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ta

埃塞俄比亚瑰夏村分级制度|埃塞瑰夏有什么风味特色?埃塞瑰夏咖啡豆是什么品种?

17:27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当客人来到前街门店表示想要一杯瑰夏咖啡时,前街咖啡师都会多问一句,“您是指埃塞俄比亚的瑰夏,还是巴拿马的瑰夏?”,一些人听到这个问题便会傻傻分不清,好奇“都是瑰夏,有何不同”。虽然当下巴拿马瑰夏的名气愈来愈大,以至于提到瑰夏很多人最先想到都是巴拿马瑰夏,但真要排行论辈,埃塞瑰夏可是巴拿马瑰夏的“祖先”。今日,前街就跟大家说说这位“瑰夏祖先”,埃塞俄比亚的瑰夏。 先来给大家说说瑰夏的传播史。瑰夏(Geisha)这个品种,最早是于1931年在埃塞俄比亚瑰夏森林里被人所发现;1932年被送到了肯尼亚的咖啡研究所;1936年转种坦桑尼亚和乌干达;1953年转进哥伦比亚;20世纪60年代,被引进到巴拿马。 然而,早在90多年前,瑰夏品种被发现时,埃塞俄比亚官方档案对其风味的评价是“其味不佳”,而瑰夏这个品种到了巴拿马也是经历了40多年的韬光养晦才在2003年的最佳巴拿马竞赛(Best of Panama,简称BOP)中崭露头角,2004年夺得BOP冠军,后经过专家鉴定,才发现是埃塞俄比亚瑰夏品种。    产地简介 【埃塞俄比亚】 说到埃塞俄比亚,咖啡融入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经济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埃塞俄比亚,咖啡是他们的文化,亦是大多数人的重要收入来源。该国不仅仅是瑰夏种的起源地,更是世界公认的咖啡起源地,在精品咖啡市场备受推崇,随便走进一家精品咖啡馆都能见到埃塞俄比亚咖啡,就连前街也不例外。 埃塞俄比亚主要分为九大产区:耶加雪菲、西达摩、利姆、哈拉、金玛、伊鲁巴柏、金比与列砍提、铁比与贝贝卡、塔纳湖畔。   【班其玛吉地区】 班其玛吉产区,也有叫做贝贝卡产区的,这个好解释:班其玛吉区(Bench Maji Zone)是南方各族州下面的一个区,贝贝卡城(Bebeka Town)是班其玛吉区的首府。班其玛吉面积23,442.76平方公里,西面是苏丹,西北面与甘贝拉州接壤,东临南奥莫地区。这个产区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的庄园——瑰夏村庄园(Gesha Village Coffee Estate),瑰夏村庄园的瑰夏种咖啡树据说就是在班其玛吉的野生森林里找到的。   【瑰夏村庄园】 2007年,纪录片导演Adam Overton(图右)与其摄影师妻子Rachel Samuel(图中)应埃塞俄比亚政府之求拍摄关于埃塞俄比亚咖啡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接触到了班其玛吉(Bench Maji)的戈里(Gera)森林,重新认识了埃塞俄比亚这片土地,同时萌生建立自己的咖啡庄园和品牌的想法。 2009年,Adam夫妇二人结识了骡子庄园主、BOP评委Willem Boot,而Willem Boot“回到埃塞俄比亚,寻找瑰夏的出生地”想法也为夫妇两人提供了契机。2011年他们回到了班其玛吉,当地有几个地区被称作瑰夏村,也是最有可能找到原生瑰夏品种的区域。 Adam跟随着Willem在周边森林开始探险,在一片被浓密森林包裹的丛林中发现了多种野生咖啡树种。于是他们便开始从中筛选,挑找出看起来与瑰夏相似的品种,然后种植在瑰夏村。并决定在此建立庄园,起名为瑰夏村咖啡庄园(Gesha Village Coffee Estate)。 瑰夏村庄园占地约471公顷,咖啡种植面积约320公顷,种植密度维持在7000棵/公顷。 瑰夏村庄园下分8个农场: Bangi(54公顷,1911-2001米),庄园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农场以东的一个叫“Bangi-Chichuru”的社区。此地块出产的咖啡风味带有金银花和香料的香气,有浓郁黑巧克力、莓果、黑茶、黑糖、黑醋栗的味道。 lDimma(28.7公顷,1966-2019米),以位于农场北面的著名金矿镇Dimma命名。此地块出产的咖啡带有鲜活的花香和核果香,尖锐且清醒的柑橘酸。 Gaylee(34.8公顷,1916-1982米),东南面连接Kebele社区,正式命名为“Gaylee-Gesha”,临近Yetgordon河,瑰夏村水源地。此地块出产的咖啡果味和香料味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杏仁、柠檬草、木槿的甜味,混合着茉莉花和核果的香气。 Oma(67.6公顷,1931-2040米),以受人尊敬并爱戴的Meanit地区的宗教领袖命名。此地块出产的咖啡具有奇异的红醋栗、茉莉花香气,具有桃子、杏子、蜜饯、甜瓜、温州蜜柑的水果特征,余韵有蜂蜜般的甜。 Narsha(5.3公顷,1963-1977米),位于瑰夏村庄园的南部,以农场内一棵丰硕的树命名。此地块出产的咖啡其风味有着金银花、黄色水果、酸橙、黑巧克力、桃子、杏子、玫瑰,酸度清爽,佛手柑余味悠长。 Surma(45.9公顷,1909-2063米),能俯瞰世外桃源般的山谷景色,以居住在西南低地的牧民民族“Surma”命名。此地块出产的咖啡具有柔弱的茉莉、大马士革玫瑰芳香,草莓、成熟西瓜、苹果的水果调性,以及微微的香料味。 Shewa-Jibabu(48.5公顷,1973-2069米),位于庄园北部,以农场附近的一座山和部分员工来自的kebele社区命名。此地块出产的咖啡有香料,草莓,成熟的桃子,木瓜,花香,黑巧克力,罗望子,橘子,佛手柑的风味。 Shaya(36.5公顷,1926-2069米),以Meanit地区首领的名字命名。此地块出产的咖啡散发着茉莉、佛手柑和橙子的芳香。浓郁的黑巧克力、橘子汁、冰樱桃、糖蜜、柠檬、浆果的味道,带有红苹果的甜味。 咖啡豆品种 巴拿马的瑰夏和瑰夏村的瑰夏都叫瑰夏,但是这两个地方的瑰夏品种却大不相同。瑰夏村种植的瑰夏主要是2个品种:戈里瑰夏Gori Gesha(GG)、瑰夏1931 Gesha 1931(G31)。 戈里瑰夏Gori Gesha (GG)此品种完美继承了Gori Gesha咖啡森林内的遗传多样性,所以它的样貌与巴拿马瑰夏有着一定的区别;而瑰夏1931 Gesha 1931 (G31)则与巴拿马瑰夏非常相似,无论是外貌还是风味上的表现。 而除了以上两个品种以外,瑰夏村还种植有一个名为Illubabor Forest 1974 (IF)的品种!它被发现于1974年至Illubabor森林的一次考察中,后由埃塞俄比亚研究中心研发出的具有天然抗体的品种。 分级制度 瑰夏村庄园内部有着严格的分级制度,分别是竞标、金标、红标、绿标以及查卡批次。 【竞标批次】 仅占瑰夏村全年产量的3.7%,经过严苛筛选的庄园最顶级批次,仅能通过瑰夏村咖啡庄园全球竞标获得,而当中又分为冠军甄选(Champion's Reserve)和庄园甄选(Farm Reserve)。   【金标批次】 金标批次的咖啡占瑰夏村庄园全年产量的10%左右,口味复杂,非常罕见。这些稀有的咖啡是瑰夏村庄园除了竞标批次之外的最顶级咖啡。许多咖啡师会选择金标批次作为其比赛用豆,而对品质有高要求的烘焙师也会进行采购,有完整的可追溯性,各批次风味突出、复杂度高。 【红标批次】 红标批次的咖啡豆占据瑰夏村庄园全年产量的15%左右,具有完整可追溯性的批次,杯测分数超过88分(sca标准),具有典型的瑰夏村风味,风味强度和复杂度稍弱于金标批次,是性价比较高的单品批次。 【绿标批次】 绿标批次来自瑰夏村庄园的单一地块且是单一品种的批次。绿标批次提供每个批号的完整追溯信息,包括农场地块名称、咖啡品种和处理加工日期。   【CHAKA批次】 查卡批次混合了来自庄园所有地块和整个生产季节的咖啡。查卡批次的咖啡有日晒处理和水洗处理两种处理方式,包含瑰夏村庄园中三个咖啡品种,分别是瑰夏1931、戈里瑰夏以及illubabor。  前街咖啡冲煮参数 咖啡粉量:15克 比例:1:15 水温:92摄氏度 研磨度:Ek4310刻度,20号筛网的75%通过率, 滤杯:Hario v60 #01号滤杯 冲煮过程:第一段注水30克水量闷蒸30秒,第二段注水注入95克水量(电子秤显示125克),约1分注入完毕,第三段注水,注入100克水量(电子秤显示225克),约1分30秒注入完毕,萃取时间:2分钟,移开滤杯完成冲煮。风味如下: 瑰夏村金标:洋甘菊、柑橘、奶油、乌龙茶、果汁般口感、梅子、干净度高。 瑰夏村红标:玫瑰花香、发酵酒香、柑橘、莓果、乌龙茶、草莓。 瑰夏村绿标:柑橘、奶油、巧克力、杏仁、风味均衡、口感醇厚。 瑰夏村查卡:发酵香、柑橘、西柚、奶油、巧克力、焦糖。...

阿拉比卡咖啡为何更受欢迎?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两大品种有什么区别?

