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咖啡生豆分级制度不统一?各产国咖啡以什么为等级划分标准?G1、G2、AA、PB、SHB是什么意思?
前段时间,某位接触咖啡不久的客人与前街聊天时,好奇自己在咖啡豆包装袋上看到的G1、G2、AA、PB、SHB都是什么意思。对此,前街自然跟其解释,G1、G2是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分级评判标识,AA、PB是肯尼亚的分级标识,SHB则是巴拿马的分级标识。 没想到这番介绍让这位朋友又萌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不将咖啡豆的分级标准统一呢”。看到这估计不少新手小伙伴也有类似的困惑,或许有人还曾产生过“这个绿标瑰夏是G1还是G2的豆子”之类的误会,那么今天,前街就来解答大家的疑惑,科普一下不同国家的不同分级标准与标识吧。 不将分级统一的原因 这是因为每个产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种植模式,所以大多数的分级都会从国家的整体情况出发,采用的标识才会因地制宜。考量的方向大致分为:瑕疵率、生豆颗粒大小、种植海拔、杯测分数。 打两个比方: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种植模式较为原始,多数以小农种植为主,种植的咖啡品种较为繁杂,大小不一,所以他们无法用大小来分级。牙买加的蓝山咖啡种植于同一海拔,所以它们无法用海拔来对豆子进行分级。 单以瑕疵率作为分级标准的国家 单以瑕疵率来作为分级评判的莫过于最出名的埃塞俄比亚了,具体的算法是以每300g的生豆中具有多少瑕疵豆来评判。例如,每300g生豆中的瑕疵豆没有超过3%,则是G1(G的全称为Grade)等级。如果是G2等级,那么每300g的生豆里,瑕疵豆数量可以在4%-12%的范围区间。 早些年的埃塞俄比亚日晒处理较为粗糙,处理后的豆子瑕疵较多,所以当时日晒处理的豆子等级都维持在G3-G5。随着日晒处理技艺的增长,现在终于也能够像水洗处理一样,达到G1等级的低瑕疵率了。 2008年ECX(埃塞俄比亚商品交易所)成立后,更新了分级标准:使用咖啡生豆的物理特征结合杯测风味及分数来重新分级。具体就是将G1-G3的咖啡豆按照SCAA标准进行杯测、打分。虽然设定了新的分级,但是使用瑕疵分级的G1、G2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目前可以看到的绝大部分的咖啡豆依旧标识着G1/2的等级字样。 单以颗粒大小作为分级标准的国家 肯尼亚的分级制度则是按照大小区分,由大自小分别是:E、AA、AB、C、PB、TT、MH/ML。我们最常见的就是AA级,目数规格在16-17目,其次就是AB级,目数在15-16目。最大的E级则非常少见,因为规格能够达到18目以上的豆子非常稀少,所以市面上基本看不到。 ug指的是轻型豆,TT指的是AA、AB中使用气流筛选出来的轻型豆,T则是比TT小一号,从C级筛选出来的轻型豆。而PB等级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是「圆豆」的意思。 常规的咖啡果实会产出两颗椭圆形的半边豆,而圆豆则是一颗咖啡果实里,只会产出一粒圆形的豆子。因为形状特殊,得以用AA等级的价格售出,不然以他14-15目的大小,只得以C级的价格售出。 哥伦比亚同样是采用豆粒大小作为分级的标准,豆粒偏小的豆子通常都会用作速溶、饮料等方面的原材料。哥伦比亚一共有3+2个等级。 采用多种分级标准的国家 牙买加会先以海拔来区分种植的咖啡,再根据瑕疵数+颗粒大小来进行评级。其中,蓝山咖啡则分为NO.1/2/3,PB四个等级,像我们经常提到的蓝山一号就是NO.1等级的蓝山咖啡豆,它的大小在17目以上,瑕疵率会低于整体的3%。 巴西则是采用「扣分法」来评级,以300g 咖啡生豆的瑕疵数目来决定等级,再以颗粒大小以及杯测的评级得出它的品质。 SC目数分级制度 FC(Fine Cup)与GC(Good Cup)皆为杯测质量分级 NY目数分级制度 (NY的全称为New-York) 但值得一提的是:巴西的最高等级只有NY.2,这是因为按照巴西的扣分法,需要完全没有瑕疵的豆子才能达到等级最高NY.1,但这个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巴西的分级标准里,最高不是1,而是2。 印尼的咖啡豆是以瑕疵数量为主,咖啡颗粒大小为辅。它们的等级标识同样采用的是「等级-Grade」然后会加上「目数」。 而由于在印尼的咖啡豆多数是以湿刨法进行处理,这个处理方式容易产生大量的瑕疵豆,因此,达到精品级别的咖啡豆还会进行手工筛选,为了与没有手选的区分开来,所以,常常能够在它的等级名称后面看到:Double Picked(二次手选)或Triple Picked(三次手选)的字样。手选的次数越多,代表咖啡的品质就越好。 以海拔高度作为分级标准的国家 中美洲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海拔作为分级的标准,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产区山脉耸立,海拔跨度大。而种植的咖啡豆会受海拔影响,海拔越高,日夜温差越大,从而导致咖啡豆的生长周期变长,汲取养分的时间变多,然后豆子就会越发坚硬,风味物质能够更加明显。 虽然大家都是采用海拔作为分级标准,但是对于SHB的海拔定位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哥斯达黎加的豆子种植于1200米以上就属于是SHB等级了,而危地马拉则是定位于1350米以上,巴拿马是将1400米以上定为SHB等级。 讲道理,其实我们作为熟豆的消费者,国家标准的生豆等级几乎可以忽略。一因为在等级方面主要是生豆的进出口商需要留意的,二是过低等级的咖啡豆几乎都会被各自的国家自行消耗掉,根本就没有出口的机会。 瑕疵更不用担心啦,咖啡烘焙师怎么会允许自己的作品里有瑕疵的存在呢?所以在烘焙前都会将生豆的瑕疵剃除掉,烘焙后会再将烘焙中产生的瑕疵豆剔除,所以我们消费者要做的,就是咖啡自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