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为什么铁皮卡被叫做“红顶咖啡”?铁皮卡的主要产区有哪些?铁皮卡咖啡有什么风味特点?

03 9月 in 咖啡知识

作为阿拉比卡最古老的品种之一,铁皮卡在咖啡历史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因为它时常在杯中表现出优异的咖啡风味,外观上又具有分明的标志性特征,因此吸引不少咖啡爱好者主动了解这一经典品种背后的故事。 铁皮卡目前被公认为是所有阿拉比卡咖啡变种的原型,它可以追溯到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咖啡发源地,因此也是“阿拉比卡咖啡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虽然铁皮卡的故乡是埃塞俄比亚,9世纪传入了阿拉伯半岛,但它直到1913年后才被赐予学名"Coffea acrabica L. var. typica Cramer",意为:咖啡属,阿拉伯种,林奈命名,变种,铁皮卡,克拉莫命名。命名者是想表达其作为阿拉比卡的典型品种,所以赋予typica之名,以示「典型的」之意。 因为咖啡树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所以铁皮卡也被大家认为是最容易识别的品种。相对其它阿拉比卡咖啡,铁皮卡最大的特点是顶部嫩叶呈现偏红的古铜色,因此也叫「红顶咖啡」。 除此之外,它的树型呈圆锥形,枝条略微倾斜,侧枝与垂直茎形成50-70°角,整体树干消瘦,树枝很细,而且它的高度与长枝特性,种植铁皮卡树时,植株间需要留有足够的间隔。 古老铁皮卡的植株较高,约 5 米/16.5 英尺,因此不是很利于人工采摘。这个高度也意味着,与其他品种相比,铁皮卡树的分枝之间以及同一分枝上的两个节点间距离要更长。 铁皮卡产出的咖啡豆颗粒偏大、较长、两头尖尖翘翘,有点像鸡蛋。杯测时,经常会表现出柑橘等果酸风味,带着甘甜的余韵,被许多人称赞是优雅清明的咖啡豆。美中不足的是,铁皮卡的产量较低,对海拔高度也有要求,同时它的抗病能力非常差,难以抵抗叶锈病、果浆病…等等最常见的病害。 叶锈病是危害最严重的植株病害,1861年首次出现在东非的维多利亚湖咖啡产区。1970年巴西的巴西亚(Bahia)爆发叶锈病,从此以后,全球所有咖啡产地都开始逐一发现叶锈病例。感染叶锈病的咖啡树等同于得了不治之症,最终枯萎甚至死亡。咖啡作为经济作物,产量少还体弱多病的铁皮卡也就难以达到盈利目的,于是许多种植者便选择放弃,改种其它抗病能力更好的品种。 与许多咖啡品种不同,“娇贵”的铁皮卡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需要生长在不打霜的高地处,海拔越高形成显著的温度差,从而延缓了咖啡果实的成熟,更有利于咖啡积累风味物质,香气发展更为饱满。除了高海拔,铁皮卡还需要充沛的降雨、日照、排水性良好的蓬松土质、肥沃的土壤,从栽培角度上来说,地域的限定性很强。拥有醇香气息的铁皮卡作为一种高品质咖啡品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都有少量种植,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牙买加蓝山咖啡了。 想要种植出风味优雅纯正的铁皮卡咖啡豆可不简单,先天的风土条件、植株管理、果实采摘、后置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充分的保障,咖啡豆才能发展出正面的风味与口感。这也意味着产出优质的铁皮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成本与钻研技术,所以蓝山咖啡、科纳咖啡如此精贵是有原因的。 与其它许多咖啡产区不同,牙买加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海岛国家,又同时先天具有得天独厚的微气候条件。在两百多年的训化和适应下,蓝山铁皮卡进化出较佳的抗病力,尤其对咖啡烂果病的抵抗力优于一般铁皮卡,产量和品质上也更稳定。因此在前街看来,蓝山铁皮卡之所以能拥有如此精致的香气,除了牙买加种植者的付出,最关键的还多亏了蓝山山脉的绝佳风土。...