17:09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对咖啡有所了解的咖啡迷肯定知道,咖啡豆大致分为两种:罗布斯塔咖啡豆和阿拉比卡咖啡豆。这两种咖啡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豆种。有意思的是,这两者若是要论受欢迎程度,可谓是天差地别,阿拉比卡咖啡相对更受大众青睐。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区别,就让前街来分享一二。 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作为市面上最常见的两大类品种,阿拉比卡属于小粒种,而罗布斯塔属于中粒种。   两者咖啡因含量 据前街所了解,阿拉比卡的咖啡因含量低,约为0.9%-1.2%;脂肪含量比罗布斯塔咖啡多60%;糖的含量则多两倍;因此阿拉比卡的味道会比较甜、柔和同时,带点水果酸。我们在饮用咖啡时,品尝到的苦味,主要来自咖啡中的绿原酸。 与阿拉比卡相比,罗布斯塔的咖啡因、绿原酸和氨基酸含量都更高。因此罗布斯塔天生便没有阿拉比卡咖啡豆独有的芳香,反而是产生出更为醇厚、更低沉的口感。例如核桃、榛果、花生、小麦、谷物类等风味,有时甚至会出现较为刺激鼻腔的土味。也因为罗布斯塔丰富的咖啡因,一般会用作速溶咖啡的原料。 而有些意式拼配咖啡为了表现浓郁厚重的咖啡油脂,也会适量加入罗布斯塔咖啡豆。 就好像前街的「商业拼配」一样,加入了10%的罗豆,这使得做出来的浓缩口感醇厚,油脂丰富。因此,选哪种咖啡豆完全是看个人喜好。 绿原酸除了可以抗氧化,也是抵抗害虫的重要成份,所以生长在低海拔的罗布斯塔可以免受于大多数昆虫的侵害。想要表现出多样的风味,阿拉比卡需要种植在更高海拔的合适环境下,海拔越高咖啡更容易受到虫害和气候影响,一般种植在较高海拔的地方,结的果实较少,成熟时期也较慢。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管理与采摘,生产成本也更高。   外观与风味特征 阿拉比卡咖啡豆,其身呈椭圆形,较细长且扁平,中线呈“S”状。而罗布斯塔咖啡豆的外形偏圆;中线呈“1”字形。 在咖啡生豆状态时,用通过外形来分辨豆种的方式相较来说比较科学。但由于烘培之后咖啡豆的豆身会膨胀变形,变得圆圆的,中线也从S型变得很像直线,所以通过咖啡熟豆外形来分辨豆种还是比较片面的。 阿拉比卡咖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的产地,各具独特魅力,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味。未经烘焙时,它散发出如青草般的清新香气;而经过适当烘焙后,则能展现出诱人的果香(中浅焙)或焦糖风味(深烘焙)。这种多变性使得无论是单一产地还是混合拼配的咖啡豆,都能通过不同的萃取技术展现出其魅力。在品尝时,你会感受到它中等偏高的芳香,酸度明亮而活泼,口感顺滑细腻,同时中低度的醇厚度也带来了回甘的余韵。 罗布斯塔咖啡,主要用于浓缩拼配增加醇厚度,得到丰富的油脂。通常用5-15%的比例,有时候到25%以上烘焙咖啡拼配的总量。在品尝时,你会感受到它中等偏低的芳香,低酸度,口感带强烈苦味,醇厚度饱满,木头味,回甘有热解和辛辣味。 阿拉比卡的咖啡叶子呈瘦长的椭圆形,而罗布斯塔的咖啡叶子则更为宽厚。叶片的大小差距已经很明显,更不用提植株的大小。阿拉比卡咖啡树高度通常为2~3米,罗布斯塔一般可达到10米以上。 阿拉比卡咖啡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拥有接近三千个品种,它们都是从埃塞俄比亚的铁皮卡和波旁这两种最古老的原生种演变而来的。这些品种在传播到南美洲或亚洲后,经过适应当地环境而发生了变种。 咖啡作为一种农作物,其独特的风味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包括品种、气候、海拔、土壤以及管理方式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咖啡的风味特征,是品种与当地风土条件的自然真实体现。现在,前街挑选几款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来了解一下阿拉比卡咖啡~   牙买加的铁皮卡 作为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原生品种,铁皮卡约在公元 15 世纪到 16 世纪间被发现。铁皮卡的特征是咖啡树较高,顶部的叶子呈现古铜色,咖啡豆偏大、较长,两头尖尖翘翘,有点像鸡蛋。铁皮卡咖啡常有柑橘酸味,带着甜甜的余韵,被许多人称赞是优雅干净的咖啡豆。可惜它的低产量和叶锈病的抵抗能力差,渐渐被农民用其他更健壮的品种替代。 提到铁皮卡,咱们就不得不来聊聊前街蓝山咖啡,它从18世纪就已由 Nicholas Lawes 爵士引入牙买加,没多久便传入到蓝山种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而蓝山的铁皮卡也因地制宜地适应了当地的海岛型热带雨林气候,进化出更强的抗病能力,其中对于咖啡浆果病会比一般铁皮卡要强很多。 前街认为蓝山的精致干净风味离不开牙买加坚持对铁皮卡品种的悉心种植,让铁皮卡融入到这里的风土,蓝山山脉的绝佳风土和独特微气候也功不可没。前街采用中深度烘焙,最大程度呈现咖啡的巧克力、坚果香气,同时保留柔和的酸质与甜感,让整体口感趋于平衡。 巴拿马的瑰夏 常喝手冲咖啡的朋友一定听过巴拿马的瑰夏咖啡,因惊艳的香气称为了当代精品咖啡的代名词之一。瑰夏品种由铁皮卡衍生而来,同样产自咖啡发源地埃塞俄比亚。 瑰夏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需要高海拔、肥沃土壤、有云雾或者植株遮阴,不能直接暴晒。翡翠庄园主说过,园内需要大量的遮阴树来为娇贵的瑰夏遮挡阳光,而且在栽种初期还要采用传统的修枝,否则植株容易死亡。 种植在越高海拔的瑰夏,咖啡果实的成熟时间更长,风味表现也更复杂且独特。与别的咖啡品种不一样,瑰夏咖啡树的叶面系统非常薄,也就是说光合作用的效率会很低,树根部还很脆弱,水分和营养的吸收都很缓慢,因此咖啡产量非常少,加上高海拔的生长环境,果实成熟的时间也会比较晚。 目前,瑰夏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种植,是精品咖啡中的新王者,其中以巴拿马、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品质比较高,巴拿马瑰夏更是精品咖啡中的佼佼者。谈到瑰夏咖啡,前街豆单上最受欢迎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翡翠庄园所产的瑰夏咖啡,根据不同的特征又被划分为红标瑰夏、绿标瑰夏。高品质的瑰夏咖啡有着玫瑰花香、柑橘、莓果、蜂蜜的扑鼻芬芳,受到不少咖啡人的喜爱。   埃塞俄比亚原生品种(Heirloom) 经常喝埃塞俄比亚咖啡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埃塞豆的品种总是写着当地原生种或Heirloom原生种。词典上,Heirloom指的是“几代人的宝贵财产”,也就说咖啡对于埃塞人来说,就是不可取代的“宝物”。 这是由于在埃塞的原始森林中,咖啡品种繁多,基因种类更是数不胜数,鉴别难度非常大,加上当地政府希望能保护不公开这些种类,于是用「原生种」来统称这些咖啡类别。耶加雪菲咖啡品种为当地原生种,颗粒小巧,形状大小不一,外型较为浑圆,大多介于14-15目之间。 市面上你能找到很多产自埃塞的阿拉比卡原生种咖啡,比如前街果丁丁合作社、前街日晒红樱桃、前街卡法森林等,它大都会采用浅~中烘,在杯测上往往表现出优雅的花香和水果风味。...

洪都拉斯六大产区咖啡风味有何差异?洪都拉斯咖啡分级制度是什么?

