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ta

咖啡里的“热带水果”指的是什么?为何咖啡会有热带水果风味?哪些咖啡豆易出现热带水果风味?

17:54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最近,有位朋友拿起前街货架上的咖啡豆,指着标签上的一行小字发出心中的疑惑:“这上面写的'热带水果香气'到底是什么呀?如果指某种水果的味道,那为什么不是直接写它,而要用「热带水果」来描述呢?”。 热带水果,有哪些标志性特征? 热带水果( tropical fruit ),顾名思义就是集中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水果品种,即一般产自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比如我国云南、海南、广东一带就是盛产热带水果的代表省份。这些地方全年气温湿度偏高,四季界限不会太明显,且日照终年较大,使得生长于此的水果能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作为一名老广,前街经常接触到的热带水果就有芒果、菠萝(凤梨)、菠萝蜜、荔枝、椰子、百香果、香蕉、杨桃、木瓜、番石榴……细究它们的特征,你会发现,当这些水果成熟时往往都会带有一种热烈的独特香气,除了缤纷的外表,有的表现出如同蜂蜜般的迷人甜味,有的入口多汁,有的果香馥郁,光是闻着大脑就开始产生多巴胺了。 咖啡里为什么会出现热带水果风味? 咖啡是一种水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如果再确切地说,咖啡还是一种热带水果,所以它不仅能直接吃,理论上应该还会具备前街上面提到的热带果特征。但当我们现场摘下一颗完全成熟的咖啡樱桃,不管是闻还是吃,它都不能提供豆袋上描述的芳香气息,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无论哪个品种的咖啡,成熟的果实大都皮薄、肉少,聪明的人类发现,与其直接食用,倒不如获取内里的种子,这样提供的可利用价值才更高。 而咖啡之所以闻(喝)起来有“水果味”,归根结底是因为它蕴含着许多近似水果香气的芳香物质,大多为酯类、酮类、醇类,比如脂肪酸、菇烯类物质、氨基酸等都是果香成分来源,并以一种稳定的形态储存在生豆当中。 而让咖啡真正散发出果香的,是烘焙这一环节,随着生豆在受热过程中不断发生梅纳反应与焦糖化反应,内部会不断衍生出各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当某些化合物成分达到一定浓度时,会给人呈现出一种或热烈、或温暖、或缤纷、或甜美的馥郁果香,进而激发出我们记忆里的热带水果印象。   哪些咖啡豆更容易出现热带水果风味? 以前街的杯测经验来看,最常单独出现在咖啡风味里的热带水果有百香果、芒果、菠萝(凤梨)、番石榴、菠萝蜜等,因为它们所具备的香气比较有代表性,吃过的人都能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咖啡里一旦出现也更容易捕捉。 这类水果的风味不会限于出现在特定的生产地区或品种上,很多非洲、中南美洲的高海拔日晒咖啡都会不时散发出这样的复杂果香特征。 比如前街今年在埃塞·日晒ALO、圣塔维尼中能感受到浓郁的成熟芒果香气;当研磨哥伦比亚的希爪和大肚脐的咖啡粉时闻到复杂的百香果气息;不久前的巴拿马·极光庄园日晒瑰夏在干香中也表现出了番石榴的特征,而同场杯测的另一款詹森庄园·日晒瑰夏中则有清晰的凤梨香味,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像木瓜、杨桃、荔枝这类水果尽管同样有沁人心脾的独特香味,但整体风格偏向于轻盈、淡雅,当夹杂在巧克力、焦糖、坚果等烘焙类风味里时,就没那么容易被察觉和判断出来了,所以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低。 而如果我们从咖啡中的确感受到了热带水果的暖香调性,但又无法确切地指出具体是何种品类时,则会用来一个大类的称呼笼统地描述它们。像前街日常给客人介绍花魁8.0、艾丽达·卡杜艾、希望庄园·蜜处理瑰夏等豆子,难以将味道概括成一种水果时,就会习惯性地用“热带水果香气”来转达这一感受。...

肯尼亚K72水洗处理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做K72?K72水洗法与普通水洗有何不同?K72水洗具体流程是什么?

