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ta

巴拿马瑰夏口感味道如何?巴拿马地理环境对咖啡风味有何影响?

13:51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对单品咖啡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听说过「巴拿马」,这个西邻哥斯达黎加、东与哥伦比亚接壤的中美洲国家在近20年来在咖啡界大放异彩。其中,2004年翡翠庄园凭借瑰夏夺得BOP冠军后,「巴拿马」与「瑰夏」便深深捆绑,两者相辅相成,使得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巴拿马咖啡成为了优质咖啡的代表之一。咖啡迷们只要说起全世界最好的咖啡,几乎都会提及这个对咖啡精益求精且盛产精品咖啡的国家了。 巴拿马咖啡以翡翠庄园的瑰夏而闻名,而翡翠庄园所在的产区也相当的有名气;就是位于奇里基省(Chiriqui)的波奎特(Boquete)产区。波奎特是其里基省的一个镇,坐落于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的国界附近,靠近著名的巴鲁(Baru)火山,风景迤逦,土壤肥沃丰厚,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出产优质的咖啡。 在前街咖啡有着多支来自波奎特产区的优秀咖啡豆子,最有名的就有前街翡翠庄园·红标瑰夏,前街翡翠庄园·绿标瑰夏,前街翡翠庄园·钻石山。除去翡翠庄园,还有艾丽达庄园的卡杜艾。这些豆子之所以优秀,除了品种,还离不开产区优异的环境气候加持。 巴拿马咖啡的主要产区有两个,一个是波奎特(Boquete),一个是沃肯(Volcan)。两个产区都在巴拿马的奇里基省(Chiriquí)内,在前哥伦布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居民的语言中,“Chiriqui”意思为月亮谷。奇里基省位于巴拿马的西部,南面毗邻太平洋,距离加勒比海只有3小时的车程,西北接壤哥斯达黎加。 两个产区之间不得不提的便是一座奇里基火山,它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巴鲁火山。 巴鲁火山Volcán Barú 奇里基火山(Volcán de Chiriqui),又称巴鲁火山(Volcán Barú),是巴拿马海拔最高的山,主峰海拔3,474米,是巴拿马的最高峰。火山沿着与哥斯达黎加的国界线绵延约35公里。由于火山的高海拔和巴拿马细长的国家形状,晴朗的天气下在山上可能同时看到太平洋和加勒比海。 巴鲁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最近的潜在活火山仅在北美洲大陆分水岭西侧的奇里基省境内。火山周围被肥沃的高地所环绕,山地发源河流很多,主要发源有奇里基河(Chiriquí)和卡尔特拉河(Caldera)两条河流。居住村落多集中在火山西部,但也有例外,如约有19,000人口的波奎特镇就在火山东部。 (巴拿马境内名庄园分布参考) 巴鲁火山不仅是巴拿马全国最高山脉,早期火山活动与喷发造就的沉积物质带来大量肥沃的土壤,这些土壤富含物质,能给咖啡带来十分优渥的营养。火山灰含有丰富的磷和硫,加上独特的气候模式,让本区域形成一个适合优质咖啡生长的环境,蓊密的森林与众多物种更造成生物的多样性。 巴鲁火山周围具备种植咖啡的优越环境,适当的降雨量、高海拔、云层遮阴,有助于咖啡树缓慢生长积累营养物质,巴拿马旱季雨季分明,有助于开展日晒处理,此乃天时;同时巴鲁火山提供营养丰富的火山土壤,山区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有利于开展水洗处理,此乃地利。这般天时地利给种植出优质的巴拿马咖啡提供了先决条件。 波奎特Boquete 波奎特作为巴拿马其中一个咖啡产区被我们所熟知,它位于巴鲁火山的东面。波奎特种植条件极佳,咖啡种植在1200到2000米,最低气温约11摄氏度,最高气温约27摄氏度,既不至于霜冻也不至于过于高温,同时又兼具大温差。 