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冷萃咖啡搅拌前后有何不同?冷萃咖啡的最佳时间你掌握了吗?

25 7月 in 咖啡知识

或许有的小伙伴会认为,冷萃咖啡不就是咖啡粉加冷水长时间浸泡吗?其实不然!好喝的冷萃咖啡不只有这些部分要考量,它还需要注意一些小细节来辅助我们的萃取。但只要做对了,我们只需采取了几个步骤就能轻轻松松泡出美味的冰咖啡。这里前街总结出了几个有关冷萃咖啡制作步骤的重要细节,居家的小伙伴不妨对应自查一下,可以更有助于我们做出一杯冰爽醇香的标准冷萃咖啡来。 区别于平常的热水冲咖啡,所谓冷萃,主要是利用冷水(常温水)和咖啡粉混合,在低温环境下静置几小时,最后过滤掉咖啡渣得到的冰咖啡液。一包咖啡、一个密封的干净容器、一台冰箱,即可在家实现冷萃自由。 实际上,比起其它咖啡萃取方式的严谨参数,冷萃的兼容性很高,从咖啡豆选用到盛装的密封容器,再到粉水比、研磨粗细、浸泡时长,它都有很大的可调控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不是特别极端的参数组合,都可以做出不错的冰咖啡。 浸泡时间不宜少于8小时和超过18小时 在手冲里,我们会特别讲究水温和时间,因为水作为冲煮的主要介质,温度直接影响着咖啡的萃取效率,太高或太低都会改变咖啡的味道。而冷萃由于全程只与4-10°C的低温水接触,萃取效率十分缓慢,所以需要延长一定的浸泡时间来让更多的香气物质释出,进而让糖类和有机酸等化合物的萃取更充分,得到的咖啡在酸质、甜感和醇厚度上也更平衡。一般情况下,冷萃咖啡的浸泡时间通常会建议控制在8~18小时。 前街曾经做过一个以时间为变量的冷萃实验,将一款咖啡分别浸泡6小时、10小时、16小时、24小时,最后发现6小时的咖啡口感太薄,香气平淡,泡了24小时的冷萃明显泛苦,有过萃迹象,10小时和16小时两组的风味表现最佳,香气丰富,口感浓郁。 太新鲜的咖啡豆也会影响萃取 在许多高温冲煮下,新鲜烘焙往往是很多人首先考虑的因素,一来不在赏味期的豆子香气会大打折扣,这是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其次,气体的排出可以让我们直观地判断豆子新鲜与否,比如意式浓缩的油脂、闷蒸时的鼓包等,同时也说明咖啡正处于香气的峰值阶段。 随着咖啡豆在锅炉中不断受热,刚烘焙好的豆子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想萃取得到内部的芳香化合物质,就得让它们先行排出。冷萃本身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萃取状态,而低温水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这部分气体的释放,那么泡出来的咖啡久容易变得寡淡。所以前街建议选用上烘焙日期超过10天的咖啡豆来制作冷萃,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做出香气丰富的咖啡。 