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ta

SOE就是单品咖啡豆吗?SOE咖啡喝起来风味如何?SOE豆的特点是什么?手冲豆能做SOE咖啡吗?

17:21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随着SOE咖啡大火,经常有客人到前街门店问咖啡师有没有SOE豆可以选择。从商业角度来看,soe塑造得很成功。对于意式咖啡来说,拥有更高的格调,soe中的“so”是“single origin”的缩写,也就是单品(咖啡)的意思,而单品咖啡又与精品咖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快速阅读的时代,忽视过程的大众自然也就认为soe具有更高的格调。 「注:精品咖啡最早提出来的是用英文“Specialty Coffee”,若翻译成“特色咖啡”或者“特产咖啡”,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误会。」 对于商家来说,多一种提高客单价以及丰富产品线的手段,何乐而不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改变了大家对于意式、美式、拿铁咖啡单一味道的印象,能有更多的选择。三赢啊!   为什么前街不做soe呢? 首先第一个是定位的问题,前街一直在思考soe应该以怎样的表现呈现给大家,如果以单品的概念,选择一些具有产地风味特色的咖啡豆,单品巴西、单品哥伦,似乎市场不太接受;单品埃塞、单品云南,似乎拼配起来味道口感更佳;单品巴拿马瑰夏,那应该卖多少钱一杯…… 如果是从味道出发,做一些与传统意式咖啡豆不同的味道,似乎也不一定要用到soe,前街目前门店使用的暖阳拼配(雪莉与耶加雪菲红樱桃的拼配),也能做出香草奶油、雪莉酒、巧克力等不同于传统意式豆的风味。 第二个是实操上的可行性。很多朋友认为,soe就是简单地把单品豆直接挪过来制作浓缩咖啡,前街这么多单品豆,为什么就没有soe提供呢。 以手冲为主的滴滤式萃取与意式加压萃取是最常用的冲咖啡方式。这两者在烘焙度的表现上略有不同,意式咖啡豆适合烘焙度深一些的咖啡豆,手冲则更多根据咖啡豆的风味属性而决定烘焙度,例如以花香果韵为调性的咖啡豆就会中浅烘焙,以巧克力坚果调的咖啡豆就会中深烘焙。 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一款用于手冲的单品豆制作soe,有可能也适用于浓缩咖啡(好喝),也有可能不适合制作浓缩咖啡(不好喝)。所以如果需要真正推出soe豆话,豆子的烘焙度需要经过验证(调整)。「前街通过测试,单品豆中,耶加雪菲日晒红樱桃、花魁、巴西皇后庄园制作浓缩咖啡有不错的风味表现,其他待验证!」 接下来是萃取环节,第一个难点在于磨豆机,意式磨豆机讲究的是一豆一磨,主要的是应对多频次的出杯量以及减少调磨的次数。而前街门店的位置局限,无法放下第三台磨豆机。 也有一些朋友说,“不是有磨王EK-43s吗,我看到别的咖啡店也用EK磨意式。”对于这点,前街也尝试过使用EK-43s最细的刻度研磨,尽管看上去研磨程度已经很细了,但是通过萃取验证,其研磨程度对于意式咖啡机来说还是属于过粗。前街猜测,这些朋友看到的可能是意式刀盘版本的EK,或者使用不同理解的萃取参数。 然后是萃取稳定性的问题,前街认为,出品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这体现在每日开店前的调整浓缩参数、制作浓缩咖啡的动作标准。如果增添多一款soe,那么每天早上需要调整2款咖啡豆,调磨所需的时间以及材耗成本会提高。因为适合咖啡豆A的浓缩咖啡萃取参数不一定适合咖啡豆B,所以,与手冲咖啡一样,不同的咖啡豆应该用与之适应的萃取参数,而这个萃取参数是需要不断调整、磨合过来的。 好的soe,首先咖啡豆的选择上就需要花功夫,目前的soe普遍是以特别风味的咖啡豆或者以某款著名咖啡豆为主。然后是合适的烘焙,适合意式咖啡的烘焙不一定是那种黑到发亮的深烘。但是像那种极浅烘焙的咖啡豆,以手冲的形式冲出来风味不错,但是用于制作soe,则不太理想。 最后是萃取的质量保证,浓缩咖啡的萃取时间非常短,这也意味着好喝与不好喝可能真的只有几秒之差。当然,风味这种东西属于非常主观的体验,令人不舒服的味道我们几乎达成的共识,而在对于好喝,好喝到什么程度,则有比较大的差异。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用分数来代表好喝程度,6分代表咖啡没有任何负面风味,味道完全可以接受;8分代表咖啡拥有不同的风味口感;10分代表咖啡无懈可击,刷新认知的好喝。 那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6分的咖啡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并且感到这是一杯不错的咖啡。而反映到萃取上,则是一个比较宽松的萃取区间范围(举个数据化的例子,浓缩咖啡按1:2的粉液比萃取,25-30秒之间萃取的咖啡液都可以接受,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风味,但是萃取时间为25秒的与30秒的其实是有比较大的风味变化)。 而当你喝到8分的咖啡,每次喝到的风味口感都是比较相近的,而且味道口感都是讨喜的。放到萃取上的萃取区间就严格一些,可能误差在1秒。「以上的例子真的只是数据上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之间的差别,数据并无实际意义」 所以萃取浓缩咖啡,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性,而soe因为为了在风味上要突出表现,在稳定性上就会略微欠缺,就需要咖啡师的严格品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soe就是一个噱头。...

手冲咖啡可以加牛奶吗?欧蕾咖啡与意式奶咖是同种类别吗?如何制作一杯法式奶咖?