16:50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中美洲一众出产咖啡的国家中,洪都拉斯可谓是地理位置优越。从地图上看,洪都拉斯北临加勒比海、南濒太平洋丰塞卡湾,东、南与尼加拉瓜、萨尔瓦多交界,西边则与危地马拉接壤,多为山地和高原,属于热带气候,气温温和、雨量充沛,是咖啡生长的理想之地。 虽然最初洪都拉斯的咖啡豆并不被大众看好,周边的 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在咖啡界闯出一片天地时,洪都拉斯的咖农还在与生存作斗争,但随着当地咖啡产业的发展,洪都拉斯的咖啡也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它的咖啡风味虽与邻国有些许相似,但在香气上,洪都拉斯咖啡能感受到异国香料的元素,后段会带有坚果巧克力的醇厚感,整体表现均衡有层次感。   洪都拉斯咖啡国介绍 洪都拉斯不但是中美洲最大咖啡生产国,若只计算水洗阿拉比卡豆,洪都拉斯甚至是世界第二大水洗阿拉比卡豆生产国。21世纪初,洪都拉斯咖啡才超过香蕉一跃而成为本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香蕉生产是由美国大公司主导,但是种植咖啡的都是小农,洪都拉斯目前有 11 万个咖啡农,人工采摘咖啡果实是主要的采收方式,每年11月至3月是采摘季节。 洪都拉斯出产两种质量非常不错的咖啡,备受咖啡爱好者的推崇的咖啡。一种是生长在海拔1000~1500米高地的“高地咖啡‘,另一种是生长在海拔1500~2000米高地的代表洪都拉斯最高级别的”特选高地咖啡”。洪都拉斯咖啡大部分输往美德两国。   洪都拉斯咖啡发展 洪都拉斯咖啡最初是由西班牙商人在18世纪后期引入洪都拉斯的。1804年洪都拉斯已经小规模种植咖啡了。其实,洪都拉斯咖啡发展起步晚是有历史原因,就在于洪都拉斯缺乏连接产地与港口的交通建设,导致洪都拉斯咖啡产业迟迟未能起步。不过在 1970 年后,政府特别为咖啡创立官方机构Instituto Hondureo del Cafe (IHCAFE),致力于提升咖啡品质,加上洪都拉斯全境皆可种植咖啡树,让洪都拉斯的咖啡产量在 2011 年超越了哥斯大黎加和危地马拉。 1975年,巴西霜害,咖啡产量锐减,而洪都拉斯则趁机“上位”,咖啡产量从50万袋激增到180万袋,而且被哄抢一空。从那之后洪都拉斯的咖啡生产才算真正的发展起来。90年代,中美洲精品咖啡崛起,其他国家以质量取胜,而洪都拉斯在却在咖啡品质上滞后。主要原因在于生豆处理过程中,由于山区雨量充沛且不定时,导致最后阶段的干燥受到影响。2004年,洪都拉斯年首次举办了卓越杯生豆竞赛,来自全国各地的21名咖啡获得了认可,并参加了网络拍卖。2011年,洪都拉斯成为中美洲产量最高的咖啡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二大阿拉比卡咖啡生产国。 如今,洪都拉斯已成为世界上十大的咖啡生产国之一,世界第二阿拉比卡咖啡生产国。咖啡在其经济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洪都拉斯境内有二十八万公顷的咖啡园,以小型咖啡园为主,其咖啡园大都小于3.5公顷,这些咖啡种植园就占了整个洪都拉斯咖啡生产的60%。 洪都拉斯咖啡特点 平均栽种高度为海拔1,100公尺以上。咖啡主要有主要品种为阿拉比卡,其中以:卡杜拉、卡杜艾、帕卡斯、铁皮卡为主,处理法以水洗为主。洪都拉斯咖啡特点拥有相当多样化的气息,其中最佳的会带着复杂的果香,以及极具活力、宛如果汁般的酸度。醇厚度和香甜度都颇高,具水果调性,但也有时带著坚果、太妃糖香味,是蛮多层次的咖啡。   洪都拉斯咖啡分级制度 Strictly High Grown (SHG):超过1200公尺。 High Grown (HG):1000公尺以上。 Central Standard (CS):种植海拔超过600公尺。   洪都拉斯咖啡六大产区 洪都拉斯咖啡可分为六大产区,主要位于西部、南部的科班区(Copan)、欧巴拉卡区Opalaca)、蒙德西犹斯(Montecillos)、巩玛阿瓜(Comayagua)、阿卡塔(Agalta Tropical)、帕拉索(El Paraiso),产精品的海拔区域平均栽种高度为1,100米以上。这些区域索栽种的咖啡69%属于HG级,12%为SHG,19%为CS。 1、科班区(Copan) 位置:位于洪都拉斯西部,与危地马拉接壤,包括科潘省,奥科托佩克省、科尔特斯、圣巴巴拉省和伦皮拉省的一部分。海拔:1,000 - 1,500米;温度:11.5-22.5℃;降水:1300-2300 mm;收获:11月 - 3月;前街通过杯测可般产区咖啡豆,其风味展现出浓烈的巧克力风味,融合蜂蜜和焦糖的甜味为其特点,水果风味相对较淡。 前街咖啡洪都拉斯双生花庄园 产区:科班(Copan) 庄园:双生花庄园(Las Gemelas) 海拔:1250 品种:红卡杜艾 处理方法:日晒 前街咖啡生豆分析&烘焙心得 前街观察到这支豆子呈淡绿色,生豆表面的银皮比较多,颗粒比较圆短且均匀,闻起来有酸酸的一股青草腥味和梨子的味道。前街烘焙师看到这支豆子时,看到豆子的海拔并不是很高,又是日晒的处理法,决定用低一点的入豆温,再用中火慢慢减小火的方式来烘焙这支豆子。 烘焙机杨家800N(烘焙量300克) :当炉温至175℃时立即入锅,火力为130,风门开设3,回温点1'36",炉温在140℃时风门开至3.5,火力不变;炉温151.1℃时豆表变为黄色,青草味完全消失,进入脱水阶段,当炉温到达176℃时,将火力调至100,风门不变;在8'28"时,豆表会出现丑陋胡皱褶和黑斑纹,烤面包味明显转为咖啡香,可以定义为一爆的前奏,这时候要听清楚一爆爆点的声音,到9'00"开始一爆,风门调至4,一爆后发展1'40",196℃下锅。 冲煮风味:红糖、莓果、提子、发酵酒香。   2、欧巴拉卡区(Opalaca) 海拔:1100-1500米;温度:11.5-22.5℃;降水:1400-1950 mm;收获季节:11月 - 2月;品种:波旁,铁比卡,卡杜艾,巴尔。欧巴拉卡区(Opalaca)位于圣巴巴拉省 Santa Bárbar、因蒂布卡省Intibucá及伦皮拉省 Lempira 之间,前街通过杯测该产区咖啡豆,其风味有著非常细腻的酸度,整体表现平衡,口感具有热带水果像是葡萄、桑葚等,余韵酸甜,展现出强烈的柠檬风味,使用蜂蜜与焦糖的甜味来中和,带著明显的水果风味。   3、蒙德西犹斯(Montecillos) 海拔:1200-1600米温度:12-21.2℃;降水:1300-2300 mm;收获季节:11月 - 4月;品种:波旁、卡杜艾、铁皮卡。蒙德西犹斯(Montecillos)位于La Paz、Comayagua、Santa Bárbara及Intibuca区域之间,前街咖啡通过杯测该产区咖啡豆,其风味充满浓郁的水果和甜美的香味,搭配著柠檬和花卉韵味。柠檬与水果香气是其重要的特色,尤其是桃子与柳橙,酸度活泼明亮,有着如天鹅绒般的质感,余韵持久。 4、巩玛阿瓜(Comayagua) 海拔:1,000 - 1,500米;温度:14.0 - 22.0℃;降水:1350 -...

印度尼西亚咖啡发展历程|印尼曼特宁、猫屎咖啡、爪哇咖啡的风味口感有何区别?

