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识

秘鲁咖啡发展历程|秘鲁有哪些咖啡产区?佩德雷加尔庄园水洗瑰夏品质如何?秘鲁怎么划分咖啡等级?

15:53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在全球咖啡市场上,拉丁美洲因其咖啡产量占据全球咖啡总量的61%左右耳拥有重要地位。而其中,产量最多的南美洲,占据近50%的咖啡产量,在这片土地上,咖啡种植主要集中在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从知名度上看,巴西与哥伦比亚的名声更高,毕竟在咖啡产量方面一个全球排名第一,另一个全球排名第三。因此与它们相比,秘鲁可是低调很多,但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咖啡豆。 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山地占全国面积的1/3,全境从西向东可分为西部沿海平原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地区和东部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秘鲁处于热带地区,但由于地理条件复杂,气候也比较多样,秘鲁拥有28种不同的气候。咖啡主要种植的中部安第斯山区,因地处高原,属热带山岳气候,在夏季多雨,气温和湿度会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咖啡主要种植在中部安第斯山脉的山坡上,这些地区拥有高海拔山区、火山土壤和多变的气候,造就了十分适合咖啡生长的环境。 早在18世纪,秘鲁就开始种植咖啡,是较早种植咖啡的美洲国家,但早期咖啡多位国内消费,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出口。秘鲁的咖啡种植主要是小农户为主,但一直以来经济和技术支持的短缺,使得发展缓慢,不过大部分秘鲁咖啡是在自然条件下种植的,用天然肥料代替化肥,手工采摘和挑选。后来,国际社会对咖啡需求增加,推动了秘鲁咖啡生产的复兴,并使秘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咖啡生产国之一。 秘鲁要分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咖啡产区,在这些咖啡产区中,种植海拔在1000-1800 米之间,最为知名的是北部产区卡哈马卡产区Cajamarca,中部的胡宁产区Junin以及南部的库斯科产区Cusco,这些咖啡产区生产的咖啡经常出现在秘鲁卓越杯COE的榜单上。 在2023年秘鲁的COE上,佩德雷加尔庄园(Pedregal)就以90.15分的水洗瑰夏获得了第四名的佳绩。目前佩德雷加尔庄园的庄园主是Abel Raymundo Arotaype Huayllas,并与其儿子共同打理该庄园。佩德雷加尔庄园位于库斯科产区南部的山区,虽然较为偏僻,但资源十分丰富。 最初,在2005年该庄园才开始种植咖啡,最初种植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和卡蒂姆Catimor品种,后来致力于种植瑰夏(Geisha)品种。该庄园位于海拔2240米的高处,高海拔能够延缓咖啡樱桃的成熟时间,发展更丰富的风味,当地属于热带气候,较潮湿,并且土壤有丰富的矿物质,咖啡树均遮阴种植,附近还有许多丰富的果树能提供丰富的有机堆肥才能市场优质的咖啡。 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产区Cusco,这里是一座历史名城,原是古印加帝国首都,该地区多山地、高原、河流和峡谷,拥有奥桑加特高山(Ausangate),该高山海拔达到6374米,还被称为“圣河”的乌鲁班巴河流贯穿全区,水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气候因地而异,山地气候凉爽,谷地气候炎热,该环境造就了当地丰富的咖啡产业。 在祕鲁的分级通常高山豆采用栽培海拔高度分级,中低海拔则采用生豆大小分级。产地也采用”瑕疵数"来当辅助分级,而买家则以自订"杯测品质"来做辅助。基本上咖啡树生长的海拔越高,咖啡豆也会越硬。主要分为Strictly High Bean (SHB)极硬豆,海拔超过1350米,和High Bean (HB)硬豆,海拔1200-1350米之间。...

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的优势、用途分别是什么?如何从外观上分辨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咖啡豆?