17:45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说法套用在咖啡上,似乎也有些适合。就拿非洲咖啡为例,埃塞俄比亚这方水土就“养出”了具有花香、清新的柑橘酸、茶感等风味的咖啡,与其相邻的肯尼亚则产出了以明亮丰富的乌梅、小番茄酸质和果汁甜感等风味为主的咖啡,两地的咖啡风味明显不同。 而造成这有趣现象的原因除了“水土因素”外,也与两地种植的咖啡品种、处理咖啡生豆的方式等有所关联。众所周知,肯尼亚主要种植的是SL28和SL34等优质咖啡品种,在独特的肯尼亚K72水洗处理法加持下,当地的咖啡拥有与埃塞豆大为不同的出众的酸质和果汁甜感。而这也不禁引起人们的好奇,K72处理法是怎样来的?K72水洗处理和普通水洗处理有什么区别? 根据前街了解到,最初肯尼亚也是使用普通的水洗处理,该处理法也叫湿处理法(Wet Process)。在普通的水洗处理法中,咖啡浆果采收后,放入水槽里进行浮选,剔除一些未熟透的果实和坏掉的果实。之后去除果皮和果肉,去除后将带着果胶和羊皮层的咖啡豆进行浸泡发酵,发酵过程一般在18-36小时,为了去除果胶层。 在发酵完成后,还有部分发酵菌与果胶残留在咖啡豆上,因此会用大量清水再清洗一遍咖啡豆。然后就会利用机器或日晒的方式将咖啡豆烘干,把含水率降至10-14%。最后利用脱壳机去除剩余的内果皮和银皮,即可完成处理。 然而,肯尼亚的咖啡种植模式是非洲常见的合作社模式,小农会把成熟的果实送往指定的处理厂进行处理。虽然去皮发酵的过去不需要太花费太多时间,但由于日晒烘干至少需要5至7天,加上以前的肯尼亚并没有很多处理厂,因此在需要加工的咖啡量多时,就会出现很多洗好的咖啡豆没有地方晾晒,这时候人们只好把湿豆子重新放回水池里,避免污染或坏掉,直到干燥场有地方才把咖啡豆捞出来日晒。 因此,这种两次泡水的方式被称为双重水洗,由于最初是肯尼亚开始这种处理法,所以这种水洗处理也被称为肯尼亚处理法。后来发现,这种处理方式的咖啡豆,在生产上有利于稳定品种,还为咖啡带来了层次丰富的果酸风味。 后来通过改良和延伸形成了如今的肯尼亚72小时水洗处理法,简称为K72处理法。现在的K72水洗方法更讲究对发酵的时间把控,前面的处理方式和普通水洗处理一样,最大的差别在于发酵过程,会进行24小时的水洗发酵,然后清理果胶,更换干净的水再次发酵24小时,发酵后清除残余的成分,之后更换干净的水发酵24小时,总共72小时,最后晾干即可。 在普通的水洗处理法中,在发酵的过程最长也只有36小时,但肯尼亚的水洗处理法在发酵阶段会经历3次,共计72小时,这种发酵后洗净的重复处理法,使得肯尼亚咖啡豆有着强烈的酸质以及细腻的口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处理法需要大量用水,并且需要频繁换水避免咖啡豆发臭,这也使得成本方面要高于普通水洗处理。但因其能生产独特风味和高质量咖啡豆,在肯尼亚有不少处理厂依然选择使用K72处理法。 目前,前街咖啡的肯尼亚咖啡豆是来自锡卡产区,阿萨莉亚处理厂出产,使用K72水洗处理技术的咖啡豆,咖啡品种是肯尼亚主要的SL28和SL34,冲煮出来的咖啡呈现出小番茄和乌梅风味,明亮的酸质,果汁般清甜,口感干净清爽。...

巴西咖啡生豆分级制度|为什么巴西咖啡最高等级是NY2而不是NY1?巴西咖啡如何划分等级?

