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Sed ut perspiciatis unde omnis

埃塞俄比亚瑰夏村的绿标属于什么等级?瑰夏村绿标与巴拿马翡翠绿标有什么风味区别?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相信各位“咖啡迷”应该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瑰夏吧,甚至有些人一提到瑰夏便自然联想到巴拿马这个国家以及身价不菲的竞标瑰夏等等。不过,瑰夏这一品种虽然在巴拿马大放异彩,但它的起源地并非巴拿马,而是产自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作为咖啡的发源地,里面种植着许多野生的咖啡树种,不知名的咖啡树连当地埃塞人都分不清,所以当地人就把本地咖啡豆以埃塞原生种来称呼。我们熟悉的巴拿马瑰夏咖啡就是在一片名为“gesha”的森林里发现,然后被送到肯尼亚研究,再传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哥斯达黎加,而巴拿马的瑰夏品种就是由哥斯达黎加引进的。 纪录片导演Adam Overton和其摄影师妻子Rachel Samuel在位于戈里瑰夏森林附近的瑰夏村建立了自己的庄园。 Adam跟随着骡子庄园主兼BOP评委的WillemBoot到庄园周边的森林里开始“探险”,在一片被浓密森林魔法般包裹着的丛林里,发现了多种野生树种,最让他们惊喜的是找到了野生瑰夏。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戈里瑰夏(Gori Gesha)森林,瑰夏种第一次被发现的地方。于是他们从原生瑰夏树上采集了种子,从当中进行筛选,然后在瑰夏村进行种植。他们决定把庄园建立在此,并命名为Gesha Village Coffee Estate,位于Gori Gesha森林约12英里处的475公顷的咖啡农场。 埃塞俄比亚地区几乎没有大庄园和庄园等级制度的,Willem Boot和Adam发现瑰夏森林后,决定把翡翠庄园的经营模式搬到此地,于是瑰夏村成为了埃塞俄比亚首个咖啡庄园。他们的做法是,每一批次,一个标签,都可以追溯到这个豆子的详细信息,并按照严格的分级制度执行,分别是竞标、金标、红标、绿标以及查卡批次。 正因为瑰夏村和巴拿马翡翠庄园一样,拥有严格的分级制度,而且到了国内以后都按照品牌标签的颜色进行命名,所以也导致了很多消费者将两个庄园的产品搞混,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两个庄园的红标瑰夏和绿标瑰夏了。 拿绿标为例,前街入手的翡翠庄园绿标为水洗处理批次,目前翡翠庄园定义的「绿标」是指种植海拔在1600-1800米之间的瑰夏咖啡,主要来自庄园内的三大农场,分别为哈拉米约、坎纳斯维迪斯、面纱的不同批次,带有经典的巴拿马瑰夏调性。 而瑰夏村的绿标批次是指来自瑰夏村庄园的单一地块且是单一品种的批次,许多埃塞咖啡豆是无法提供详细的品种信息的,但是这支绿标就可以追溯到其种植地块、咖啡品种和处理法等相关的信息。对于瑰夏村绿标,前街也曾入手过一个日晒批次,并采用中浅程度烘焙以凸显其花果香。   瑰夏村日晒 前街咖啡的瑰夏村咖啡采用日晒处理。先将浮物杂质剔除,然后于非洲式高架棚架上用薄层、塑料布覆盖日晒,在用日晒床干燥的时候,会进行再次筛选,挑选出虫蛀豆以及颜色发青的咖啡豆。总干燥时间为18-30天。前街认为日晒处理的咖啡甜感明显,酸质柔和,风味上会产生复合果类的调性。 熟悉瑰夏故事的小伙伴应该知道,翡翠庄园种植的瑰夏只有一个品种,那就是曾被记作“geisha T2722”的一个抗真菌品种。而瑰夏村的瑰夏一共有两种,一个是戈里瑰夏品种(Gori Gesha),前街瑰夏村绿标就是戈里瑰夏品种(Gori Gesha),因为是从戈里瑰夏森林发现的,所以用森林名字来命名。还有一个是瑰夏1931(Gesha 1931),寓意瑰夏被发现的1931年,前街金标瑰夏的品种就是它。 为了更清晰地找到两者的区别,前街拿巴拿马绿标瑰夏咖啡和瑰夏村绿标瑰夏做了个杯测对比。先是分别研磨这两款绿标咖啡豆分别重11.3克,倒入水温为94度的开水,在这四分钟之内可以闻咖啡粉的湿香,四分钟后就可以破渣,捞渣然后开始品尝了。 前街通过比较发现,瑰夏村绿标和翡翠庄园绿标的相似度并不高,甚至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调性。翡翠庄园的水洗绿标瑰夏干净度非常优秀,没有任何杂味,口感非常顺滑,风味上更多的是白色花香、蓝莓、柠檬、茶感,以及蜂蜜、红糖的甜香尤为突出。 而瑰夏村的绿标瑰夏咖啡更倾向于蜜饯、树莓的风味,除了浓郁的莓果香气外,还带有樱桃、柑橘的明亮酸,喝完口中还带着淡花香、红茶的尾韵。 - END -...