15:42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在此之前,前街曾与大家分享了如何辨别阿拉比卡的部分子品种,以及日晒、水洗等不同处理方式影响下咖啡豆在外观上的区别。那么今天前街则想同大家一起来分辨咖啡中最常见的两大品种——阿拉比卡以及罗布斯塔,看看这两大类品种之间存在什么不同的外貌特征。(往期文章直达《如何一眼分辨咖啡豆的品种》、《教你一眼看出豆子是日晒还是水洗》)   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 在咖啡属下的130多种大类里,仅有三大类具有商业价值: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利比里卡。但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咖啡豆主要是以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为主,因为它俩的优势“受众更广”!人们会根据需求的不同而选择种植不同的品种,那么接下来前街就来分享一下,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各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优势吧! 因为阿拉比卡的果实在三大种里属于最小的,所以它有着「小粒种」的别名。而阿拉比卡的优势就在于,它在味道上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香气更加突出、层次更加丰富。 而跟它香气一样突出的就是它的缺点:产量少,抗病弱,对种植的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当种植海拔低于一定高度的时候,阿拉比卡种就难易成活。因此,阿拉比卡咖啡的价格相对来说会更高一些。但毕竟味道至上,所以截止今日,阿拉比卡咖啡在全世界的咖啡总产量占比有70%之多。 而罗布斯塔则是三种里面颗粒居中的,所以它是中粒种。相较于阿拉比卡来说,罗布斯塔并没有过于突出的风味表现。但是呢,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产量极高,抗病能力同样也是十分卓越,咖啡因也是阿拉比卡种的两倍。因此,它并没有阿拉比卡种那么娇弱,在低海拔的环境也能够“野蛮生长”。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些咖啡植株在低海拔的环境也能够结出非常大量的咖啡果实时,就能够初步对它的品种进行猜测。 拜此所赐,很多产区才能够在低海拔的地方进行咖啡的种植。但也因为种植的海拔普遍较低,罗布斯塔的风味表现主要是以浓烈的苦味居多,且带有一些木质、大麦茶的味道。 而这些并不算优的风味表现配合产量多、价格低的优势,让罗布斯塔成为了制作速溶产品的主要材料。同时也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罗布斯塔在咖啡圈里成为了“劣质”的代名词。 截止目前,罗布斯塔占据全球咖啡产量的25%左右!这些咖啡豆除了用于速溶的原料以外,还会有小部分会作为拼配豆里的基豆或者特色咖啡豆出现。   那么如何分辨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呢? 其实很简单,就像日晒和水洗处理一样,基因上的区别也会体现在外貌特征上。而下面是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的豆子图片,大家可以找找,具体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可能有很多朋友注意到了豆子的外形,但豆子的外形并不能够作为它们决定性的区别,因为有很多阿拉比卡种也是圆身形状。主要区别就在于豆子的中线上。阿拉比卡种的中线绝大部分都是歪七扭八的,并不直!而罗布斯塔种的中线则是笔直的一条线。这个便是我们作为辨别的依据。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咖啡豆会因为发育,或是基因问题(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混种)导致这个中线特征并不明显,例如在一堆阿拉比卡豆子里可能会有几颗豆子的中线是笔直的。(就好像日晒和水洗豆的辨别一样,一把日晒豆里也有几颗豆子的中线会带有明显的银皮。) 所以,我们在观察的时候最好不以个例为研究对象,而是对整盘或者一把豆子同时展开观察,这样结果才能够更准确一些。...

希爪、尤金尼奥德斯、Wush Wush、Laurina分别是什么品种、咖啡风味有何区别、主要种植在哪些产区?

15:08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我们知道,咖啡可以分为三大品种,即阿拉比卡(Arabica)、罗布斯塔(Robusta)与利比里卡(Liberica)。目前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是市面上最常见用于商业种植的咖啡树种,而随着咖啡行业发展,咖啡品种经过不断移植、突变、交配等,孕育出许多新品种。所以除了一些常见的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卡杜拉(Caturra)、瑰夏(Geisha)等,现在也有一些相对罕见的品种,比如近年来出现在各大赛事上的Wush Wush、希爪(Sidra)、尤金尼奥德斯(Eugenioides)、Laurina等。 尤金尼奥德斯Eugenioides 在2021年时间咖啡锦标赛上,世界冠军Diego和世界冲煮冠军Matt都使用了Eugenioides。Eugenioides等原生地在东非咖啡产国的深山里,也被称为阿拉比卡的始源。其品种的咖啡因只有阿拉比卡的一半,风味十分独特,甜感较高,几乎没有柠檬酸。但是体质极弱,果实小,树枝挂果率低,且果实容易掉落。因此在目前气候变化异常、害虫和疾病日益恶劣的条件下,不愿种植这种产量低和耗费精力的品种,所以该品种仅作为稀有品种或实验性种植。 Wush Wush 该品种又被称为“大肚脐”,最早被发现时在Kaffa区域内的一片森林里,而kaffa附近有一些村落种植Wush Wush咖啡,该名称也是以这村落的名称命名。2002年前后Jimma农业研究中心(JARC)检视Wush Wush区挑选出来的抗炭疽品种,并继续将其培育纯化,发现它在抗病毒的同时,风味极佳。2006年,JARC正式发布WushWush的纯化品种。现在的Wush Wush咖啡品种经过哥伦比亚各地农场的微气候,土壤,营养等条件化的差异,进行在地化的适应过程与变化。 希爪sidra 希爪的出名是在2019年和2022年世界咖啡师赛事(WBC)上,两位选手都使用希爪咖啡豆并在当年的比赛中取得冠军,希爪因此成名。希爪是通过铁皮卡于红波旁杂交生产的,但是通过基因测试,发现希爪样本在遗传上于埃塞俄比亚原生种相似,因此有花香和果味特征。希爪需要在有树荫的环境下生长,且需要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希爪的产量高,因对害虫和叶锈病有抵抗力,但是极易患上咖啡浆果病。该品种主要在南美洲生产,主要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地区种植。前街就有来自哥伦比亚分界线庄园的希爪咖啡豆。使用双重厌氧日晒的处理,通过V60,1:15的水粉比例冲煮后,会有葡萄、百香果、柑橘等风味,轻微发酵感,口感圆润。 Laurina Lauirina又被称为“尖身波旁”,该品种首次被发现是在印度洋的留尼汪岛。在2018年,选手Emi使用厌氧发酵的Laurina参加世界冲煮大赛,从而使这个品种得到关注。因其拥有理想的风味表现,且本身的咖啡因含量也低,因此受到欢迎。但是该品种很难大规模种植,该品种虽然能抵抗干旱条件,有利于生存,但含有较少咖啡因,而咖啡因又是天然的驱虫剂。且生长速度比其他阿拉比卡品种要低的多。目前,巴西坎皮纳斯农业研究所(IAC)正在研究和种植该品种。 ...