萃取前后都要充分搅拌 很多新人朋友图快,加完水之后就直接封盖放入冰箱,咖啡粉表面看上去已经淋湿,但其实局部有些位置并未接触到水,那么干燥的这部分咖啡显然就没有参与到萃取中了。另外,经过了一晚上的静置,绝多数颗粒物质都沉在容器底部,这时如果直接倒出过滤,很大概率只会得到上层浅色液体,味道想必也会不好。 以前街的经验来看,如果大家使用是容量较大的壶盛装,萃取前可以用搅拌棒或一个长勺子把咖啡粉和水搅拌均匀后再放入冰箱,取出后,同样搅拌几圈再进行过滤。当你用的是一个密封的水瓶,盖盖后只需上下轻轻摇匀即可。 过滤干净粉渣,冷萃口感更佳 过滤咖啡粉渣的器材同样有很多选择,比如冷萃壶的内置滤网、金属滤网、滤纸、法兰绒滤布。滤孔结构的大小不同,能有效阻隔的颗粒物质自然也不一样。 拿前街使用冷萃壶为例,滤网筛孔的尺寸为245目,细密性算比较高的类型,但仍存在细粉与极细粉析出的情况。若不经过再次过滤,液面会飘着一层絮状的油光。咖啡喝起来的风味与过滤后相差不大,但吞咽时残留在舌面的粗糙感相对明显,喝完杯底沉淀着些许肉眼可见的粉渣。 为了更好的品饮体验,前街会采用密度更高的滤纸过筛一遍,不仅能有效过滤掉咖啡极细粉,还会阻隔80%以上的油脂。隔出粉渣后,前街还会将冷萃咖啡液放入冰箱密封冷藏3~4个小时,待风味物质进一步沉淀熟成。这样,冷萃喝起来的风味十分饱满,口感更为清澈,酸质更通透。 冷萃泡好以后,还要不要再放冰箱冷藏? 对于门店平时出品的冷萃,前街在隔渣后会放入冰箱密封冷藏3~4小时,再用以出售。家里的冰箱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干净,但实质还是存在着很多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微生物,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导致食品腐败或变质。因此,为了确保咖啡不受外界污染,我们使用的容器必须是密封性能好,且清洗干净的。而低温存放不仅是为了抑制某些菌落的繁殖速度,更是让咖啡内的物质获得一个缓慢可控的发酵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冰滴放得越久,咖啡的发酵味会越浓郁。 相比常温下萃取的冰滴,让水整晚浸泡住咖啡粉的冷萃,其实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风味,这时将咖啡液重新冰镇几个小时,更多是想让水溶解物质进一步发酵,以带来更通透、更甘醇的咖啡口感。 冰箱冷藏的冷萃,最多可以放几天? 前街注意到,很多贪方便的小伙伴会一次过浸泡一大壶咖啡存在冰箱里,每当想喝的时候再倒出来。这也导致了如果没做标记,很容易会想不起自己做的咖啡到底在冰箱呆了几天,会不会出现变质问题。 首先,低温萃取的发酵过程是不可中断的,冷藏只是延缓了咖啡的发酵速度,而随着时间推移,溶于水里的物质不断发生变化,最终也就会腐败变质。另外,我们每次打开瓶盖,其实会让咖啡液与空气产生接触,这样一来,不仅导致香气消散,还可能让细菌被一同带进容器里。一般来说,出于风味体验和健康安全的考虑,无论是冰滴还是冷萃,但凡是低温环境下进行的萃取方式,前街都建议大家在5天内(制作日算起)喝完。...