17:09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我们熟知的咖啡种类有速溶咖啡、挂耳咖啡、奶咖、美式、手冲咖啡等等,很多朋友经常换着品类喝,偶尔还会搞些创新,比如在手冲咖啡里加点牛奶之类的。 这种喝法可能会给一些咖啡小白带去些许冲击。毕竟大众印象中,奶咖基本都是使用意式浓缩咖啡作为基底,加上冰牛奶或者蒸汽棒打发的热牛奶,也就是我们在咖啡店常见的拿铁、卡布奇诺、澳白一类的饮品。而手冲咖啡本就是品尝咖啡豆的产区风味,若往里倒入牛奶便会掩盖咖啡的味道,所以在一些人看来,手冲咖啡加奶的组合像是“咖啡界的邪修料理”,令人匪夷所思。不过,前街悄悄告诉大家,其实「手冲咖啡加奶」的喝法,比现在的意式拿铁咖啡更悠久哦~ 在17-18世纪的法国,有一款叫做“Café Au Lait”的咖啡非常火爆,其实就是法式奶咖,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咖啡与牛奶”,国内翻译又将后半段音译作为这款咖啡的名字——欧蕾咖啡。欧蕾咖啡的咖啡基底与手冲咖啡很类似,使用浸泡式或者冲滤式萃取出咖啡液,浸泡式是直接把咖啡粉倒入热水中浸泡或者煮,然后再用法兰绒滤掉咖啡渣。冲滤式是吧咖啡粉放入法兰绒中,利用热水反复冲刷法兰绒中的咖啡粉。然后把咖啡与热牛奶按1:1的比例同时倒入杯子中,就完成了。 后来,这种牛奶咖啡也被日本人带回国内,又经过一系列的匠人改造,形成了用法兰绒慢滴的手冲方式萃取出高浓度的咖啡液,然后再按欧蕾咖啡的制法做出来。 所以,手冲咖啡加奶也不是什么奇葩行为,是有历史的依据的。 也有人认为,手冲咖啡不就是为了喝咖啡原本的风味吗,加上奶不就破坏了咖啡的风味…… 前街先要给大家理清一些概念,要追求咖啡原本的风味的主旨在于咖啡豆,这取决于咖啡豆,而不是手冲咖啡。手冲咖啡只是一种很简便、很好地表现出这些精品咖啡豆风味的萃取方式。那些具有很好风味的咖啡豆用法压壶、虹吸壶等方式也能萃取出“咖啡原本的风味”,并不是手冲咖啡的专利。所以要区分手冲咖啡与精品咖啡豆这两者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手冲咖啡能否加奶,而是手冲咖啡怎么样加奶好喝!喝咖啡最重要的就是好喝,主要就是咖啡烘焙度的问题。像中深度烘焙度咖啡,其风味调性是苦,加入牛奶后可以中和咖啡的苦,而且牛奶的醇厚感也提高整杯咖啡的口感。而现在大多浅度烘焙的咖啡以酸调为主,这类咖啡与牛奶的搭配程度就很低。 最后是加多少牛奶的问题,其实与前街之所说的拿铁咖啡要加多少奶的道理一样,一切在于那个味道是否合适。例如使用松屋式的高浓度萃取咖啡液,可以加入1:1-1:1.5的牛奶,咖啡与牛奶达到均衡。而像平常的1:15粉水比例的萃取的咖啡,大约每120ml咖啡液加入20ml牛奶的效果会比较好。...

单品浓缩咖啡SOE是什么?SOE咖啡和意式拼配哪种味道更好?SOE与意式豆哪种性价比高?

16:54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近两年,SOE成了不少咖啡店的新宠,很多爱喝咖啡的朋友一见到SOE豆子都愿意补上差,尝一尝现在风头正劲的SOE咖啡是何风味。到前街的一些朋友也会在进店后询问这里有没有SOE,那么前街就来浅析SOE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即单品浓缩咖啡,简单通俗地说,SOE就是使用单品豆制作的浓缩咖啡,与之对应的就是拼配咖啡豆。对于名词上的解释,确实如此。但通常一个标新立异的事物冒出来时,往往就不是单单字面上的意思这么简单,这个词的出现,更像是与旧事物作出来划分。 「前街之前也科普过SOE的定义只是区分意式单品与意式拼配,并没孰好孰坏之分。影响咖啡风味好坏的是咖啡的品质。简单地说,单品、精品从来就不是捆绑在一起的,只是大多情况下,呈现给大众的咖啡都具备这两个属性。」 当单品咖啡的概念铺开在以手冲为主的滴滤式咖啡中时,风味变得丰富多样了。不可否认,当初提出咖啡单品化(产地)的目的就是要把咖啡精品化,而这一点,单品咖啡确实表现得很好。 「这里引申一个概念,单品咖啡是指在产地的时候就已经区分开来,确保优质的咖啡独立起来,而淘汰的咖啡豆则另外处理,这里对应的是不做小产地划分,直接混合起来当大宗商品处理。而拼配咖啡多指烘焙商的人为重新再拼配,用几个产区的单品豆,拼配出理想的配方。」 前街的向日葵暖阳拼配是采用单品豆耶加雪菲红樱桃与单品豆洪都拉斯雪莉拼配,风味特点明显,有香草奶油、雪莉酒香、巧克力、红糖的风味 根据2021年中国咖啡消费者喝咖啡主要因素调查中,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提神(53.1%)、喜欢咖啡的味道(52.2%)、享受咖啡店的氛围和服务(31.3%),而生活习惯仅有18.9%。也就是说,中国的咖啡消费习惯还不是日常生活的部分,功能性与咖啡味道依然是主流。意式咖啡的消费市场仍占主导。 再结合意式咖啡的情况,传统的意式咖啡给人的影响是焦苦的,油脂丰富的,甚至以前还出现以你的意式咖啡豆不出油而认为你的意式咖啡不正宗的现象。但事实上,导致咖啡焦苦的原因是意大利喜欢混入罗布斯塔以增加醇厚度,而且烘焙程度极深。而导致拼配咖啡豆表现不出色也不是因为是拼配的原因,而是拼配者的理念是为了咖啡的表现稳定与价格上优势,从而牺牲了风味。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对意式咖啡豆或者拼配咖啡豆产生了刻板的印象。 风味型的拼配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只是一旦印象形成了,就很难单靠零星的力量去改变。既然单品豆在手冲上的表现是以风味而标注的,消费者也普遍接受这个说法。那么直接挪到意式上,比重新教育市场更便捷。 因此,推行SOE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为了与传统的意式豆风味作出划分。 在澳洲的一些咖啡店,会配备2台以上的意式研磨机,在出品美式、拿铁时,会使用综合咖啡豆做出经典风味,而制作Flat White则使用SOE,用于表现出咖啡的另类风味。往后发展到有数款意式咖啡豆给客人选择。 今年年初,某知名连锁品牌推出了SOE花魁5.0系列后,更是把SOE、花魁这两个词推上了热点。对于商家,提供更优质的咖啡能提高店铺的形象,也客观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对于意式咖啡的印象,而提出SOE的概念,更容易让消费者认识到与传统的意式咖啡豆的区别,减少教育成本。特别对于小型的独立咖啡店,一款风味特别的SOE咖啡能让消费者记住这家店。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多的是以味道去辨认咖啡,他可以不深入了解SOE的涵义,但喝到一款比之前的咖啡豆好喝的时候,并得知是用SOE制作的,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根据目前的销售模式是「普通咖啡更换SOE采取加收费用」的模式,从价格心理上看,也形成了SOE更优异的印象。 最后,还是要多嘴唠唠一下,并不是随便买一包单品咖啡豆用来萃浓缩就是SOE,在出品SOE用的咖啡豆会不一样的烘焙曲线,来调整至适合意式咖啡机的烘焙度。因此,手冲用的单品豆不一定适用于SOE(不过也有个别豆子兼容手冲意式)。...