哥伦比亚咖啡的Supremo和Excelso代表什么?哥伦比亚衡量咖啡生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

03 9月 in 咖啡知识

作为全球咖啡产量排名前三的咖啡生产国,哥伦比亚主要出口阿拉比卡咖啡豆,因其咖啡具有巧克力风味、整体均衡以及产量大,常出现在拼配咖啡豆的配料表上。由于哥伦比亚出口的咖啡生豆数量多,该国对于这一农产品也有基于咖啡豆瑕疵率和豆子大小的专属分级制度,我们在市面上常见到的标注在哥伦比亚咖啡包装袋上的“Supremo”和“Excelso”代表的便是该制度内的等级名称。 在哥伦比亚,只要达到出口级别的咖啡生豆都会在麻袋包装上标注“Excelso”,Excelso是哥伦比亚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协会(FNC)采用的出口标准等级,是哥伦比亚生豆的最优等级。 要达到Excelso级别的咖啡需要满足其标准规定,该规定的要求需在500克的咖啡生豆,大小需要在14目以上,总体上必须有50%的咖啡生豆大于15目,并且不能超过5%的咖啡生豆在12目至14目之间,并且需要达到无虫害,颜色均匀,无异味,风味干净,含水率不能超过12.5%,瑕疵累计不能超过24分的规定。 根据FNC的规定,生豆的瑕疵分为一级瑕疵和二级瑕疵,以记分的方式评定瑕疵分数,起测量标准为500克咖啡生豆样本中不能超过24分的瑕疵限定。 对于部分咖啡产国来说,生豆的大小并不是决定咖啡品质和风味的主要标准,但部分产国认为生豆整体饱满、工整、大颗能证明咖啡都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有利于均匀烘培,能形成一致的咖啡风味。 在哥伦比亚的咖啡生豆目数分级中,会使用固定尺寸大小的筛网,不同规格对应不同的孔洞大小。例如筛网的网孔为17目大小,大于17目的咖啡豆就无法通过筛网。目前,FNC就咖啡的目数大小细分出不同级别的咖啡豆,最常用的就是三个等级为Excelso UGQ12*60 (1.5%)、Excelso EP12*60 (10%)和Excelso Supremo12*60 (5%)。 具体来说,Excelso UGQ12*60 (1.5%)是生豆小在14目以上,可以允许1.5%生豆在12 目—14目之间,但是必须在12目以上,且有50%以上大于15目。 Excelso EP12*60 (10%)则是生豆大小在15目以上,可以允许10%生豆小于15目,但是必须在12目以上。 Excelso Supremo12*60 (5%)是生豆大小在17目以上,可以允许5%生豆小于17目,但是必须在14目以上。 因此,“Supremo”其实就是目数大小分类级别,而其中括号里的百分比代表着“容差率“。“12*60”则是意味着这款生豆在500克样品中,最多允许有12颗一级瑕疵豆,以及60颗二级瑕疵豆。 虽然哥伦比亚90%以上的咖啡生豆都用于出口,但还有一部分生豆未能达到Excelso级别,这些生豆被称为“Product of Colombia”,在满足了植检要求也可用于出口,但通常用于制作速溶咖啡。 因此,在哥伦比亚的咖啡农户会录入编号和生豆信息,方便日后的生豆溯源,通常会以国家、产区、分级、目数作为咖啡生豆名称,如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的哥伦比亚慧兰口粮咖啡豆就是“Colombia Huila Supremo SC17/18 FNC ”。...

造成肯尼亚咖啡这么酸的原因有哪些?肯尼亚式水洗处理是什么?肯尼亚Asail处理厂咖啡好喝吗?