17:23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看过前街的文章的朋友多少知道,不同咖啡产国在出口咖啡豆时,会在装着生豆的麻袋上标注咖啡产区、庄园一类的信息。而在巴西咖啡的黄麻袋上,通常能看到一连串英文和数字,例如“CERRADO NY-2 SC-17/18 SS FC”,咋一看像是什么计算机代码或暗号。但实际上,这串数字代表了由巴西农业、畜牧业和供应部(MAPA)建立的巴西咖啡生豆分级,通常由具体产区、瑕疵分级、咖啡豆颗粒目数、杯测分数以及感官分级组成。 在巴西,一共分有26个州,其中有17个州均有种植和出口咖啡,因此巴西咖啡产区都是以州来区分。不过,随着精品咖啡的发展,人们对咖啡可追溯性的要求更高,产区有了更细致的区分,巴西的咖啡产区也区分出不少子产区。 相对比较知名和常见的有莫吉安娜(MOGIANA)、南米纳斯(SULDE MINAS)、喜拉多(CERRADO)等,因此由这些产区出产的咖啡豆都会具体标注。此外有部分咖啡豆会标注出口的港口,如巴西桑托斯港口就会标注“SANTOS”。 后面的NY2则是巴西对咖啡生豆的瑕疵分级了,该分级制度来源于美国纽约咖啡生豆协会(Green Coffee Association of New York),因此会以“NY”开头。不过,巴西咖啡的瑕疵分级中最高等级是NY2,而不是NY1,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在其他一些咖啡产国,如埃塞俄比亚等都会有“G1”和“G2”等级划分。 按照巴西的等级划分,是通过采取300克生豆中有多少瑕疵豆,通过扣分法,瑕疵比例越多,扣分越多那么分级就越大,分为2,2/3,3,3/4,4分级,并以此类推。那为什么没有NY1最高等级呢,皆因巴西认为,要达到NY1等级就需要完全没有瑕疵的咖啡豆,但这个是完全不可能的。 咖啡主要种植在巴西中南部地势平坦的高原里,海拔在1000米左右,并且大规模种植,没有其他国家能接近巴西的咖啡生产规模。并且巴西是全球最先进也是最依赖工业化咖啡生产的国家,因此在巴西咖啡林间能看到大型机械作业,虽然机械化的采收能节省人力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下影响了咖啡的精品程度。 在巴西也有一些精品咖啡产区,咖啡种植在海拔1000-1400米的高山区,较为陡峭的地形区域,机械化程度有限,大多使用人工采收作物。即使使用人工采后咖啡果实,在质量和精品程度上有一定的保证,但巴西认为咖啡属于农作物,始终无法做到零瑕疵,因此没有NY1等级。 在生豆进行瑕疵分级后,就会使用筛网对咖啡目数进行分级,“SC”代表目数大小,在巴西最大为19目,但产量极少,因此17/18目或者16/17目会更常见。 最后,将会对样品豆进行烘培后杯测,杯测会使用精品咖啡协会(SCA)的杯测打分方法,并分为7个等级。其中,分数在85分或以上评为Strictly Soft(SS)级,分数在80-84分之间为Soft(S)级。 最后就是按照口感分级,通常分为Fine Cup、Fine、Good Cup、Fair Cup、Poor Cup、Bad Cup,共6个等级,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Fine Cup(FC)和Good Cup(GC)。 虽然,巴西咖啡的风味不出众,低酸度,但咖啡产量大,价格便宜,同时品质和风味稳定,具有可可和坚果般均衡的风味,味道香醇浓郁,因此在前街咖啡有多款意式拼配豆中,均包含巴西咖啡豆。 ...

坦桑尼亚咖啡产区介绍|坦桑尼亚种植的咖啡品种有哪些?乞力马扎罗咖啡的风味及口感如何?

17:12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我们熟知的非洲咖啡大多是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这两个产国,但实际上,非洲大陆上知名的咖啡产区除了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外,还有一个坦桑尼亚。这三个国家被称为非洲咖啡的三巨头,在非洲的咖啡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各自拥有其独特的“地域之味”。不过在国内市场上,坦桑尼亚咖啡的名气远不如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咖啡,所以大家对其了解不多。今天前街就向大家介绍坦桑尼亚这个咖啡产国,聊聊这里的咖啡豆哪些独特之处。 坦桑尼亚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一样,都属于东非国家,并且都拥有十分适宜咖啡生长的自然气候和种植环境,因此这里生产出咖啡大多品质较高。欧洲人很早就认可坦桑尼亚咖啡的品质,他们根据其咖啡风味的特点,赋予了坦桑尼亚咖啡“咖啡绅士”的称号。 不过相对于咖啡,很多人会想起在坦桑尼亚境内的非洲第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的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有意思的是,这座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非洲大陆上最高的火山山脉,亦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咖啡产区。最早在1893年,乞力马扎罗地区就开始咖啡种植了,当地咖啡种植在海拔1050-2500米的地区,足够高的海拔,并且拥有火山灰带来的肥沃的土壤,以及纯净的雪融水资源,给予咖啡树良好的生长环境。 而在乞力马扎罗南部山脚,是该地区的首府城市莫希(Moshi),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咖啡贸易与加工中心,到了采收季节,咖农采摘后,便会把运送到山脚的处理站加工和出口。以前坦桑尼亚还被殖民期间,咖啡产业是以庄园种植占主导地位,后来坦桑尼亚独立后,为了推广咖啡种植,土地被拆分成小抵抗分给小农户种植。因此到了现在,90%以上均是小农户生产,只有10%是来自较大的庄园。而小农户会组成合作社,其中在当地拥有重要地位的要数乞力马扎罗合作联盟(Kilimanjaro Cooperative Union,简称KNCU),主要负责把控产出的咖啡品质。 目前在坦桑尼亚,会种植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咖啡品种,得益于罗布斯塔品种的高产量,使得坦桑尼亚成为非洲地区第三大咖啡产国,仅次于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年产量近9万吨。 坦桑尼亚种植的阿拉比卡品种主要为波旁(Bourbon)、铁皮卡(Typica)和肯特(Kent)。目前在前街咖啡,就有一款来自乞力马扎罗生产的咖啡,选用的是铁皮卡种,使用水洗处理,冲煮后有轻柔的酸质,有柑橘、莓果、蜂蜜和坚果的风味,口感柔和偏茶感,整体平衡。 坦桑尼亚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并称为非洲咖啡三巨头,质量上乘,但坦桑尼亚咖啡与肯尼亚、埃塞咖啡相比,风味上少了点明亮的酸质,更偏柔和温顺的口感,但多了份甜香和红酒般的质感。...

