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咖啡里强调的「全红果」代表什么?全红果是一种咖啡处理方式吗?咖啡品质与全红果有什么关系?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全红果」这三个字在咖啡圈内可不罕见,因为它们常常会出现在一些咖啡产品的宣传海报或者咖啡豆包装袋上。但由于很多时候被放在咖啡豆的处理法一栏里,所以导致有不少朋友都误会「全红果」是什么新颖的处理方式,好比:全红果日晒…实际上,「全红果」并不是某一处理方式的名称,而是指这批咖啡所使用的采收方式为「全红果采摘」。所谓全红果采摘,就是指咖农在采收时,仅挑选深红色的咖啡果实采摘。(也有一些咖啡成熟以后为其他颜色,那些就要另说) 那么为什么很多咖啡豆在宣传的时候需要刻意强调这点呢?可能机智的朋友此时已经有了答案。没错,意指这批咖啡豆投入了更多的人工精力,品质更加优秀!那么今天,前街就来分享一下,为什么全红果这简短的三个字能够包含着这么多的意思吧! 为什么咖啡要强调全红果? 深红的果实外表并不单单意味着咖啡已经成熟,还宣告着咖啡里的物质已经完成了的转化。前街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吃过没成熟的香蕉、柿子、李子等水果,它们吃起来的表现都十分统一:涩口、酸。这是因为体内的有机酸还没能转化为糖分,所以酸度颇高,不好吃!对于咖啡果实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咖啡果实的主要用途不是吃,但糖分的存在也十分重要。当豆子糖分不足的时候,即便经过优质处理、烘焙,咖啡豆也很难形成优雅迷人的香气,那冲出来的咖啡根本就不可能好喝。因此,由未成熟的咖啡果实采集出来的咖啡豆就被我们归类在了瑕疵豆一类里,昨天前街分享到的白目豆/未熟豆,指的就是它。 因此,为了保证咖啡的品质,现如今绝大部分产区都是全红果采收(个别例外,但在处理时会将未熟果筛选出来)。听起来好像是天经地义,但在早些时候,全红果采收并非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咖啡豆的采收期长达三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咖啡树上的咖啡果实会陆续成熟。也就是说同一棵树上的果实并不会在同一时间成熟,有的早熟,有的晚熟。因此,我们将能够从结满咖啡果实的树枝上,看到咖啡果实之间的颜色各不相同,红绿相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想采收红色果实的话,就需要人工进行一颗一颗的采收,过程十分繁琐且漫长。而在精品概念还未盛行的年代,几乎所有产区的咖啡采购都是重量不重质。所以咖农们为了能够换取更多的金钱,无论咖啡果实成熟与否都一并采收。而且这样的采收方式还很快,仅需要将手放在枝头末梢,然后一撸到底,咖啡果实就会全部脱落下来。 由于大量未熟果实的加入,所以当时的咖啡豆品质参差不齐,时好时坏,就看收成的成熟果实占比多少。品质不一的咖啡豆不仅仅增加了人工筛豆的时间成本,还影响到了咖啡风味表现,咖啡的售卖价格。 所以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生豆商们只能够进一步压低咖啡果实的采收价格。而这又导致,咖农又要进一步采收更多的未熟过,因为如果不这样进行采收,咖农无法获取足够的金钱生存,于是在当时,这样一个循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咖啡生产以小农采收为主的埃塞俄比亚,最为严重。 直到2007年,荷兰最大的生豆商Trabocca提出了「红樱桃计划」打破了这一僵局。红樱桃计划(Operation Cherry Red)通过提高优质咖啡生豆的采收价格,以此来鼓励咖农们能够更用心的对待咖啡果实的采收、咖啡豆的处理。这样产出的咖啡豆品质能够得到提升,售卖价格可以更高,那么咖农的收入也会跟着水涨船高,消费者也能够因此品尝到更加美味的咖啡。可以说,这是一件三赢的项目。(关于红樱桃计划,具体可以移步至这篇文章详解《红樱桃计划是什么?》) 直到现在,精品咖啡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全红果采收早已成为了各大优质咖啡的标配。在前街收录的咖啡豆里,圣塔维尼便是生豆商在售卖时标注了全红果采收的一款豆子。冲泡成咖啡以后,我们可以感受到非常突出的凤梨香气、蓝莓的甜感,饱满的芒果果汁,尾韵是热红酒,十分沁人心脾!...