咖啡的三波浪潮分别是什么?咖啡精品化是何时提出的?咖啡浪潮对咖啡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4:55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浪潮」,指的是如潮水般汹涌的波涛,但也可以用来比喻某种形势起伏变化。而『咖啡浪潮』,便是指在咖啡历年来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从1400年人类发现咖啡至今,咖啡一共经历了三波浪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有所耳闻,大概了解过咖啡发展历程的三波浪潮。但也有不少刚接触咖啡不久的朋友只闻其名却不知其意。因此,前街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咖啡发展历史中波澜壮阔的三波浪潮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吧。 第一波咖啡浪潮:咖啡普及化 老一辈的人们都认为速溶咖啡是好咖啡,这并不无道理。因为在精品咖啡馆还没像今天这样普遍的以前,速溶是大部分国家咖啡市场的绝对霸主。 事情起因是战争的爆发促使咖啡成为了参战军队的刚需战略物资,为了获取咖啡的提神效果,一些本不饮用咖啡的人们开始尝试咖啡并逐渐上瘾。而早先人们制作咖啡仅仅是将咖啡豆研磨便丢入锅中与水进行煮制,虽然十分简单,但磨和煮耗费的时间可不是一丁半点。 为了防止士兵们在咖啡的制作上消耗过多的时间,一些国家开始了速溶咖啡的研发。到了1938年,雀巢为了解决巴西咖啡豆产能过剩的问题研制出了干型速溶咖啡,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人们对于咖啡的需求急速扩大。于是乎,在产能与消费市场同时兼备的那时候,“第一波”咖啡浪潮就此成型。咖啡利用速溶的形态抢占了市场,逐渐成为了大众日常消费品。 因为速溶咖啡的制作十分方便,且当时人们对于咖啡的味道并没有任何的要求,所以对于部分国家的人们来说(主要是美、瑞、英),速溶咖啡会是比现磨咖啡更好的一个选择。但奈何当时的厂商为了节省成本选用了罗布斯塔作为速溶的原料,再加上其中为稀释苦味加入的糖和奶精非常多。因此,速溶一度让咖啡这一饮品成为了有害身体健康的代名词。   第二波咖啡浪潮:咖啡品质化 直到1966年,一位名为毕茨的荷兰籍人因为深受“正派”咖啡文化影响(就是新鲜现烘现磨现冲),无法忍受美国那低劣的咖啡品质。于是便在美国发起了一项堪称当时咖啡界内最伟大的改革:他提出了咖啡原料仅使用高品质的阿拉比卡种,且采用新鲜烘焙和新鲜现泡的概念。 这一概念颠覆了当时美国的咖啡文化,所以迅速轰动全美,重新启发并改写美国咖啡文化。而这位毕茨先生,便是皮爷咖啡的创始人。很多人深受毕茨的启发,开始对咖啡的品质有更高的追求。所以我们可以得知,“第二波”咖啡浪潮的主旨是提高咖啡的品质。 而毕茨的徒弟没过多久就开设了一家咖啡店,并引进意大利的咖啡体系。这一咖啡店没过多久,就成为了咖啡界内的领头羊。没错,它就是星巴克!星巴克的成功崛起让意大利的咖啡体系得到传播。拿铁、卡布奇诺等意式咖啡本是欧洲地方性非主流小众文化,在被星巴克传播以后,转变成了全球主流大众文化直至今日。人们将这一壮举称之为饮食近代史上最成功,最壮大的其中一个景象。 第三波咖啡浪潮:咖啡精品化 1974年,娥娜·努森女士(Erna Knutsen)于《Tea & Coffee Trade Journal》(茶与咖啡月刊)中提出了「精品咖啡」这一概念。原文是这样说的:“Special geographic microclimates produce beans with unique flavor profiles.”翻译过来就是「在产区独特微型气候与地理条件下,培育出具有产区风味的咖啡豆」。(关于精品咖啡的解释可以移步至这篇文章《精品咖啡》) 这一概念的释出让人们意识到了咖啡上游对咖啡味道的影响重大,所以咖啡的可溯源性大大增加,信息更加透明。而也正因为这种透明化,让人们精进了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各个流程。 具体来说就是:良性促进了产地的种植、处理水平,双赢的公平贸易制度,提高烘焙商的烘焙质量与咖啡店的冲煮出品能力。所以,第三波咖啡浪潮的主要内容就是更好的追求咖啡的风味,拉近消费者和咖啡产地的距离。 以上,就是咖啡发展历程中最主要的三波浪潮。随着时代的推进,我们开始迈入了第四波咖啡浪潮。那么问题就来了:咖啡的第四波浪潮,指的又是什么呢?...