许宝霖先生在《寻豆师》中这般描述波奎特:“温和的气候、肥沃年轻的火山土、适当的雨量与多变的微型气候,让波奎特周边山区有了‘咖啡乐土’的美誉。首都的高温湿热、令人难耐的气候恰与产地波奎特的森林、蓝天、清净空气,怡人的气温形成极强烈的反差,首都是典型的赤道气候,而波奎特却让人有置身于新西兰或者夏季瑞士的感觉。” 从书中的描述里,我们不难想象波奎特是一个多么怡人的产区,也正是这般令人神怡的地方种植出了高品质的咖啡。在波奎特产区其中还分布着许多的优秀庄园,上面提到的翡翠庄园,还有艾力达庄园,卡托瓦邓肯庄园等都生产着优质的精品咖啡。 除了前面提到的庄园咖啡以外,前街豆单里还有一支咖啡亦是来自波奎特产区,7成的瑰夏品种混合卡杜来卡杜艾,让这支咖啡成为很多消费者心目中性价比极高的瑰夏入门咖啡。这支性价比特别高的豆子,有着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 —— 花蝴蝶。 前街咖啡:巴拿马·水洗花蝴蝶咖啡豆 咖啡产区:巴拿马,波奎特 海拔:1600米 品种:瑰夏、卡杜拉、卡杜艾 处理方式:水洗处理 花蝴蝶咖啡有着70%的瑰夏咖啡品种组成,由瑰夏geisha、卡杜拉 Caturra、卡杜艾Catuai、三个品种组成。它们栽种在波奎特的巴鲁火山海拔1600米的火山区域,处理厂采用精细的水洗处理,巴拿马当地特殊的微气候导致本区的降雨量充沛,且昼夜温差大,再加上火山地区的特有火山土壤,以及细致的采收和精细处理,使这支咖啡无论在厚实度、酸质、花香上的表现都相当出色。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巴拿马波奎特高地所具备的小气候是波奎特产区精品咖啡独一无二的重要资源;这是巴拿马由东向西的环境让冷空气气流经中央山脉汇聚在6500英尺以上,由此在波奎特区域造成了多种小气候,使其温度,降雨量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咖啡种植在这里的咖啡树生长状态非常良好。 巴拿马种植品种介绍 瑰夏(Geisha) 瑰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非常明显和明确的花香和柑橘系风味,非常高的干净度,柔和高雅的酸质,持久棉柔的甜感,高级红茶的口感。花的香气和热带水果浓烈的甜度,有独特花果香。因为前街一直有分享,这里就不展开介绍。 铁皮卡(Typica) 铁皮卡是当今所发现的阿拉比卡树种咖啡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另外一个是波旁。阿拉比卡种源自埃塞俄比亚,此树种在今天仍然自然生长在当地的原始雨林高地中。铁皮卡豆体细长,树体高挑,果子椭圆形,枝干略为倾斜。铁皮卡树枝修长,成展开势,倾斜角度50——70度。每棵树的咖啡产量非常低,但是杯测分数很高。 卡杜拉(Caturra) 卡杜拉是波旁种的变种,于20世纪在巴西被人们发现,产能与抗病力均比波旁佳,且树株较矮,方便采收,适应力强,不需要遮荫树,直接曝晒艳阳下亦可生机勃勃,俗称为曝晒咖啡(Sun Coffee)。卡杜拉适合栽植于700米的低海拔至1700米的高海拔区,海拔适应力很强,但海拔愈高风味愈佳,产能也相对减少。卡杜拉的特色是明亮的酸度和低到中等的稠度。它具有波旁较少的清晰度和甜味,口感上带有柠檬或是柑橘的酸味。 卡杜艾(Catuai) 卡杜艾是新世界与卡杜拉的混血品种,有比较好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特别是抗风抗雨,它继承了卡杜拉树身低的优点,一改新世界的缺点;另一优点是结果扎实,遇强风吹拂不易脱落,弥补了阿拉比卡果子弱不禁风的缺陷。前街豆单中的艾丽达庄园的豆子,其品种正是卡杜艾。 前街咖啡:巴拿马·艾丽达庄园咖啡豆 产区:巴拿马波奎特产区 庄园:艾利达庄园 海拔:1850米 品种:卡杜艾 处理方式:日晒 艾利达(Elida)庄园位于波奎特(Boquete)产区,庄园海拔几乎是整个巴拿马国内的最高处,而且将近有一半面积在国家保护公园内,是中美洲罕见的超高海拔庄园!Elida庄园总面积为65公顷,其中半数以上位于巴鲁(Baru)火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庄园中的30公顷栽植咖啡树,其余35公顷则为原始森林。