哥伦比亚咖啡风味描述|哥伦比亚咖啡的起源历史及产区发展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对如今的很多人而言,在早晨用一杯香浓醇厚的咖啡开启一天的生活与工作已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而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上咖啡,一些享用者们开始留意到不同产区的咖啡豆在风味上也存在不同之处:巴西咖啡柔和顺滑、埃塞咖啡酸质明亮、印尼咖啡低酸醇厚……其中,黑巧克力风味的经典哥伦比亚咖啡豆亦是不少上了年纪的咖啡爱好者的心头好,前街便与各位分享一下哥伦比亚咖啡的起源故事吧。      哥伦比亚咖啡历史 别看哥伦比亚国土面积小,哥伦比亚却是咖啡产量大国,其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产量仅次于与之相邻的巴西。然而,与许多美洲咖啡产国一样,在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咖啡这一种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农作物在此并无栖息之地。 据说,哥伦比亚的咖啡种植最早追溯到十八世纪初期,咖啡种子或咖啡树苗跟随西班牙耶稣会教士一群人的船只进入到了哥伦比亚这片土地。一位名为何塞古米拉的西班牙传教士在其一本记录流经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奥里诺科河的书中,确切写出了其本人于1730年在河流沿岸看见了咖啡种植园的存在。 这从侧面验证了,早在1730年之前,哥伦比亚早已开始种植咖啡。 随着咖啡在哥伦比亚大规模地种植,咖啡在十九世纪末成为哥伦比亚主要的外汇出口产品。然而,十九世纪末那场持续了四年的“千日战争”让哥伦比亚损失惨重,人口锐减,土地满目苍夷,经济发展停滞。 大量的大型咖啡种植园无法维持,甚至一度成为了无人问津的荒地。哥伦比亚政府为了挽救咖啡产业,将这些荒地整合起来,再分割成小面积种植单位,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农民可以在这些土地上混合种植咖啡以及其他的农作物。   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种植者协会 哥伦比亚以其小型咖啡农场为主的咖啡产业格局,被当作是新型且灵活的产业模式。在当时的国际咖啡价格影响之下,哥伦比亚咖啡表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然而,哥伦比亚咖啡在当时的全球市场上并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哥伦比亚的咖啡种植者们在1904年组织了一个名为“咖啡生产者机构”来管理国内市场。直至1920年,一位咖啡种植者带头促进哥伦比亚咖啡联盟成立,保障众多小型咖啡农场的利益。这一组织随后不断壮大发展,并在1927年正式建立了更为权威和规模的组织——FNC。 1927年,哥伦比亚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会在麦德林成立,它是一个工会,汇集了来自该国22个省和590个城市的56万咖啡生产家庭。FNC的成立,旨在保护咖啡种植者的利益。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哥伦比亚作为咖啡生产国,在FNC的帮助下,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咖啡出口国。 而第一届FNC的主席,就是马里亚诺总统的孙子Luis Mariano Ospina Pérez。在Ospina的领导下,FNC成功地巩固了该国的咖啡产业,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举措也让咖啡发展成为哥伦比亚的主要出口作物,永远改变了哥伦比亚的经济。 哥伦比亚作为经典的咖啡产国之一,不但在前街咖啡标注着半百款咖啡豆的豆单上拥有着其独特的一篇区域,甚至入选了前街咖啡的口粮豆系列当中。前街咖啡的口粮豆系列中涵盖了多个经典咖啡产区,虽然并非出身于知名的咖啡庄园,但是可以使得咖啡小白能够以实惠的价格品尝到各大产区的主要风味,从而了解自己所喜好的产区以及咖啡风味。 前街经过多次对多款不同品种、处理法、产区的咖啡豆进行杯测对比发现,经过水洗处理的咖啡豆,能够更好地体现一个产区的主要风味,而日晒处理的咖啡豆则在水洗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烈的香气和甜感。 因此,前街咖啡的口粮豆系列,为了表现出产区最基本的风味,基本上是采用了水洗处理法。前街咖啡的一款哥伦比亚的口粮豆,产自闻名遐迩的惠兰产区,水洗处理法将其原本的风土暴露无遗,展现出了浓郁的黑巧克力风味,果酸柔和。 - END -...