为什么摩卡壶成为平价咖啡器具的首选?摩卡壶使用指南:如何轻松做出浓郁咖啡?

25 7月 in 咖啡知识

早前,意式咖啡机在家庭当中不是那么的普及,而摩卡壶的价格并不高,也可以做出较浓一些的咖啡液,这就是摩卡咖啡壶的存在意义。   随着咖啡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摩卡壶作为一个平价的咖啡器具广受欢迎。越来越多人会在办公地点或是家中配备一个摩卡壶,以便随时能够享受到咖啡的美味。但很多朋友并不熟悉摩卡壶的使用方式,所以在购买以后发觉无从下手,萃取出来的咖啡也不对味!因此,前街今天要分享的就是:摩卡壶的使用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出好喝的摩卡壶咖啡! 摩卡壶的结构和运作原理 摩卡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装水的下壶、盛粉的粉槽,以及接收咖啡液的上壶。 摩卡壶的原理十分简单,通过将下壶加热,使壶里的水达到沸点进而变化成水蒸气,无处释放的水蒸气会慢慢积攒,进而使壶里充满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将剩余的热水推至上壶。而就在热水达到上壶前,会先行路过粉槽,于是这个时候它就会对咖啡粉进行萃取,然后再带着咖啡物质从上壶渗透出来,最终从壶口冒出来的液体,就是咖啡液。 摩卡壶的咖啡粉研磨度 相较于其他的制作方式来说,摩卡壶使用的咖啡粉对于研磨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接近于意式咖啡的极细颗粒更容易达到准意式的咖啡! 像手冲咖啡的粗砂糖颗粒、土耳其咖啡的面粉颗粒都是不建议使用的!过粗的研磨会让粉饼的阻力过小,这会导致热水通过速度太快,无法萃取到足够的咖啡物质,也就是容易萃取不足;而过细则会让阻力过高,热水长时间积蓄在粉槽里出不去,会产生炸裂的风险!!!所以如果当你发现水已经沸腾了很久的时间,但液体久久没有冒出来,那么最好是关闭火源,重新调整研磨再进行萃取,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摩卡壶的使用粉量 摩卡壶的不同规格会有着不同的使用粉量,而不同粗细的咖啡粉会有着不一样的体积大小。在同等重量下,研磨越细的咖啡粉会有着越小的体积!体积的变化会给萃取带来影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采用官方推荐的粉量却无法萃取出好喝的咖啡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研磨的不同产生了萃取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用咖啡粉填满粉槽,齐平即可,这能够保证我们在萃取时有着较高的容错。填平粉槽所用的粉量就是该规格的摩卡壶,以及当前研磨最适合的萃取用量。然后前街建议各位朋友可以将数值记录下来,方便以后调整萃取方案~ 摩卡壶的使用水量 摩卡壶的水量也是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大家可以拿出摩卡壶下壶,在下壶的水槽里会有一个金属制的阀门,这个东西名为「泄压阀」。 它的作用是为了避免由于研磨过细,或是什么其他因素导致的压力过大进而炸壶的事故发生。如果水加入的太多,没过了这个阀门,那么泄压阀可能就会失去泄压的效果,提高炸壶的风险。所以前街会建议将水量控制在这个阀门以下最为合适。同样,为了更好的调整萃取,前街会建议将注入的水量计量下来。 摩卡壶适合使用什么样的咖啡豆 前街可以很直白的说,摩卡壶适合萃取所有的咖啡豆。具体的使用豆子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如果你想要用摩卡壶咖啡来制作一杯拿铁,那么能够产生丰厚的油脂,以及能够不被牛奶味道盖过的苦味深烘咖啡就是你的首选啦!如果你想要用摩卡壶咖啡来制作一杯味道清爽的黑咖啡,那么选择花香果韵的浅烘焙咖啡会更胜一筹!具体选择就根据你自己的需求而定。 需要注意的点就是以上这些,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摩卡壶咖啡的制作教学! 摩卡壶的使用操作步骤 准备好制作咖啡所需的材料:咖啡粉、水、摩卡壶,以及加热用的加热源。 一、加水:我们先加入适量的热水。因为热水可以缩短将水煮沸的时间,让我们更快的获得一杯摩卡壶咖啡! 二、装填咖啡粉:将适量的咖啡粉装填进粉槽,然后再将粉槽放入下壶里。 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咖啡粉倒入粉槽以后,我们最好对粉槽进行轻轻拍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咖啡粉自然向下挤压,填补缝隙,减少通道效应的产生。填好以后,用手指将咖啡粉表面刮平即可。注意,如果使用的咖啡粉过细,那最好不要进行压制,因为这样会增加粉槽的阻力,让热水更加难以通过。 三、将上壶与下壶拧紧:这一步骤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装填的是热水,那么最好使用湿抹布进行隔热,避免被烫伤。 四、放在加热源上开煮:这点就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了,将摩卡壶放在能够导热的加热源上加热即可。 五、转小火,等待咖啡液的渗出:当我们煮至摩卡壶发出明显的声响后,便意味着热水在蒸汽的推动下,即将带着咖啡物质溢出,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将火力进行降低。 不然大火会源源不断的制出水蒸气,加强压力,然后热水就会因为压力过强,流出的速度被加快,无法萃取到足够的咖啡物质,最后会让整被咖啡的味道变寡,变淡。所以在咖啡液即将溢出的时候,最好将火力进行降低。 六、停止加热,等待萃取完毕:当咖啡液已经出至一半的时候,我们就要关闭火源,因为摩卡壶壶内的余温已经足以将剩余的热水给“催”出来。 七、品鉴咖啡:当摩卡壶停止出液以后,我们就能够倒出咖啡液进行品尝啦! 如果我们在饮用摩卡壶咖啡的时候,从里面感受到了浓郁的焦苦味道,那么便说明萃取过度,需要适当的减少萃取的液量,下次制作的时候提早结束萃取即可!而如果感觉味道过酸,且有些杂味,那么很有可能是萃取不足,可以对研磨进行调整。如果研磨处于无法调整的状态,那么我们可以提高萃取,让摩卡壶的水量稍稍增加一些。在多次尝试后,你就知道如何萃取出一杯好喝的摩卡壶咖啡啦~...