16:20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要是说起“醇厚的苦咖啡”,不少咖啡爱好者会很快想到印尼曼特宁。印度尼西亚咖啡以其香醇浓郁的风味与口感而出名的,而且酸度极低,有着焦糖、黑巧克力般的甜与回甘。而在蓝山尚未公诸于众的时代,印尼的曼特宁咖啡曾被认为是世家第一的优良品,日本人对其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不过,印尼咖啡可不单只有曼特宁这一种,前街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印尼最著名的三大咖啡哪些。   印度尼西亚咖啡发展历程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其咖啡历史要追溯到1696年,荷兰人将咖啡豆引进印度尼西亚,试种成功后,便确定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大量种植咖啡豆。然而,在1877年,印度尼西亚几乎所有咖啡树染上叶锈病(细菌感染病),阿拉比卡咖啡豆抵抗不了这种病害,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后来印度尼西亚不得不从非洲引进罗布斯塔咖啡豆,罗布斯塔咖啡豆抗病性强,使得印度尼西亚的咖啡经济有所回升。现在印度尼西亚是是全世界罗布斯塔咖啡豆最主要的生产国,而阿拉比卡咖啡豆只占印度尼西亚咖啡豆总量的6%-10%,其中就包括耳熟能详的曼特宁咖啡豆。罗布斯塔咖啡豆集中种植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阿拉比卡咖啡豆则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前街咖啡的PWN黄金曼特宁则是来自苏门答腊北边的亚齐省的Gayo地区。 据前街对印度尼西亚咖啡的了解,最好的从农场到杯子的印尼咖啡来自三个地区: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在这三个地区中,Java是最具生产力的,以阿拉比卡咖啡而闻名,具有明亮的酸度和干净的果香。今天,大约九成的印度尼西亚咖啡来自罗布斯塔咖啡,现在常用于商业级咖啡。 印尼咖啡史 阿拉比卡咖啡植物于17世纪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运往印度尼西亚,而印度尼西亚仍由荷兰人占领。他们种植咖啡的目标是打破全球阿拉伯人对咖啡贸易的垄断。 最初,荷兰殖民政府在茂物和苏卡布米南部以及巴达维亚(雅加达)附近种植了咖啡。除了苏拉威西岛和苏门答腊岛的一些地区之外,后来在东爪哇,西爪哇和中爪哇建立了咖啡种植园。为了开发种植园,大面积的森林土地被清理和耕种。咖啡种植园的增长是整个19世纪中爪哇大量基础设施发展的原因。必须建造许多铁路和公路,以便将豆子从岛内运输到不同的港口,以便出口。 印度尼西咖啡生长环境 印度尼西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无四季分别,年降水量1600-2200mm。印度尼西亚地处火山带,土壤肥沃,含矿物质丰富,有利于咖啡豆的种植生长。印度尼西亚的海拔在900-2100米之间,主要种植咖啡豆区域集中在1200米左右。 印度尼西亚咖啡豆主要有两个收获季,主收获季大约在9-10月,次收获季在5-6月。今年印度尼西亚咖啡豆出口量比去年增长许多,据分析是去年印度尼西亚咖啡价格高涨导致出口减少,同时当下产季产量增长导致出口增加,一增一减之下导致了今年印度尼西亚咖啡出口的大幅增长。   印度尼西咖啡豆品种 印度尼西亚咖啡豆主要有三类:阿拉比卡咖啡豆、罗布斯塔咖啡豆、利比利卡咖啡豆。其中细分下来的主要品种有20多种,常见的是卡杜拉、卡蒂姆、帝汶种、铁皮卡、S288,S795、西迪卡兰(Sidikalong)等。   印度尼西咖啡豆种植 目前,印度尼西亚的咖啡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4%。印度尼西亚的平均咖啡种植面积为1.7公顷,大约拥有27亿株咖啡树,其中66%以现代化栽种方式在种植园种植咖啡豆,其余的咖啡豆种植在传统经营的小农场内。 印度尼西亚超过95%的咖啡豆是由小农生产的,咖啡庄园主要位于东爪哇省和中爪哇省。大部分的生产是有机种植,其中19个农民合作社和出口商获得了国际认证市场有机咖啡。   湿刨处理法 印度尼西亚咖啡的加工方式被称为giling basah,在世界其他地方称为半洗/湿壳工艺。一旦咖啡被采摘,然后将其脱脂并短暂干燥。不像大多数其他工艺那样将咖啡干燥至含水量为11%或12%,而是半洗过程将咖啡干燥至含水量为30-30%。将咖啡去壳以剥离羊皮纸,并将生咖啡豆暴露在外面。然后将这些裸豆再次干燥,直到它们干燥到足以储存而不会腐烂为止。半水洗咖啡往往比大多数咖啡具有更低的酸度和更厚实的body。 印尼咖啡味道 印度尼西亚的咖啡往往具有深邃且狂野的风味,带着突出的泥土草本调性。半洗涤过程产生的味道包括泥土,霉味,香料,木材,烟草和皮革,它们通常具有持久的韵味,感觉像不加糖或黑巧克力。苏门答腊地区是今天最受欢迎的印度尼西亚地区,因为它以深色烤制而闻名。苏门答腊生产Mandheling和Ankola,这是世界上最着名和最优质的两种咖啡。通常有烟熏或烤制的味道很复杂。前街发现,人们对印尼咖啡经常是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对其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人都敬而远之。当有小伙伴来到前街要求点一杯不酸的手冲咖啡,前街都会先推荐印度尼西亚的豆子。 苏门答腊曼特宁咖啡豆 一提到苏门答腊咖啡豆,肯定就是曼特宁咖啡豆。曼特宁咖啡豆主要生产区域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端的多巴湖一带,常见的曼特宁咖啡豆有黄金曼特宁咖啡豆、林东曼特宁咖啡豆、陈年曼特宁咖啡豆。 这三款曼特宁的区别在于,林东曼特宁代表着最曼特宁的风味,草本气息浓厚。而黄金曼特宁是精选级别的曼特宁,豆粒大小均一且都在18目以上,人工筛选4次以上,其口感干净明亮,但醇厚感也极佳。陈年曼特宁前面也有说过,采用不同的湿刨处理法,所带出的风味更为浓厚,也不是一般人所会接受的。所以当有小伙伴说要一杯既不酸又醇厚的咖啡时,前街咖啡都会首推黄金曼特宁。 以【前街咖啡 PWN黄金曼特宁】为例 风味描述:坚果、巧克力、香料、草药、焦糖,黄金曼特宁喝起来比林东曼 特宁干净,曼特宁原有的草药味、土味和木味几乎不见了,但是焦糖甜香更为强烈,回甘优雅。 前街PWN黄金曼特宁咖啡豆 冲煮参数为:滤杯:Kono滤杯,水温:86℃,粉量:15克,粉水比:1:15,研磨度:中度研磨(EK43s磨豆机11格) 选择Kono滤杯的原因:Kono滤杯的肋骨不多且位于低端,滤纸紧贴在滤杯上,可以限制气流使水与咖啡粉的接触时间增长,让咖啡粉得到充分的萃取,提升醇厚口感。 (前街咖啡Kono滤杯)   冲煮方式采用分段式萃取,30克水闷蒸30秒,小水流注水至125克时分段,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继续注水至225克停止,(闷蒸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2'00"。   猫屎咖啡豆 若要提及印度尼西亚的咖啡豆代表,前街猫屎咖啡豆就不能被落下。前街咖啡的豆单上曾经也有猫屎咖啡这一支豆子。猫屎咖啡豆的品种是罗布斯塔咖啡豆,因为麝香猫活动的范围是在中低海拔,该海拔区域的咖啡品种大多数都是罗布斯塔咖啡豆。高海拔的阿拉比卡猫屎咖啡产量稀少。 咖啡豆在麝香猫的消化道内虽没被消化,但强腐蚀性的消化液已经腐蚀了它的表面,这些消化液里有一种特殊的蛋白酶,能打破咖啡豆原本的蛋白质链,将长链结构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微粒,形成短链肽类和氨基酸。 猫屎咖啡的处理方式在麝香猫体内完成,因为动物在选择果实的敏感度比人类精准许多,麝香猫所选取的都是成熟糖度高的咖啡豆,经过它们体内发酵出来后,咖啡豆的风味会带有特殊的草本香气,在醇厚度上也是极佳。前街咖啡的猫屎咖啡亦如其醇厚度,品质佳。 猫屎咖啡豆的争议除了它的风味不同寻常,还有它的生产方式。猫屎咖啡量少价高,商人们为了促进产量,大量养殖麝香猫喂食咖啡豆,有人觉得这是剥夺动物的自由,并且暴食情况下也会影响咖啡豆质量。 以【前街咖啡猫屎咖啡】为例 风味描述:草本、坚果、黑巧克力、发酵味。 冲煮参数为:滤杯:Kono滤杯,水温:86℃,粉量:15克,粉水比:1:15,研磨度:中等研磨(EK43s磨豆机11格) 冲煮方式采用分段式萃取,30克水闷蒸30秒,注水至125克时分段,待咖啡液即将干涸露出粉床,继续注水至225克停止,总的萃取时间为2分钟。   爪哇咖啡豆 前街爪哇咖啡豆风味有精致的芳香,酸度相对较低,口感细腻,均衡度好。爪哇咖啡豆的香味和酸度比苏门答腊岛的咖啡更胜一筹。爪哇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而潮湿。沿北部海岸的平原地带温度最高,山区则凉爽得多。高湿度常常形成使人衰弱的气候。因为位于火山地带,所以爪哇的土壤非常肥沃。 爪哇岛品质较好的咖啡, 多位于西部的西爪哇省,是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通常都来自于国有与私有的庄园, 国有庄园因为有政府的支持, 较容易销售到欧美国家, 相对名气也比较大。种植园基本上都在海拔1400米以上,辅以当地典型的火山质土壤,造就独特风味。 以【前街咖啡西爪哇咖啡】为例 风味描述:芒果、红酒、桃汁、强烈的果香、带梅子及菠萝蜜风味、干净而清甜的回甘。 冲煮参数为:滤杯:V60滤杯,水温:90℃,粉量:15克,粉水比:1:15,研磨度:中细研磨(EK43s磨豆机10格) 冲煮方式采用分段式萃取,30克水进行闷蒸30秒,小水流缓慢注水至125克时分段,继续注水至225克停止,萃取时间为2'00"。...

危地马拉产区咖啡风味和口感如何?危地马拉安提瓜花神怎么冲好喝?