SOE全称是什么?单品豆和SOE豆比拼配豆更好喝吗?单品豆、拼配豆和SOE豆哪种适合咖啡新手?

16:41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如今打开购物平台,我们不难发现市面上售卖的咖啡豆主要分为三个种类:单品、拼配以及近来名气上升的SOE。对刚接触咖啡的小白选手而言,当看到这三种品类的咖啡豆时可能会傻傻分不清,不知该如何挑选,有可能还会搞错要买的目标。 那么今天前街就来分享一下,市场常见的单品、拼配、SOE咖啡豆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主要用在哪些途径上。 单品咖啡豆 大家肯定会想,它必然意指单一品种的咖啡豆对吧!NONONO,浅了,看浅了!单品咖啡豆指的是单一产地/品种/批次的咖啡豆,并非单指一个品种!因为很多地块都会混合种植不同的咖啡品种,售卖的时候也是混合售卖,所以单一品种的描述无法概括全部。 单品咖啡是精品浪潮的核心产物,也叫精品咖啡!娥娜·努森女士在1978年提出了「精品咖啡」这个概念后,咖农们的种植观念都从原来的重量不重质,更改成了以质为准的产区咖啡豆。 这些咖啡豆能够很精细的追溯到它们的源头信息:品种、种植地、处理、海拔等等。让人们更好的感受与理解当地的产区特色风味,像耶加雪啡味,蓝山味便是产区风味的咖啡代表。 最关键的是,精品咖啡这个理念还提高了咖农们的种植收益,这才让人们能够更好的投入重质的理念里。一般来说,单品咖啡豆主要用途是以手冲咖啡、虹吸壶、聪明杯这类能够更好感受咖啡本身风味的黑咖啡为主,其次便是用在意式咖啡上,而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SOE」。 SOE SOE,全称为「Single Origin Espresso」,Single Origin意指单一产地,Espresso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浓缩咖啡,结合起来翻译就是使用单一产地的咖啡豆制成的浓缩咖啡。 这个其实就是单品咖啡豆,只不过它们的用途不是在手冲等滴滤式咖啡的萃取上,而是用来制作意式的浓缩咖啡。而之所以要将单品和SOE使用的豆子区分开来,原因就是在意式咖啡的制作上,有些豆子的烘焙程度需要更深一些! 有些豆子的烘焙程度并不能够通用于单品和意式,像一支极浅烘焙的豆子,如果直接使用原来的烘焙程度用到意式咖啡机的萃取,那么萃取出来的咖啡酸度会比单品咖啡表现出来的多很多! 当酸味太多、太浓的时候将会产生不愉悦的感受体验。所以,我们需要降低豆子一定的酸度,最好的办法便是提高烘焙程度,酸味就能够得到一定的降低了。所以,SOE用的咖啡豆才会和单品咖啡用的豆子区分开来,它既能突出产地的特色风味,又适合制作浓缩咖啡,这就是SOE!   拼配咖啡豆 拼配咖啡就简单啦!用两支或是以上的单品豆子进行组合拼配,很多人也会称之为综合咖啡。而拼配的理念则来源于:你想要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 拼配咖啡豆有很多种类型,人们最常理解的就是用几支豆子的优点,弥补相互之间的缺点,组合成的豆子。 除此之外,拼配还可以是将多支豆子不同的特色风味,组合成一支全新风味的豆子!例如,我们用一支桃子风味突出的桃乐茜,拼一支绿茶风味显赫的果丁丁,那会变成什么?会变成一支带有白桃乌龙风味的全新豆子! 誉有“咖啡皇帝”称谓的「蓝山」,它的贵,众所周知!那人们想要喝到蓝山的味道,又不想花大钱,该怎么办呢? 对咯,就是拼配!我们可以用几支不是蓝山的豆子拼出类似于蓝山的口感、味道(传说中的蓝山风味咖啡)!也可以在拼配里加入一点蓝山咖啡豆,形成“蓝山拼配”。 可以说,拼配就是一个创意的展现,你的想法、对豆子的熟悉程度决定了你能够做出一支怎样的拼配咖啡,而拼配咖啡豆多用于意式咖啡,较少会用在单品咖啡身上,所以一般人们也将其称之为「意式拼配豆」! 但有个误区大家需要注意,SOE或者单品豆子并不一定就比拼配豆高级,毕竟有些华丽的拼配豆,用的就是比较优质的单品豆。例如前街的暖阳拼配,采用的是70%的洪都拉斯·雪莉,拼30%的埃塞俄比亚·红樱桃,萃取出来有着黄油曲奇、威士忌酒香、莓果微酸;以及上面提到的桃乐茜拼配,同样适用。它们换算下来的价格会比部分单品豆贵得多,所以,有些事情是不能以偏概全的哈~...

SOE咖啡的定义是什么?SOE豆比拼配豆更高级?为什么SOE咖啡比拼配咖啡价格高?SOE咖啡喝起来有何特别?

