街推测与风味以及推广的力度有关,拿铁咖啡是由于星巴克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逐渐被人熟知。其次,拿铁咖啡与澳洲的牛奶咖啡相比,一杯咖啡中,牛奶的占比比较大,浓缩咖啡液过于集中且浓郁的风味得到很大程度的稀释,让人更加容易接受。随着澳式白咖啡和短笛拿铁咖啡在越来越多的咖啡馆菜单上出现,喝的人越来越多,这类出自澳洲的牛奶咖啡才能被越来越多人知道。...

瑰夏咖啡豆价格详解|瑰夏为什么那么贵?巴拿马瑰夏的价格大概是多少?瑰夏价格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28 8月 in 咖啡知识

这几年,瑰夏咖啡可是在咖啡界大出风头,在爱好者的追捧下,它的价格似乎每一年都在创造一个历史高位,今年的巴拿马生豆竞标活动上,翡翠庄园的水洗瑰夏再次刷新记录,以每公斤30204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的最高单价咖啡豆。这听起来是不是仿如天方夜谭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呢?而在这样的信息下,会不会对自己买的瑰夏咖啡豆价格有所怀疑,不知道瑰夏咖啡的价格在哪个区间才是合理的。 首先,前街先说明一个基本信息,然后再展开说明。这个基本信息就是:咖啡豆是农产品,同一块地出来的东西区别不大,而价格表现恰恰和品质没有太大的关系。你假设你是种桔子的农夫,同一片地的桔子,品种没有改变,土地没有改变,因为大小年的问题一点点品质起落肯定是会有的,但不会说同一块地里种出来的东西,今年比去年的要好吃一倍,明年比今年的好吃一倍。 把咖啡豆当作一般农产品来看,瑰夏比一般咖啡豆要高一点有其合理性,前街在这里分享三点。第一是它有一点点不好种这是事实;第二是它产量不高也是事实,单位种植面积;第三,因为这个品种出现的时间不长,还没有规模化的广泛种植,市场对这个新鲜的东西有着需求也是事实。在这几点因素的影响之下,瑰夏品种咖啡豆会比普通咖啡豆大概高6-10倍的价格。 因为巴拿马翡翠庄园是让大家认识到瑰夏这一品种,然后再扩散到周边的庄园,以及周边的国家。可以这么说,没有翡翠庄园就没有大家所熟知的瑰夏热潮。 以最新产季生豆价格为例,同一款巴拿马翡翠庄园红标瑰夏到国内价格是2200-2600人民币左右,翡翠庄园目前3大庄园22个地块,不同的地块之间差别不是太大,不同地块之间是100到200左右人民币的差价。从这细节也可以看出,庄园也认为大部分的地块都是差不多的水平表现。这可能与我们日常所接受的信息有比较大的出入,因为网上不少信息都达到了上万或者近10万的人民币,价格也没有错,但那只是竞标价格而已。 每1公斤生豆变成熟豆大概是0.79-0.83公斤左右,那就意味着,不计算其他成本,大概100g红标瑰夏的成本价格约为280-330元左右,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包装和其他分摊成本费用,这也是我们在网上常常看到红标瑰夏价格多为接近380-700区间的基本原因,不同的商家有自己不同的成本计算方式和定价方式。 前街要说的是,之所以大家会认为红标贵,是把对竞标红标的价格认知嫁接到了普通红标之上,也就是把网上竞拍多少钱的新闻和普通红标混为一谈。 巴拿马翡翠庄园瑰夏最新调整后的分级是:竞标,红标,绿标,这可能有助于纠正这一认知。但过去的数年前,它的分级是:红标(包括普通红标和竞标都统称为红标)、绿标;再之前的分级是:红标、绿标和蓝标。因为红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做出细分或者说明,所以大众就把竞标价格和普通红标联系在了一起。 同一片地里的瑰夏,红标,绿标,蓝标是怎么来的呢?几年前,翡翠庄园定义蓝标是最便宜的瑰夏,产自1500海拔以下,瑰夏咖啡豆越来越贵,2020年便宜的蓝标消失了。除了蓝标,标明了地块名称的是红标,把不同地块混在一起的是绿标。 在蓝标这一分级还存在的年份,可以看出蓝标的豆子比较小粒,而红标和绿标都会比较大粒一些,外观上两种豆子没有太大的差别,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瑰夏内包的外观特征,仅仅是有没有标明地块的区别。最近两年,绿标和红标的外观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红标保持了比较统一大粒的规格,而绿标则开始出现了大小混杂的区别,明白了这一点,普通人也很容易从外观上就区分两种红标绿标级别。 以上解释了红标高价出现错觉的原因,下面前街再来说说竞标瑰夏价格和不断高涨的原因。 不管是BOP也好,或是COE也好,就是希望通过拍卖这一方式推高咖啡豆的价格,以鼓励咖农,所以这种目的原本就是去鼓励价格的上升,高出本身价值是正常现象。竞标红标出自于普通红标同样的地块,品种土地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地块可能会有20%或30%。可能有人要问,品种相同,土地也是同一块土地,但是处理方式或是批次不同结果也会相差很大。是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翡翠庄园的处理方式其实都很传统,生产者使用批次记录采收日期和处理过程。价格上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品质上会不会也会相差巨大呢?竞标红标与普通红标的生豆品质可能会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别也可能会有1倍之多,但与溢价可能是数倍或数十倍不成正比。 其次,因为精品咖啡风行,市场也主动参与了价格的推高。如果你是买家要采购一个东西,你自然而然会通过采购量增加寻求压低采购价格,这也是不同人采购同一种红标瑰夏可能价格上有差别的原因。但是竞标有一处很小的细节,却反而刺激了买家主动的大力抬升商品的价格,那就是竞标结果会把采购者名字公示,这就成了一种宣传。当几个买家合在一起去拍同一个批次的时候,分摊费用就会让他们更加积极的给出更高价格。 因此,以翡翠庄园为基准,有排名的竞拍庄园豆就会更高,连带这一庄园的其他普通瑰夏也会卖得高些。而不知名的庄园或者周边的一些国家,就自然而然更接近它原本的价格。...