怎么完美复刻咖啡店的拿铁咖啡?拿铁咖啡如何调出最佳奶咖比例?

26 7月 in 咖啡知识

一杯好喝的拿铁咖啡,前街认为最重要的是咖啡豆与牛奶的品质,咖啡与牛奶的比例以及萃取融合的操作。 第一点:选合适的材料   为什么拿铁这么简单,基本上每家咖啡豆的菜单都是必备的,但每家的拿铁味道都不会完全一个味。其中最主要都一个原因是用的牛奶与咖啡豆这些材料都不一样。 咖啡豆的风味是能很直观地把控拿铁咖啡的味道走向,大多数的意式拼配咖啡豆会使冰拿铁表现出浓郁的坚果、巧克力,以及咖啡味重的风味。也有少数的咖啡豆衬托出冰拿铁中牛奶的香甜、浓郁的风味。   而前街门店使用的向日葵暖阳拼配咖啡豆,则是为了表达出浓郁的焦糖巧克力、香草奶油的风味。可以看出,意式咖啡豆的选择对于拿铁咖啡味道的影响举足轻重。  然而牛奶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单单全脂鲜牛奶,仅市面常见的就有10余款。这些奶中有奶味重的,口感厚的,也有淡淡的,水一般的。而选择牛奶的标准并不是一昧的追求浓的,奶味明显的,而是选择适合与咖啡搭配的。奶味重的会掩盖掉咖啡部分的味道,而水感明显的牛奶也会使拿铁变得水水的。  第二点:合理的奶啡比例   如果咖啡与牛奶的比例不对,就达不到好喝的效果。牛奶太多,就会没有咖啡味,牛奶太少,就会突出苦味。因此,制作拿铁咖啡还需要掌握好咖啡与牛奶的比例。  前街认为,拿铁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一切需要浓缩咖啡的风味表现与牛奶的搭配程度。不过有一个大概的范围,1:5至1:8。 前街目前使用的意式咖啡豆叫向日葵暖阳拼配咖啡豆,是由耶加雪菲红樱桃与洪都拉斯雪莉拼配而成,苦韵适中,风味偏向于雪莉酒香、巧克力、香草奶油、红糖。这款咖啡豆则没有传统意式豆那么浓苦,与牛奶比例搭配恰当,能喝出绵密的牛奶巧克力味。前街用这款咖啡豆制作拿铁咖啡的啡奶比例是1:6,浓缩咖啡液为40g,加上240ml的蒸牛奶。 第三点、具体的操作 萃取合格的espresso以及打发出细腻绵密的奶泡是制造好喝的拿铁咖啡的根本。萃取espresso的参数前街推荐20g咖啡萃取40g咖啡液,时间控制在25-30秒。牛奶打发的厚度为5分满牛奶打发至6分满,牛奶温度建议在55-60度之间。 接下来是融合,牛奶与浓缩咖啡充分融合,才能使咖啡的味道一致,如果融合不均匀,可能上一口奶味重,下一口咖啡味浓。 好的融合首先是表面的咖啡油脂与牛奶奶泡融合均匀,这一点表现在液面的颜色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金圈”。其次是咖啡液面细腻光滑,无大气泡。 融合技巧 ①首先是“硬件”过关!也就是浓缩咖啡与奶泡的质量要好,浓缩咖啡油脂丰厚、粘稠,奶泡要细腻流动性强。很多时候融合不好是奶泡打厚了,导致流动性差,奶泡就浮在表面。而融合之前绕晃一下咖啡杯与奶缸,让里面的液体流动性增强也会增加融合的成功率。 ②融合时缸嘴的高度,我们都知道拉花出图时要放低缸嘴与咖啡液面近,这样能出现白色的奶泡。容易道理也一样,过低大量奶泡就会漂浮在液面,导致融合不均匀。而过高就会出现上文所述的问题,液面出现气泡。   一般缸嘴距离咖啡液面的距离在5到10厘米左右。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所以没有完全固定的高度和距离标准。   ③融合手法,一般融合的手法是一个方向搅拌,左手拿咖啡杯,右手拿拉花缸,两只手错开半圈进行相对绕圈运动,一高一低的搅拌力度很容易就能把咖啡与牛奶充分混合。至于绕多大的圈,前街建议不碰壁的情况下绕最大的圈。拿咖啡杯的手注意要慢慢摆正。...