16:02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如今,有些以意式咖啡为主的咖啡店会提供不同风味的意式咖啡豆给客人选择,除了常见的拼配咖啡豆外, 顾客可以选择支付额外的差价,将制作咖啡的豆子更换为SOE咖啡豆。 SOE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 很多人只是单纯地想喝杯咖啡,自然也不会刻意地去了解更多的咖啡背后的故事,当听到SOE咖啡豆,而且更换还得加钱,那一定是个高级货。 其实,SOE只是“Single Orgin Espresso”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单品浓缩咖啡。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为了与拼配咖啡豆作出一个区分。 SOE并不是什么新鲜产品,它比拼配咖啡出现得更早(只是SOE的称呼是后来才出现)。这里前街需要要给大家理清拼配咖啡豆出现逻辑。在拼配咖啡豆出现之前,世界本来就是使用单品咖啡豆,来自摩卡的咖啡、巴西的咖啡、爪哇的咖啡,那时不强调单品,是因为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并不需要特别说明。 直到,消费市场形成了一定规模(当时以欧洲市场为主),再加上各大产区的咖啡豆产量、品质不稳定的风险,于是就有人通过把不同产区的咖啡豆拼配在一起,对抗这个风险。至此,拼配咖啡就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用不同产区的咖啡豆进行互补,稳定咖啡的味道,就算来年某个产区失收,也可以通过调整拼配配方来弥补。 近年来,SOE咖啡再度兴起,主要是受大环境的影响。单品咖啡渐渐地深入人心,在手冲咖啡中,大多以单品咖啡为主,冲煮出来的风味非常优异,也使得大家产生「单品咖啡就是好咖啡」的潜意识。 其实单品咖啡兴起还得从精品咖啡的概念说起,总结起来就是一群咖啡业内大佬从根源上解决咖啡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制定标准、教导咖啡农科学种植,高价收购高品质咖啡等方式激励咖啡产地的农民精耕细作。这样咖啡豆品质得到提高,那么冲出来的味道也自然更好了。 过去我们对意式咖啡的味道印象就是平衡,苦味的黑咖啡,要加奶才好喝。这并不是萃取方式的问题,而是使用咖啡豆的问题。意式咖啡的价格不能太高,而且用量大,因此在豆子的要求上,成本是第一位,接着是稳定性,最后才是风味。拼配则是最保险的做法,使用的拼配原料豆必须是产量大,供应稳定,所以原料基本就只能在十大咖啡产国里选。至于风味,基本定格在焦糖、坚果、奶油、可可之间,因为要照顾各种咖啡豆的风味口感兼容度,把咖啡豆都烘深是最省心的办法(当然市场的口味需求也是主导原因)。那时的溯源性比较差,消费者只能认准哪家烘焙商或者咖啡店的咖啡好喝。 而单品咖啡讲究的是咖啡产区的风味,讲究的是溯源故事,从手冲、虹吸等萃取方式上取到成功,也慢慢地应用到意式咖啡中,也就是成了“SOE”。   为什么选SOE咖啡要加钱? 既然SOE咖啡从定义上来将并不比拼配咖啡高级,那么为什么SOE能卖到更高的价格?原因很简单,因为商家所使用的SOE咖啡豆的原料成本更高。 从逻辑上来讲,使用纯巴西某一个产区的咖啡豆制作浓缩咖啡也可以称作为“SOE”。但是市面上鲜见有这样的操作。因为这样萃取出来的浓缩咖啡风味口感上不一定比得上拼配咖啡豆呢!因此,打出“SOE”旗号的咖啡豆必须有区别于那些传统拼配咖啡的风味,让消费者眼前一亮,愿意掏钱的风味。所以会有许多埃塞小产区的咖啡豆被用作SOE,因为埃塞是以柑橘、花香的风味为主,加上比较大胆(稍浅)的烘焙,就能让人尝到不一样的意式咖啡风味。 后来也越来越多特殊处理咖啡豆的出现,风味也越来越有特点(辨识度),很快也应用在SOE上。而咖啡豆的成本上升自然也会体现到额外加钱上。因此,很多咖啡店会至少配有一款普通拼配豆与一款SOE咖啡豆,既可以满足经济实惠的客人,也能满足对风味有追求的客人。   SOE?还是拼配? 前街之前也说到,SOE咖啡豆与拼配咖啡豆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唯一的区别就是使用者的目的。例如前街一款热门拼配咖啡豆——向日葵暖阳拼配,是使用了洪都拉斯雪莉咖啡豆与埃塞耶加雪菲的日晒红樱桃计划咖啡豆,这两款咖啡豆都是数一数二的高品质单品咖啡豆,用这两者拼配能做出1+1>2的味道——雪莉酒、香草奶油、巧克力,同样做到不同于传统意式拼配的极具特色的风味。当然,当你的拼配目的选择了风味与稳定,价格就没有优势了。 由于历史原因,拼配一词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刻板印象,这也是很多商家不选用高品质拼配的原因,而“SOE”这个词相对于拼配正好形成鲜明的印象对比(拼配对应着单品,不良印象对于着好印象)。 最后,当SOE咖啡豆成为潮流时,也注定有许多随波逐流的。也就会出现不是以风味为主要目的的SOE,而是以SOE为目的的SOE。...

精品咖啡介绍|单品豆、SOE豆与拼配豆是什么?单品、SOE和拼配哪个更好喝?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咖啡?