15:52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作为世界三大咖啡产区之一,拉丁美洲出产过许多风味经典又独特的咖啡豆,其中危地马拉咖啡就是大众熟知的拉丁美洲产区代表咖啡豆之一。前街咖啡推出的口粮豆系列中,曾将危地马拉薇薇特南果咖啡纳入该系列中,让咖啡小白能以较低的价格喝到危地马拉的咖啡风味。 不过,现在由于某些原因,口粮豆中不再有危地马拉咖啡,但前街还是想向大家介绍危地马拉这一咖啡产区,聊聊丰富水果调性又不失醇厚感、带点别致的烟熏余韵的危地马拉咖啡。 “这种特别的咖啡风味是怎么来的呢?” 前街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一款咖啡的风味与很多因素有关,可能是人工、处理法、咖啡树生长种植环境……基于前街咖啡线下出品有一定标准,我们先不考虑咖啡师在冲煮过程中对咖啡产生的风味影响。主要来看一下咖啡在危地马拉的生长环境。 这里有一张危地马拉的世界地图,大家能够从这张地图中看出来:危地马拉北接墨西哥,南临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东靠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同时危地马拉位处热带,北部及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山地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5-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 危地马拉太平洋畔狭窄富饶的平地是热带气候。中部的高原也是危地马拉的文化中心,在这里,在1300到1800米高处全年气温温和,日温度在18到28℃之间,在更高处一月和二月往往会比较冷。东北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南部为500-1000毫米。危地马拉平均海拔高,咖啡带分布于1500米以上,北纬十四到十六度之间,最易种出极硬豆,全为水洗处理,其中45%属于精品级,比例相当高,亦有少量罗布斯塔。 前街在查找危地马拉的地形图的时候着实被吓了一跳:全境三分之二为山地和高原。西部有库丘马塔内斯山脉,南部为马德雷山脉,西部和南部属火山带,有火山30多座,塔胡穆尔科火山海拔4211米,为中美洲最高峰。地震频繁。北部有佩滕低地。太平洋岸有狭长的沿海平原。主要城市多分布在南部的山间盆地。其北部的低地平原佩滕是热带雨林,中部高地上的火山可达4200米危地马拉国徽呈圆形,蓝色圆面中间有一幅展开的轴卷。 前街认为以上可以称得上是咖啡种植得天独厚的条件:坐山拥海、热带气候、火山地质。而经常查阅前街咖啡科普文的小伙伴一定知道高海拔对于优质咖啡豆的养成十分重要,同时海拔高度的跨度大也意味着多变的微型气候。 前街在杯测多支来自来自危地马拉产区的咖啡豆时,其烟熏的感觉让大家感到了意外。烟熏感出现在其他产区的咖啡豆里,很大可能会被前街认定为瑕疵的味道,因为烟熏感会咖啡喝下去的时候产生卡喉咙的感觉。而在危地马拉产区喝到的烟熏味道是一种强烈粗旷却依旧让人感到舒适的味道。 据前街了解,早在1747年危地马拉就已经懂得种植并饮用咖啡,1750年,杰苏伊特(Jesuit)神父将咖啡树引种到危地马拉。1845年随着危地马拉咖啡种植与推广委员会成立,咖啡成了危地马拉重要经济作物。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1880年咖啡已占危地马拉的总外销90%。 危地马拉被划分称为好几个咖啡产区,大家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图片简单了解一下。接下来前街将以门店现存的两款危地马拉咖啡豆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危地马拉的安提瓜和微微特南果这两大著名的咖啡产区。 薇薇特南果是危地马拉一个重要的咖啡产区,区名发音也很有意思,这个名字源于纳瓦特尔语(Nahuatl),意思是“古人(或先祖)之地”。前街口粮豆中就有一款来自微微特南果产区的咖啡,该产区位于危地马拉西北部高地,种植海拔高度达1800-2100米,是该国海拔最高的咖啡产区,以生产优良品质豆而闻名。薇薇特南果地区山川和水资源丰富,气候干燥但水源充沛,同时该地区水利设施完备,所以咖啡多采用水洗加工的处理方式,采收期:1月-4月。 前街咖啡:危地马拉·薇薇特南果咖啡豆 国家:危地马拉 产区:薇薇特南果 海拔:1500-2000米 品种:波旁、卡杜拉、卡杜艾 处理法:水洗处理 冲煮风味:柑橘、莓果的酸质,柠檬皮,中段有坚果的香气,余韵茶感。 前街在杯测中,从这支咖啡豆身上品尝到了柔和的烟熏感,柑橘、莓果的水果气息,风味清爽。由于海拔高,所以咖啡豆品质佳,风味浓郁,颗粒饱满。 安提瓜(Antigua)产区位于危地马拉的opographically山脉中以Madre高原为主的整个区域,因为此产区天然条件因素,使安提瓜成为危地马拉八大产区中最著名的产区。海拔高、独特的火山土壤,遮荫栽植,让咖啡豆具独特产区风味。 前街咖啡:危地马拉 ·安提瓜花神 产地:安提瓜 贸易商: 拉米尼塔 海拔:1200-1600米 品种: 波旁、卡杜拉 处理方式:水洗处理 冲煮风味:高温时入口是柠檬般明亮的酸质,慢慢降温后果汁般的口感中夹着白色的花香若隐若现,随后可可和微微烟熏感为这款咖啡增加的层次感,最后焦糖般的余韵为这杯咖啡画上完美的句号。 安提瓜的夏天雨量少,冬天偶尔还因为过于寒冷而结霜,其实并不适合咖啡树的生长,但幸好地处活火山带。而火山喷出后的火山轻石会落入土壤中国,然后因这些轻石有著许多的细孔,非常易于水份的保湿,加上庄园内种植大量的遮荫树,让咖啡树在冬天不至于受到寒害。综合这些克服不良条件的因素,再加上极大的日夜温差,造就了安提瓜形成独特的微型气候,使这里的咖啡豆拥有淡淡的烟熏味以及浓厚的果香。 在这里前街需要告诉屏幕前刚开始接触精品咖啡的小伙伴,咖啡处理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咖啡的风味。前街深知这点,因此前街的口粮豆系列大部分都是水洗处理的。前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咖啡入门选手能够对世界各大产区的咖啡产生最基本的感官认知。 而对于咖啡豆的分级也经常会迷惑到很多人。不同的产国咖啡分级都会有一定的变化。一如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墨西哥、洪都拉斯等中美洲产国那样,危地马拉的分级也是以海拔高度作为标准。高海拔生产的咖啡品质上一般会比低海拔产高一些,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也会越低。温度越低,咖啡的生长速度越缓慢,这会有利于好的物质的积累。所以才会有用海拔高度来进行品质分级的方法。 HB(极硬豆):种植在海拔在1500-1700米; HB(硬豆):种植海拔在1350-1500米; SH(稍硬豆):种植海拔是1200-1350米; Extra Prime(特优质水洗豆):种植海拔1000-1200米; Prime(优质水洗豆):种植海拔850-1000米; Good Washed(良质水洗豆):种植海拔700-850米。 文章开始时候前街告诉大家在前街线下门店咖啡出品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这里给大家一些咖啡冲煮的参数大家仅供参考: 滤杯:Hario V60 水温:90-91度 研磨度:中细研磨/20号筛碗筛粉到80% 粉水比例:1:15 粉量:15克 前街三段式冲煮手法:首先预热滤杯与分享壶。倒入15克咖啡粉,轻轻拍打,使咖啡粉表面平整。随后开始第一段注水,由中间向外绕圈注入30克水闷蒸30秒。理想状态是咖啡粉全均匀受水,鼓起一个小小的“咖啡汉堡”。到达30秒后开始注入第二段,本段水柱高度3-5cm,中心向外绕同心圆注入95克水,此刻注水总量为125克。观察咖啡液面应该是全部都是金黄的咖啡泡沫。待快要露出粉床时开始最后一段注水,本段注水100克,绕同心圆缓慢画圈圈,水流保持一致。待滤杯的咖啡液全流入下壶时,移除滤杯,结束萃取。总时长为2分08秒。...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风味是什么?水洗耶加和日晒耶加有什么区别?

15:31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相信很多咖啡迷在挑选咖啡豆时,除了留意产区、风味外,还会看看包装上标注的处理法。因为不同的处理法会引导出咖啡不同的风味特性,即使同一产区、同一品种的咖啡豆,分别用水洗处理和日晒处理,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口感,例如前街豆单上的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果丁丁合作社咖啡便采用的水洗处理,而红樱桃咖啡则是日晒处理法。那这两支豆子的风味与口感上有什么区别,便由前街来说道说道~   日晒的耶加雪菲咖啡 所谓“日晒法”,就是将成熟的咖啡樱桃在采收后直接晒干。在晾晒过程中,果肉中的糖分和香气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并渗透到生咖啡豆中。同时,日晒处理时间越长,发酵更充分。因为日晒法是让咖啡果实自然干燥,咖啡豆在果实内部自然熟成,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因此日晒处理的咖啡豆会将本身的风味放大,有明显的热带水果风味、饱满的发酵感和甜感。 传统上,埃塞的海拔高、降雨少、日照长,非常适合日晒处理咖啡生豆。然而农民干燥咖啡豆直接丢在泥地或屋顶晾晒,果实很容易吸附地上的泥土味,或受热不均导致过度发酵,最终影响咖啡质量。 为了提高埃塞俄比亚当地农民的收入以及咖啡的品质,荷兰贸易公司Trabocca BV在2007年发起“红樱桃计划项目”(OPERATION CHERRY RED PROJECT),主要针对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等一些高海拔产区改进水洗、半水洗、日晒等处理技术,并有专业杯测人员加入,采收季节会针对不同的微气候片区制定不同的咖啡采收量,必须只采收100%成熟的红色咖啡樱桃,产量大约在1500-3000KG。 Trabocca公司提供的经济贷款支援、新的硬件设备以及生产知识技术让耶加雪菲产区,甚至是整个埃塞俄比亚国家的咖啡豆品质都得到大大提升,相应地咖啡也有更高的售价,从而提高咖农的收入。 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的日晒处理会花费更多心思在人工筛选和确保均匀干燥上。新鲜采摘咖啡红果,通过人工进行筛选,将缺陷豆和过于成熟或有虫蛀的挑选出来,留下好的豆子。接着送到干燥场所进行干燥处理,当然不同的产区使用的干燥架也不同,有的会是防水布,高床等,最常见的就是非洲式晾床。 干燥的时间一般需要27-30天,直到咖啡变成暗紫色,含水率降低到11%才算完成。日晒的耶加雪菲味道更浓烈,层次感也更加丰富,带有酒香发酵味,并且甜感也会比较高。 水洗的耶加雪菲咖啡 埃塞的水洗技术是在1972年从中南美洲引进的。水洗处理的过程复杂且繁琐,且需要使用大量的清水,因此成本较日晒法更高,在水资源缺乏的非洲地区也较少使用。 水洗步骤:将咖啡樱桃采摘后放到水中,利用水的浮力将成熟度不足的果子挑出,然后用刨除机先将浆果的果皮/果肉去除后,静置于发酵槽内18-36小时至果胶层分解。发酵完成后带壳豆会在渠道中刷洗30-60分钟,通过特制的渠道加上水流冲刷,可将比重低、质量不佳的豆子去除,再将质量优良的咖啡豆沥干水分,铺在非洲式棚架干燥。 由于在干燥前会先剥离果肉,让耶加雪菲自身固有的香气更清晰透彻,呈现出柑橘、柠檬的调性和优雅的白色花香,整体风味明亮细腻。耶加雪菲在推出水洗处理的咖啡豆后,一跃成为了世界精品咖啡产区的代表。 杯测上的风味区别 烘焙上,前街考虑到耶加雪菲应呈现酸调为主要的风味方向,因此采用中浅度烘焙。水洗耶加雪菲的果丁丁合作社咖啡豆采用浅度烘焙保留更多的明亮酸质和花香,日晒耶加雪菲的红樱桃咖啡豆则采用中浅度烘焙,呈现饱满的浆果酸甜。前街每次推出一款咖啡豆前,都会进行至少一次的杯测品鉴,相同的标准下,杯测能让我们更客观地感受咖啡的优缺点。 水洗果丁丁合作社咖啡的杯测风味:干香散发着清新的百香果,柑橘,莓果酸香。湿香是柑橘,莓果,入口柑橘的酸质,莓果的香甜,杏仁,茶感,余韵带有蜂蜜的甜感。醇厚度低,酸质明亮,干净清爽。 日晒红樱桃咖啡的杯测风味:干香表现出饱满的浆果酸甜,不同温度下进行吮吸,柔和的莓果酸甜、成熟水果发酵感、明显的蜂蜜甜感与红茶尾韵,口感顺滑。 通过对比,前街品尝到日晒和水洗的耶加雪菲都带有柑橘与莓果的酸质。水洗的酸度会更高、口感更明亮上扬,尾韵以蜂蜜的芳香为主;而日晒更突出热带水果的圆润,奶油般顺滑的口感、发酵气息更重。   手冲建议分享 不少朋友在购买咖啡豆之后会咨询前街相关的冲煮建议,其实前街每包咖啡豆的标签处都有冲煮参考,这里前街以水洗处理的果丁丁合作社为例,按照门店出品的标准来讲讲前街的萃取思路吧。 由于耶加雪菲咖啡豆生长在高海拔处,质地较硬,为了激发出咖啡中更多的花香与果味,前街会采用92℃-93℃的高温热水进行萃取。研磨度前街推荐中细研磨度(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78%)。太粗无法萃取出醇厚物质,冲煮出来的咖啡会显得单薄。太细容易在高水温下过度萃取,冲煮出来的咖啡容易出现苦涩。 在杯测的过程前街留意到这支豆子在不同分温度下表现出不同风味,所以冲煮手法会采用三段式萃取,让不同的风味物质能在粉层阶段性升温的时候展现出更好的自己。为了凸显出水洗耶加清新迷人的香气,前街采用V60滤杯进行冲煮。 与其他滤杯相比,圆锥形与60°夹角的设计使得采用V60冲煮时,水流必须流至中心再滴入下壶,延长了水和咖啡粉的接触面积,从而让香气和味道可以得到充分萃取。它标志性的单一大孔径,让水流不受任何阻碍,液体流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煮者的控流能力,并直接反映到咖啡风味上。假如你的注水习惯比较大或者急,美味物质还未来得及从咖啡中释出,萃取就已经结束了,那么冲出来的咖啡口感很大可能会单薄寡淡。 不仅如此,V60滤杯的侧壁上有多条凸起的螺旋纹,肋骨有长有短,贯穿于整个滤杯。一来,它可以防止滤纸与滤杯紧密贴合,形成足够空间让空气流通,最大程度上满足咖啡颗粒的吸水膨胀;二来,螺旋状凸槽的设计也让冲刷下坠的水流对粉层产生挤压,以形成更丰富的层次感,同时也延长了水流的通行路径,避免因大孔径导致的萃取不足。 冲煮比例上,前街认为1:15~1:16都是可以的,如果想要口感便浓郁些就采用1:15,如果想要更清晰感受到花香甜感,可以采用1:16,让风味更散开。 滤杯:V60水温:92-93℃粉量:15g粉水比例:1:15研磨度:细砂糖大小 (20号筛碗筛粉到78%) 三段式注水:用咖啡粉两倍的水将粉床湿润,形成一个鼓包闷蒸30s,然后小水流由内至外绕圈注水至125g时分段,等粉床下降至滤杯一半的位置,继续同样细水流注入第三段到225g,直到全部咖啡液过滤完取走滤杯,时间约2分钟。待滤杯中的咖啡流入下壶后,移除滤杯,然后摇晃均匀分享壶中的咖啡液,便可以从高温开始品尝耶加雪菲的风味了。   手冲水洗耶加雪菲风味描述 水洗的耶加雪菲咖啡豆研磨成粉后,能闻到蜂蜜、茉莉花的清香,当前街注入热水后,开始散发出一丝丝莓果风味,手冲的黑咖啡入口是明亮的柠檬、柑橘、绿茶,随着温度的变化下有莓果、奶油、甘蔗的余韵,回甘明显,口感干净清甜。 ...