咖啡店如何用法压壶冲泡出的咖啡?法压壶冲泡咖啡常见问题解答

25 7月 in 咖啡知识

法压壶是全浸泡式的冲煮器具,附有一个金属滤网。这让冲泡出来的咖啡有一个特点,由于水跟咖啡粉是直接浸泡,所以最终得到的咖啡油脂会更丰富,因此具有更厚重饱满的口感。对于那些不喜欢咖啡渣或细粉口感的人来说,法压壶可能就不适合你。 冲泡法压壶可以控制几个变因(例如水温、研磨粗细和冲泡时间),依个人喜好改进冲泡方法。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正确冲泡,可以期待享受你冲出来每种咖啡的香气和风味。 如何使用法压壶冲泡咖啡? 冲泡咖啡前,有一些重要的变因需要考量 1.研磨粗细 不论是用什么样的研磨粗细来磨咖啡,都要使用高品质的平刀或锥刀磨豆机,而非使用刀片式的磨豆机,而且这个冲煮方法有很大可能导致过度萃取。那到底什么粗细才正确? 这边建议用较粗的研磨刻度,有点像小碎石而非细沙。如果磨太细可能会让水萃取咖啡粉的速度过快。对于其他浸泡式冲煮器具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如果用法压壶又磨太细,可能会有咖啡细粉穿透金属滤网,因而造成冲出来的咖啡有大量的渣渣沉淀。 通常我们查看法压壶的使用教程,一般都建议采用粗研磨,前街建议选择中国20号标准筛70%过筛率的粗细,也就是粗砂糖大小。粗研磨不仅可以提高萃取过程的容错率,还能减少研磨带来的极细粉。法压壶金属滤网一般在80-300微米之间,滤孔肉眼可见的大,因此细粉很容易穿过,一并进入到咖啡液里变得浑浊。当然如果想追求更多层次的风味口感,也可采用细研磨,记得相应减少浸泡时间以避免过萃。 2.咖啡粉量、粉水比 粉水比是一个简单的公式,也就是多少水配比多少咖啡粉,常见的比例是1:15(例如15克咖啡粉对上225克水)。可以从这个比例开始,依喜好再从下次的冲泡中增减咖啡用量或水量,直到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比例。用它萃取出来的咖啡浓度会在1.1~1.2%区间。如果有像前街一样比较喜欢浓郁咖啡的朋友,那么不妨试一下1:15这个粉水比例,萃取出来的咖啡味道会更加浓厚,饱满。 3.水温 水温是另一个可实验咖啡味道的变因,如果没有温度计可以让热水煮沸后静置45秒(依气温调整),约在90度的温度下冲泡。如果你想要控制冲出来咖啡的风味,建议购买一个可以控温的手冲壶,或配以温度计。 因为法压壶的注水是一次性注入,浸泡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增加萃取率的搅拌动作,所以我们有时需要提高些许水温来补足这个萃取率,比常规的手冲温度高1~2°C就可以啦。中浅烘焙的咖啡豆建议使用的水温在92~94°C;而中深烘焙的咖啡豆建议使用水温是在89~90°C即可。 4.冲泡时间 由于缺少了人为的搅拌,要将咖啡里的物质萃取出来就需要提高其他地方的萃取率,而浸泡时间便是另一个需要提高的要素!冲泡时间一般会落在3至5分钟,如果是冲泡较深焙的咖啡,5分钟也许就会太长,容易变苦发涩;如果是浅焙,3分钟可能又太短,难以释出咖啡风味,所以前街建议一开始尝试可以从保持4分钟的浸泡时间起。 5.冲泡过程 将研磨好的咖啡粉倒入已经预热完成的法压壶,接着将热水缓慢注入,并确保所有咖啡粉都有被浸湿。一开始先用粉量约两倍的水量来预浸闷蒸咖啡粉(例如15客咖啡粉就用30克水闷蒸)。 在30秒时轻柔搅拌几下,并将剩下热水注入,并将压筒放上去,此时先不要压下去,等待咖啡粉浸泡4分钟时,将压筒慢慢压到底部,并将咖啡液小心倒出,避免搅动到壶底部的咖啡渣。 -如果压筒有点难压下去,表示咖啡粉磨太细;如果咖啡粉下沉且下压阻力太小,则表示粉磨太粗。 法压壶冲泡秘诀 -冲泡完成要立刻倒出咖啡,如果没有立刻道出,咖啡粉会继续跟水接触,导致咖啡苦味释出,如果没有要直接喝完,建议倒到另一个容器。 -确保法压壶有被彻底清洁,即便是新鲜的咖啡也会被滤网上没清干净的咖啡渣破坏风味。多数滤网应该都是易于清洗的。...

为什么果肉日晒法能减少用水并提升咖啡品质?湿刨法咖啡中的羊蹄豆是如何产生的?