新手怎么轻松区分拿铁、卡布奇诺与澳白咖啡?澳白咖啡的奶泡厚度是多少?

26 7月 in 咖啡知识

在咖啡菜单中,常见的牛奶咖啡就有拿铁咖啡、卡布奇诺咖啡与澳白咖啡(Flat white)。有很多朋友还不是很清楚这三款奶咖有什么不同,去到咖啡店里点单只能凭感觉(看哪个名字顺眼就选哪个)。为此,前街决定向大家科普一下拿铁咖啡、卡布奇诺咖啡与澳白咖啡的特点区别。   前街这里先简单介绍下这三款奶咖的来历。现代拿铁咖啡与卡布奇诺咖啡都源自意大利,是意式咖啡中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奶咖。拿铁是意大利语“latte”的音译,其意思为“牛奶”,拿铁咖啡也就是牛奶咖啡,意式拿铁咖啡是浓缩咖啡与牛奶相结合的饮品。   而卡布奇诺,取自“Cappuccino”的音译,“Capuchin”是方济各会礼袍上的小白帽,卡布奇诺就是因为咖啡表面白色的奶泡看起来很像教士的礼帽,因此而得名。 澳白咖啡,其原名“Flat White”会有更多人熟知,当然,馥芮白、奥瑞白、平白咖啡、小白咖啡这些都是“Flat White”的译名。澳白咖啡起源自大洋洲(至于是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存在争议)。澳白咖啡可以看作为澳洲版的拿铁咖啡。     为了区分拿铁咖啡、卡布奇诺、澳白咖啡,前街打算从原料组成与杯量大小、奶泡厚度、风味口感进行对比。   首先是杯量大小,以前街的出品标准,拿铁咖啡是使用300ml容量的宽口陶瓷杯,卡布奇诺是180ml的窄口陶瓷杯,澳白咖啡则是210ml的玻璃杯。接着是区分这三款咖啡的组成部分。拿铁咖啡是使用2份意式浓缩咖啡(40g)加上260ml的蒸汽牛奶加奶泡组成。卡布奇诺咖啡是由1份意式浓缩咖啡(20g)加上160ml的蒸汽牛奶加奶泡组成。澳白咖啡是2份意式特浓咖啡(30g)加上180ml蒸汽牛奶加奶泡组成。其中意式特浓咖啡是意式浓缩咖啡的中前段,风味更加丰富浓郁。   奶泡厚度一直是大家区分拿铁咖啡、卡布奇诺咖啡与澳白咖啡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三者中,卡布奇诺的奶泡最厚(约1-1.5cm),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11分满”,即卡布奇诺的奶泡是高于杯子呈现一个突出汉堡状;奶泡最薄的澳白咖啡(约为0.3cm),澳白咖啡的奶泡稀薄缘故,所以液面基本与杯子齐平,因此得名“平白咖啡”;而拿铁咖啡的奶泡厚度则在这两者之间(0.5cm),拿铁咖啡的奶泡厚度非常适合拉花,选择宽杯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制作拉花图案。   在味道口感上,拿铁咖啡因为牛奶最多,所以凸显的奶味比较重,而澳白咖啡因为是特浓咖啡加上较少的牛奶,凸显出咖啡的浓香。卡布奇诺则在两者中间。在口感上,卡布奇诺咖啡的口感最为饱满,其缘于细腻丰厚的奶泡,加上与咖啡油脂的融合,显得格外绵滑饱满。其次是澳白咖啡,最后是拿铁咖啡。   最后还有补充一点的是只有拿铁咖啡能提供冰与热的选择,传统卡布奇诺咖啡与澳白咖啡都没有冰的。 如果追求冰镇口感的浓郁奶咖,前街建议大家可以品尝近年也相当热门的「Dirty」咖啡。在冰镇的鲜牛奶上层淋上萃取好的浓缩咖啡液,呈现“脏脏的”既视感,入口是冷热交替的丰富口感。没有了冰块的稀释,小杯量使我们喝到非常饱满的咖啡香气。...

美式咖啡的提神效果:科学解读咖啡因的作用|美式咖啡的油脂层保留还是去除?