巴拿马努果庄园介绍|巴拿马知名的咖啡产区庄园有哪些?为什么努果庄园适合种植瑰夏?

14:19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相比南美洲、非洲这些地区,中美洲的咖啡产量并不高,只占全球咖啡产量的11%,但该地区在咖啡市场上的知名度十分高,主要是因为这里不少国家都以生产高品质咖啡为主,比如巴拿马,其因拥有精致丰富的花香与桃子般配的香气的瑰夏品种而闻名全球。 起初,瑰夏品种来到巴拿马的时候并不受当地农民待见,即使当时的瑰夏品种有一定的叶锈病抗病性,但其植株相对脆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照顾,所以没有广泛种植。直到被翡翠庄园发现瑰夏品种独特的风味,并使用瑰夏品种参加2005年的最佳巴拿马(BOP)竞赛和拍卖,翡翠庄园的瑰夏品种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还打破当时咖啡生豆拍卖价格的记录,因此瑰夏品种开始闻名于咖啡界。 同时在巴拿马当地,也有不少咖啡庄园陆续开始种植瑰夏品种。目前在巴拿马波奎特(Boquete)、沃肯(Volcan-Candela)和雷纳米恩托(Renacimiento)三大咖啡产区中,也诞生不少知名庄园,如艾丽达庄园、詹森庄园哈特曼庄园等,但要说到巴拿马最大的咖啡种植商之一,就不得不提到格拉多家族(Gallardo Family)。 格拉多家族(Gallardo Family)的咖啡种植历史悠久,自1960年便开始咖啡种植,发展至今,格拉多家族旗下拥有5个咖啡种植庄园。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Gallardo家族的José Manuel Gallardo Sr开始在巴拿马管理咖啡庄园,后来其儿子José Manuel Gallardo Araúz传承了父亲的衣钵,经营着家族旗下的咖啡庄园。 不过,最初格拉多家族在较低海拔的地区种植种植铁皮卡Typica、卡杜拉Caturra和卡杜艾Catuai咖啡品种等一些常见品种,直到2006年, 现任庄园主José Manuel Gallardo Araúz发现旗下的努果庄园(Finca Nuguo)拥有较为独特的种植环境,有种植瑰夏Geisha品种的能力,于是便开始在努果庄园尝试培育瑰夏品种。 努果庄园位于雷纳米恩托(Renacimiento)产区的Jurutungo地区,种植海拔在1850-1900米。在巴拿马三个主要产区当中,雷纳米恩托(Renacimiento)不及波奎特(Boquete)、沃肯(Volcan-Candela)产区知名,皆因雷纳米恩托因其位置偏远,难以进入,因此在加工和运输基础设备方面比较薄弱。不过,该产区同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雷纳米恩托(Renacimiento)产区位于巴拿马最边的地区,与哥斯达黎加接壤。附近有火山山脉提供的肥沃土壤,并坐落在中美洲最大的天然雨林保护区拉阿米斯塔德国家公司La Amistad International Park附近。 得益于这里的雨林保护区,咖啡能够遮阴种植,并且这里的夜间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降雨量高湿度也高,是咖啡理想的种植环境。努果庄园面积仅5公顷,因靠近雨林保护区,努果庄园内也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鸟,因此取名nuguo(西班牙语中“鸟”的意思)。 不过,这一环境对于咖啡的加工具有不少挑战性,需要十分注意其湿度和温度,以确保高质量咖啡的生产。因此庄园主以及其妻子在咖啡种植到处理过程都会产于其中,在此还建造了咖啡处理厂,以便采收后能立即处理,这样才能造就出高品质的咖啡。格拉多家族在2015年使用努果庄园生产的瑰夏首次参加最佳巴拿马(BOP)就获得水洗组的冠军,之后也多次出现在BOP的榜单上。 ...

如何通过香气味道来区分水洗豆和日晒豆?水洗处理Washed process与日晒处理Natural在工艺上有何不同?