印尼曼特宁怎么有股草本味?曼特宁Ateng、Tim Tim品种是阿拉比卡豆吗?湿刨法如何影响到印尼咖啡风味?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前街一众豆子中,要说烘焙最深的咖啡豆,当属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曼特宁咖啡。这支深烘豆特有一股香料气息,喝起来能感受到浓郁的焦糖、可可风味,是醇厚咖啡爱好者们的心头好之一。但也有人招架不住曼特宁咖啡这独特的草本风味,疑惑为何印尼咖啡带有如此个性鲜明的风味。那么,前街就在此与大家探讨一二,聊聊曼特宁的草本味从何而来。 首先,这一定离不开咖啡豆的种植环境,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拥有多个岛屿种植咖啡,而曼特宁则是来自该国最大的岛屿苏门答腊岛。曼特宁(Mandheling)是当地一个少数族群的名字,不过被误认是咖啡豆的名字并流传至今,如今曼特宁已经成了“苏门答腊咖啡”的代名词了。 曼特宁主要种植在苏门答腊岛的西北部,主要集中在亚齐区的迦尤山(Gayo)塔瓦湖(Tawar)区域以及北苏省的多巴湖(Toba)区域,这也是著名的“两湖双曼”。咖啡种植在海拔1100-1600米高的山坡上,这些区域都有肥沃的火山土壤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十分适合阿拉比卡咖啡种植和生长。 并且印度尼西亚咖啡历史悠久,最初在18世纪的时候,岛上已经种植了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等阿拉比卡品种,不过后来由于咖啡叶锈病的出现,破坏咖啡生长,于是印尼政府开始引进了其他新的咖啡品种,来保全咖啡产量,其中就包括罗布斯塔豆,而品种也许是曼特宁咖啡带有草本、泥土风味特点的原因。 目前,在苏门答腊岛常见的咖啡品种有Ateng、TimTim。这两个并不是什么新品种,Ateng其实是卡蒂姆(Catimor)品种,而TimTim则是帝汶种(Timor),这些都是当地对该品种的叫法,只有种植在苏门答腊和印尼本土的岛屿上的品种才被卡蒂姆才能被称为Ateng。 帝汶种Timor是东帝汶岛上出现了Timor Hybrid,这是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品种的天然杂交,属于阿拉比卡咖啡植物,但其有罗布斯塔种的抗病基因。卡蒂姆Catimor是由帝汶种Timor和卡杜拉Caturra之间的杂交,出来了第一代F1种杂交品种组。 罗布斯塔的咖啡因、氨基酸和绿原酸含量会比阿拉比卡要高,而绿原酸就是苦涩味的来源,因此可以说,Ateng、TimTim都含有罗布斯塔的基因,会带有一些草本、泥土的味道。 此外,印尼地处热带,属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因此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日照时间短,湿度常年高达70%~90%之间。多雨天气使得印度尼西亚难以像其他国家一样能通过长时间日晒把咖啡浆果晒干。 于是该国因地制宜,研究出湿刨法(Wet Hulling,印尼语称为Giling Basah)来处理咖啡。湿刨法前期和水洗法一样,在发酵后进行短时间的日晒,但含水率仍然很高,这时候就会使用刨壳机将咖啡豆的羊皮层去除,最后在晾晒至12%-15%含水量即可。这样的方式能大大减少日晒时间,更快干燥完成。 使用刨壳机去除咖啡豆羊皮层的过程中十分暴力,在去除羊皮层的同时,容易将咖啡生豆压碎、挤伤,部分咖啡豆就会形成与羊蹄状相似的裂纹,变成“羊蹄豆”,但湿刨法处理的咖啡通常醇厚而强烈,个性鲜明。 目前,前街入门精选系列的林东曼特宁就是Ateng、TimTim品种,使用湿刨法处理,在冲煮后,就会带有草本、黑巧克力风味,醇厚的口感,回甘焦糖甜感高。...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产区介绍|埃塞咖啡的主要处理法是什么?水洗与日晒的耶加雪菲风味有何区别?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作为非洲咖啡的代表之一,埃塞俄比亚是大家公认的阿拉比卡咖啡种发源地,尤其是耶加雪菲产区(Yirgacheffe),该产区生产的咖啡以独特优雅的花香、明亮清新的水果酸质而闻名,深得咖啡爱好者的喜爱。在前街的豆单上便有多款产自耶加雪菲的咖啡豆,其中大部分豆子采用的是传统的日晒和水洗处理法。 那肯定有小伙伴会问,「日晒与水洗两种不同处理法的耶加雪菲咖啡豆有什么区别?」