26 7月 in 咖啡知识

美式咖啡是什么? “美式咖啡”(英文:Americano,意大利语:Caffe Americano),传统上是使用滴滤式咖啡壶所制作出的黑咖啡,因为一般的萃取时间相对较长(大概四五分钟),所以咖啡因含量较高。 美式咖啡制作简单,讲究方便快捷,自由随性,相比较意式咖啡,美式咖啡口更相对更清爽,也更能还原咖啡豆本来的味道。 但现在咖啡馆里的美式咖啡却与传统上的定义有些不一样,如今的美式咖啡有了不一样当的方式,现在的美式咖啡以浓缩咖啡(espresso)为基地,并兑入大量的水,做成一杯每家咖啡馆菜单里必备的饮品。 我们了解到美式咖啡的成分里只有浓缩咖啡以及水两样东西,那么比较主流的做法会有两种,一种是往浓缩咖啡里兑入水,另一种是往水里倒入萃取好的浓缩咖啡。前者我们多称为Americano ,后者多叫做long black。  美式咖啡的来源   美式咖啡诞生在二战之后,当时美国人在结束欧洲战事时,有许多军队来到了南欧,他们喝不了浓缩咖啡,所以就用温开水稀释。因为只有这样的浓度他们才能够接受,由此可见浓缩咖啡可不是天生来就人见人爱的!因为这种喝法主要是美国大兵,所以人们给他们起名叫美式咖啡。   因为当时大多美国人使用过滤式方法制作味道较淡的咖啡。直到今天大多数美国人,家庭使用滴滤咖啡壶,这也就是为什么滴滤壶也叫美式咖啡壶的原因。但用水稀释一杯浓缩咖啡做成的美式咖啡的普及,要得益于星巴克的全球开店的效果。   那么是否可以用意式机长时间的出水,做出一杯淡味咖啡的方法是否正确呢!这里有两种意见。传统的浓缩咖啡坚持者认为不行,因为这样咖啡就被过度萃取了,特别是萃取的后期,将咖啡粉的杂味和过多的咖啡因也被抽了出来,并且这些人对此方法及其鄙视。     但是在今天的咖啡市场上,比如澳大利亚的咖啡店就有这么干的,并且比较普遍。他们说如果这样做咖啡被过度萃取的话,那么法压壶、虹吸壶的萃取时间不是比这样做还要长吗?那么这样做又有什么不对呢!豆叔不想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对错,只是向大家介绍有这样两种态度和做法。   这两种做法我们先不比较口味的差异,因为一说到这个方面分歧就产生了。但因当知道的是被长时间萃取出淡味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将比用水稀释一标准杯浓缩咖啡所作出的咖啡因含量高。即便是这样也有先作出浓缩咖啡加水稀释的和先放好水在加浓缩咖啡的两种制作方法。   