03 9月 in 咖啡知识

要说以“酸”为代表的咖啡豆,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咖啡应该是很多人心里的答案。不过,虽然这两个国家的咖啡豆体现出了明显的酸,但它们在酸质的表现上却略有不同。埃塞俄比亚咖啡的酸较为清爽明亮,常能让人想到清新的柑橘调。而肯尼亚咖啡则是较为厚实与强烈的酸,小番茄、乌梅便是肯尼亚的风味标签。 那为什么肯尼亚咖啡会有如此独特的酸质呢?除了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外,肯尼亚咖啡的酸还受到出名的肯尼亚式K72水洗处理以及该国主要种植的SL28和SL34咖啡品种的影响。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平均1500米的高原,并且被东非大裂谷的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沿线还屹立着许多火山,其中最知名就是死火山肯尼亚山。这里的土壤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富含丰富的磷酸,使得这里的咖啡具有丰富的水果酸质。 最初,肯尼亚种植波旁Bourbon品种,还引进过肯特Kent和牙买加蓝山铁皮卡Typica品种种植,但都不如理想。因此委托斯科特农业实验室(Scott Laborotary)进行品种选育。科特农业实验室在之后的4年里,挑选了42棵不同产地的咖啡树种,对其产量、质量、抗旱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挑选的咖啡树种都以SL(实验室民主缩写)为前缀,在加上编号,SL28和SL34就是其中的优胜品种之一。不过,如今斯科特实验室已更名为肯尼亚全国农业实验室(NARL),但是咖啡品种的名称和编号则保留了下来。 SL28是在在一个名为Tanganyika (现在的坦桑尼亚)的地方发现的咖啡品种,通过基因测试证实SL28与波旁Bourbon基因组有关。SL34则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Kabete地区一个咖啡庄园挑选出来的,在基因测试中显示,SL34与铁皮卡Typica基因组有关。 SL28和SL34的种植特点十分相似,都有产量高、易种植,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特性,并且在风味上都拥有复杂多变的酸质和风味,显着的柑橘、乌梅特色。 虽然,这两个品种在现在产量并没有之前大,且容易受到咖啡叶锈病等病毒侵害。同时肯尼亚政府也大力推广种植K7、Ruiru 11这些有高产量和高抗病性的咖啡品种,但是在在风味上不及SL28和SL34独特和丰富,因此,目前在肯尼亚很多咖农仍在种植SL28和SL34品种为主。 除了咖啡品种的独特外,肯尼亚的水洗处理法同样特别。在一般的水洗处理法中,发酵时间很少会超过36小时,而肯尼亚水洗处理特别之处在于发酵时间长达72小时。 在咖啡农采收后通过浮选筛选出优质的咖啡浆果后,进行去皮处理和侵泡发酵24小时,发酵完成后清理果胶,清理后在干净的水池再次发酵24小时,接着清理残余的成分,再次放入干净的水池里发酵24小时,最后放在特制的钢架上晾干。 在3次循环内达到发酵72小时,因此该处理法被称为肯尼亚72小时发酵水洗处理法,简称K72。咖啡豆在低温下长时间发酵,能让咖啡豆发展出明亮、干净,却又饱满的酸质和风味。 综合这些条件,肯尼亚咖啡能以鲜明而复杂的莓果酸香气、甘蔗的清甜感和果汁般的酸度在全球闻名,受到许多咖啡业内人士的喜爱。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就有一款来自肯尼亚锡卡产区萨莉亚Asail处理厂的咖啡豆,选用SL28和SL34品种,K72水洗处理,冲煮后有圣女果和乌梅风味,酸质明亮,甜感突出,有果汁感,口感干净。 ...

为什么哥斯达黎加咖啡多是蜜处理Miel Process?蜜处理操作流程是什么?蜜处理程度不同对风味造成何种影响?