。在这篇文章里,前街就向大家解答这个疑问,讲讲日晒与水洗的耶加雪菲究竟哪里不同~ 在行政划分上,耶加雪菲是属于盖德奥地区(Gedeo Zone)下属的一个镇,其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咖啡是耶加雪菲最为重要的农作物。下辖有不少知名的村,如艾瑞恰(Aricha)、孔加(Konga)等,在这些村里的咖农,把咖啡树种植在自家的后院,到了采收季节,咖农在采收后,统一交到附近处理站或合作社处理,出产的咖啡均以所在地名或处理站命名。 据埃塞俄比亚咖啡与茶叶管理局的官方定义,耶加雪菲曾隶属于西达摩(Sidamo)咖啡产区的一部分,但因耶加雪菲独特的风味,后来独立划分成为一个咖啡产区,根据官方定义,将耶加雪菲周边海拔与咖啡品质接近的几个镇也一并划入耶加雪菲产区,例如知名的维娜果镇Wenago、科契尔镇Kochere、歌迪贝镇Gedeb。 耶加雪菲位于该国中南部,属于东非大裂谷地区,因此这里地形复杂多样,有较多山脉和火山,咖啡种植海拔1750-2200米的山坡上,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和,充足的阳光,具有种植咖啡得天独厚的条件。埃塞也十分重视耶加雪菲地区的咖啡产业,政府在2004年的时候,就为“Yirgacheffe”产区名申请了专利。 埃塞俄比亚已经有上千年的咖啡种植历史,起初采用古老的日晒处理法,后来在1972年引进了水洗处理法。不过在之后的时间里,由于水洗处理过程中大量使用水,这样能降低咖啡瑕疵率,风味更加干净,因此当地更多使用水洗处理。 前街咖啡就有款来自耶加雪菲科契尔的水洗咖啡豆,在冲煮后可以闻到茉莉花的香气,入口会有热带水果般酸甜,柠檬和柑橘风味,口感整体比较顺滑。 不过也有咖农更喜欢日晒处理,通过改良日晒处理,提高风味,减少瑕疵,日晒处理也重回到大家视野。前街的红樱桃咖啡豆是来自耶加雪菲产区,使用的是日晒处理,冲煮后闻起来会有轻微发酵果香,入口会有清新的柠檬酸质,莓果、草莓风味,口感清爽。 其实,水洗处理和日晒处理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水洗处理在口感上更干净更清爽,而日晒处理保留了果肉的风味,口感相对浓郁且丰富。...

水洗蓝山的风味特点有哪些?牙买加蓝山一号(Blue Mountain No.1)是什么品种?蓝山咖啡等级如何划分?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蓝山咖啡自上世纪以来便以饱满扎实的馥郁香气、均衡的风味以及醇厚的口感闻名全球,一度被誉为“咖啡皇帝”。此外,蓝山咖啡如此香浓醇厚的口感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就要提到在牙买加独特的海岛型种植环境。牙买加是加勒比海中的一个岛国,地处环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带上,咖啡主要种植在著名的蓝山(Blue Mountains)山脉上,其本身就是一个火山山脉,在许多年前曾喷发过,为这里带来富含矿物质的火山土壤。 并且,蓝山是整个加勒比海区域里最高的山峰,因此这里空气清新,气候湿润,全年多雾多雨,为咖啡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在高海拔的影响下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咖啡果实拥有更多的成长时间来发展风味,因此产出的咖啡香浓醇厚,风味均衡。 牙买加咖啡品种主要为铁皮卡(Typica)品种,该品种是现存最古老的咖啡品种之一,该品种十分适合种植在高海拔地区,在高海拔地区种植能有十分优异的风味和品质。不过,该品种也比较脆弱,极容易患叶锈病,容易受线虫、浆果病的侵害,并且产量不高。 除了优质的种植环境外,还需要更加精细的照顾和栽培,才能展现该品种优质的风味和口感。因此在牙买加多年来的坚持和悉心照料下,在蓝山的铁皮卡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风味优异并进化出较好的抗病能力。 并且在以前,咖农更追求产量,但牙买加地方不大,难于大面积或大规模种植咖啡,因此该国只能通过提高咖啡品质,提高市场份额。 因此牙买加发布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根据牙买加农业商品监管局JACRA的规定,只有种植在圣安德鲁( St.Andrew )、圣托马斯( St.Thomas )、波特兰( Portland )和圣玛丽( St.Mary )四个区内,并且生长在这个区域内海拔高度为915米-1700米间的铁皮卡品种咖啡才能命名为牙买加蓝山咖啡(Jamaica Blue Mountain)。