14:05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作为行业里常见的术语,日晒和水洗是咖啡生产环节最传统也最主流的两种加工方式,亦是很多新人朋友在接触咖啡后最先认识与了解的两个处理法。对于那些非从业者的咖啡爱好选手而言,虽然通过名字可以简单判断两者代表了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步骤与过程,但在品尝的环节,却很难做到像专业咖啡师那样,抿一小口,便能立马猜出它是日晒还是水洗。那么,这当中究竟有什么技巧呢? 有位朋友曾经在前街后台留下过一个问题:日晒的咖啡更甜,水洗的咖啡比较酸,这是真的吗? 在前街看来,这个说法是对的,但也没完全对。因为一杯咖啡是甜是酸,除了受处理法的影响,影响咖啡风味的还有品种、风土、成熟度、新鲜度、烘焙、萃取等多个方面的把控,处理法仅仅只是其中一环。但如果我们只看处理法的话会发现,比起酸和甜两个味道,日晒和水洗的区别其实更多会体现在独特的香气与神韵上。 先简单回顾一下水洗和日晒的步骤 我们要知道,无论哪种处理法,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咖啡果实里的生豆部分,日晒和水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干燥前是否剥除豆子外层的果皮果肉。 水洗法,翻译于Washed Process,也叫水洗工艺,是一种利用水资源来处理咖啡果实的传统加工方式。通常来说,水洗的步骤包括浮选、去除果肉、浸泡发酵后去除果胶,洗涤或者继续浸泡,干燥后进行脱壳,便能得到我们需要的咖啡豆。 比起日晒,采用水洗法的咖农必须配备脱浆机和建造水洗池,并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并非每个地方都适用,一般以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肯尼亚等地最为常见。但水洗的确拥有多个优势,一方面降低了生豆的瑕疵率,从而稳定品质,另一方面大大缩短了干燥时间,让生产更加高效,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讲到的——让咖啡保留了“水洗之味”。 日晒法,在英文里就叫“自然”(Natural),意指天然非科技的加工方式。自人类公元第六世纪在埃塞发现咖啡之后,日晒法就一直是咖啡流通于阿拉伯世界的唯一加工技术。 传统的日晒法完全不需要碰水,取种过程也很简单,先把整颗咖啡果实晒干晒透,再用机器碾压脱壳即可获得内豆,有太阳有地方晾晒就能完成。但日晒咖啡的缺点也很显著,就是对天气有着极强的依赖性,需要长达一个月的干燥时间,这一个月里有个刮风下雨大概率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这个古老的处理法往往集中在那些拥有干湿分明气候的热带国家。   让我们再捋一捋日晒和水洗的风味 由于日晒的咖啡是整颗种子在果皮果肉的包围下缓慢晒干,阳光直射的温度为果肉中的糖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产生发酵作用,释放出发酵类的果酸和天然糖分到种子内部,所以生产出来的咖啡会有复杂多变的水果滋味,以及轻度的酒体和发酵气息,风味表现常有热带水果、发酵香、红糖等。 比起日晒,水洗生豆需要在干燥前用机器去皮、去肉,剩下内种及一层果胶丢到水槽里发酵,让产生的酸性物质来将果胶分解掉。咖啡豆长时间泡在水中,促使豆子内产生一些化学变化,并大幅消耗单糖(果糖和葡萄糖),进而导致了咖啡的含糖量降低,同时增加各种有机酸。所以,经过水洗的咖啡往往会保留更多豆子自身香气,同时又带有明亮果酸、干净、清新的特点。 “蒙住眼睛”能猜出咖啡是水洗还是日晒吗? 为了做出横向对比,前街找来了巴拿马·花蝴蝶的日晒版本和水洗版本,然后采用同一壶热水进行冲煮,再现场抽取两名幸运观众进行盲测。考虑到同时冲两壶咖啡不太好把握注水点,所以前街这里将总水量分成四段进行萃取,其他参数尽量确保一致。 粉量:16克 粉水比:1:15 研磨度:EK43s刻度10格 水温:92℃ 滤杯:V60 注水手法:四段式 日晒花蝴蝶:入口有甜橙、柿子、西梅等成熟水果的清香,伴有轻微可可的甘甜,即使温度下降后,果酸亦不明显,口感饱满,且十分平衡,尾韵犹如红茶般温润,同时又有些烤红薯的香气。 水洗花蝴蝶:入口能感受到丰富明亮的酸质,让人联想到很多清爽多汁的水果,比如柠檬、西柚、青提,随着温度稍降,咖啡散发出坚果、杏仁的香气,蜂蜜的清甜夹杂着淡雅花香,让整个口感显得十分轻盈,就如同在喝一杯鲜爽的绿茶。 (结果不出所料,幸运观众在结合两杯咖啡还是猜对了答案) 写到最后 突然想起刚入行的时候,前街曾被一位前辈问过:你喜欢怎么样的咖啡?当时几乎没有半点迟疑地回答:日晒!好几年过去了,前街如今见过的处理法早已不下十种,也有幸品尝到它们或精致或复杂或猎奇的风味,但依然忘不了心目中最经典的“日晒味”。或许那时还是小白的自己,正因为喝了它才爱上的精品咖啡,所以才会记忆尤深吧。 那么,身为咖啡控的你,是否也有钟情的处理法呢?...