铁皮卡、波旁、卡杜拉、SL28和瑰夏有什么区别?不同品种的咖啡豆外观有何差异?怎么区分不同品种的瑰夏?

28 8月 in 咖啡知识

近期有小伙伴与前街分享身边朋友的“特殊技能”——拿到一包咖啡豆外只一眼就看破了咖啡品种,令人不由连连惊叹。实际上,这种“特殊技能”想要学会其实并不难,我们最常接触的单品豆几乎都是阿拉比卡种咖啡豆,而阿拉比卡种又会往下细分为多个不同的小品种,比如“始祖品种”铁皮卡、亦或像波旁、卡杜拉这类由“始祖品种”经由时间推进而产生演变的自然变种。 我们提到的这些虽都从属于阿拉比卡种,但外观上多多少少会有些许不同,只要抓住豆与豆之间的差异点并将其记住,“一眼看破品种”便指日可待了。那么,就跟着前街的介绍,来学习这项“特殊技能”吧。   铁皮卡 铁皮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它作为始祖品种,是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咖啡品种之一。全身所呈现的是扁平饱满、细长、且非常标准的椭圆形。 目前在网络上能够看到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介绍图片,它所用的豆种几乎全是铁皮卡。 波旁 波旁是在铁皮卡进入也门后产生异变的自然变种。大小与铁皮卡相当,只是两端的长度变短,由原来的椭圆形状转变为近乎圆形的豆身,也因此被称为圆身咖啡。随后被法国人带了一批圆身咖啡种子种在了波旁岛,波旁咖啡的名号就这样蔓延开来。 它之所以会和铁皮卡统称为阿拉比卡的古优品种,是因为后续大量的其他阿拉比卡种都是由这两个品种演变出来的。   卡杜拉 卡杜拉是波旁品种的自然变种,波旁形状为圆身颗粒,卡杜拉会比它小一点,且豆身稍长,所以呈现出来的模样就是一个小小的微胖椭圆形状。 卡杜拉在二十世纪初的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一个种植园发现的,它的植株较矮,但枝干间隔近,果实体型偏小,同样的空间里它能够产出更多的果实。抗叶锈病的能力也比较强,目前在中美洲大面积的种植。   SL28/SL34 这两个是非常受欢迎的肯尼亚经典品种!你所喝到的大部分肯尼亚咖啡使用的豆子,很有可能就是这两款来自史考特实验室选育的品种。 史考特实验室的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找到优质的咖啡种,精心挑选了42个不同的品种,然后进行长达十多年的选育,最终,这俩兄弟就在这里面脱颖而出。名字中的“SL”也就是史考特实验室「Scott Laborotary」的缩写,而28、34分别是它两的序号。 SL28和SL34的咖啡树大致相同,主要差异是SL34的叶尖会比SL28的颜色更深一些,SL28的叶尖属绿色。在汲取养分方面SL28会比SL34低一些,但反而结出的果实会比SL34更多,还抗旱。这也就是为什么SL28能从肯尼亚延伸到拉丁美洲广泛种植的原因。 虽然它俩经常挨着一起种,但小伙伴们都能够很容易就将它们分辨出来。一个豆身长,一个豆身偏圆...