25 7月 in 咖啡知识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处理法会给咖啡带来丰富多样的口感,像前街咖啡的豆单上就有数十个品类,其中涵盖了上十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今天,前街就专门针对湿刨法、半日晒、果肉日晒以及蜜处理这四个处理方式,为大家分别讲讲它们的加工步骤、特点以及主要区别。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咖啡樱桃的结构吧。一颗咖啡果实从外到内大致上可以分为外果皮、果肉、果胶壳、硬壳/羊皮层、银皮以及最里面的咖啡豆种子。而这些处理法其实就是想尽法子去除果皮果肉的这些东西,取出来最里面的咖啡豆种子。 湿刨法 湿刨法是苏门答腊比较常见的一种处理法呢! 在豆体潮湿松软,含水率高达30-35%时,就脱去内果皮(羊皮纸),让生豆表面直接暴露出来,再继续晒干,以便解决干燥时间过长的困境。这种做法由于干燥时间缩短至两到四天而已,咖啡豆的发酵期缩短,酸度也跟着降低许多,相对的浓厚度却增加,焦糖与果香味明显,甚至带有药草或青草香气以及木质的气味,这是苏门答腊特有的“地域之味”。 之所以会有这种处理方式主要还是因为苏门答腊岛气候潮湿,因地制宜而发展出来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加速干燥。 一、筛选 咖啡果去皮,将带壳豆置入装水的大桶或水槽,捞除飘浮于液面的瑕疵带壳豆。 二、发酵 将沉入水底的密实带壳豆稍做清洗,取出放进桶内或塑胶袋内,稍做干体发酵,也就是让种壳表面的果胶糖分发酵增味。基本上发酵时间愈长,酸味愈重。发酵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仅短短几小时,但亦有庄园省略干体发酵阶段,直接暴晒带壳豆,可一直酸味并提高粘稠口感,让果胶糖分充分发酵增加风味,通常发酵时间为12-36小时之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脱壳干燥 带壳豆暴晒一至两天,豆体含水率达30%-50%,豆体仍半硬半软,以刨壳机抹掉种壳再晒,加速干燥进程,约两天含水率达12%-13%,就会把咖啡豆收集到编织袋里,通常为40公斤以及80公斤每袋,送到咖啡处理工厂进行脱壳,大功告成,前后约四天。 脱壳过程是以刨壳机磨掉豆壳,再晒,直到含水率达到大概12%——15%之间。然后,咖啡豆会被送去进行机选,去除各种各样的杂质,然后按颗粒大小分类。 不过湿刨法也是有一定的缺点存在的,在刨壳过程中,咖啡豆温度会上升到30~60度,并且完全破坏羊皮纸,很可能触发豆子的萌芽的情况出现。而且也会出现因为制作过程中刨掉了果皮,而让豆子直接接触空气,因此霉豆等瑕疵豆远高于水洗与日晒法的情况。 提早刨除种壳所带来的影响是,生豆干燥到一半没了最后两层保护罩(注:咖啡豆的四层护体:果皮、果胶、种壳、银皮),等于脱光了衣服晒太阳一样。湿刨法虽然解决了干燥时间的问题,但相对的生豆遭到霉菌、真菌、酵母菌的污染机率也大幅提升。但矛盾的却是,这些因素却反而成为打造曼特宁特别香气的关键因素。 羊蹄豆 说到湿刨法就不得不提一下羊蹄豆了!如果细心观察曼特宁的生豆就会发现存在着不少的羊蹄豆。由于半硬半软的潮湿生豆在刨除种壳时,容易被机械力压伤,豆子容易受创裂开如羊蹄状,这就是为何苏门答腊出现羊蹄豆比率较高的原因。 半日晒处理法(semi-dry processing) 这是介于日晒、水洗两种处理之间的方法,可以再分两类:去皮日晒法及蜜处理法。两类处理法基本上十分相似,都是先如同水洗处理一般,去除咖啡樱桃的外皮,但跳过水洗处理的“水池发酵、清水冲洗”过程,直接拿到阳光下嚗晒。虽然看来方法差不多,却因为其中一项重要差异,造成两种大不相同的风味,值得分开来说明。 这种处理法使用的水量比水洗法少得多,而且部分作法类似水洗处理(去果皮及果肉),部分作法类似日晒处理(不经水池发酵),所以也被称为半水洗法(semi-washed method)。 