美式咖啡怎么做? 美式咖啡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意式咖啡,因为美式咖啡的组成只有两个部分,浓缩咖啡以及水,冰美式咖啡则多了冰块。不过可别因为美式咖啡则放松,最简单的部分也是最考验技术的部分,美式咖啡往往是最检验一个咖啡师萃取浓缩咖啡技术的意式咖啡。  美式咖啡与拿铁咖啡这些牛奶咖啡相比,因为少了牛奶对咖啡味道的影响,所以最能感知咖啡豆本身的味道,不少咖啡师朋友去别的咖啡馆会选择美式咖啡,一来是方便快捷,二来是能知道出品水准。  言归正传,刚刚我们说美式咖啡制作简单,只有水和浓缩咖啡两个部分,所以只需要将浓缩咖啡倒入水中即可。浓缩咖啡部分需要按照豆子的特点进行萃取,不同的豆子有不同的萃取参数。像是前街咖啡门店使用的是一支暖阳拼配——六成的雪莉酒桶咖啡豆混合四成的日晒耶加雪菲,每日咖啡师都要根据豆子的状态进行调试,为了突出雪莉酒桶的味道,选择了20克咖啡豆,萃取40克咖啡液,时间为27到28秒的萃取方案。  在制作热美式咖啡的时候,需要用热水预热杯子,接着在倒入热水,最后将萃取好的浓缩咖啡倒入,美式咖啡的比例一般在1:6到1:8之间,而前街咖啡多次调试之后,选择了1:6的比例,即40克的咖啡液兑上240克的热水。  同理在制作冰美式咖啡的时候,用冰块预冷杯子,接着倒入水,最后倒入浓缩咖啡。因为要兑入冰块,前街咖啡的冰美式选择1:7的比例,40克的咖啡液兑上280克的冰水混合物,其中冰块180克、水为100克。 去除油脂会更好喝吗? 在制作热美式咖啡的时候,你会发现咖啡液面上会漂浮一层泡沫,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咖啡油脂。这一部分油脂来自制作浓缩咖啡时产生的油脂,浓缩咖啡的三个部分我们知道分别是核心、主体以及油脂。浓缩咖啡的油脂来自咖啡粉在咖啡机的高压下,二氧化碳被融进液体中,随后萃取结束的时候,压力也回归正常,咖啡液中的二氧化碳便开始回归空气中,同时遇到咖啡中脂肪从而被包裹了起来,这边是产生油脂的原因。   假如我们刮去其中的油脂会如何?前街咖啡尝试制作两杯美式咖啡,其中一杯刮去油脂作为对照组,以前街咖啡门店的暖阳拼配咖啡豆来说,刮去油脂的一杯会更干净,口感更顺滑,而保留油脂的一杯口感厚实一点。两杯都带有明显的黑巧克力,轻微的威士忌橡木桶的香气,酸质柔和,差距其实并不大,如果喜欢干净的味道推荐刮去油脂,假如需要连续出品则更推荐保留油脂。...