咖啡种植的海拔从1670公尺到1850公尺,是巴拿马海拔最高的两个咖啡庄园之一(另一座拥有此等海拔高度的庄园应是位于瓦肯山谷的卡门庄园)。 咖啡豆处理法 日晒 日晒处理是将合格的咖啡果实直接平铺在高架晒床上进行晾晒,日晒处理时间大约需要21天。把咖啡果干燥至含水率12%左右。在完成日晒处理程序后,用去壳机把咖啡果的果皮、果肉和羊皮去除,包装入库。前街认为日晒处理法咖啡风味最复杂,会产生更多的浆果类的调性~ 水洗 现在水洗处理的方式有很多,但大体上都是咖啡果实采摘下来之后捞去漂浮豆,然后脱果肉,随后将咖啡豆浸泡在发酵槽中,水中的酶会软化咖啡豆内果皮上附着的粘液,天然酵母会分解粘液中的糖分,这个过程称为发酵。待到发酵完成之后,把咖啡豆移至日晒场上晒干,晒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翻动咖啡豆以保证晒干均匀度。最后带壳保存在仓库内,有生豆商下单后再进行去壳装袋处理。这样处理出来的咖啡口感干净,强调明亮活泼的果酸,以及清扬的水果风味与花香。 由于巴拿马产出的咖啡大都属于高海拔下种植的咖啡豆,有着绝佳的风味,因此前街的烘焙师豆采用中浅度烘焙,以让咖啡风味拥有更好的展现。根据前街的冲煮经验,质地较硬的咖啡豆,需要更高的水温进行冲煮,目的是提高咖啡的萃取率。使用v60滤杯能使两只咖啡的风味层次更丰富。 滤杯:V60水温:91-92摄氏度粉量:15g粉水比例:1:15研磨度:细砂糖大小 (20号筛碗筛粉到80%) 三段式萃取:第一段使用30g水焖蒸30秒,第二段注入95g热水,粉层下降到一半开始注入第三段100g,直到全部咖啡滴滤完成即可。注意中心点开始注水,全程小水流柔和力度绕圈,避免萃取不均匀。...

巴西精品咖啡品种黄波旁的起源|黄波旁咖啡风味特点有什么?

13:16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咖啡果实成熟时会呈现红色,一颗颗如红宝石般点缀在绿叶之间,格外醒目。但并非所有咖啡果实成熟时都会呈现红色,黄色波旁这个品种,便因其成熟时果实呈黄色而闻名。黄色波旁是波旁的一个变种,在巴西被视为一个珍贵的品种,这个品种近年收到咖啡买家和烘豆师的大力赞赏,部分原因在于其独特与高品质的风味特性,以及跟其他品种不同的外观。 巴西黄波旁的起源 作为一个咖啡品种,黄波旁已经被种植了将近100年的时间,但我们从它的更源头来看,也就是它的父系与母系品种。 1850年代时,巴西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咖啡生产国,而当时主要倚重于铁皮卡这个品种的咖啡(铁皮卡是在1720年代于巴西开始种植)。但因为铁比卡产量有限,所以巴西的出口量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时有一个巴西人旅行到马达加斯加以东印度洋的留尼旺岛,目的是为了获得红色波旁咖啡品种的种子,最终成功收获并带回巴西种植。到了1870年代时,红色波旁已成为巴西产地中十分常见的品种。 但到了1871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博图卡图(Botucatu)这个产地的咖啡种植园里出现了一个变种,产出的咖啡果实是黄色的,这在巴西是前所未见的,也没有相关纪录。所以这个变种当时被命名为了黄色博图卡图(Yello Botucatu),后面经过鉴定发现是铁皮卡的变种。只是这个品种的产量不高,所以并没有多少农民对它感兴趣。虽然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种这个品种,但只是因为对这个品种产出果实的颜色感到好奇。 到了1930年,在巴西圣保罗州东北部佩德内拉斯(Pederneiras)附近的一个波旁种植园里也出现了一个结出黄色果实的咖啡变种。许多人认为这个品种是红色波旁和黄色博图卡图之间自然繁殖的结果,因为该品种除了其果实是黄色之外,其他都与红色波旁非常相似,并且其生产率更高。所以当时人们就简单地将它命名为--黄波旁。而为了与原来的红色波旁区别开来,原来的红色波旁就有了“红波旁”的别称。 由于黄波旁其外观引起了Campinas农业研究所(IAC)研究人员的关注,所以到了1942年,他们对黄波旁正式开展研究。最终证明,它就是波旁和黄色博图卡图的杂交品种。 