果肉日晒法 果肉日晒法/去果皮日晒法(Pulped Natural)这种处理法诞生于1990年的巴西,巴西人为了放弃诟病已久的腐杂日晒咖啡,又没法解决咖啡水洗处理中的用水难题,所以最终另辟蹊径,将水洗与日晒结合,首创果肉日晒。果肉日晒法减少了用水,也减少了外果皮对咖啡豆的影响,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咖啡处理法。这种果肉日晒法所产生的咖啡就含有水洗处理法和日晒处理法两者的特色在其中。这样的咖啡中酸度,甜度,调味度,及香味都相当的不错;唯一缺陷的是果肉日晒法咖啡口味就没有以纯粹日晒法或水洗法所产生的咖啡那么强烈。 去果皮日晒的过程是:咖啡果实先经水槽剔除瑕疵浮果,接着刨除果皮、果肉与部分胶质层,再水洗一个小时,由于浸水发酵时间很短,果胶不易全部冲掉,豆壳上仍残留果胶,此时再将黏答答带壳豆铺在曝晒场晾干,最好采用透气性好的非洲高架网床。 一、选豆 先将咖啡果实放入大水槽内,去掉浮起的果实,然后将下沉的果实放入果肉筛除机内去掉果肉。将未成熟的果实更好的剔除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咖啡豆日晒干燥时不再是带著果肉,而仅仅是裹著一层果胶,这样更有利于控制之后的发酵过程。 二、干燥 把豆子移到晒豆场晒干,大约3天左右就能达到一定的干燥度 三、烘干 用烘干机进一步烘干,直到豆子的含水量达到了10.5%——12%之间 四、磨光 最后在豆子装袋出口前进行抛光打磨工序。 蜜处理法 虽然名字叫做蜜处理,但这并不是说加了蜂蜜或者是喝起来像蜜糖一样哟!如今,哥斯达黎加几乎全部产区都在使用蜜处理法。这种方法也在整个中美洲广为流传。由于咖啡豆表层粘膜极为粘滑且糖度极高,因此人们通常称之为“蜜”。在蜜处理过程中,咖啡在干燥时会留有部分或全部的“蜜”。咖啡果实经采摘、分级和去果肉果皮,便会被放在干燥床上进行干燥。 由于粘膜的干燥时间很短,因此在干燥过程中咖啡豆几乎不会发生发酵。用这种处理方法加工的咖啡豆酸度要比自然水洗法略高一些,但比水洗法和自然日晒法加工要低很多。 根据保留果胶的比例不同与干燥方式而分为: White Honey 白蜜80%-90% 果胶被移除。 Yellow Honey 黄蜜保留50%果胶,无发酵。 Red Honey 红蜜基本上保留全部果胶,无发酵。 Black Honey 黑蜜基本上保留全部果胶,低海拔温度稍高进行干燥,前24小时覆盖轻微发酵,后面干燥过程转移至非洲晾晒床进行干燥。 Gold Honey 金蜜基本上保留全部果胶,高海拔低温干燥,拉长干燥时间。 当然,在哥斯达黎加的诸多庄园中,还有根据发酵时间、晾晒厚度、干燥方式不同而独立区分各种蜜处理的标准,这里因为篇幅问题,只能略过了。因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果肉日晒≈蜜处理。 果肉日晒法,在保证用水量比水洗要少得多的同时,减少了咖啡果在日晒法经常会出现的发霉现象。由于一开始就刮去了果皮和部分果肉,包覆在咖啡豆外层的果肉含量比日晒法的要少得多,咖啡豆的“透气性”也要好得多,在暴晒下的发酵过程进行得就没有日晒法那样猛烈。经果肉日晒法处理后的咖啡风味很像日晒咖啡,口感厚重的同时酸度较低,而甜度较高,也就是所谓“蜜处理”。 在巴西,果肉日晒法就叫做Pulped Natural;而在哥斯达黎加,同样原理的果肉日晒法却叫做Honey/Miel Process,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蜜处理。中美洲的咖啡农们觉得残留在豆壳上的果肉像蜜般粘稠,因此取名为蜜处理Miel Process。 所以呢,如果谈到果肉日晒法,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人们是在聊巴西以及哥斯达黎加两国。和遍布全世界的水洗和日晒不同,果肉日晒法是一个相对“地区性Regional"的处理法。其他产国当然也会有试验性质的小庄园,但是实在不具代表性。...