洪都拉斯咖啡为何具有如此独特的咖啡风味?洪都拉斯咖啡的产地与品种有哪些?

26 7月 in 咖啡知识

  洪都拉斯在处理技术和运输能力上做了很多改进和提升,所以在近20年的咖啡市场上也取得了很显著的发展,在咖啡园里,因为种植地属于山区,所以人们用手采摘咖啡豆,之后小心地处理加工,以求出产更加优质的咖啡豆。洪都拉斯每年采收三百万袋的咖啡,提供给大家的咖啡量多质精,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咖啡出口国之一。 洪都拉斯主要有6个咖啡产区,分别是Copán, El Paraiso, Comayagua, Opalaca, Montecillos,Agalta。平均种植海拔在1000-1600m,主要的种植品种有Bourbon、Caturra、Typica、Catuai、Pacas。 洪都拉斯的咖啡豆颗粒外形较大,大小一致,颜色均匀有光泽。为了采收方便,农人们会将咖啡树修剪得不超过150公分,因为长的太高就必须要架梯子采摘,这样不但耗时,而且可能由于弯折树枝而伤害了树体。由于咖啡豆的每颗果实的成熟期不同,要保持咖啡豆的良好品质就要用人工的办法进行采摘,然后再从中挑选出成熟的红果,同一枝条的咖啡果,采摘的时间往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全部收成完毕。 卡杜拉在轻度烘焙时,酸香气明显,整体明亮,适当处理的话,甜度可以表现得非常不错,但是咖啡醇度与波本相比相对较低,口感的干净程度有点欠缺。通常卡杜拉是红色的浆果,但是也有极个别的地区有黄色的卡杜拉,比如夏威夷就栽种有极少的黄色卡杜拉。 而这支精致水洗白兰地酒桶发酵的荔枝兰,先将新鲜采摘的咖啡果实进行精致水洗,然后放入白兰地橡木酒桶中低温发酵30-40天(温度大约在15-20℃),使咖啡生豆吸附酒桶的风味,最后再进行荫干晾晒。 经过白兰地酒桶发酵处理过豆子有柔和的荔枝、蜂蜜的香甜,用时又融合了充满酒味的白兰地酒香和橡木桶的香气。 曲线分析 入豆温:220℃,转黄点:5‘50",152.6℃,一爆点:9'15",183℃,一爆后发展2'10",195℃出炉。 风味:奶油、黑巧克力、蜂蜜、荔枝、白兰地,口感上比较醇厚,甜感明显,随着温度的变化下啜吸酒味明显。 产区介绍: 洪都拉斯种植的咖啡品种绝大部分为阿拉比卡,其中以波旁Bourbon, 卡杜拉 Caturra, 卡杜艾 Catuai,铁皮卡 Typica以及帕卡斯 Pacas衍生品种为主。 洪都拉斯的咖啡豆颗粒外形较大,大小一致,颜色均匀有光泽,卡杜拉种- 原产于巴西,是波旁的变种。卡杜艾种 –源自巴西。是 Mundo Novo跟 Caturra的混种,果实形状跟波旁蛮像的,但是单株产量更高,风味也是带有不错的酸性。 冲煮建议: 推荐煮制方式:手冲 滤杯:Hario V60 水温:90℃ 粉量:15克 粉水比:1:15 研磨度:中细研磨(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80%) 冲煮手法:分段式萃取 用30克水进行闷蒸30秒,小水流绕圈注水至125克时进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继续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待注入的水全部通过粉层后再结束萃取,(闷蒸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2'00”-2’15"。 风味杯侧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