其余区域生产的咖啡只能以牙买加高山咖啡和牙买加优选咖啡出口。 由于海拔高,种植管理和采摘难度更大,采摘过程几乎由当地熟练的女工完成,选择恰到好处成熟的咖啡豆。之后会送往处理站使用水洗处理,期间还有专人负责质量监督,水洗处理能最大程度还原咖啡豆本身的香气,和展现其本身的基础风味。 JACRA还会根据生豆的规格、瑕疵率、杯测风味等项目进行分级,蓝山咖啡共分为一号、二号、三号以及手工特选出来的PB四个等级。所有出口都需要通过JACRA的品质检测,最高等级的蓝山一号咖啡需要咖啡豆规格在17-18目之间,瑕疵率低于2%,含水率在10-12.5%左右左右,并需要杯测风味符合标准。 为了确保品质,隔绝咖啡豆在运输过程中受光线、异味等不良气味污染的风险,牙买加一直坚持对优质的蓝山咖啡使用传统木桶包装运输。这样才能保持其原有的风味。 因此在收到生豆时候,咖啡颗粒均匀饱满,大小均匀,前街通过杯测发现,会有巧克力、坚果风味,整体风味均衡,口感醇厚丝滑,为了突显蓝山咖啡这些特点,会采用中深度烘培。前街的蓝山咖啡是来自圣安德鲁产区克里夫顿庄园,冲煮后会有黑巧克力、坚果、焦糖风味,奶油般顺滑的口感,适中的醇厚度,余韵清甜,整体均衡。...

哥伦比亚咖啡主要产区是哪些?哥伦比亚种植什么品种的咖啡?哪些因素促使哥伦比亚咖啡风味丰富多样?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说起典型美洲咖啡的风味特点,很多人想到的代表产地应该是哥伦比亚和巴西。但要是细究一下,这两个国家产出的咖啡风味还是有些不同。巴西咖啡给人以均衡干净的印象,而哥伦比亚则拥有坚果、巧克力的丰富香气,以其清新的酸味与甜味的平衡构成绝妙的味道。那么哥伦比亚咖啡这丰富的风味从何而来,前街与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哥伦比亚作为全球咖啡产量第三大的国家,该国地貌丰富辽阔,高海拔山区和多样的气候让哥伦比亚在保持产量的同时,还能保证咖啡品质。咖啡产区主要遍布在哥伦比亚西部,这里有以高海拔著称的安第斯山脉,该山脉地势形成了三川两河的环境,并且南北跨度大,并且拥有不同的微气候,因此哥伦比亚一年四季都有咖啡产出。 并且,在哥伦比亚是有区分不同的区域,在早些年,还没有精品咖啡概念的时候,该国的咖啡重心主要集中在中北部金迪奥Quindio、考卡山谷Cauca Valley和昆迪纳马卡Cundinamarca等咖啡产区,皆因在这些地区在一年里拥有两个雨季和旱季,因此有两个收获季,直到现在也是该国的产量大区。 不过,随着精品咖啡的普及,哥伦比亚咖啡的核心区域开始往南部转移,这里更靠近赤道,是主要的精品咖啡产区,包括娜玲珑Narino,考卡Cauca和慧兰Huila等。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慧兰产区,该产区别群山围绕形成峡谷区域,峡谷能阻碍寒风的侵袭,同时能形成凉爽的山风,使得这里温度适中,全年保持在气温17-23ºC之间。咖啡主要种植在海拔1250-2000米以上的山坡,海拔较高,因此日夜的温差大,能减缓咖啡果实的生长速度,发展更多的风味。并且哥伦比亚多条主要河流都流经此地,并且附近有致命的慧兰火山,为该地区带来肥沃的土壤,因此有不少知名的咖啡庄园都来自于此。 另外,哥伦比亚种植的咖啡品种多,有传统的、卡杜拉(Caturra)、卡杜艾(Catuai),还有来自巴拿马的瑰夏(Geisha)品种,还有不少新品种,如希爪(Sidra)、大肚脐(Ombligon)等。 在早期,哥伦比亚全国只有水洗处理,因为该国曾立法规定,仅允许出口水洗咖啡,不过后来随着国际上逐渐流行日晒、蜜处理等其他处理法,为了增加哥伦比亚咖啡的竞争力,在2012年才取消该规定,并促成了如今各种处理法在哥伦比亚的百花齐放的状况。 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哥伦比亚咖啡会采用一些新颖的处理法,呈现更丰富和具像化的风味,但仍有不少咖农会选择最传统的水洗和日晒处理,水洗处理能最大程度还原咖啡豆本身的香气,和展现产区本身的基础风味。 前街通过杯测发现,哥伦比亚一些传统处理的咖啡豆会有坚果、巧克力般丰富的香气,并带有柔和的果酸和甜味,整体干净平衡。为了保留这些特性,前街在烘培时会采用中度烘培。 前街的入门精选系列就有一款来自哥伦比亚慧兰产区的水洗卡杜拉,采用中度烘培来突显当地地区风味,冲煮后入口会有柔和的果酸,坚果、巧克力风味,焦糖般甜感,整体柔和均衡。...