巴西咖啡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米纳斯州有什么咖啡种植优势?达特拉庄园种植多少咖啡品种?

13:48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提到咖啡,就一定绕不开有“咖啡王国”之称的巴西。虽然巴西国土大多数为平原,整体海拔不高,但其土地广阔、土壤肥沃,国家工业基础实力雄厚,使得该国农业发达,咖啡种植业发达,咖啡产量占据了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 一直以来,巴西咖啡的特别并非似埃塞俄比亚那样包含水果风味和果酸,导致了巴西咖啡豆在风味上略显平淡,多用于在拼配咖啡里,这也是过去巴西咖啡产业工业化时并不重视咖啡豆品质有关。不过,在近些年巴西也开始注重改善咖啡品质,因此也出现不了优质的咖啡庄园。 例如在巴西拥有悠久咖啡历史的达特拉庄园(Daterra),目前的庄园主是Donato,庄园也是Donato和其家族一起管理着。最初,他们是来自意大利的一个家族,在1902年的时候,从意大利乘船来到巴西,并在圣保罗州的坎皮纳斯Campinas定居和生活,一开始就选择了种植咖啡,并且娶了一个当地女孩,但是好景不长,夫妇两较早离世,家里的重担就落在长子Donato身上,当时Donato还在迷茫无助的时候,是父母的朋友资助下生活才能得以维持。 直到1976年,经历了多年的变革,家族资金开始稳定,才重新开始投入农产业,这时候才正式创立达特拉庄园,一开始选择种植牛油果等水果以及养牛,后来该家族意识到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喜拉多(Cerrado)地区十分适合种植咖啡,于是便搬到喜拉多的塞拉多米内罗(Cerrado Mineiro)地区,还收购了博阿维斯塔(Boa Vista)和塔布埃斯(Taboues)两个农场,用来种植咖啡。 巴西国土面积大,一共分为26个州,其中17个州都会生产咖啡,而达特拉庄园位于的是巴西咖啡的重地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该州也是巴西最知名、产量最多的一个产区,目前占巴西咖啡总产量的30%,该州河流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此外有众多山脉,这些山脉可以有效抵挡来自大西洋的海风,让咖啡树受到很好的保护。 在米拉斯吉拉斯州还有几个知名的子产区,如喜拉多(Cerrado)和南米纳斯(SuldeMinas),喜拉多是在米纳斯吉拉斯州中西部,并且要海拔1000米以上的才是喜拉多精品产区,喜拉多气候夜间偏凉,使得咖啡豆的生长周期减缓和糖分积累,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十分适合种植咖啡,并使得该产区的咖啡豆拥有更加优质的风味。 前街咖啡口粮豆系列当中,同样包括有这一知名产区,这款入门精选喜拉多红波旁咖啡豆,选用的是在巴西主要种植的波旁Bourbon品种,使用半水洗处理法,冲煮后有坚果、花生、可可巧克力风味,酸度较低,醇度适中。 达特拉庄园(Daterra)的名字来自葡萄牙语,Da是“来自”的意思,Terra是“土地”,整体寓意为落地生花,感谢大地的馈赠。多年来,达特拉庄园始终保持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并通过多项国际认证,如雨林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机认证等。此外,达特拉庄园拥有一个专业的咖啡团队,包括农艺师和杯测师,对庄园的咖啡种植和加工处理严格把控质量,这样才能生产优质的咖啡。 目前,该庄园种植海拔在1200米左右,并种植众多咖啡品种,如波旁Bourbon、卡杜艾Catuai、新世界Mundo Novo等品种,并且达特拉庄园还与巴西坎帕纳斯农业研究院合作研究阿拉莫莎Aramosa品种。阿拉莫莎Aramosa品种是由阿拉比卡和拉斯莫莎Rocemosa的种间杂交得到新品种。由于拉斯莫莎和母种尤金妮奥德斯Ligenioides一样,是天然的低因豆种,所以阿拉莫莎Aramosa继承了拉斯莫莎Rocemosa的低因特性。 ...

洪都拉斯卡巴雷洛家族Caballero介绍|洪都拉斯的咖啡产区有哪些?洪都拉斯精品咖啡如何发展?