埃塞Heirloom咖啡豆为何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埃塞俄比亚咖啡如何划分等级?除原生种外埃塞咖啡有什么品种?

16:49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近期,某位经常购买咖啡豆的朋友跟前街反馈,自己拆开一包埃塞豆后倒出来一看,咖啡豆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疑惑收到是不是品质不佳。实际上,与外形规整的巴西豆、哥伦比亚豆等不同,埃塞俄比亚生产的咖啡除了独特花香与柑橘调风味,豆子长得“别具一格”也算是其特点之一,并不是所谓的瑕疵豆。这位客人紧接着问,“为什么埃塞豆长得这么与众不同”。对此,前街与各位一起探讨埃塞豆的“长相之谜”,看看埃塞产区的咖啡豆为何长相各异。 并不是的,皆因在埃塞俄比亚种植的咖啡品种繁多,拥有过万种咖啡品种,但大部分是没有鉴定和细分的品种。而不同的咖啡品种在种植后,结出来的果实和咖啡豆大小都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 在埃塞俄比亚,主要分为庭院种植、庄园种植和森林种植这3种方式,其中庭院种植方式最为常见,埃塞咖啡一半以上都是这种方式生产。咖农把咖啡树种植在自家的后院,或者与其他农作物一起混种在农田里,每户的种植面积少于4公顷。到了采收季节,咖农在采收后,统一交到附近处理站或合作社处理和出口。 此外,埃塞俄比亚还有森林种植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在西南部的卡法地区(Kaffa Zone),这里是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目前仍有无数野生阿拉比卡咖啡母树种植在卡法森林里,这里可以说是阿拉比卡咖啡最丰富的品种基因库。在这片卡法森林的周边,建立了约30个咖啡生产合作社,到了咖啡成熟的时期,农民便会进入森林里采集咖啡果实,在处理后便会出售或出口。 在庭院的种植方式中,很多咖农难以识别和分离咖啡品种,并且种植的咖啡树可能是该土地上一手主人留下的,或者是邻居之间相互分享的。到了咖啡成熟期,处理厂收集多家咖农手中的咖啡果实,相互拼凑成一个批次,其中可能包含多个未细风的咖啡品种,因此这些咖啡豆的尺寸、形状都有所不同,大小不一,可以说是“拼配型批次”。 同样,森林模式也类似,由于森林内拥有多个未进行鉴定的咖啡品种,农民采收时同样难以识别。因此这类混采收的咖啡品种会标注为“Heirloom”,中文称为原生种或传家宝。 此外,由于这类咖啡豆大小不均,埃塞采用区别于其他国家一样按生豆大小的咖啡分级,而是只考虑咖啡豆的瑕疵率,这使得即便是最高等级的咖啡豆,在此分级制度下也允许有小粒咖啡豆的存在,这是与其他咖啡产区外观上最大的区别。 并且根据埃塞俄比亚商品交易所(ECX)制定的最新的埃塞咖啡分级制度,会通过300g咖啡豆取样,按瑕疵数量以及杯测分数来综合评级,共分为G1-G5、Grade UG(其中UG等级包括带羊皮层P和不带羊皮层NP两种)共6个等级。即使埃塞的咖啡豆出现形态各异、大小不平均的情况,也不影响其咖啡品质。 此外,埃塞除了种植区域品种外,还会种植JARC品种,JARC品种是有埃塞俄比亚农业联邦研究中心之一的Jimma农业研究中心开发的品种,旨为提高对虫害和疾病的抵抗力,以及提高产量。该研究中心在1973年至1975年间,在15个地区采集共639个不同咖啡品种,进行鉴定和种植实验,最终有13支豆子表现出色,拥有抗病、高产和耐旱等特点,并且有不错的风味表现。 该中心把这些豆子归类为「1974/1975CBD-Rexistent Selections」,也就是近些年较为知名的数字系列,目前常见的74110、74158、74112就属于该系列,前面的“74和75”是代表其发现的年份,而后面的3位数字则是品种编号。 在前街咖啡,有一款来自西达摩产区,由DWD公司旗下圣塔维尼处理站生产的咖啡豆,都是采用74158咖啡品种,使用96小时厌氧日晒处理,冲煮后有轻微的发酵酒香,柑橘、莓果类热带水果风味,口感醇厚、红酒般余韵。...

牙买加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的铁皮卡Typica有什么区别?蓝山一号与巴布亚天堂鸟的风味如何?