03 9月 in 咖啡知识

每当提及哥斯达黎加的咖啡,便不可避免要说起当地盛行的处理方式——蜜处理(Honey Process)。蜜处理是一种介于日晒法与水洗法之间的咖啡处理方式,能增加咖啡的甜度与焦糖般的口感。正因哥斯达黎加大多数咖啡都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所以大家对该国产出的咖啡的风味印象便是“甜感高”。 蜜处理Honey Process,也叫Miel Proces,“蜜”就是来自这个“Miel”,在西班牙语里就是蜂蜜的意思。最早的蜜处理叫法就是在哥斯达黎加传出来的,当地人喜欢把果实内那层黏糊的果胶称为“Miel”。 虽然,哥斯达黎加是蜜处理制作法的发源地,但蜜处理的前身其实是巴西的半日晒处理法(Pulped Natural),最初是为了节约生产用水才发明的,哥斯达黎加借鉴了该方法,并且哥斯达黎加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蜜处理法。 大约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由于国际市场的咖啡价格低迷,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维持生计,许多咖农不再把咖啡果实卖给大型处理站,开始自产自销的方式出售咖啡。因此,咖农掌握了咖啡处理方式后,开始能更多的尝试,这时候巴西的半日晒凭借节约生产用水的特点,被引进了哥斯达黎加。 此外,哥斯达黎加中部是被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mountains)贯穿,该山系为哥斯达黎加带来众多山脉、盆地和火山,因此哥斯达黎加7个咖啡产区均分别在该国中部山脉上,咖啡种植在海拔1200-1650米之间。不过由于该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多发,在2008年时该国曾经经历大型地震。 地震导致多地出现严重的停电和缺水,加上该国主要在高山区域,蓄水困难,也难以支撑耗水量大的水洗处理,并且也不能像非洲国家有较长时间的日照,而且日晒处理也有较大风险,当地咖农开始采用这种“省水”的处理方式。 虽然一开始有部分人认为这种带着果肉和果胶一起干燥的加工方式容易形成不可控的发酵,但在不少农场在试验后得到了正向的结果,并且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后来,通过不断改良形成蜜处理,并且还发展出了通过控制果胶的发酵程度延伸出不同风味的各种蜜处理法。 改良后的蜜处理法在采收咖啡浆果后,会使用了果皮去除机剥离咖啡浆果的果皮和部分果胶然后滴水不沾直接平铺在高晒架上干燥。通过精准控制果胶的薄厚度以及干燥时长,细分出黑蜜、红蜜、黄蜜、白蜜。 由于果胶中含有很多糖分,在保留了果胶的生豆暴露在空气中便会出现氧化现象,豆子外表有最初的黄白色变成金黄色,随着发酵的时长,豆子可能会变成深红色,甚至黑紫色,直到完成整个干燥过程。 红蜜处理会保留80%的果胶,日晒12天,这样的豆子表面会呈现红褐色。黄蜜处理的果胶层则保留40-60%,日晒8天左右,由于果胶层变薄,豆子表面会呈现黄褐色。白蜜会保留40%以下的果胶层,且干燥时间较短,因此豆子的颜色偏浅。黑蜜处理则是几乎不去除果胶,干燥持续14天以上,因此豆子表面会偏黑紫色。 目前,在哥斯达黎加还盛行跟新颖且更为复杂的处理法,那就是葡萄干蜜处理(raisin honey)。该处理法是在咖啡浆果采收后,通过浮选全红熟果,之后直接平铺晾晒,在果皮起皱如葡萄干后在去掉果皮果肉,保留半干状态的果胶继续晾晒,直到完成整个干燥过程。 该处理方式能做到几乎不用水,并将果胶100%保留,提供给咖啡豆更多的糖分,呈现出最高的甜感。不过该方式要求较高,变质风险也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打理处理中的咖啡生豆。 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就有一款来自哥斯达黎加塔拉珠产区米拉珠庄园的草莓糖,就是使用葡萄干蜜处理,冲煮后品尝,入口会有草莓、葡萄干风味,余韵上糖果和坚果风味,奶油、蜂蜜般口感。...

埃塞俄比亚咖啡品种74158和74110是什么?74系列咖啡品种从何而来?数字品种咖啡喝起来风味如何?