15:46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老生常谈,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一样,每一刻的需求也不一样,但一旦到了点单或者买豆的时候,也是免不了跳进这个常见的误区。会觉得这个专不专业,这个好不好喝的纠结当中。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一下这几个名称本来面貌和一些相关知识背景,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点一杯合适的咖啡。 单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喝的是地域风味,注意,单品指的不是单一品种咖啡,指的是来自单一产地的咖啡。比如“波旁是铁皮卡的一个变种”这几个简单文字的字面意思,说的就是一个品种在特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自然变异,人工不介入干预,这种自然变异植株数量结果就会好说。特别是一些历史时间比较长的传统产区,比如埃塞原生种,或者新开辟的人工种植时间长了以后,不同品种的混种在咖啡的种植生产当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而这也正是肯尼亚在近100年前就选育SL28,SL34的可贵之处,当然,肯尼亚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产区,也是会常常出现混种的情况。单一品种的情况也会有,比如翡翠庄园瑰夏和蓝山,通常在一个极小种植面积之内控制种植品种的可行性才会比较高。 单品之味,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埃塞什么味道,西达摩什么味道,耶加雪菲什么味道,水洗沃卡什么味道。这也是我们当时推出口粮豆的目的——有代表性的产区,当地传统的处理法。如果你对比了口粮豆,你喜欢耶加产区,就可以继续在此产区寻找不一样的处理厂或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你喜欢曼特宁,你就可以往PWN黄金曼特宁方向喝,以获得你喜欢这一产区当中更加丰富的香气。 单品咖啡好的地方就是反映了地区的味道,而它的不足,也是它仅仅能反映地区的味道。比如你喜欢耶加的果酸以及淡雅的花香,但是总感觉醇厚度不够。如果烘焙师听了你的要求,增加了醇厚度,就会失去部分的果酸和淡雅,那么有没有解决的方式呢?那就是拼配,比如,你想在耶加上增加醇厚度,熟悉了口粮豆产区的特性,就可以加入巴西,哥斯达黎加,哥伦,或者再极端点,曼特宁这些产区来实现。 拼配其实分几种情况。 达成手冲味道平衡的拼配方式,不少人喜欢叫综合咖啡。比如看日本知名咖啡豆烘焙商丸山的豆单,过半就是综合咖啡,或者是另一国际知名咖啡品牌星巴克,也会有综合咖啡的产品,以此获得较为复杂丰富的味道。一般来说,用于手冲的拼配喜欢叫综合,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除了当季的风味互补,不同产季之间因应天气的变化,咖啡的味道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成熟的烘豆商也通过拼配的方式,使用几种咖啡豆产区组成一个产品的味道,即便是一个产区发生了变化,但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拼配则可以在这种变化当中实现咖啡味道的稳定性,作为咖啡豆出品而言,好喝是一个追求,稳定也是一个追求。 除了稳定,拼配有时候也用于实现另一种需求,那就是降低成本,比如你用几种豆子实现华丽的味道。比如蓝山风味,蓝山拼配。蓝山风味可能用了两个非蓝山咖啡豆拼出醇的味道,蓝山拼配可能用了少部分蓝山,都是基于这种出发点。 由此可知,单品比拼配高级这种观点有点片面,而SOE(单一产区意式)更高级比拼配更高级这种说法则更加片面。 用拼配的方式,从单一风味结构走向复杂平衡结构是一种探索,对比起来,SOE则显得有点像是逆行。在好的单品加持下,它当然会有好的味道,这个不容质疑。意式是浓缩咖啡液,意味着不管咖啡的好与坏,都会用放大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使用不同的磨,每天调出不同豆子与之合适的参数,是实现稳定味道的前提,此前我们有另一篇文章《soe,真的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对此有详细的解释,在此不再重复。 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口味需求,不同的时间点市场也会发生变化,并不会一成不变,明白了它的变化规律,自然就会知道自己当下的选择。...

精品咖啡烘焙度介绍|「北欧烘焙」是什么咖啡烘焙技法?浅烘焙咖啡从何而来?浅烘咖啡喝起来怎么样?

15:36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精品咖啡概念广泛传播开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咖啡都以深烘焙的焦苦味为主,从而给大众留下“咖啡是苦的”的深刻印象。而随着近些年精品咖啡概念逐渐普及,人们才逐渐品尝到咖啡除了苦之外还有酸、甜等滋味,也认识到浅烘焙咖啡的美妙之处!但要知道,历史的齿轮并不会自己转动,而是因为有了与老势力相对的新势力诞生,才有了推动齿轮的动力! 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日式深烘、意式深烘、法式深烘等都是一个形容烘焙程度的名词,但放在当时,就是最主流的烘焙思想!每个烘焙程度都对应着该烘焙程度盛行的国家,例如意式=意大利,法式=法国! 所以,对于当时的咖啡界来说,意大利、法国等注重深度烘焙的都属于老势力,而相对年轻的,在当时属于不入流的,便是注重浅烘焙的欧洲北部地区,统称北欧!由于北欧被咖啡洗礼的时间较晚,所以没有受到太多苦咖啡的概念洗脑,因此,「北欧烘焙」这个在当时非常“叛逆”,现在非常流行的烘焙技法就诞生了! 最早的北欧烘焙虽然会比意式烘焙浅的多得多,但终归也就在中烘的程度,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认知的浅焙(精品还未盛行的年代)!但对于当时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它也是一个十分另类的烘焙程度了! 那时候,北欧烘焙对于其他国家的烘豆师来说,是这样一个看法:“豆子都没烘熟,尖酸刺激,能喝吗?”但其实,只是因为技术、认知上的问题,导致人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所以,北欧国家的烘豆师们并不喜欢以浅烘焙,或是极浅烘等词汇来称呼自己豆子的烘焙程度。原因非常简单:容易让人联想到半生不熟、风味发展不足、十分酸涩、充斥着草本味道等负面状况!他们会更喜欢称呼自己的烘焙程度为:「北欧之道」(Nordic Approach)、「斯堪地纳维亚风格」(Scandinavian style),或是「北欧风格」(Nordic style)。 最开始的北欧烘焙采用的是欧美国家“大火爆炒”的粗暴型烘焙手法,在入豆时就将风门、火力开到极致,在接近一爆的节点时,关火!利用一爆散发出来的热量与炉内积蓄的余温来完成后续的烘焙进程。优点就是操作简单,开火、关火!缺点则是容易带有焦、烟呛味。 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挪威一众知名咖啡馆的烘焙师改变了烘焙思路:入豆时全开的只有风门,火力只控制在较高的温度范围!并且,还会随着烘焙进程逐渐调小。这种烘焙思路不再覆盖浅、深两种程度,而是主要针对于浅烘焙的一个思路设计! 在韩怀宗先生的「新版·咖啡学」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北欧浅焙的咖啡体验:强酸只会在喝入口的时候停留一秒,然后瞬间消逝,接踵而至的便是多层饱满的花果风味,犹如吞入一颗“水果炸弹”,舌头两侧拉动唾液引发的回甘如同在口腔里引发了这枚“炸弹”,五彩缤纷的风味迸发出来!跟人们印象中,只有死死尖酸、呆板不活泼、酸涩难以入口的极浅烘咖啡截然不同!没错,正是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浅烘咖啡! 正是这样的风味深深吸引了人们,这才推动了历史的齿轮,深度烘焙掌握主权的咖啡王朝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以酸味主导的浅度烘焙!而「北欧烘焙」正如意式、法式烘焙一样,在以前属于某些国家流行的烘焙程度,现在则是一种烘焙程度的代名词!...