16:27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若是将阿拉比卡种看做一个大家族,铁皮卡(Typica)一定是这个家中最重要的一员。作为世界咖啡遗传上最重要的品种之一,铁皮卡有着植株高大、品质优异、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种植、能适应低温环境等优势,但凡事有优点也有缺点,铁皮卡产量较低,而且相对脆弱,容易感染咖啡叶锈病,在抗病和抗虫害方面能力较弱。 20世纪中期,中南美洲大多数咖啡庄园都有种植铁皮卡,不过由于铁皮卡产量低、易染病,经济效益不高,有一些咖啡庄园和产区选用一些新品种取代原先的的铁皮卡。但也有部分国家依坚持种植铁皮卡品种,比如秘鲁、中国云南、牙买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在前街咖啡,就有牙买加蓝山咖啡、巴布亚天堂鸟咖啡和前街2013云南铁皮卡咖啡豆。其中,牙买加蓝山咖啡最为知名,不过巴布亚所生产的咖啡也有“小蓝山”的称号,很多人会问这两个同样种植铁皮卡咖啡产国,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首先,牙买加咖啡历史悠久,长期种植铁皮卡品种,铁皮卡品种在牙买加国家多年以来的悉心栽培下,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并进化出较好的抗病能力。而在1931年,为了提高巴布亚的咖啡商业发展,引进了牙买加的铁皮卡品种种植,由于两个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这些种子很快适应了当地环境,因此巴布亚的咖啡才有“小蓝山”的称号。 牙买加和巴布亚都属于海岛型咖啡产区,海岛型咖啡是指种植在岛屿上的咖啡,这些岛屿通常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在这里种植的咖啡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海岛型咖啡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一些岛屿上。 牙买加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因地处环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带上,有肥沃的火山土壤,气候清新湿润,终年多雾多雨,咖啡主要种植在该国东部的蓝山山脉上。但不是所有在蓝山山脉上种植的咖啡都可以称为蓝山咖啡,根据牙买加农业商品监管局(JACRA)严格的规定,只有种植在蓝山圣安德鲁( St.Andrew )、圣托马斯( St.Thomas )、波特兰( Portland )和圣玛丽( St.Mary )四个区内,并且种植海拔为915-1700米之间的铁皮卡品种咖啡产能命名为牙买加蓝山咖啡(Jamaica Blue Mountain),其余区域生产的咖啡只能以牙买加高山咖啡和牙买加优选咖啡出口。 巴布亚则是位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有印尼尼西亚新几内亚岛东部,以及周边600多个小岛组成。与牙买加一样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拥有众多热带雨林和火山,咖啡主要种植该国中部在1200-2500米的之间,与牙买加一样是标准的海岛型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不过巴布亚更接近赤道,气温会更高。 因此这两个国家的种植环境十分相似,不过细分之下也有不同之处。另外,巴布亚在咖啡分级上并没有牙买加细致。巴布亚对咖啡分级主要以每公斤生豆的瑕疵率计算分数,另外部分大庄园会加上目数、外观、杯测风味等标准。目前,前街的巴布亚咖啡豆是西格里庄园(Sigri)AA级,水洗处理,冲煮后有焦糖、可可、杏仁风味,低温时有轻微酸质,口感醇厚,整体平衡。 牙买加对于出口的蓝山咖啡有较为严谨的标准,所有出口的咖啡都需要通过JACRA的品质检测,根据生豆的规格、瑕疵率、杯测风味等项目进行分级,蓝山咖啡共分为一号、二号、三号以及手工特选出来的PB四个等级。只有符合标准才能成为顶级的牙买加蓝山一号咖啡。如此高的质量标准,加上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如此优质的蓝山咖啡。 前街的蓝山一号来着来自圣安德鲁产区克里夫顿庄园,同样是水洗处理,冲煮后会有黑巧克力、坚果、焦糖风味,奶油般丝滑的口感,适中的醇厚度,余韵清甜,整体均匀、平衡。其实两款咖啡豆在风味表现上十分相似,但悉细分之一还是有一定区别,巴布亚的会带有轻微的酸质,而蓝山咖啡更为醇厚,口感更柔和,整体上更加平衡。...

巴拿马Ninety Plus庄园介绍|90+Eleta瑰夏有什么特点?90+庄园的Profile Processing制度是什么?90+处理法是什么?