03 9月 in 咖啡知识

相信很多咖啡爱好者平时在购买咖啡时应该会关注一下咖啡品种,因为咖啡品种是除产区、处理法意外,对咖啡风味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埃塞俄比亚咖啡豆一栏上,大家最为常见的应该是「Heirloom原生种」,不过近段时间,埃塞咖啡豆品种一栏开始出现一些由一串数字组成的编号,比如「74158」和「74110」,那么这一串串编号代表的是什么品种呢。 众所周知,埃塞是公认的咖啡发源地,并且该国拥有成千上万种天然的咖啡品种,但由于品种繁多,鉴定分类的难度大,因此在埃塞出口的很多咖啡豆都统称为“Heirloom”,在国内会称为“原生种”。 但在1970年,咖啡豆炭疽病((Coffee Berry Disease,简称CBD)在埃塞各大咖啡产区蔓延,感染这种病的咖啡果实将从青绿色逐渐变为灰黑色,最终坏死在枝干上。一般染上这种疾病的咖啡树将会直接减产20%,更严重的时候会减产70%-80%。因此,在当时该疾病对埃塞的咖啡产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尤其是埃塞重要的哈拉尔(Harrar)和耶加雪菲(Yirgacheffe)产区,受损最为严重。 曾经,咖啡种植者尝试使用化学类杀真菌剂来预防这些疾病,虽然有成效,但长久来说喷农药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埃塞俄比亚咖啡机构金玛农业研究中心(JARC)希望能通过找出高抗病性基因的品种,在源头直接解决问题。 在1973年,JARC锁定了埃塞西南地区共19个地点做采集,经过2年的时间,研究人员共采集了639棵种子样本,并开始进行科技鉴定和种植试验,最终一共选出了13支对CBD有抗性,并且有耐旱、高产量、风味佳的咖啡品种。 之后,JARC将这些改良培育的,对CBD有抗性的咖啡品种收在「1974/1975CBD-Rexistent Selections」目录当中。现在常见的74110、74158等数字品种就是收录在该目录中13支带有抗CBD的品种。前面两个数字“74”和“75”就是代表发现的年份,后面的三位数字就是代表该年份实验样本的编号。例如“74158”就是在1974年发现的158号品种。 目前,最知名和最常见的就是74110、74158和74112这三个品种。其中74110和74112主要种植在西达摩与古吉区域,呈现出的柑橘酸质及轻盈花香,并且均为矮树种、细小豆粒,能够量产,因此得到广泛种植。而74158主要种植在埃塞西南部季马和伊鲁巴博等地区,咖啡整体粒径小巧而整齐、圆润,风味上呈现出柔和的莓果调性,有明显的香料尾韵。 这些咖啡品种的成名很大部分与各大咖啡竞赛相关,尤其是在2020年和2021年的埃塞俄比亚卓越杯(COE)竞赛,所以得奖的品种在一夕间在国际咖啡市场爆红,并且竞拍出较高的价格,随着精品咖啡行业的发展,咖啡市场对于一些稀有或独家的咖啡品种会很感兴趣,埃塞当地的细分品种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不少咖农开始种植埃塞这一数字品种。 到了今年2024年埃塞俄比亚COE竞赛上,共500支参赛咖啡中,最终选出27款评分超过87以上的咖啡,而这27款咖啡均是数字品种,第一名的74158品种还拍得445美元/磅的高价,可见数字品种目前在埃塞俄比亚十分受欢迎。 前街咖啡(FrontStreet Coffee)也引进了来自埃塞西达摩产区的圣塔维尼74158咖啡豆,采用的是96小时厌氧日晒,冲煮后会闻到发酵酒香,入口柔和的酸质,有凤梨、柑橘等热带水果风味,口感醇厚、饱满,回甘有红酒香气。...

咖啡风味里的“甜”从何而来?咖啡甜感突出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哪些咖啡豆喝起来甜感高?