1951年,来自同一研究所的Mendes教授研究了当时种植品种的产量:铁比卡,黄色Botucatu,Sumatra,红色波旁,黄色波旁和象豆,最终发现黄波旁的产量会比其它参与研究的品种要高一些。 尽管取得了这样的优异结果,但黄色波旁这个品种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从未成为巴西的强势品种。 虽然仍然在商业上有种植,但农民采用的情况并不普遍。因为当时出现了比黄波旁产量更高的品种,虽然黄波旁有着出色的风味,但当时咖啡的风味品质并不是研究的核心部分,重点依旧集中在生产力、植物健康和抗病虫害等好不好种的能力。 然而,在精品咖啡和第三波咖啡风潮下,黄色波旁的特点开始拥有了展现的舞台。 这个品种为什么是黄色的? 1942年时,Krug教授发现了这种颜色的遗传起源,并命名为“Xanthocarpa”,在希腊语中,“Xanthus”是黄色的意思,“carpus”就是水果的意思。 咖啡果实是种植物,会含有一种名为“木犀草素”的物质,这是一种类黄酮,会让果实具有黄色结晶外观。但果实颜色具体是红是黄主要由“花青素”决定!“花青素”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具有显性XcXc基因的咖啡就会结出红色的果实,但有部分果实会具有隐性XCXC基因,那么这个时候,木犀草素的原色就会显现出来,果实的外观就会呈现黄色。 黄波旁的特性 黄波旁树最高可达2.8公尺的高度,并且其成熟时间较快,IAC于1945年研究了30多个黄波旁品种,但现在仅有七种在巴西栽种。 原因很简单,由于黄波旁产量较低、对叶锈病的抗病力也较弱,因此种植可能需要比其他品种花费更多心力。黄波旁通常种植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方,并且其採收、处理都需要妥善照护,这才能够发挥这个品种的潜力。 黄色波旁的风味特性非常清晰,有着明显香气和非常明显的柑橘酸质。它常常会有成熟的水果和葡萄干等风味。研究人员发现这与它的蔗糖含量、脂肪和有机酸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这跟黄波旁品质有关。   黄波旁新的亮点 2005年时,IAC重新开始研究这个品种,但其注意力转向杯中体验的风味。1945年研究的30个品种再次被收集,而其中16个品种的杯测分数超过85,潜力不可小觑。 2017年,在一场卓越杯竞赛中,巴西黄波旁在日晒组的类别中获得92.33分。这个批次的咖啡在拍卖会上以每磅126美元的价格出售,是当时期货价格的100倍。 皇后庄园的黄波旁咖啡豆 在前街的豆单上也有一款非常好喝的黄波旁咖啡豆,它是来自传奇的皇后庄园。 皇后庄园(Fazenda Rainha)(Queen Farm) 位于圣保罗州( Sao Paulo)的摩吉安娜(Alta Mogiana)地区,圣保罗市的北方。此庄园在巴西知名度很高,为 Carvalho Dias 家族所拥有,Carvalho Dias旗下有4大庄园自从1999年第一届巴西COE大赛开始就年年得奖,7年来得奖超过12次,在2004年甚至把冠军、第9名、11名收入囊中。 在巴西这个以产量为主的机械化耕作产国中,少有像皇后庄园这样的采用人工采摘的精品咖啡庄园。皇后庄园的面积非常小,仅占地280亩,而有200亩全是种植黄波旁种。 巴西使用半日晒处理代替传统日晒的最重要一个原因是,传统日晒无法保证大批量的咖啡豆质量,而皇后庄园采用的是小规模的精致日晒,引用非洲式高床进行日晒处理,而且在日晒过程中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翻动,检查其水份含量。从而提高咖啡豆的品质。 前街咖啡烘焙分析 前街咖啡在拿到巴西皇后庄园的这支黄波旁咖啡时,前后烘焙了4炉,最终决定在一爆后发展两分钟的时候出炉,在这个烘焙度下的巴西皇后带有明显的甜味,但是又不是那么乏味的甜,背景中带有淡淡的柠檬香气,这种香气在湿香阶段表现的更为突出,后段表现有明显的黑巧克力的味道,整体感受比较圆润,在体现整体巴西的特点的同时,又不失活泼。 风味描述 口味中带有明显的甜味,含有浓郁的坚果、花生酱风味,后段表现有明显的黑巧克力味,整体感受比较圆润,是一款能代表巴西咖啡整体特色的咖啡豆,同时又能体现自身独特的活泼性。 ...