16:07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瑰夏(Geisha)如今可以说是咖啡界的“顶流明星”,尤其是种植在巴拿马的瑰夏,深受咖啡爱好者的喜欢和追捧。所以在前街的豆单上就有多款来自巴拿马的瑰夏咖啡,其中有一款瑰夏单从名字上就很是引人注目,那就是「90+Eleta」。许多门店客人在初见这支豆子时,会问前街“90+是什么意思?”、“生产这支瑰夏的庄园在巴拿马的哪里”、“90+瑰夏有什么特点”等等问题。对此,前街在这篇文章中解答各位的疑惑,介绍一下这支来自巴拿马的90+Eleta瑰夏。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90+”全名为「Ninety Plus」,是一家美国公司,是由Joseph Brodsky在2006年创立的。 在2004年的时候,翡翠庄园使用瑰夏参加了巴拿马BOP竞赛,瑰夏品种凭借其花香和柑橘调性的风味,成功脱颖而出,夺得冠军,瑰夏品种也因此崛起,同时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关注,这也包括90+公司的创始人Joseph Brodsky。 于是Joseph便开始前往巴拿马,并希望能寻找出能与瑰夏媲美的咖啡豆种,但可惜以失败告终。但Joseph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前往埃塞俄比亚,皆因哪里有更多未必发掘的咖啡品种。 在2006年,Joseph遍开始在埃塞生活并全职参与当地的咖啡种植工作,并开始着手和研究咖啡的处理工作。起初,由于资金不足,并没有自己的种植园,只能通过收购别人采摘好的优质咖啡浆果,并通过对其进行精细处理后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Joseph生产的咖啡以极其丰富的水果风味和优质的品质开始引起咖啡业界的关注,包括一些国际级的比赛选手,90+公司开始逐渐打响名堂。 不过一直以来,Joseph都寻找不到可以媲美瑰夏的品质,于是决定种植瑰夏,并利用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打造顶级瑰夏。因此Joseph在2009年,回到巴拿马,在沃肯(Volcan-Candela)收购了拥有约200公顷大的90+瑰夏庄园(Ninety Plus Gesha Estate),开始种植咖啡,主要种植其在埃塞带回来的咖啡品种以及巴拿马瑰夏品种,并于2014开始正式出产咖啡豆。后来,90+公司还在2019年收购了巴鲁(Barú)火山西部的一个地块,创立90+巴鲁庄园(Ninety Plus Barú Estates),不过目前该庄园尚未正式出产咖啡豆。 而90+瑰夏庄园所在的沃肯(Volcan-Candela)是巴拿马主要咖啡产区之一,虽然在名气上,不及波奎特(Boquete)知名,但其同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沃肯产区位于巴鲁火山的东面,咖啡种植在海拔1200-1800米之间,同样拥有肥沃的火山土壤,以及充足的阳光。不过,由于该地区北部山势屏障,大西洋水气难以抵达,因此该产区气候会较为干燥。 90+公司设定了Profile Processing制度,来监管品种、种植、采收到处理方式的整套流程,并为每一支咖啡豆量身定制处理方式。并创立Ninety plus Sensory Room(NP感官实验室)和Solar Kiln实验室,用于实验各式不同与一般生豆处理法的研究。 目前,前街就有两款该庄园出产的90+系列咖啡豆,一款是朱丽叶瑰夏和Eleta瑰夏。这两款同样属于90+处理法,但90+公司并没有公开具体的处理方式,不过通过杯测,猜测是厌氧日晒类的处理。 Eleta瑰夏在冲煮后,会闻到到桂圆、果脯的香气,入口会有佛手柑、甜橙、葡萄和凤梨风味,苹果汁般清甜,口感丰富多变,回味无穷。...

意式拼配咖啡介绍|意式浓缩Espresso除了苦有其他风味吗?拼配咖啡与SOE咖啡喝起来有何差异?