怎么区分卡杜拉和卡杜艾?Caturra和Catuai的风味口感有什么差异?

15:11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咖啡的品种有很多,如果是经常喝咖啡的人,应该会留意到很多咖啡会标注上咖啡豆品种。其中,卡杜拉、卡杜艾的名气虽不如大众熟知的铁皮卡、瑰夏、波旁等,但其在咖啡界的出现频率并不低,巴拿马翡翠庄园、艾丽达庄园等高人气庄园,亦或是其他小产地,几乎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在前街的豆单上,近三分之一的产品是由着这哥俩组成,足以见得它们都是不可小觑的角色。但不少人还是会对这俩名字相近的品种感到茫然,难以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对此,前街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卡杜拉和卡杜艾。 卡杜拉(Caturra) 卡杜拉被发现于19世纪15年至18年间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一个咖啡种植园里,它是波旁的基因突变品种。由于基因突变,所以植株的个头会比其它的波旁植株小很多。随着与周围植株的个头差距越来越大,异变的它没过多久就被人们所发现。 因为个头小巧,所以当地人便用“Caturra”给这个新物种命名。在瓜拉尼语中,Caturra是“小”的意思,除此之外,它还有着“Nanico”的别名。而也正是因为个头小,让卡杜拉拥有了一个绝对优势,以至于它后来成为了中南美洲不可割舍的咖啡巨头!特别是哥伦比亚,该国有将近一半的产量都是源自于卡杜拉。 让卡杜拉成为“巨头”的优势可能比大家想象中的要“俗”一些,风味虽然很优异但是是其次(有,但小),主要原因是产量高,且好种!由于植株的个头小,所以在同一块地里,卡杜拉能有比其它品种更高的种植密度。更高的密度代表着更高的产能,产量自然也就随之提升。 同时,卡杜拉的次级枝干的间隔很近,这意味着在相同的空间里,卡杜拉能够结出更多的果实(卡杜拉的枝干也常常因此被折断)。更高的种植密度再加上更近的结果间隔,卡杜拉的产量会比常规的品种都要更多一些。所以这成为了许多咖农愿意栽种它的理由!相比起咖啡的味道,对于大部分的咖农而言,产量会更重要一些。 再来说说卡杜拉的“好种”!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阿拉比卡种都比较“娇贵”,它们不抗晒,更适合种植在遮阴环境。 卡杜拉则不一样!它能够经得住太阳的暴晒,即便全身暴露在太阳底下,它也能够茁壮成长结出硕果。因此,相比于其他大部分阿拉比卡种,卡杜拉能够种植在更多的地方。而也正因为如此,卡杜拉这类能够抗住太阳直射的咖啡拥有着一个别致的名称--“暴晒咖啡”(Sun Coffee)。 结合以上两点,再加上卡杜拉本身就拥有着不俗的风味,卡杜拉就这样成为了大部分咖农乐以种植的品种,是中美洲产区的主要种植品种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它经常被用作测试新品种的“基准”。而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抗病能力较弱,比较容易染病枯萎。值得一提的是,卡杜拉也跟波旁一样分多种颜色,有“红”、“黄”、“紫”。 就在卡杜拉被发现的十多年以后,坎皮纳斯的圣保罗州农业研究所(Instituto Agronômico,简称IAC)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咖啡品种,开始了咖啡品种的杂交育种工作,而卡杜拉就是工作中的主要实验对象之一。最终通过数年的研究与实验,终于孕育出了理想的一系列品种。而它,就是本篇文章前街要分享的另一主角--卡杜艾。   卡杜艾(Catuai) 卡杜艾是由卡杜拉和新世界杂交出来的品种,于1972年在巴西发布。(新世界 Mundo Novo,新世界是两大古老品种波旁和铁皮卡自然杂交的结果,最早是1943年在巴西圣保罗的蒂特米尼罗斯被发现。)起初这个品种的编号为“H-2077”,后面人们则用“Catuai”给它命名。在瓜拉尼语里,Catuai有着“非常好”的意思。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作为混二代,卡杜艾不仅继承了卡杜拉体型小、产量高,且经得住太阳暴晒等优质特点,还拥有相对更高一些的抗病性。所以当卡杜艾在巴西发布以后,它就立刻就在当地广泛种植起来,并成为了当地的主力品种之一。 随后卡杜艾从巴西向外传播,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地都有相关的种植。例如前街豆单中的前街艾丽达庄园的日晒豆,就是卡杜艾的品种。同样,卡杜艾也有“红”、“黄”之分~   卡杜拉和卡杜艾的风味如何? 这两个品种都有着不俗的风味表现,但它们都对于种植的海拔有着一定的要求。当种植海拔较低的时候,它们的风味会稍逊于种植在同海拔的其它阿拉比卡种,而当种植的海拔较高的时候,它们的风味则能够完美的展现出来,会比大部分的品种都要出色一些。 所以前街杯测出来的那些风味不错,入选豆单的卡杜拉、卡杜艾,都是种植海拔比较高的。例如前街艾丽达庄园·卡杜艾、前街口粮哥伦比亚·蕙兰(卡杜拉)、前街翡翠庄园·钻石山等等等等。其中,前街很中意翡翠庄园的钻石山,它是用卡杜拉和卡杜艾拼配而成,有着非常柔和的酸质以及日晒的轻微发酵香。 前街咖啡:翡翠庄园·钻石山 国家:巴拿马 产区:波奎特 海拔:1500-1600米 品种:卡杜拉、卡杜艾 处理法:日晒 冲煮风味:柑橘、蜂蜜、可可、发酵香 在杯测中,前街从这支咖啡豆身上品尝到了柑橘、莓果的圆润酸甜,蜂蜜般的质感,些许可可、发酵的香气,以及乌龙茶般的尾韵,非常不错~...

云南咖啡风味口感如何?云南卡蒂姆品种是阿拉比卡还是罗布斯塔?