非洲咖啡产区风味口感|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酸”有何不同?

12:50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提到“酸咖啡”,非洲著名的咖啡豆生产国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应该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代表产区。这两个赫赫有名的咖啡产区的风味都是以果酸调为主,但不同的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风味是明亮上扬的酸质,口感干净清爽;而肯尼亚咖啡的风味则表现为浆果果汁般的饱满感,会让人联想到番茄汁等。在前街豆单中,非洲产区的咖啡豆占了上架豆子里面的30%-40%,从比例来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非洲产区的咖啡很受咖啡迷的喜爱。 埃塞尔比亚 提到非洲咖啡,前街相信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国家一定是埃塞,作为咖啡的发源地,其咖啡种子也被遍布全球种植,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分支,埃塞俄比亚咖啡几乎都是在小农场种植的(森林咖啡、田园咖啡、栽植场咖啡),并统一由政府进行出口管理。在埃塞俄比亚9个产区里面有两个大产区成为了该国精品咖啡的代名词,它们分别是耶加雪菲和西达摩。前街认为中浅度烘焙的埃塞产区豆子有着独特的柠檬、花卉和蜂蜜般的甜香气,柔和的果酸及柑橘味,口感清新明亮,不加奶也不加糖,就能让丰厚的质感与独特的柔软花香刷过你的味蕾,留下无穷回味。 耶加雪菲一直以来都是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咖啡产区之一,曾隶属于西达摩,后因耶加雪菲咖啡豆的独特风味而独立成为一个产区,可以说如今得耶加雪菲不单单只是一个咖啡种植地的名称,还是特指描述某种咖啡风味的名词。 耶加雪菲咖啡产区算是高海拔咖啡产区,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耶加雪菲咖啡产区当前有40多个合作社,主要以家庭经营模式来管理咖啡种植,其底下还有许多咱们耳熟能详的微产区,例如科契尔、雾谷、歌迪贝等等。这些微产区都拥有优秀的合作社团队,所出产的耶加雪菲咖啡豆也都带有独特的风味特点。所谓的耶加雪菲风味,是指浓郁的茉莉花香、柠檬香,桃子、杏仁甜香和茶香,前街认为用“百花盛开”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西达摩(Sidamo,又译希达摩、希达莫)是埃塞的一个省,同时也是耶加雪菲的上级行政单位,西达摩产区即西达摩省除耶加雪菲外的产区,是埃塞最南端的咖啡产区,这里平均海拔1400-2000米,出产的咖啡甜感明显,有“sweet coffee”之称。前街觉得日晒西达摩口味有着淡淡粉红色花香,丰富的莓果酸质,同时带有轻微发酵感,比水洗西达摩的口感更为顺滑。   花魁咖啡 花魁咖啡豆的本名其实是“Hambella”,中文直译就是罕贝拉咖啡豆,是2017年TOH生豆比赛(the Taste Of Harvest)上一款来自古吉罕贝拉产区的生豆,它以浓浓的草莓和奶油香气脱颖而出,以88.21高分一举获得了当年埃塞TOH日晒组的冠军,后来又因赢了常胜军瑰夏,使得原先名气平平的罕贝拉咖啡摇身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旦”,随着其精致的韵味让它在一些冲煮竞赛中深入人心,这支优质的罕贝拉咖啡豆也开始为国人所熟知。 2017年获奖的日晒罕贝拉(即初代花魁)由北京一家生豆商发现并推广。当然,若此美妙的名字倘若昙花一现岂不可惜,因此从17年往后,生豆商又继续引入罕贝拉产区的"Buku Abel"处理厂的咖啡豆,并称为花魁2.0、花魁3.0、花魁3.1,以区分之前的花魁咖啡和代表不同批次或产季。此时花魁咖啡仍保持一定的特点,产区依旧锁定罕贝拉"Buku Abel"处理厂的日晒批次,时至今日,花魁也以来到2025年版本。 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品种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大多为“Heirloom”,中文会译成“原生种”或者“传家宝”,这是因为在埃塞,田园种植体系是绝大多数咖啡小农赖以生存的种植模式,Heirloom原生种就是来自他们后院里的“不知名品种”。咖啡树可能是该土地上一手主人留下的,或是左邻右里相互分享所获,也有几率是来自另一产地的种子培育得来。