15:51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近段时间,有位小伙伴每当犯困时会来到前街点杯意式浓缩,一饮而尽后先是眉头紧锁,接着含一口清水静静等待苦味散去,很快便能原地满血复活,最后忍不住发出感叹:“啊~提神是真提神,但这玩意儿真苦啊!” 作为意大利的国民级饮品,当地人认为只有Espresso那浓郁焦香,甚至发苦的口感才符合咖啡的设定。在国内,除非是每天奉命调试的咖啡师或者个别寻求刺激口感的爱好者,绝对数人只要提起意式浓缩的味道,心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同样也是“苦”,至于是五彩斑斓的苦,还是刻骨铭心的苦,就要看它的萃取是否得当,以及品尝者对苦味的接受阈值了。 前街在分享意大利咖啡文化时曾提到,一杯espresso制作快,喝的也快,整个过程主打一个高效率、快节奏,尤其适合急需快速摄入咖啡因的劳动人民,跟手冲这类慢悠悠的萃取方式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让意式浓缩在欧洲咖啡馆成为最受欢迎单品的主要原因本就不是咖啡味道,而是它的速度。 除了快,意式浓缩最大的特征在于高浓度。比起SCA金杯萃取标准的1.15%~1.35%,意式浓缩的TDS浓度值通常能达到7%~12%,是所有咖啡品类中味道最浓最苦的一档,但要知道,苦的咖啡并不等于难喝的咖啡。 前街在文章「浅烘豆喝果酸,那深烘豆喝的是啥?」里曾经提到过,比起花香果酸的品类,苦咖啡拥有很多其特有的深邃香气,比如焦糖、黑巧克力、黄油曲奇、炒坚果、烤面包、香料等等,这些香气不仅让大家爱上咖啡,也提供我们判断一杯espresso品质的关键所在。 比如前街将由巴西+曼特宁+罗豆组合而成的经典深烘意式拼配按1:2的粉液比做成浓缩,得益于新鲜烘焙、现磨和增压式萃取这关键的三要素,咖啡不仅自带有丰厚的油脂(Crema),还始终洋溢着各种挥发性香气。当把刚做好的浓缩靠近鼻子轻闻,便能立马嗅到一股焦糖饼干、炒香料和黑巧克力的烘焙类味道,就跟进了面包房一样。 纵使在喝下第一口时,我们的味蕾会被上层Crema自带的苦味和过份浓烈的口感一下子刺激到,但当吞咽后马上闭口回气时,苦味随之消散,很快口腔又会折返出淡淡的咖啡香气,以及一丝讨喜的甘甜余韵。 正因如此,喜欢喝意式浓缩的人其实不光只是想体会一把无比刺激的浓苦味道,而更多是希望在这小杯高浓度液体中享受到苦韵背后的咖啡香气,以及高浓度和Crema带来的粘稠质地。 尽管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意式浓缩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苦味优先,与喝中药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近些年,随着精品咖啡的发展与创新,越来越多高品质的咖啡豆也逐渐被应用到意式机上,在高温高压以及细研磨等条件的辅助下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苦味的口感表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SOE。 不难发现,主张单一产地的SOE往往会采用烘焙度较浅的果酸型豆子,目的就是得到一杯香气轻盈,同时风味辨识度更高的浓缩咖啡。为了达到更理想的萃取效果,我们会结合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但在高温、高压、细研磨、速度快以及Crema、高浓度等因素的加持下,一些在手冲时的鲜明特征(精致花香、清爽的果汁感、明亮果酸、丰富层次)到了浓缩咖啡中就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口感差异。 比如前街平常以手冲出品米拉苏·草莓糖会有明显的葡萄干、草莓软糖和淡花香的气息,而当制成espresso却表现为浓郁的红色莓果酱和橙子味巧克力的特点; 又比如在手冲当中以百香果、葡萄汁、杏仁风味优先的分界线庄园·希爪,采用意式咖啡机萃取时,清爽的果汁感竟演变成了水果酒般的发酵风味,尾韵还伴随着杏干的醇厚甜香。...

哥伦比亚咖啡与巴西咖啡存在什么区别?南美洲咖啡产区的风味特征如何?哥伦比亚和巴西的精品咖啡产区在哪?

15:42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众所周知,知名的咖啡生产大国中,有两个南美洲,分别是咖啡产量全球第一的巴西和全球第三的哥伦比亚。不少小伙伴对这两个重量级咖啡生产国有这诸多好奇,譬如两个产国生产的咖啡有什么异同、种植方式是否一样等等。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前街就来讲讲哥伦比亚与巴西这两个咖啡产国~ 目前,巴西和哥伦比亚是最能代表传统南美洲咖啡风味的产区,两者的咖啡都有低酸度、口感浓郁、有坚果、巧克力风味和焦糖般的甜感,在国内外经常被用于拼配咖啡中,在前街咖啡就有一款精品拼配就是用巴西拼哥伦比亚。 在巴西,咖啡在1727年的时间就来到巴西,并很快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到了1830年代,咖啡已经成为巴西主要的出口产品,并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在环境方面,巴西地大物博,咖啡主要种植在巴西中南部,这里主要为地势平坦的高原,普遍种植海拔在1000米左右,因此在巴西咖啡种植规模十分大,以大庄园为主。该国十分依赖机械作业,使用机械化采收咖啡能节省人力成本,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下影响咖啡的精品质量。 不过在巴西也要不少精品咖啡产区,如摩吉安娜(Alta Mogiana)、南米纳斯(Sul de Minas)、喜拉多(Cerrado)等,在这些产区,咖啡种植在海拔1000-1400米的高山区域,这里海拔更高,并且地形陡峭,以手工采收为主要。 目前,在前街就有一款来自摩吉安娜产区的皇后庄园(Fazenda Rainha),选用巴西独有的黄波旁(Yellow Bourbon)品种,使用半日晒处理,在冲煮后,入口会有果实般的甜感,甘蔗、巧克力和花生坚果风味,微弱干净的苦感,口感柔滑细腻。 然而,哥伦比亚在环境上要比巴西更加优越,该国地貌丰富,火山林立,降雨丰富,咖啡主要种植在该国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上,种植海拔在800-2300米之间,高海拔的地区,昼夜的温差大,在气温低的时间,咖啡浆果成熟的时间被延长,在此期间糖类的物质能累积更多,咖啡豆密度更高,风味也会发展得更丰富。 不同的是,巴西主要是大庄园种植,而哥伦比亚是小型种植园为主。然而哥伦比亚能有如此高产量是得益于哥伦比亚被赤道跨过,因此部分产区有两个旱季和雨季,一年有两个收获季节,基本上一年都有咖啡收获,目前有该国四成出口的咖啡为精品等级。 并且,在哥伦比亚,有分咖啡三角轴心区。在还没有精品咖啡概念的时候,咖农更注重咖啡产量。因此,中部的金迪奥Quindio、考卡山谷Cauca Valley和昆迪纳马卡Cundinamarca等咖啡产区成为了早年的哥伦比亚咖啡三角轴心区。后来随着精品咖啡的发展,哥伦比亚南部咖啡产区开始崭露头角娜玲珑Narino,考卡Cauca和薇拉Huila,构成哥伦比亚新咖啡三角。 在前街咖啡有多款来自哥伦比亚的咖啡豆,而近日新上了一款来自希望庄园的瑰夏,使用蜜处理,在冲煮后会闻到轻微的发酵和玫瑰香气,品尝起来有葡萄、草莓和果脯风味,口感柔和。 虽然巴西和哥伦比亚都位于南美洲,但是两个国家在种植环境上不同,哥伦比亚有更独特的地理环境,提供更优异的条件种植咖啡,并且使用很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其生产的咖啡能用于单品和拼配。相比之下,巴西的种植环境没有那么具有优势,地势较平坦,海拔并没有太高,因此巴西咖啡的酸度较低,风味较为单一,坚果风味特出,因此更多用于拼配咖啡中。...