波旁品种怎么传播的?波旁咖啡果实有多少种颜色?红波旁、黄波旁、粉波旁、橙波旁的味道口感有区别吗?

28 8月 in 咖啡知识

今天前街想和大家来聊到咖啡品种中“五彩缤纷”的波旁品种。这一品种的果实颜色除了我们最常见的红波旁外,还有黄波旁、橙波旁以及更为罕见的粉红波旁,相信不少人会好奇不同颜色的波旁在咖啡风味会不会有什么差异吧,接下来就听前街娓娓道来。 波旁种,是铁皮卡突变产生的次种,与铁皮卡同属现存最古老的咖啡品种, 波旁和铁皮卡是属于阿拉比卡种的一个分支。在阿拉比卡的传播途径上,如铁皮卡的祖先从欧洲远度重洋到加勒比海,东印度公司把阿拉比卡种从也门另外传播到波旁岛(留尼汪岛),在传播路径的咖啡树长成了与铁皮卡不同的品种,称为波旁种,之后传到肯尼亚及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甚至扩大到中南美洲。 波旁是怎样传播到东非与中南美的(流入全球) 根据世界咖啡研究中心(World Coffee Research)的资料,波旁这个品种来自于也门,是铁皮卡的自然变种。因此这咖啡的遗传起源,被定义为波旁铁皮卡群属(Bourbon-Typica Group)。 波旁咖啡,要先从法国人开始说起了,波旁咖啡的得名,与法国人17世纪在非洲外海印度洋西部,马达加斯加岛屿以东680公里处的一座称为波旁的殖民岛屿有关。这段由法籍宣教士所展开的也门波旁咖啡全球分种之旅,较早为人所知,且载入史册。因而这肩负宣教拓荒使命的波旁咖啡,被称为:French Mission Bourbon法国传教士波旁。 1663年法国人定居波旁岛,1700 年代初,法人将波旁从也门引入波旁岛种植(现称留尼汪岛),给这批也门咖啡起名为波旁咖啡。 据史料考证,法国人曾在 1708 年、1715 年和 1718 年,三次尝试将这种咖啡从也门引入波旁岛。于是波旁岛成为十八世纪法国人培育也门波旁咖啡的苗圃,波旁咖啡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被带离该岛,前往非洲及南美巴西种植,并开始广传。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圣灵会传教士来到非洲,并于1841 年在法属留尼汪岛成立教团,随着传教士的宣教之旅,波旁咖啡开始被带往非洲与南美种植。 传入美洲,1860年,法国人将留尼汪岛的波旁咖啡引入南美,首先到达巴西南部坎皮纳斯附近。由于1727年引入巴西的铁毕卡种产量少且容易干扰疾病,波旁种于1860年左右经由南部的坎皮纳斯(Campinas)引入巴西,并迅速向北扩展到南美和中美洲的其他地区。今天的拉丁美洲,波旁种虽然大部分已经基本上被其变种代替(特别是Caturra,Catuai和Mundo Novo等),在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秘鲁等国家仍然种植有波旁。 走进非洲,与巴西咖啡的传播年到相仿,在非洲,一位法国传教士对波旁种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862 年,法国传教士在坦桑尼亚沿海的巴加莫约(当时称为坦噶尼喀)以及肯尼亚的圣奥古斯丁(今日的基库尤Kikuyu)建立传教团,1893 年,法国传教士在在肯尼亚的布拉Bura(肯尼亚泰塔山Taita Hills)建立传教团。就这样波旁咖啡从波旁岛去到桑给巴尔、巴格莫约、圣奥古斯丁、布拉等几个非洲国家成立新的教会,在这些传教任务中,传教士都将来自波旁咖啡种子,播种于他们在东非的教区,从此非洲大陆上也有了波旁咖啡。 