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是根据什么来决定?不同烘焙度对咖啡风味有何影响?怎么判断浅烘、中烘和深烘?

15:23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咖啡的风味,有60%来源生豆、30%来源烘焙,10%来源冲煮。可见,咖啡风味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那么,作为烘焙者而言,怎么去决定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呢?我们今天聊一聊烘焙风格的确定。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咖啡是每一位烘豆师对咖啡豆的理解不同而选择不一样的烘焙程度,它或者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只是一种风味表现的选择,它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标准。而第二点则是,烘焙程度也不是在一个严格的标准。 一般的情况下,是以咖啡豆的颜色来命名烘焙程度,也就是一个标准色板,我们常常在教科书上的肉桂,都市,维也纳式,法式,深法式的叫法即来源于此。这一标准仅仅是国际称呼上的一般叫法,而往往在实际烘焙当中会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存在,并且这种例外情况也并不罕见。比如,有一些产区的豆子并不容易上色,再往下烘焙就会产生焦苦味,烘焙也不得不到此为止,尽管色很浅但它的风味即已形成。在别的一些产区,可能因为烘焙后焦糖含量更高的原因,豆身会显得更深,在这些情况下,色值仅仅是一个参考标准。 也会有人会以出炉温作为烘焙程度的标准,但实际上,不同品牌或者技术路线的烘焙机也会存在一些差异,不同的烘焙机之间的出炉温对比差别也很大,这也是我们常常在日本烘焙曲线出现230-240度的情况。 烘焙就是使咖啡生豆的化学与物理性质转变为已烘焙的咖啡制品,时长十至十五分钟,温度高达摄氏两百多度,历经多次化学变化,发出一次爆、二次爆,如爆米花似的响声,并丧失水分,使得生豆膨胀并改变其颜色、口感、气味与密度。随着烘焙的过程,氯酸会逐渐消失,释放出令人熟悉而愉悦的水果酸,如醋酸、柠檬酸和葡萄酒中所含的苹果酸,烘焙恰倒好处的将这些美好的酸味适度的呈现出来。因而产生了咖啡的特殊风味。 从理论上讲,一爆以后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出炉。但为了避免冒险,通常情况下不会一爆后马上就出豆,更需要再发展两三度方才让其香气更加的充分。也就是从一爆后的两摄氏度到二爆后些许,总共仅仅10摄氏度的区间,我们就会大致简化成浅烘、中烘和深烘三种风格,由此可知,实际上它们的出炉温差别并不大,有时候可能仅仅只有两三度的区别,但外观就已经区别很大,因此我们会结合色,形,味来描述一个咖啡豆的烘焙程度。 从烘焙的角度来讲: 浅焙是指咖啡豆经一爆中段至一爆刚结束,酵素作用与梅纳反应初期,咖啡豆的有机酸尚未被完全裂解,因此酸味会较为抢眼、苦味浅到没感觉,十分适合喜欢酸味咖啡的朋友。 中焙通常指的是一爆结束至二爆前,这时候烘焙过程焦糖化并与梅纳产生更多反应,虽然仍有酸香味,但已明显弱于浅焙了。此时的酸苦较为中和,因此清甜风味就更加凸显,十分顺口,改以焦糖、巧克力等为主韵。这类烘焙程度往往能让精品咖啡释放出最佳特点,也是前街咖啡最常采用的烘焙程度。 深烘常指的是二爆后的豆子,焦糖化反应接近尾声,以梅纳反应主导,产生了树脂韵、辛香韵、碳化韵等气味。   那么,这些不同的烘焙程度我们是怎么决定的呢? 第一种依据是历史。在以前,消费者对咖啡的风味要求并不高,更加关注它的功用上面,在那一漫长的时期,咖啡的烘焙度是出奇的一致------深度。因此,在这个长达数百年的时期当中的咖啡大产区所形成的风格,都是以醇厚为主,如曼特宁,巴西,哥伦比亚,又或者是蓝山,而相较之下,蓝山醇厚又不显焦苦,或许这也是咖啡成为旧时代咖啡王者的重要因素。这一烘焙的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一些消费者在点咖啡的时候会要求要上糖和奶的习惯,便是由此而来。 因此,在烘焙的选择上,来自这些经典产区的咖啡豆,我们会保持尽可能的回到当时的时代,保持经典的醇厚口味。 以曼特宁为例,曼特宁独特的“重口味”让它喝起来有种痛快淋漓、驰骋江湖的感觉,喜欢它的男士不在少数,现在很多女性朋友也喜欢。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有千岛之国的称号。印尼的较高海拔、火山灰土壤、以及它的气候特征,都是适宜阿拉比卡咖啡树生长的优良条件。苏门答腊素有香料岛之称,山区中的咖啡树与野生动物、丁香、豆蔻、胡椒为伍;再加上独特的三阶段干燥处理法(湿刨法),造就曼特宁独特的风味:独特的药草味、林木的沉香、酸度适宜、香醇却又犹如生活的甘苦、强烈的回甘。 曼特宁咖啡豆颗粒较大,豆质较硬。为了突出其出名的醇厚度、低酸度及本土的草本味,前街采用了深度烘焙。如果说曼特宁咖啡豆采用浅烘或是中烘,那味道就可能达不到大家所喜欢的醇厚感,酸度就会比较明显的突出,再也不是大家所喜欢的曼特宁咖啡了。当然,如果有人喜欢酸的曼特宁的话,也是可以尝中度烘焙的,话说回来,没有曼特宁味的曼特宁,我们是不是也叫曼特宁? 第二种依据,则是豆的外形和特质。比如耶加雪菲咖啡豆会选择浅烘。并不是这个产区显示出良好的酸质,而是刚好相反,是因为极浅的烘焙,导致了它的酸质表现。 耶加雪菲埃塞,咖农们为了销售大部分的咖啡豆,并不会像刚才提及的巴西,曼特宁,哥伦比亚这些传统国家喜欢按大小来进行商品分级,埃塞的咖啡就会有大有小仅排除会带来不好味道的瑕疵豆,而对大小不一的现象,通常会以原生种【Heirloom原生种】这个品种来标示生豆品种。 埃塞的豆子有大有小,在烘焙的时候,要把大的咖啡豆烘焙熟,又不能把小的咖啡豆给烘焙焦了,更安全的方式就是尽快的出炉。有人说,难道技术高不是可以烘得很均匀吗?咖啡豆本质的木质结构决定了其导热非常的慢,大豆和小豆如果差别太大,这种导热性是无法实现平均的传导的,虽然能通过在脱水后,把火力降低慢慢拖长烘焙时间,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可以把豆的色拉到看起来均匀,然而香气特性上则不可避免因为过长的烘焙而导致了淡然无味。这也是一种取舍。埃塞豆子的花香、果酸调,前街和大部分的烘焙者一样以浅度烘焙。 再比如,瑰夏花果调以区别于大多数的品种咖啡,不少评论以其具备这一特性认为这是中浅烘。瑰夏品种有一个特点,就是狭长的外形导致了它的体积比一些品种大,特别是已经被一致认定为浅烘的埃塞豆,两三粒小粒的大小往往才赶得上一粒瑰夏,不管你愿不愿意,它的烘焙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从另一方面烘焙的原则而言,尽可能的烘又不致焦苦,会产生更多的芳香的特质并导致更多的风味变化,这是烘焙的追求。 不管是烘的人,还是喝的人,对咖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时候可能没有完全标准的答案,只是不同的选择。...