巴拿马瑰夏为何风味特别?不同国家产区的瑰夏有什么区别?巴拿马波奎特瑰夏咖啡喝起来什么味道?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2004年,翡翠庄园将瑰夏(Geisha)品种带到了最佳巴拿马(BOP)竞赛和拍卖会上,凭借其精致的花香、茉莉花和桃子般香气,赢得竞赛冠军并打破了拍卖会的价格记录,创造当时的咖啡最高拍卖价。自此之后,瑰夏品种名气宛如搭了火箭般蹭蹭上升,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咖啡品种之一。 不过,咖啡爱好者们对于瑰夏仍有各种各样的好奇,比如瑰夏为什么有如此独特的风味、市面上不同国家产出的瑰夏有什么异同等等。接下来,前街就在这篇文章中解答大家关于瑰夏的一些问题吧~ 瑰夏品种与任何咖啡一样,地区、气候、风土和不同的处理方法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最终的风味表现。瑰夏品种的风味精致,这很大部分是来源于特定的种植环境。瑰夏品种对于其生长环境十分挑剔,皆因该品种的植株十分脆弱,需要有大量遮阴的种植环境,并且需要在高海拔、土壤肥沃的地区才能凸显其风味。 说到瑰夏品种,都会提到巴拿马,巴拿马作为瑰夏咖啡的发迹地,本身拥有丰富的地形和气候,十分适合咖啡种植。巴拿马除了南北沿海地区是平原外,其余多为山地和火山山脉,并且靠近赤道,属于热带海洋气候,白天湿润,夜间凉爽,温度适中,昼夜温差大,能减缓咖啡果实的生长速度,发展更多的风味。并且全年干旱两季分明,肥沃的火山土壤和多样地形创造了独特的微气候,给咖啡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条件。 后来,通过鉴定发现,瑰夏和其他阿拉比卡品种一样,起源于埃塞俄比亚,是在1931年从埃塞西南部的森林里被发现的,之后送到辗转多国,在1970年引进巴拿马。并且后来在瑰夏品种出名后,其他咖啡产国也纷纷引进瑰夏品种种植,如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等。 虽然品种一样,但种植环境不一样也会影响其最终的风味,无论是巴拿马的瑰夏还是其他产国的瑰夏,其风味表现都有花香和柑橘调性的风味,但整体上没有巴拿马瑰夏那么复杂丰富的风味。巴拿马的种植环境能让瑰夏咖啡形成精致优雅的果酸以及花朵香气, 也正因为有如此风味,才让巴拿马的瑰夏咖啡风靡全球。 另外,巴拿马的瑰夏和埃塞的瑰夏,都是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瑰夏山附近的森林,但不同的是,在1931年发现的瑰夏只是瑰夏品系的一员,并且多年间辗转各国的咖啡实验室,是一支被不断培育过的咖啡品种,因此风味更为极致。 在巴拿马,很多咖啡庄园是家族管理,这是由于美国帮助巴拿马建造运河,使得许多美国精英南下,来到巴拿马定居生活,如翡翠庄园主鲁道夫彼得森,是前美国银行家退休后便来到巴拿马定居,买下了翡翠庄园,交由子孙们打理。因此,这些庄园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咖啡种植和处理上,风味上更为精致。 即使在巴拿马,很多瑰夏品种都会使用传统的日晒或者水洗处理,水洗处理能使咖啡生产的品质更为稳定,呈现干净度更高,更为清爽的风味调性。 前街通过杯测发现,巴拿马波奎特产区咖啡会表现出丰富的花香和复合的水果调性,其中代表性的咖啡豆有波奎特瑰夏。前街烘培师希望保留更多优质酸质和花香,会选择中浅度烘培,冲煮后会有白色花香,柑橘、柠檬风味,蜂蜜般甜感,尾韵似绿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