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生豆分级制度:AA级与A级的品质差异

25 7月 in 咖啡知识

巴布亚新几内亚天堂鸟西格里咖啡豆简介: 前街咖啡:巴布亚新几内亚 · 天堂鸟咖啡豆 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 产区:西格里 ·天堂鸟庄园 海拔:1600~1800米 等级:AA 品种:铁皮卡 处理法:水洗处理 产区介绍 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是在十八世纪晚期,由荷兰水手首度引进,于1892年间在 Rigo 里哥区域繁衍,1908年时,巴布亚新几内亚已有180英亩的土地栽植咖啡,到197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可生产46万袋的咖啡;直至今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咖啡年产量已可达90到120万袋。 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分成四个省份,包括东部Highlands、Momase、New Guinea Islands、 Southern。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印尼群岛东方,地势以高地为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并存著大型庄园/农场和小农栽植的模式,种植多款咖啡品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咖啡风味迥异于其他亚洲区如印度尼西亚、南亚印度或太平洋岛屿的咖啡,多半以半水洗(湿剥除处理)的印尼豆(苏门答腊、苏拉维西)所表现的低酸度、醇厚质感和土壤调性,水洗处理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总是有较明亮。 西格里庄园 西格里庄园(Sigri Estate)母公司是WR CARPENTER COMPANY-PNG(木匠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拥有约1000公顷阿拉比卡咖啡栽种面积,木匠公司在该国茶叶及咖啡豆出口量占80%,为最大咖啡生产商和出口商,每年约出口高品质水洗阿拉比卡豆160万公斤。 木匠公司(CARPENTERE)咖啡栽种园区位于西部高地省的Goroka高地近Mt Hagen山脉 瓦吉谷(Wahgi Valley)谷地,海拔标高约一千六百米,自1957年来自牙买加的蓝山产区铁皮卡品种树苗,飘洋过海栽种于这片土地,地处最佳咖啡生长带为这些树苗提供良好的气候及土壤,也为优良的咖啡生产品质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 (2)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生豆名称的含义与规则:PNG Plantation Y(国家+种植类型+分级名称)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Plantation(种植园)与Large Estates(大庄园)产量占全国的25%;10-20公顷大小的中小型农场(Holdings or Blocks)产量占10%;在PNG,共有76个注册种植园与庄园。 以大家最注目的精品级AA与A来举例说明: (1)AA 与A级咖啡属于精品咖啡级数,主要来自较大型的庄园。 以AA来说,豆尺寸比18目大,豆型为椭圆形的平豆。缺点数:最多每公斤10个缺点数。生豆外观是绿色略蓝。生豆味道要干净、烘焙的味道要干净、滑顺。 (2)A级的尺寸要比17目大,杯测至少要达到GTF级(Goodto Fine)也就是好到优的口感——其他缺点数与生豆状况都跟AA一样。   为什么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有“小蓝山”之称? 1931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从牙买加将铁皮卡品种引进种植,与著名的蓝山咖啡属于同根血统,是当地的主要咖啡品种。铁皮卡的风味优雅,但是体质较弱,抗病能力低,容易感染叶锈病。前街咖啡认为,铁皮卡咖啡树最大的特点顶叶是古铜色,也有人称其为“红顶咖啡”。铁皮卡的豆粒较大,成尖锥圆或瘦尖形,与波旁品种咖啡豆的圆身豆不同。铁皮卡咖啡有其特有的清幽干净风味,以及均衡的特色,口感干净度高。 前街曾经将有“小蓝山”之称巴布亚铁皮卡与蓝山铁皮卡进行了杯测对比,发现牙买加蓝山的口感更为醇厚、扎实,而巴布亚新几内亚铁皮卡的口感更为轻盈,醇厚中带点明亮上扬的果酸。因此,当客人希望喝到口感平衡,酸甜苦适中的咖啡,前街会优先推荐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鸟。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咖啡风格 巴布亚新几内亚虽和印度尼西亚接壤,但是却没有印尼咖啡的“粗旷”特质,反而尽显平衡、干净。如果说印尼曼特宁是个有岁月沉淀的老男人,那么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是个清爽优雅的美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以水洗处理为主,喝起来带有的明亮果酸类似于中美洲咖啡的风格。咖农采收成熟红透的咖啡浆果后,将其送至庄园内自有的水洗处理厂进行处理,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的水洗处理有别于中南美洲的水洗处理方式。用三次水洗发酵,每次浸泡约24小时,并更换干净的水以控制咖啡风味。这样细致的工序既带出了上扬的果酸,又保留了豆子本身绵长的甜感。 由于铁皮卡种为密度较低的生豆,为了突出自带有清爽酸味和水果香气,前街采用了中度烘焙。这样既能喝到天堂鸟咖啡豆本身的葡萄柚酸香,还可以感受到明亮多汁的水果口感,以及中后段有展现茶感和可可的香气。 产区介绍: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西边紧邻著印度尼西亚,东部靠近所罗门群岛,为海岛型气候,其特点是一年四季高温,高湿度。平地年平均气温约24℃,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冬季有暴雨。有热带雨林火山岩和高原地形,海拔介于1200-2500米,是种植咖啡的天堂。地势以高地为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并存著大型庄园和农场,种植多款咖啡品种,咖啡种植在1300米以上的高地,采取有机与荫栽的耕种方式,让这支咖啡拥有醇厚的口感,同时富有坚果与水果的风味。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 冲煮建议: 前街咖啡选择了中粗研磨,即研磨度:4(日本富士R440),水温88-89℃,粉水比1:15,KONO滤杯冲煮 冲煮方式:30克水闷蒸30秒,小水流缓慢注水至125克分段,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继续注水至225克结束冲煮。 ...