咖啡豆运输为什么要用麻袋?咖啡麻袋上标注了什么内容?生豆麻袋上的信息很重要吗?如何读懂咖啡麻袋上的说明?

15:12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头一次到前街门店的小伙伴们大多会被店内各处挂着的麻袋吸引了目光,对这些看上去旧旧的、起装饰作用的黄麻袋子很是好奇。其实呢,这些被前街拿来装点门店的黄麻袋原先是用来装咖啡生豆的。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农产品,咖啡的品质保证除了离不开种植地的优良种植外,在国际货运过程中的质量保管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常见的咖啡豆贸易运输采用的外包装都是这类黄麻袋。 为什么要用麻袋? 麻袋的制作工艺简单,获取方式可依靠种植加工生产,是非常优惠实用且环保的可降解材料。且麻的粗大纤维具有相当的强度,更加适合咖啡豆这种大宗农产品的包装。一般采用60kg的规格包装,不过依照各地区不同的生产习惯与销售方式也会有其它的重量规格。麻袋的编织孔洞疏松,有良好的透气性,方便内部生豆产生的水汽排出,保持货物干爽。随着现代分子材料学的发展,现在咖啡豆包装上会为其套入新材料制作的内袋,但是在外包装上麻袋依旧是很优秀的选择。 在麻袋外包装上,会印刷有不同的信息内容以便识别,如商品经营主体、产品批次号、ICO(国际咖啡组织(Internationa Coffee Organization)证明字号、生豆处理法、产地产区等。而麻袋上面印刷的相关信息都需要向海关申报审查,因此麻袋上的信息便具有相当的真实性,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参考标准。 下面前街利用几个生豆麻袋,为大家介绍如何阅读麻袋上的信息。   埃塞俄比亚 水洗耶加雪菲 正面信息 TRACON TRADING P.L.C:是埃塞俄比亚一家领先的私营公司。  PRODUCE OF ETHIOPIA:埃塞尔比亚生产的产品。 ICO 010/0148 0170:国际咖啡组织(Internationa Coffee Organization)证明字号。 背面信息 WASHED:使用水洗处理法。 HAND PICKED:人工手选。 GRADE 2:咖啡豆品质等级,按埃塞俄比亚地区分级标准指的是每300g生豆里瑕疵豆数量在4%-12%的范围区间。   印度尼西亚 黄金曼特宁 15/0025/01:ICO证明字号   PWN:印尼普旺尼咖啡公司(Pwanl Coffee Company)为黄金曼特宁注册的一个商标N.V.Pawanni Medan,简称PWN。 GOLDEN MANDHELING:黄金曼特宁,咖啡豆商品名称。只有PWN公司名下才能使用黄金曼特宁这一商标,其日本公司另有注册金鼎曼特宁(Gold Top Mandheling)商标。 TRIPLE PICKED:三次手选,是咖啡果筛选处理的一种方式,另有二次手选DOUBLE PICKED的品级。 COFFEE ARABICA:咖啡豆品种,阿拉比卡种。 GRADE 1:咖啡豆品质,按印度尼西亚地区分级标准指的是咖啡生豆总瑕疵数少于11粒。 PROD.OF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生产产品。 30 KGS NET:净重量30公斤。 EXP:保质期。   巴布亚新几内亚 天堂鸟 正面信息   SIGRI:可称西格里庄园或天堂鸟庄园,同时也是咖啡豆名称 商标图案:麻袋上印着的便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鸟天堂鸟,非常具有辨识度。 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新几内亚,大洋洲国家,常使用其国家名字简称PNG称呼。 RAW WASHED ARABICA:水洗阿拉比卡生豆。这一项便直接把处理法与生豆品种一同列出。 背面信息 A+17:指咖啡生豆大小品质分级为A,筛选目数为17目。2020年png更新了生豆分级标准,去掉了  AA、AX和X,新增A等级下不同目数的分级和Y等级。 COFFEE SIGRI A:天堂鸟A级咖啡。   哥斯达黎加 中央山谷蒙特克里索尔 CAFE DE 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咖啡。 COOPEPALMARES R.L:coopepalmares咖啡合作社。 Monte Crisol:蒙特克里索尔,处于哥斯达黎加中央山谷产区的一个咖啡庄园。 SHB EP:描述的是按种植海拔区分生豆品级标准,SHB(Strictly...