就这样,被法国宣教士带到美洲与非洲种植的波旁咖啡,开始在各国微气候与土壤的孕育下生根茁壮并且开始繁衍后代,并称为如今精品咖啡的主角之一。   美洲的波旁突变种(色彩缤纷) 1860年代,首批波旁咖啡定居于巴西,经过落地生根与繁衍,波旁咖啡在美洲经过近百年的繁衍,开始出现突变品种。而前街说的这些突变种与美丽的色彩联系一起了,便是红波旁,黄波旁,橙波旁,粉波旁。 红波旁,其咖啡果实的颜色变化从绿色 、转微黄色 、转微橙色 、转成熟的红色 、再转较熟的暗红色,为了和其它波旁种(黄波旁,粉红波旁等)区分,故此称为红波旁。种在高海拔的波旁种,通常会有较佳的香气和明亮的酸质,喝起来甚至有类似红酒的风味。 早在1850年的时候,巴西就变成了全球主要的咖啡生产地,他们重度依赖1720年引进的铁皮卡种,但是这种豆子产量低,为了保证收益,他们从留尼旺引进波旁种,也就是红波旁,且大面积种植。 黄波旁,最初在巴西发现,目前主要生长在巴西,是巴西圣保罗州独有的波旁变种,咖啡果实成熟后不会变红,反而呈现橙黄色,故名为黄波旁,黄波旁是巴西咖啡的珍宝。黄波旁种是波旁种与其他品种杂交而出。因其产量较低,且较为不耐风雨,未被广泛种植。但是种植在高海拔地区时,会有极佳的风味表现,近年来较为常见。黄波旁的甜味、香气都较红波旁明显,且有明显柑橘酸质。在前街,有一款巴西黄波旁咖啡豆(巴西皇后),其豆子本性甜、干净,柔和的酸与甜契合得很好,均衡度佳,有热带水果香。 第一个黄波旁最早是出现在1930年,Pederneiras (SP)市附近的一个红色波旁农场——许多人认为这是红色波旁和黄色Botucatu之间自然繁殖的结果。除了浆果呈黄色外,这种植物与红波旁非常相似,而且被证明具有同样的产量甚至更高的产量。黄波旁成熟时间较快,但是产量比红波旁低,对叶锈病的抵抗力也比红波旁弱。 Orange Bourbon橙波旁是波旁咖啡果实颜色基因的自然突变种,首先在萨尔瓦多发现。 粉波旁,樱桃通常是桃红色/粉红色,有时也被称为“粉波旁",粉波旁属于十分稀有的新品种,它是由红波旁和黄波旁杂交培育而成的。之所以说粉波旁是稀有品种,主要是想要保持这份漂亮的粉红色是很难的,有时会收获一些橙色的波旁,那是因为咖啡果实的颜色最终是由花粉粒里面的隐性基因所决定。在我们选定的要进行杂交的花粉粒中,既有倾向黄波旁的黄色基因也有倾向红波旁的红色基因,而这些都属于隐性基因,非常容易相互干扰。目前可以在哥伦比亚和危地马拉看到粉红波旁的身影。 说了这么多,其实波旁咖啡的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呢,波旁咖啡具有复杂的酸度和美妙的平衡。前街咖啡的波旁冲煮是甜感突出,带有焦糖的质量,清脆的酸度以及花香。但根据种植地点的不同,它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味。例如萨尔瓦多的波旁咖啡,可能有较多奶油及太妃糖的味道。至于橙色波旁,则有更明亮的花香。黄波旁则有较明显的酸度,还有果干的风味。而非洲的波旁咖啡则果味较突出。   前街波旁咖啡风味冲煮对比 红波旁 :以前街巴西喜拉多口粮豆为例,入口有明显的甜味,附有淡淡的柠檬香气,含有浓郁的坚果风味,后段表现有明显的黑巧克力味,整体感受比较圆润。 黄波旁 :以前街巴西皇后咖啡豆为例,甘蔗汁的鲜甜、红茶、美柔畅的果实甜感,明显的坚果风味,均衡柔顺的酸度,苦感微弱干净,含有浓郁的巧克力香气和坚果风味,口感明亮清爽,柔滑细腻口感。 粉红波旁 :清新的花香,层次感分明,柑橘、小番茄香气明显,温度下降后依然酸质柔和,尾段带有焦糖的甜感,口感顺滑、干净。...