13:35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中美洲地区拥有丰富复杂的地形、多样的自然气候、多森林山地,且有长达1300多千米的火山带,种种有利的环境因素使得这片土地很适宜种植咖啡,进而造就中美洲咖啡在全球咖啡市场上的地位。不过提到中美洲咖啡,大多数人想起的应该是名气较大的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等,近些年,洪都拉斯已成为中美洲地区最大的咖啡生产国,知名度也在悄然攀升。 洪都拉斯在保持高产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咖啡品质。洪都拉斯地形复杂,主要由山脉、山谷、高原和沿海地区组成,北部多山脉,中部高原主要为熔岩高原,中南部多为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全国平均海拔900-1500米。 目前在洪都拉斯约有28万公顷的咖啡园,但该国以小农户为主,小农户占全国生产的60%,这些咖啡庄园大都少于3.5公顷,但其中也有不少出色的咖啡农场和庄园,例如拉萨尔萨庄园La Salsa、月桂农场 El Laurel、甜橙庄园El Naranjo等,但要说到历史悠久的就不得不提到卡巴雷洛家族Caballero。 卡巴雷洛家族Caballero是洪都拉斯咖啡界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洪都拉斯咖啡种植大约是在18世纪,至今200多年历史,而卡巴雷洛家族在20世纪便开始在洪都拉斯种植咖啡,至今也有约120年的历史,可能说该家族的发展也推动着洪都拉斯咖啡产业的发展。并且其第三代传人Fabio Antonio Caballero Martinez还被誉为洪都拉斯精品咖啡种植者的先驱,目前庄园主要由第四代传人Marysabel Caballero与其丈夫共同经营和管理。 在洪都拉斯,咖啡产区是根据洪都拉斯咖啡研究所(IHCAFE)来进行划分的,共划分出科班区copan、欧巴拉卡区opalaca、蒙德西犹斯montecilos、巩玛阿瓜conayagua、阿卡塔agalta tropical和帕拉索el paraiso这六大咖啡产区。 蒙德西犹斯(Montecilos)咖啡产区位于拉巴斯省La Paz、科玛亚瓜省Comayagua、圣巴巴拉省Santa Bárbara 及因蒂布卡省Intibucá 区域之间。卡巴雷洛家族Caballero现在一共有约200公顷农地,主要在潘塔纳庄园(El Puente)、玛卡利亚(La Macaria)农场等共17个农场/庄园种植咖啡,主要集中在拉巴斯省(La paz)内。 该省位于洪都拉斯西南部与萨尔瓦多交界地区,这里多为山区,拥有多条河流,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子啊1300-2300毫米,咖啡种植在海拔1200-1700米地区。这里生产的咖啡以充满浓郁的水果和甜美的香味,搭配着柠檬和花卉韵味为主。柠檬与水果香气是其特色,尤其是桃子与柳橙,酸度活泼明亮,有着如天鹅绒般的质感,余韵持久,因此这里有不少庄园常年出现在洪都拉斯卓越杯COE的榜单上。 卡巴雷洛家族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花了许多功夫去改善旗下庄园土壤品质,如使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化学用品,为咖啡进行遮阴种植,过滤排放水等措施来保护丛林和水源。并且设有专属的处理厂,并有专业的团队在各农场以及处理厂把控质量,生产高品质的咖啡,并且在旗下庄园种植许多品种,如卡杜艾 (Catuai)、瑰夏(Geisha)、爪哇(Java)等。因此,卡巴雷洛家族旗下的多个农场和庄园常年在洪都拉斯卓越杯COE竞赛中是常胜将军般的存在。...

哥斯达黎加知名咖啡庄园为何集中在塔拉珠产区?哥斯达黎加共有几个咖啡产区?布伦卡巨石庄园产出的咖啡有什么特色

13:19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富饶的海湾”,这里拥有丰富的火山土壤,加上太平洋洋流和季风的影响,以及多高海拔山间的环境,使得哥斯达黎加有着独特的微型气候,为种植咖啡提供优良条件。 自18世纪初,哥斯达黎加就从古巴引进咖啡豆,并成为了中美洲最早种植咖啡以及第一个因商业价值而种植咖啡的国家。得益于哥斯达黎加国家经济水平较为发达,有了经济基础,哥斯达黎加的咖啡生产也位于全球前列,咖啡品质优异,对新品种和处理法的研究和革新,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予该国的咖啡产业发展的支持。并且哥斯达黎加政府认为,只有生产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通过一项法律,禁止种植罗布斯塔品种咖啡。 因此,目前在哥斯达黎加拥有不少知名的咖啡庄园,雪松庄园(El Cedro)、蓝色火山庄园(Volcan Azul)等。不过,在哥斯达黎加很多知名的庄园基本都在塔拉珠(Tarrazu),是该国最大也是最知名的咖啡产区。该产区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是火山地区,周边拥有多座山脉和国家公园,有湿润的气候和火山岩土壤,为咖啡生长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 而塔拉珠(Tarrazu)产区拥有悠久的咖啡种植历史,哥斯达黎加也十分重视该产区的咖啡产业发展,于是在2019年的时候,哥斯达黎加政府向欧盟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登记注册“Café de Tarrazú”这个咖啡原产认证。前街咖啡口粮豆系列当中,同样包括有这一知名产区。这款入门精选塔拉珠咖啡豆,选用的是在卡杜艾(Catuai)、卡杜拉(Caturra)品种,使用水洗处理法,等级SHB,冲煮后由轻微果酸,甜橙、坚果和蜜糖风味,回甘顺滑。 除了塔拉珠(Tarrazu)产区外,该国还划分了七个咖啡产区,均分布在哥斯达黎加中部科迪勒拉山脉(Cordillera)上。其他咖啡产区虽然在名声上不够塔拉珠所知名,但同样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咖啡豆,也有不少名庄园,如在布伦卡(Brunca)产区的巨石庄园(Finca Las Piedra)。 巨石庄园Finca Las Piedra的庄园主是Gerardo Arias,咖啡可以说是陪伴了其一生。Gerardo Arias的家族是祖传咖农,父母辈在Llano Bonito合作社工作,家里拥有1.24公顷的土地。但是那时候咖啡价格并不高,养活不了家庭。因此Gerardo10岁就辍学帮家里种植咖啡,一直到成年。 但是,在成年后发现其知识有限,因此偷渡到美国新泽西州,中途经历不少磨练,在8年后,攒足足够的资金,回到哥斯达黎加买下父母的庄园,并且海外的见闻使得Gerardo打开眼界,开始将庄园实行现代化农业的布局和种植,之后还不断引进新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以提升咖啡种植的品质。 巨石庄园位于布伦卡产区,该产区位于哥斯达黎加南部,因地形山势连接巴拿马,在两座穆埃尔特山(Cerro de la Muerte)和奇里波峰(Cerro Chirripo)的山峰间,Cerro Chirripo山脉是哥斯达黎加最高的火山山峰,咖啡种植在800-1700米的山坡上,具有潮湿的热带气候,庄园内种植咖啡的土壤由红泥和灰泥混合而成,所以这里出产的咖啡豆不止豆质密度高,甜感也十分优越。 巨石庄园因庄园附近出土了原住民在公元前200年到1500年的石头雕刻物,称为秘境石球,所以命名为巨石庄园。目前庄园种植众多咖啡品种,如卡杜艾 (Catuai)、卡杜拉(Caturra)、瑰夏(Geisha)以及F1种等。 ...