肯尼亚咖啡分级介绍|肯尼亚咖啡生豆有什么等级?肯尼亚咖啡分级标准是什么?AA TOP是不是比AA品质更好?

14:52 29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在之前的文章中,前街同大家聊过埃塞的咖啡分级,也谈及了哥伦比亚的分级制度。那今天,我们将目光落在另一个咖啡产国肯尼亚上,一起来看看肯尼亚的咖啡分级是什么样的,了解印在肯尼亚咖啡豆包装袋上的「AA」、「AA TOP」等分别指代什么? 肯尼亚的咖啡生产者主要区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大型的庄园,另一种则是所谓的“小农”,然而无论是大型咖啡庄园还是小农,其所生产的咖啡豆在经过精制处理后,绝大多数都会运送至官方的肯尼亚咖啡局统一进行分级鉴定。 咖啡局将这些收集来即将拍卖的咖啡豆先寄送生豆样本给有兴趣的买家试豆,并于每周二在肯尼亚首都奈洛比(Nairobi)的奈洛比咖啡交易所( Nairobi Coffee Exchange)举行竞标拍卖会,透过透明化的拍卖机制,以及官方销售代理人、独立销售代理人的双制度并行方式,让国外的买主也能直接对口生产者洽购咖啡,不需再透过官方拍卖局,因此生产者的辛苦便能获得更公平对等的回馈,而不会被中间的掮客剥削大部份的利润。 肯尼亚政府对待咖啡业极其认真,在这里,砍伐或毁环咖啡树是非法的,在咖啡的品质要求也是很少见到有哪个国家会像肯尼亚这样严格,从咖啡的分级上我们也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  肯尼亚咖啡分级 肯尼亚咖啡的分级主要是依据咖啡豆的大小、形状和硬度,由高至低分为AA或AA+、AB、PB、C、E、TT、T: AA级:在17——18目之间大小 AB级:在15——16目之间大小,占产量大多数,也是最普遍的生豆等级 C级:在12——14目之间大小 PB级:圆形生豆,约占所有咖啡豆数量10% E级(象豆):两豆合一的大型异变豆,又称象耳豆Elephant ear,大多在18目以上,也称为象豆,其数量很少。 TT级:从AA与AB级豆子里,用气流筛选器吹出来的重量较轻生豆,表示豆软,硬度不合标准 T级:在12目以下。T级是从C级豆子里,用气流筛选器吹出来的重量较轻的生豆,豆质较软,硬度不合标准,而且颗粒小,瑕疵豆多 MH/ML级:没有经过水洗处理的豆子,也没有经过挑选,因为是已经采收后,掉下来豆子,约占所有咖啡豆数量7%,属于最低等级豆子,仅供肯尼亚内需市场。 以上是肯尼亚国家官方的分级制度,除此之外还有肯尼亚的出口商或生豆贸易商,针对AA级和AB级这两个等级咖啡生豆加入了特别分级(非肯尼亚国家官方认定),依序为 TOP、PLUS(+)、FAQ。    TOP  这是以杯测结果做分级,目前还不是肯尼亚国家官方正式分级标准,出口商自行分级添加,难免有商业行为因素考虑,所以只能当作参考用,一切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烘焙做杯测,才是正确实在。    PLUS(+) 相同一支豆子,因为人的因素,甲公司和乙公司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会产生不一样结果,毕竟没有这个等级统一分级标准,咖啡风味杯测结果,没有一个标准来分级,所以这只能当作参考用,一切还是要回归到自己做杯测。    FAQ  Fair to Average Quality 会有一些轻微的瑕疵豆,但是不影响风味。   说到这个,我们还会经常看到有什么“AA+”和“AA++”之类的,那其实这会有什么特别的吗? 我们前面说到,这些TOP、PLUS(+)、FAQ之类的等级是由肯尼亚的咖啡商定的,那么即使是相同一支豆子,每个公司的标准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正因为这是由出口商自行分级添加的,难免会有商业行为因素考虑,所以也只能当作参考用,具体还是得看实际烘焙与杯测后豆子的表现呢~   那么肯尼亚AA TOP跟普通的肯尼亚AA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说TOP这类的等级是由肯尼亚的咖啡商杯测后标注的,那么实际上标注有TOP的豆子跟没有标注TOP的豆子在风味会有什么区别吗?我们用【asali】和【卡罗歌托】这两支豆子来对比一下~   【肯尼亚 Asali AA TOP 精致72小时水洗】 国家:肯尼亚 产区:锡卡Thika 处理厂:Asali蜂蜜处理厂 海拔:1550——1750米 土壤:火山土 分级: AA TOP 品种:sl-28,sl-34 处理法:72小时水洗 【肯尼亚卡罗歌托KarogotoAA】 国家:肯尼亚(Kenya) 产区:冽里(Nyeri) 处理厂:卡罗歌托处理厂(Karogoto) 海拔:1,800米 品种:SL28, SL34 合作社:Tekangu FCS 生产者:合作社成员小农 分别手冲一壶,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风味上有着什么区别? 滤杯:V60 研磨度:BG 5R(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58%) 水温:90℃ 粉水比:1:15 手法:30克水闷蒸,闷蒸时间为30s,第一段小水流注水到120g断水,缓慢绕圈, 第二段注水水量稍微大一点,注注水到225ml,30-120-75,萃取总时长2分钟左右。 【肯尼亚Asali】:湿香有成熟番茄与花香,温度高时,入口是焦糖、黄糖的甜感,温度微降,圣女果、乌梅酸调涌现出来,酸度明亮,口感干净,body中等,中段甜感突出,有果汁感。 【肯尼亚卡罗歌托】:入口清新干净圣女果,莓果、乌梅酸质,温度降下来后酸质会夹带茶感、焦糖香气。 对比发现,AA TOP的豆子在风味上会比AA的豆子更干净些,层次比较丰富,在醇厚度、甜感以及酸质上的表现也比较好。AA的通透感会比较好,整体偏向清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