哥斯达黎加瑰夏与巴拿马波奎特产区的瑰夏有什么风味区别?蜜处理瑰夏Geisha喝起来味道口感如何?

15:27 30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在近20年来,瑰夏(Geisah)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咖啡品种之一。其在2004年迅速崛起,之后在众多知名的咖啡拍卖会上获得破纪录的高价,尤其是巴拿马瑰夏,可以说是咖啡豆中的“顶流明星”。不过,瑰夏的起源并非是巴拿马,而是“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最初,瑰夏因其产量低、植株高、难种植而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不过,因瑰夏拥有对叶锈病的抗病性而被送到多国的研究中心,1953年引进哥斯达黎加,1970年引进巴拿马,被当地生产商发现其独特风味后开发出来瑰夏品种的巨大潜力。 瑰夏品种在咖啡市场获得极高的人气,自然也吸引其他咖啡产国争相种植和生产瑰夏咖啡,其中就包括与巴拿马相邻的哥斯达黎加。这两个国家在气候与自然环境方面极为相似,那么在哥斯达黎加种植生产的瑰夏是否像巴拿马瑰夏般具有独特风味,冲泡的咖啡喝起来又有什么区别呢~ 巴拿马,地势起伏,沟谷纵横,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除了南北沿海地区是平原外,其余多为山地和火山,咖啡种植在海拔1200-2000米的山间,山间为当地带来独特的小气候,同时高海拔地区较大的温差能使咖啡果实缓慢生长发展风味,提供了巴拿马种植优质咖啡的自然条件。 咖啡主要种植在该国西部与哥斯达黎加相连的奇里基省,围绕在奇里基火山(又名巴鲁火山Volcán Baru)周边,分为波奎特(Boquete)、沃肯(Volcan-Candela)和雷纳米恩托(Renacimiento)三个咖啡产区。在这些产区中,有不少知名的咖啡庄园,如翡翠庄园、艾丽达庄园、哈特曼庄园等。 前街咖啡就有一款来自巴拿马波奎特产区的瑰夏,水洗处理,冲煮后会闻到茉莉花香,入口会有柠檬般酸质,佛手柑、蜂蜜风味,有绿茶般口感,口感清爽。 而哥斯达黎加同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咖啡种植在800-2000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山脉上,大多为火山地形,火山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温和适宜的气温,以及稳定丰沛的雨量,这是哥斯达黎加生产优秀的咖啡的重要因素。虽然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的种植环境有相似之处,但仍有一些显著差异。 近段时间,前街咖啡上新一款来自圣伊西德罗拉布拉多庄园出产的蜜处理瑰夏,该庄园位于哥斯达黎加最重要的咖啡产区塔拉珠(Tarrazu)。整个庄园的海拔大约做1950米左右,旱雨季节分明,因此有不少独特的微气候。该庄园一直以来专注于精品咖啡的种植、生产和品质,在该国COE竞赛中,多次获得不错的名次和奖项。 本次入手该庄园的瑰夏采用哥斯达黎加常见的蜜处理,冲煮后有淡淡的花香,品尝起来有车厘子、柳橙、黄桃风味,果汁般清甜,尾韵干净,口感似乌龙茶。 虽然,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瑰夏属于同一品种,但由于地理位置、种植环境以及处理方式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两个产国生产的瑰夏在风味特点上有所不同。此外,咖啡豆属于农产品,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生产出来的风味特点也不一样。 无论是巴拿马的瑰夏还是哥斯达黎加的瑰夏,其风味表现都有花香和柑橘调性的风味,由于哥斯达黎加会使用蜜处理,甜感会高一点,但整体上没有巴拿马瑰夏那么复杂丰富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