14:45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近些年,云南咖啡豆在咖啡生豆中频频亮相,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也勾起咖啡迷们对其的好奇,令人不由想了解这匹慢慢出现在精品咖啡市场上的“黑马”与其他产区的咖啡相比有何差异。今天前街就跟大家分享有关近些年来云南咖啡的发展,聊聊云南咖啡的“地域之味”。   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 要知道,云南的咖啡种植已经有百来年历史,百年前,云南的咖啡品种并不是如今遍地的卡蒂姆种,而是铁皮卡种,这个品种在云南曾有两度的发展。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取道越南进入云南大理区域传教,来到朱苦拉村建立教堂,并在旁边种下一批铁皮卡咖啡树。而这个铁皮卡,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阿拉比亚小粒种,这就是云南小粒咖啡的最初由来。 第一波发展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为了偿还苏联的贷款,由云南农垦种植咖啡,产品由国家外贸部门收购。 当时的咖啡种植分布在几个农垦农场:保山潞江农场、新城青年农场、德宏遮放农场、瑞丽农场、畹町农场、文山八布农场、天保农场。品种就是本地繁衍的铁皮卡,波旁变种,农垦整个咖啡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之后由于偿还工作结束,外贸部门不再积极收购,同时由于诱病感染传播,造成大规模死亡和避免诱病的疯狂传播而砍伐,一度萎缩种植面积,剩下不到3千亩。 第二波发展是改革开放的80年代,1988年,雀巢公司决定支持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引卡蒂姆种于云南广泛种植,也因为这次发展,使卡蒂姆咖啡种替代了古老树种铁皮卡在云南的地位,成为云南咖啡的主力树种,占据了云南咖啡产量的99%,卡蒂姆是杂交品种,把它归到阿拉比卡也可以。 第三波发展是2000年后,中国经济腾飞之余,中国引入了精品咖啡的概念。与此同时对云南咖啡的选种与种植进行科学的发展。目前,云南咖啡的精品化历程还是进行中。 为什么这几年的云南咖啡都是强调处理方式? 云南虽然处于适合咖啡生产的咖啡种植带内,但海拔大多处于1000m的水平左右,也就是种植优质的阿拉比卡咖啡的合格标准,并不是云南全境都适合种植咖啡,仅云南南部的保山、临沧、思茅、德宏种植适合种植咖啡。随着这几年精品咖啡的流行,云南作为产地的代表当然也不大可能缺席。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在讨论其他产区的时候,会是从产地,品种,再到处理方式这样一个顺序,而讨论云南咖啡的时候反而感觉是较重视处理方式而不是品种。 精品咖啡提出的时候,中国并没有重视咖啡的发展,等到80年代的时候,有咖啡巨头雀巢的牵引下云南开始的种植产量更高,抗病更强的卡蒂姆种,在雀巢的支持下,云南的咖农所收获的咖啡都会被雀巢公司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用于制作速溶咖啡的原料。在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发达的地区引入了精品咖啡的概念,而云南则是以农民为主的以产量为首要目标的种植思想,产量高的咖啡一般品质都不会太好。 如今云南咖啡的发展处于现已有成片的卡蒂姆咖啡树,而我们也深知这原本是供给雀巢的原料咖啡,不可能一跃而飞升为精品咖啡。因此,目前云南咖啡精品化分出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使用现有的豆,效仿哥伦比亚,利用新式的处理法去改变咖啡的风味,使它变成依赖处理法形成风味,在这里,你就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个咖啡师有时候提到特殊处理法的时候好像忌莫如讳,但过一阵子如果他推荐云南咖啡的时候,又大多会推荐特殊处理法的云南豆;第二种就是由头重来,选择合适的地方,种植优异的咖啡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一步一步地培育出云南的高品质咖啡。 在2011年的时候,云南咖啡出现历史上的高价,即便是在2022年国际咖啡期货不断出现新高的时候,仍然没有到达那一价格高度。当年很多云南咖啡农开始重新种植了咖啡,但价格很快又迎来了低谷,这就是农业的规律。 因此,即便是现在精品咖啡兴起,他们也不愿意花5年时间替换掉原本的卡蒂姆品种,还种植咖啡的人,反而宁愿用现在的咖啡豆定制化做处理方式,你要日晒的,给你日晒的,你要厌氧的,给你厌氧的,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时间。而要从基础开始,从品种,到水洗方式,再到确定好风味的传统路线,则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况且,种下之初,你又能如何保证现在种下,5年后开花结果就是一个好的结果呢? 前街面对这两条路,选择了漫长的后者。   前街咖啡的云南种植探索之路 很多人对前街咖啡的印象是“一家自家烘焙的温馨小店”。今年是前街咖啡的第十二个年头,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前街的咖啡种植比烘焙还要早半年。前街咖啡的前身是“大镇咖啡” 起这个名字是因为2013年的时候,我们想在广东一个叫大镇的地方种咖啡,当我们使用卡蒂姆育出苗来长到了20CM以后,大半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才搞懂:品种,海拔,处理方式三者的关系以及先后顺序。 选择正确的品种,种植在适当的海拔位置,成熟以后试验出能表达特有风味的处理方式,这是前街认为的精品咖啡能有明显地域风味的唯一逻辑关系。 于是我们放弃了在广东种植咖啡的计划,因为最初烘焙咖啡的地方开在了保安前街,所以我们把“大镇咖啡”改名为“前街咖啡”。在前街,一边烘焙咖啡一边带着我们精品咖啡种植的想法继续前行,陆续拜访了对咖啡种植有深入研究、农业部咖啡种源库的热科所(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少数种植了精品咖啡的咖农,搞清楚了云南不种植精品咖啡主流品种铁皮卡、波旁的原因,也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在云南的主要咖啡产地找到了适合种植的土地。 阿拉比卡咖啡豆种对种植海拔是有要求的,海拔要求要在于1000米以上,想要更好的风味,种植的海拔就要越高。可云南普遍山脉的海拔仅仅在合格线上,这也是云南咖啡的劣势。为了弥补海拔上的缺陷,在好的咖啡品种的前提下,需要付出更优秀的农艺管理才能行。 前街并没有购买现成的咖啡庄园卡蒂姆直接采收和处理,而是购买了片适合种植咖啡的山头从品种开始,就算土地再好,如果我们在讲大部分精分咖啡的时候说精品咖啡基础是由产地,品种,海拔,处理方式,而想做好云南的时候就忽视这几点,其实是很难实现精品风味的,选择了一条从零开始的种植咖啡之路,其实是不得已的选则。种下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几年后会不会是一个好的结果,但至少精品咖啡的基础几点我们都去做了,毕竟,历史的结论选择了阿拉比卡的铁皮卡,波旁以及瑰夏。 前街主要种植的云南咖啡品种是铁皮卡,这是咖啡中风味优异的阿拉比卡种,以记录这漫长的云南精品咖啡实验。同时铁皮卡产量非常低,是卡蒂姆产量的三分之一,所以为什么会价格更贵。同时铁皮卡、波旁也非常容易得铁锈病,这也是农民不愿意种他们称之为老品种的铁皮卡最大原因之一。 云南没有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大部分的咖啡产区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也是一些产区使用日晒法的根本原因。进入六月,正是产区雨季的开始,接下来的三四个月都会下雨,是种植咖啡最有利的时期。只有这个时候栽下苗,有几个月的时间在雨水滋润下,才能生长出发达的根系度过第一个长达半年的旱季。 从零开始的种植咖啡也是一个时间成本很高的事情。咖啡从幼苗到第一次结果需要三到四年,然后再试验合适的处理方式并最终重现,快则五年才能得到第一批咖啡。没有人保证一下就出产了品质上好的精品咖啡,前街深信这世间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的品种选育,出果后精制处理试验以后,又好几年要过去了。 经历了7年的时间,前街终于拿出可以见人的成绩单,这一批只有少少的200公斤铁皮卡咖啡豆,采用了日晒处理,为了记录这几年来的历程,因此把这批咖啡豆命名为 “前街2013” 在门店出售,而为了这一杯咖啡,我们用了8年时间。 那么前街这批全自产的咖啡豆风味如何呢? 滤杯:V60 水温:90℃ 粉量:15克 粉水比:1:15 研磨度:细砂糖粗细(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80%) 前街冲煮手法:分段式萃取。用30克水进行闷蒸30秒,小水流绕圈注水至124克时进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继续注水至227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移走滤杯,(闷蒸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2分钟。 口感描述:前街2013云南日晒铁皮卡咖啡也带有坚果的调性,口感比前街水洗云南咖啡更扎实,酸度稍低与前街水洗铁皮卡云南咖啡,但甜度则稍多一点,平衡感更高,莓果般的酸质,夹杂着红糖,以及轻微的茶感。...

湿刨处理与水洗处理有什么不同?印尼湿刨法的咖啡风味如何?