埃塞俄比亚豆品种74110、74112是什么意思?埃塞的“编号咖啡”是原生种吗?74系列具有哪些咖啡风味?

28 8月 in 咖啡知识

钟情于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近几年除了以往常见的原生种Heirloom外,埃塞俄比亚产区多了不少看上去有些陌生的咖啡品种,比如以熟悉来命名的品种74110、74112等。 或许有人知道这些数字代表的是埃塞产区一个明确的单一品种咖啡豆,而不是“原生种”这样含糊不清的表述,但具体数字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可能就不清楚了。 先来回顾下我们熟悉的原生种 作为全世界小粒品种阿拉比卡的“老家”,埃塞俄比亚有上万种原生咖啡树种。原生种的植株通常是由咖农根据多年来的经验进行分辨、确认,因为品种的数量实在太大了,几乎没有办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它们进行基因检测、验证。 同时,当地政府出于保护这些未知品种,避免各国从业者争相获取,所以决定以原生种「Heirloom」来统称它们。像前街的耶加雪菲、花魁就是采用「原生种」来标注。 74***代表什么? 1970年后,咖啡浆果病(Coffee Berry Disease,简称CBD)迅速蔓延埃塞各大产区,感染浆果病的咖啡樱桃将从青绿色逐渐变为灰黑色,最终坏死在枝干上。咖啡树一旦感染,将对咖农们造成70%~80%甚至以上的损失。 1972年,种植者开始使用一些化学类的杀真菌剂来预防CBD。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一味喷农药是治标不治本的,长远之计是找出具有高强度抗咖啡浆果病菌的天然品种。 1973年,埃塞咖啡机构JARC(Jimma农业研究中心)锁定了西南地区共19个地点做采集。一直到75年,研究人员共采集了639棵种子样本,并对它们做了科技鉴定和田间试验,最后选出了13支对CBD有抗性,且耐旱、高产、风味佳的咖啡品种。 那么后续的74***、75***就是由这批咖啡母树改良培育发展而来,JARC将这一大类别记录为「1974/1975CBD-Rexistent Selections」。所以74代表1974年,即该品种在这个年份被编入目录,后三位数字则是试验样本编号。我们耳熟的74系列皆是在此期间被编录。   74家族有什么特征呢? 74系列豆种的成名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各大竞赛的加持,最出名的莫过于头两届的埃塞俄比亚卓越杯(Cup of Excellence,CoE)。由于参加卓越杯需要提交品种,所以得奖的品种一夕间就在国际间爆红,让大家也都开始纷纷追寻埃塞俄比亚的单一品种批次。 74110和74158就是打进首届在埃塞举办的卓越杯大赛优胜榜上最多的品种,从此整个74系列一战成名。但因水土适应问题,只有74110、74112、74165在整个埃塞普及栽植。74158作为近几年在卓越杯竞赛上获奖较多的豆种,也具有较高的口碑与知名度。 74110和74112均为矮树种、细小豆粒,但110是阔叶,112是小叶,种植间距会有些不同,主要种植在西达摩与古吉区域。风味上,74110和74112都呈现出典型的柑橘酸质及轻盈花香,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埃塞豆中最常见到的两个74系列。 74158的特征,与74110十分相似,不过它没有得到广泛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埃塞西南部。74158的生豆整体粒径小巧而整齐、圆润,风味上呈现出柔和的莓果调性,有明显的香料尾韵。 74165是2021年卓越杯上的冠军品种,种植者起初也不是很清楚他种了什么品种,而是协会验证了植株样本,才发现是当年的这个编号。相较于其他的“74家族”,74165则含有更高的绿原酸和咖啡因(绿原酸是咖啡中苦、酸、涩味的重要来源)。...