巴西红波旁咖啡豆产地与品种特性|巴西红波旁咖啡冲煮技巧及品鉴指南

25 7月 in 咖啡知识

巴西红波旁咖啡豆简介: 前街咖啡:巴西·红波旁 咖啡豆 【国别】巴西 Barsil 【产地】南米纳斯 【品种】红波旁,Red Bourbon 【处理法】半日晒处理 【海拔】700m-1200m 【风味】甜感高、干净、柔顺、酸值低,有热带水果香   巴西的咖啡种植地主要以两种地形为主,一种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一种是200米以下的巴西平原。主要种植并且被大家熟知的品种就是波旁(包括黄波旁、红波旁、平豆山度士)。巴西咖啡的口感表现主要以低酸度、坚果类风味、均衡、醇厚度适中,在精品咖啡的世界中,巴西咖啡并不出众,但在意式咖啡中经常会使用巴西咖啡来作为拼配品种使用。   巴西喜拉多产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巴西已有三百多年的咖啡种植历史,咖啡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目前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要说巴西的精品咖啡产区代表,以米纳斯吉拉斯中的喜拉多和南米纳斯,以及位于圣保罗的摩吉安娜最为著名。咖啡市场总结出一个规律:巴西咖啡豆产量的多与少,要看米纳斯吉拉斯的收成丰富还是欠收,而米纳斯吉拉斯的收成多少,就要看南米纳斯、喜拉多以及摩吉安娜了。 喜拉多产地位于巴西南部的东部与沿海地区的米拉斯州,这种植海拔在1000米左右,因地势平坦多为机械化采收,处理方式多为半日晒处理。其独特的土壤,丰富的地下水是喜拉多必不可少的出产优质咖啡的生态条件。喜拉多同时也是巴西唯一拥有原产地 (Designation of Origin) 认证制度的产区,严格控制生产地的真实性,一旦贴上喜拉多标签,就是品质保证的咖啡。 地大物博的巴西产出的咖啡种类繁多,前街将多个产区与不同品种的巴西豆进行杯测对比,最后决定了选择产自喜拉多的半日晒红波旁咖啡作为巴西的门面代表,将这款甘醇平和的咖啡加入到前街的口粮豆系列,让大伙也能一试巴西风味。 半水洗/半日晒 采摘完咖啡樱桃后,经水槽剔除未成熟果实和异物,去除外皮与部分果肉,接着利用去果胶机去除黏膜。去除黏膜有利于减少所需的日晒干燥时间并降低发酵的的风险。这种方法多用于气候条件不那么理想的时候。如果空气湿度较高,气候暖和或者有降雨,那么在干燥过程中就容易有霉坏的风险。因此,巴西大多数用于商品贸易的水洗豆都是采用半水洗法进行加工处理的。 巴西咖啡种类繁多,处理方式以日晒法为主,根据产地州名和运输港进行分类。 由于产地较分散、品质参差不齐,分类标准也不统一: 巴西分级制度针对瑕疵比例、大小、风味和口感评分,是自己独立的分级制度,较他国家来的复杂。举例来说"Brasil Santos ,NY 2 SC17/18 SS FC” ,NY2为瑕疵比例分级:数字越大的代表瑕疵比例越多。依序是2、2/3、3、3/4…,NY表示以纽约分级标准为基准。 SC 17/18表示咖啡豆目数大小。而SS FC (Strictly Soft and Fine Cup) 表示风味和口感,在此分类分为两组 第一Strictly Soft、 Soft、Softish、Hard、Hardish、Rioy/Rioysh、Rio 第二分为Fine Cup 和Good cup。巴西咖啡主要特性甜感高、干净、柔顺、酸值低,用途相当广,受普遍大总喜爱。 巴西咖啡品种 巴西的咖啡品种繁多,现以红波旁、黄波旁、新世界、卡杜艾为主力品种,波旁是当地最为古老的品种。 前街翻阅资料了解到,波旁由铁皮卡的自然突变而来,豆形瘦尖变成圆身,从最早在非洲东岸的波旁岛留尼旺岛(Reunion)被发现。1715年,法国移植也门摩卡的圆身豆到非洲东岸的波旁岛(法国大革命后改称留尼旺岛Reunion)后才起名波旁,波旁圆身豆是在1727年传入到巴西开始种植。 虽然产量不算高,但比起体弱的铁皮卡种,波旁种对锈叶病的抵抗力更优,生长在高海拔处的波旁咖啡风味馥郁细腻、气味香浓,酸质柔润。一般我们看到的波旁果实,是从绿色转为微黄色,橙黄色,红色,最后变成完全熟透的暗红色,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红波旁。 巴西咖啡大多带有较低的酸味,配合咖啡的醇厚香气,入口极为滑顺,余味能令人舒活畅快。前街咖啡选择了一支半日晒的红波旁咖啡作为巴西的代表,咖啡风味带有明显的坚果以及巧克力,中等的焦糖甜感,口感顺滑,整体平衡。 产区介绍: 提到巴西,大部分人能联想到的就是足球王国,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家,巴西咖啡在世界上也非常有分量。 巴西为咖啡生产第一大国,提供世界上将近45%的咖啡生豆。该国干旱季节的长短甚至会影响到全世界的咖啡价格。 巴西最早在1720年巴西从法属圭亚那引进了咖啡树种植,之后便由政府监控咖啡产业,保证咖啡产业的顺利发展,更是出台了对咖啡农实行最低价格保护的政策,激发农民种植咖啡的意向。 巴西的咖啡种植地主要以两种地形为主,一种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一种是200米以下的巴西平原。主要种植 冲煮建议: 推荐煮制方式:手冲 滤杯:KONO滤杯 水温:87-88℃ 粉量:15克 粉水比:1:15 研磨度:中度研磨(20号标准筛网通过率78%) 冲煮手法:分段式萃取 用30克水进行闷蒸,闷蒸时间约30秒,小水流中心绕圈注入95克的水量,即125克水时分段,等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的时候继续注水至227克结束,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移走滤杯,(闷蒸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2'00"。 风味杯侧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