咖啡里的软豆、硬豆分别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咖啡豆品质?咖啡豆密度会对手冲咖啡的制作有影响吗?

12:39 04 9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近期,某位到前街探讨咖啡相关的朋友表示,自己很是好奇咖啡师对话中常出现的“硬豆”、“软豆”是什么意思,比如“软豆好磨一点”、“硬豆难萃一点”等等。可实际上,咖啡师所说的软豆捏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软,那为什么会有软硬豆之分,咖啡师又为什么要说这些质地不软的豆子是“软豆”。 什么是硬豆/软豆 其实软豆和硬豆并非指的是这颗豆子的柔韧程度,而是说,它的密度高低!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开始,硬豆这个说法来源于的咖啡豆等级! 像是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国家,它们产出的咖啡豆分级制度都是以海拔作为分级标准。当咖啡豆种植的海拔越高的时候,豆子的密度也会随之增高,豆子的等级也就越高。 前街之前提到过,当海拔越高的时候,温度就会越低。而这样的环境会对咖啡豆的生长发育,或者说是成熟时间造成减缓。打个比方,种植在1000米海拔高度的咖啡豆仅需半年就能够成熟采收,而种植在1500米的咖啡豆则是需要约莫一年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咖啡豆能够汲取、累积更加丰富的物质,为最终的咖啡不断增添美味。因此,大部分的中美洲国家并不像那些旧产区一样使用「大小」来作为分级方式。而是以咖啡豆的种植海拔,来做为豆子的好坏衡量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当豆子种植的海拔越高,那么豆子成熟所需时间就越长,累积得到的东西就越多,豆子因此越硬,最终喝到的咖啡就越美味。既然都说到这里了,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中美洲的咖啡产区是如何进行咖啡分级的吧! 上面采用的是巴拿马的分级标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采用海拔分级的产国有很多。但因为各国的可种植地区、平均海拔高度都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国家的分级会有着不同的海拔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国家既不会使用海拔/豆子硬度来进行分级,也不会使用大小的分级制度。没错,说的就是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平均海拔都很高,所以它完全不需要用海拔来进行分级,绝大部分豆子都是极硬豆。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知道,咖啡师口中的硬豆其实指的就是种植在高海拔,较硬的豆子。硬豆既然指的是种植于海拔较高的硬豆子,那么软豆自然指的是种植海拔较低,密度没有那么高的豆子啦。 而除了海拔以外,在咖啡豆的生长发育阶段,还有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到咖啡豆的密度。例如种植的环境,气候的条件等等。 高硬度的咖啡确实会更美味(相对来说),但同时,它也会给我们在制作咖啡的各个环节上,增添更多的阻碍。前街相信使用手磨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同样是浅烘焙的咖啡豆,海拔高的豆子磨起来就是会更费力一些。 这样的情况在冲煮时也深有展现,就好像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在前街文章底下留言的话一样,浅烘焙的耶加雪啡会更容易堵塞下水,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烘焙浅,且更硬,密度更高。但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风浪越大鱼越贵,在付出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也收获了呈正比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