咖啡庄园、处理厂、合作社分别是什么?咖啡产区与庄园、处理厂、合作社有什么区别和关联?

28 8月 in 咖啡知识

精品咖啡的概念提出与普及令人们愈发重视咖啡豆的详细信息,每当一包咖啡豆到手,便会查看打印在包装袋上的标签,看看这支咖啡豆的豆种、处理法、风味描述等等。其中,咖啡生产信息中的一项“产地信息”可能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有时是产区、有时是庄园,亦或是处理厂、合作社……一些小伙伴或许会问,产区、庄园、处理厂、合作社之间有什么区别。今天前街就来给大家解答疑惑,讲讲这些产地信息。 咖啡产区 产区就是最好理解的一个啦!它分为大产区和小产区。大产区就是像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巴拿马等,这类都是生产该咖啡的国家名字!而在大产区下面,还会细分出许许多多的小产区,像常听到的耶加雪啡、西达摩便是埃塞俄比亚细分下的小产区!亦或者是蕙兰、考卡这些则是哥伦比亚细分下的小产区! 之所以要这样区分主要是因为:不仅仅是国家之间有着风土不同而导致风味不同的情况,各个小产区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区别。 毕竟,大部分产区之间的间隔会有着上百公里的距离,种植出来的味道自然会有所不同!像耶加雪啡、古吉这类产区就是由于该产地产出的咖啡味道过于独特,而被单独划分出来!然后,再进行细分的话,便是庄园、处理厂、合作社了!   咖啡处理厂 咖啡生豆在还未处理前是一颗带有果皮果肉的果实,而所谓的咖啡处理厂就是集中周边的咖啡果实,统一进行处理的地方。 之所以会诞生处理厂,就是因为咖啡果实的处理对于场地、设备的要求较高,高要求代表需要花费的金钱必然也很高!这对一些落后地区的咖农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卖豆子赚的钱还不够买机器的多!于是,咖农们只能够将自己种植的果实售卖给附近的处理厂。 但这就会衍生出一个问题:果实价格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影响必然是负面的。咖啡界也存在着中间商赚取差价,像是在运输环节的中介,他们往返于咖农和处理厂之间,将咖啡果实以较低的价格从咖农手中买入,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处理厂。 除此之外,降低咖农收益的方式还有许许多多!所以,如果想要避开中介,减少价格的损失,那么最好的方法便是“联合起来,建立咖啡果实处理场地”。而这,便促使了「合作社」的诞生!   咖啡合作社 当咖农们联合起来,集资购买机器、场地,搭建合作社,他们就能够将自己种植的咖啡果实集中统一处理,不用再让中间商赚取差价! 然后,这些通过合作社进行处理的豆子都会冠以合作社的名字,进行统一售卖。耶加雪啡产区有个耳熟能详的豆子叫「果丁丁」,它的名称便是取自果丁丁合作社的名字!其他的像沃卡、孔加等等都是冠以合作社名字售卖的豆子名称~   咖啡庄园 咖啡庄园它是一种私人性质且成规模的咖啡种植生产农场,我们可以试着将它想象成富人家的别墅区,虽然事实就是如此~毕竟能够建立庄园的庄园主首要条件就是拥有充足的资金,这样才能购买成块的土地来种植咖啡,以及配套的设施来处理咖啡鲜果! 庄园主能够随心掌控种植和处理的重心或方向,并且,还能尝试各种新颖的种植、处理方式~因为在这些方面,他们并不会受到限制!而像合作社、处理厂想要开辟新的方向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困难的原因可想而知,就是试错的成本对于咖农们来说负担实在太大,一个翻车,可能一年的心血及收入就会毁于一旦! 除了生产之外,销售、材料等问题庄园主也都能够自己搞定!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生产源头厂家,自己种,自己处理,找到生豆商,自己卖出!一系列流程如鱼得水。 并且,如果在生产或供应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必然会有更多的生豆商自行上门高价收购咖啡豆!而这些溢出的利润,全都归私人所有!像我们常听到的翡翠庄园、瓜瓜果庄园、哈特曼庄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