14:32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精品咖啡界中,亚洲咖啡代表之一「印度尼西亚曼特宁咖啡」以其辛香浑厚的口感、充满狂野气息的“地域之味”而被咖啡爱好者所称道,当地水土、品种、处理法等都是成就起特殊风味的要因。本文前街就来说说印尼咖啡大多采用的湿刨处理法是什么。   什么是湿刨处理法? 湿刨法,又称湿脱壳法(Wet Hulling),在当地语言中也被称为Giling Basah,是印尼产地独有的一种处理方式,同时也被称为半水洗处理法。 水洗处理法是保留果胶进行发酵后,用清水清新残留的果胶然后直接进行日晒干燥,咖啡豆会保留着羊皮纸一起储存。而与水洗处理法不同的是,湿刨法采用的是水洗处理方式进行发酵,然后进行半干燥后通过机器去除羊皮纸后再进行最终干燥,咖啡豆会“光溜溜”进入储存环节。 印尼为什么选择使用湿刨处理法处理咖啡生豆? 生豆处理法的选择一般依据该地区的自然气候以及资源等因素。就好比日晒处理法一般常见于干燥、高温、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而水洗法一般常见于水资源容易获取的地区。印尼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让需要长时间日晒干燥的日晒处理难以开展。前街认为湿刨处理法印尼的咖啡豆产生更醇厚的风味,使印尼咖啡豆草本香料的味道更加的明显。 详解湿刨处理法过程 1、去皮/打浆 与水洗处理一样,采摘后的咖啡浆果需要尽快被处理,在印度尼西亚,咖啡浆果一般会在小农家里进行自主去皮打浆,这一步骤会去除咖啡浆果的表皮以及部分果肉。 2、清洗 去皮后的咖啡豆会放入水中浸泡1到2个小时并相互摩擦咖啡豆以去除部分果胶。  3、干燥 浸泡后的咖啡豆会在农户家自主进行第一次干燥。此时咖啡豆含水率会降到20%到35%之间。  4、收集 第一次干燥后的咖啡豆即被送去市场上进行售卖,此时的咖啡豆果胶层尚未凝固,是一种黏糊糊的状态。而这种咖啡豆会被购买收集并送到处理厂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过程。  5、干燥 收集并被送到处理厂的咖啡豆,会先进行第二次的干燥,这一步骤会让咖啡豆的含水率降到约18%左右。 6、去皮/湿刨 第二次干燥后的咖啡豆会被投入咖啡去壳机器中进行湿刨处理,这一过程会去除咖啡的果胶和羊皮层。与其他处理法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湿刨法会在咖啡豆最终干燥前去除羊皮层,而水洗处理等则保留羊皮层进行干燥直至出口运输前才脱去羊皮层。  7、干燥&仓储 最后咖啡豆会被再一次送去晒场上进行最终干燥的处理,这一步骤会将咖啡豆的含水率降到11%。干燥后的咖啡豆会装袋储存在仓库中等待运输出口。 湿刨处理法生豆外貌特点 前街在拿到多支湿刨处理法的曼特宁咖啡生豆后,留意到它们有着共同的豆貌特征“羊蹄状”。这是由于半硬半软的潮湿生豆使用机器刨除果胶羊皮层时,容易被压伤,豆子受创裂开如羊蹄状,俗称羊蹄豆。“羊蹄状”这是曼特宁很显著的一个特征,不算是瑕疵豆。 (下图的左边为林东曼特宁生豆,右边为黄金曼特宁生豆) 湿刨处理法咖啡豆风味特点 韩怀宗先生曾经在书上这么形容湿刨法咖啡豆风味特点:“这也是世界罕见的处理法,误打误撞创造出曼特宁特殊的低酸、浓稠和闷香风味。” 前街通过多年来杯测不同的湿刨法印尼咖啡豆,它们的特征确实比较统一,咖啡的酸度比较低、口感浓稠、有着草本香料等独有的风味。 那说了这么多,湿刨处理法的咖啡豆是如何烘焙以及冲煮的?接下来前街使用PWN黄金曼特宁咖啡豆进行烘焙以及冲煮演示。 前街咖啡:印尼PWN黄金曼特宁咖啡豆 产区:苏门答腊亚齐伽佑山 海拔:1100-1600米 品种:Ateng 等级:G1、3次手选 处理法:湿刨法   前街如何烘焙湿刨处理的PWN黄金曼特宁咖啡豆? 黄金曼特宁属于水份比较多的生豆,与日晒豆在水分上有较高的偏差值,所以在脱水时要特别注意,水分含量高的生豆可以尝试在投入生豆后,立刻把风门关上,闷蒸30秒再打开到3,直到生豆的颜色变成浅绿色或者白色,风门打开到4,一爆后打开到5(最大)。 前街咖啡建议烘焙前做好数据记录,如:咖啡豆的含水量,密度,产地,处理方式,烘焙室中的烘焙环境温度,湿度等等,计划好你的烘焙曲线。烘焙过程中记录有关的化学及物理变化现象,这都会帮助你更好的了解最终的烘焙结果并有助于改进烘焙曲线。 炉温至摄氏200度入锅,风门开设3,1分钟后调火力160度,风门不变,烘至5分40秒,炉温148度,豆表变为黄色,青草味完全消失,脱水完成,火力调至140度,风门变4;第9分40秒,豆表出现丑陋胡皱褶和黑斑纹,烤面包味明显转为咖啡香,可以定义为一爆的前奏,这时候要听清楚一爆爆点的声音,到9分54秒开始一爆,调小火力至60度,风门全开(调火力要非常小心,不可小到无爆裂声),在204.5度下锅。   前街如何冲煮中深烘焙的PWN黄金曼特宁咖啡豆? 在冲煮中深烘焙咖啡豆时,前街一般会用KONO名门滤杯,因为这个滤杯的唯一的排气部位就是在那四分之一的肋骨,当水位迈过肋骨部位,滤杯水量不断上升,通过水的重量增加压力,由于出口处相对小一点,可以延续咖啡颗粒与水接触的时间长一点,随着水流带动这样能更有效的带出可溶性物质,一般能达到客人预想的高醇厚度效果。 水温:88度 粉量:15g 水粉比例:1:15 研磨度:0.85mm孔径筛网过筛率75% 前街咖啡首先使用闷蒸水量是咖啡粉量的两倍,也就是30g水进行闷蒸,闷蒸时间为30秒。小水流绕圈注水至125克时进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继续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移走滤杯,(闷蒸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2'00"。...

日晒、水洗、半日晒和蜜处理有什么区别?不同处理法对咖啡风味、口感有何影响?

14:11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一些刚接触精品咖啡的新手在购买咖啡豆时,或许会留意到产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比如产地、品种、处理法、种植海拔等等,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可能会有人看着上面的信息,冒出「都是埃塞的,日晒和水洗处理法的咖啡豆有什么差异」、「蜜处理是什么处理法?加蜂蜜吗?」等等疑问。对此,前街便和各位聊聊咖啡豆的处理法,来看看不同处理法的影响下咖啡风味会有什么差异。 日晒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采收后的咖啡浆果平铺在地面(专用的晾晒网或露台),利用日光暴晒(2-3周左右),将咖啡果脱去水分,直到含水量达到目标值,而后利用机器将干燥的果壳去除,得到我们要的咖啡生豆。日晒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依赖水资源,只要光照充足就行,因此是最古老也是成本最低廉的处理方式。 由于日晒处理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户的小农都可以自行处理,也有一些专门的处理站收集附近采摘的咖啡果进行集中处理。所以日晒处理的品质差异就非常的大,一些注重品质的处理站会投入不少的金钱与精力去处理每一批日晒豆,其中在咖啡鲜果上就开始筛选剔除未熟果、过熟果、瑕疵果以及一些碎石子杂物,这些会影响咖啡整体的日晒处理风味。 干燥时,会使用高架晒床进行铺晒,目的是远离地面,免得咖啡果受到爬虫、灰尘、细菌的感染。而且在日晒干燥期间还会有专人去检查咖啡果的干燥程度与挑出蛀虫果、爆裂果以及发霉果,避免这些果实影响到其他咖啡果的发酵干燥程度。 一般对日晒生豆有较高品质要求的生产者都采取这种精致的处理方式,以确保咖啡的风味表现。像前街出售的前街埃塞俄比亚日晒红樱桃咖啡豆就是带着明显的热带水果风味、饱满的发酵感和甜感。 日晒法与水洗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水洗法将咖啡生豆外层全部去除之后再进行晾晒干燥,而日晒法却不去除任何咖啡果结构,直接将整颗果子平铺在水泥地面或者是透风网床上晾晒。由于带果肉晾晒,咖啡豆有更多的时间和果肉中的糖类产生接触,让更多的物质渗入种子,从而带有更高的甜感、醇厚度和水果风味,口感上较为浓烈。 除了水洗和日晒,不同的产区还会因地制宜发明出介于两者之间的咖啡生豆后置处理法,比如巴西的半日晒。 1990年,巴西咖啡研究机构根据当地气候干旱的特征,研发出半日晒法,也叫果肉日晒(Pulped Natural)。咖啡果干燥前先将果肉果皮去除,只留有薄薄的果胶层暴晒1~3天,接着用机器烘干到12%的含水量,然后放入储存容器中熟成。半日晒的方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既缩短了处理时间,也减少了处理过程带来的负面风味,大幅度提高了巴西豆品质。 前街推出的前街巴西红波旁口粮豆就是选自喜拉多产区的咖啡豆,采用这种半日晒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巴西经典的巧克力、焦糖、奶油、花生风味,以及较高的醇厚口感。 在日晒和水洗的基础上衍生的处理方式,除了巴西的半日晒,还有近年非常流行的蜜处理。采用蜜处理的生产者,会先将咖啡鲜果倒入水槽中通过浮选,剔除成熟度不足的生果和杂质,然后用脱皮机刨去果实的最外层。 与水洗法不同的是,咖啡鲜果脱掉果皮之后没有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去除果胶,而是保留着果胶、进行晾晒。因为果胶中有糖分、状态又黏糊糊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蜂蜜,于是就取名为蜜处理。对比水洗法,蜜处理无需大量的淡水和相关设备,相比日晒法,减少了长时间置于日照下而带来的瑕疵负面风味。 采用蜜处理的咖啡,在杯测上一般呈现饱满的热带水果风味和发酵香甜,整体口感清新,酸质干净。例如前街豆单中的前街希望庄园·瑰夏,就是使用了蜜处理,它喝起来有着非常饱满的紫葡萄汁,馥郁的玫瑰花香,以及活泼的柑橘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