03 9月 in 咖啡知识

相较于酸与苦,不少客人更倾向于在咖啡中感受到「甜」,因此希望前街能向他们介绍一些以甜为主的咖啡。看到这或许有朋友一脸困惑,“咖啡不就是酸味与苦味吗?怎么会甜呢?”。但事实上,确实有些豆子展现出的「甜感」会更突出一些。而这不仅仅是因为冲煮导致(冲煮只是在原有的物质里做出取舍),而是由很多种因素所共同造成。那么今天,前街就来分享一下,为什么有些豆子的甜感会更为突出吧! 在那之前,虽然已经有很多朋友知悉,但前街还是要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从咖啡里所感受到的甜并非主要来自于糖类物质,而是香气带来的联想。因为经由烘焙过程中的消耗转化,最终保留在咖啡豆体内能够展现出甜味的糖类物质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在咖啡里感受到的甜主要是来自于香气的作用!   一、天生的! 因为基因的关系,有些咖啡豆自打出生起就注定了它会比其它品种的咖啡豆更甜一些。就拿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举个例子!在种植环境同等的情况下,罗布斯塔的味道表现是不如阿拉比卡的。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认为是因为咖啡因含量更多,这是没错的。除此之外,还因为阿拉比卡比罗布斯塔的脂质、糖类含量都要更多一些。 阿拉比卡豆子糖的浓度会是罗布斯塔的两倍,脂质则要高出60%左右。这些物质在后续的处理、烘焙过程中为增添咖啡的风味、甜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基因层面,有些豆子注定就会比其他的一些豆子更甜一些。   二、生长环境 如果光有基因优势,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也不行。因为基因仅能够决定咖啡豆本身的基础,生长环境则决定的是豆子的成长上限。 而对于咖啡豆来说,种植时的土壤肥沃程度、光照时间长短、降雨量是否充沛、海拔是否够高,都是能够影响物质生成多少的关键因素。因此,当同样的品种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种植的时候,它们就会因为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致使果实的甜度产生差异。 例如,种植于海拔1800米的瑰夏会比种植在1400米的瑰夏风味表现更突出,甜感更高一些。因为温度的降低延长了咖啡豆的成熟时间,咖啡豆能因此积攒更多的物质。   三、采摘时的成熟度 除了咖啡豆的生长,采摘时果实的成熟度也十分重要,而这也为后续处理的咖啡豆品质奠定了基础。正常来说,咖啡果实的成熟表现是外表颜色转变为了明度较低的深红色,此时的咖啡果实会具有非常丰富的糖类物质,甜感充沛。 但如果我们在它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将其采摘下来,不仅甜感不够突出,还因为味道还没完成转变,寡淡且无味。而这类果实处理出来的豆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目豆」,它们会因为物质含量不够丰富,在烘焙过程中无法进行过多的焦糖化反应,在烘完以后的颜色与成熟豆形成鲜明的差异(相对来说浅)。   四、处理 咖啡果实被采收下来以后,就会被送至处理厂进行后制处理,去掉除豆子以外的所有物质。而咖啡豆的处理方式五花八门,不同处理会让咖啡豆进行不同程度的发酵! 当咖啡豆在处理时参与发酵的物质,或者说发酵程度越多的时候,咖啡豆的甜感就会越高。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喝一些甜感较高的咖啡,那么日晒、厌氧、蜜处理的豆子绝对可以是一线选择,因为这些豆子在处理时,微生物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更多,特别是酯类化合物,所以相对来说,它们的甜感表现相比起水洗处理更出色一些(也就一些,主要是烘焙影响)!   五、烘焙 当咖啡豆处理完成以后,就可以准备进入烘焙环节啦!毕竟生豆可不建议用来进行咖啡的制作(正常来讲),而这也是决定咖啡味道走向的最终环节! 众所周知,咖啡豆的烘焙度越浅,冲出来的咖啡就越酸;而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越深,冲出来的咖啡则越苦。这是因为在烘焙的过程中,咖啡豆里积攒的物质在不断的进行分解和重组,转化为我们最终喝到的咖啡风味。如果我们想让咖啡拥有更甜的表现,那么只需要将豆子烘焙至靠近中度的程度,让酸味物质和苦味物质都不会过分遮掩甜的存在即可。 根据上面那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烘焙程度下的甜感表现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中浅烘焙的酸中带甜,以及中深烘焙的苦中显甜。总而言之,就是在不同味道加持下的高甜表现! 但因为没有实际品尝过,所以大部分朋友在购买豆子的时候很难通过标签信息进行挑选,前街不时会收到关于“甜一点的豆子推荐”问题!那么如果不知道怎么买,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近期门店客人比较喜欢的几款高甜豆子,由浅至深进行排序(中浅到中深): ①、巴拿马·艾丽达庄园·卡杜艾:这是一款日晒处理的中浅烘焙咖啡豆,具有水蜜桃、橙子、葡萄干等较为清新的高甜风味。 ②、哥斯达黎加·音乐家系列·莫扎特:这是一款葡萄干蜜处理的中浅烘焙咖啡豆,具有葡萄干、莓果、凤梨等饱满水果的高甜风味。 ③、中国云南·前街2013:这款咖啡豆是前街在云南种植的铁皮卡,采用了日晒处理,中度的烘焙,具有杏桃、黄糖、巧克力、红茶等较为沉稳的高甜风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