形形色色的咖啡植株,会与土地上其他经济作物合种,成熟时才去采摘出售。 因此,Heirloom并非指某一类咖啡品种,它代表了产地上的生豆拼配,咖啡集合了多家小农的同期收成,再相互拼凑组成,单个批次可能涵盖了数十上百个未细分的品种。也正因为品种之间存在差异,每次的混法又都不一样,这些咖啡的粒径、尺寸、形状均有所不同,有大有小,有长有圆,可以理解为“拼配型批次”。 肯尼亚 同样是非洲产区的肯尼亚,它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横南北。东临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临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有着“鉴赏家之杯”(Connoisseurs' Cup)之称的肯尼亚咖啡,风味常以浓郁的香气、圆润的酸度、饱满优雅的醇度,以及让人回味无穷的多层次口感和果汁般酸甜著称。 肯尼亚咖啡大多生长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方,一年中收获两次,不同产区的咖啡也会因微气候的差异而具有各自不同的风味,肯尼亚咖啡产区以七大产区最著名,锡卡(Thika)、麒麟雅嘉(Kirinyaga)、肯尼亚山西侧(Mt. Kenya West)、涅里(Nyeri)、祈安布(Kiambu)、鲁伊鲁(Ruiri)和穆兰加(Muranga)。 肯尼亚咖啡豆品种 肯尼亚常见的咖啡品种有SL28、SL34,以及近年来越发频繁出现的Ruiru11、Batian。1922年,肯尼亚建立史考特农业实验室(Scott Labs)从事咖啡种植研究工作,成立后的10多年间,实验室从42种咖啡里选育出此适合产区种植的SL28和SL34,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SL28和SL34均为多次培育后筛选出来的优质品种,前街豆单上唯一的肯尼亚咖啡——小番茄便是由这两个品种组成。SL28隶属于波旁基因群组,带有原始波旁明亮的调性和丰富的酸。SL34血统更接近铁皮卡的基因,酸质较SL28更为温和。SL28、SL34这两个品种,目前仍占据着肯尼亚咖啡产量的大部分。随着该品种的名声不断提高,南美洲不少咖啡生产国也在积极的引入SL28作为种植品种。 Ruiru11的诞生是由于全球铁锈病的大爆发。当时许多阿拉比卡种都遭受病害,为了不使咖啡产量减产,研发出杂交品种Ruiru11,在抗病上有比较优秀的表现,但风味品质上远不如SL28、SL34。 肯尼亚咖啡豆具有美妙绝伦、令人满意的芳香,均衡可口的酸度,匀称的颗粒和极佳的水果味。前街对比过肯尼亚邻国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发现两者虽然都是以果酸调性为主,但呈现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肯尼亚的酸是强烈且厚实,埃塞俄比亚的酸是轻柔透亮,初次尝试非洲咖啡豆的话,前街建议可以先试试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再慢慢过渡到肯尼亚咖啡豆。   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处理法 传统上,耶加雪菲采用最古老的日晒处理法,但1972年,埃塞俄比亚为了提升咖啡质量而引进中南美的水洗技术,使得耶加雪菲的茉莉花香与柑橘香更为清澈透亮。前街认为水洗法与日晒法最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水洗法是呈现咖啡最基础的风味,可以最直观反映出该产区的本质特点,而日晒法则会在这个基础风味上增添甜香气和发酵感。因为引进了水洗法,耶加雪菲一跃成为世界精品咖啡的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区便以水洗咖啡为主,成为埃塞俄比亚最火的水洗豆产区。 到了21世纪,日晒技术逐渐提升,频频推出令人惊艳的日晒豆。这要归功于耶加雪菲的咖啡交易商巴格希,因为怀念传统日晒豆风味,不忍日晒技术逐渐被水洗取代,于是改良日晒豆处理法,提高风味,降低瑕疵比例,推出伊迪朵雾谷(Idido Misty Valley)、毕洛雅(Beloya)、艾瑞恰(Aricha)这三支极为著名的耶加雪菲日晒豆。   肯尼亚咖啡豆处理法 除产区与品种外,肯尼亚咖啡的成就也得益于使用了极具特色的K72处理法,这是一种通过在普通水洗法上做延伸,从而提升咖啡豆品质,并让其拥有强烈酸质感的生豆加工处理方式。 这种独特的水洗技术,因为采取了双重泡发的水洗形式,所以也被称为“Double Washed“,即双重水洗,在产地也有“Fully Washed”的叫法,即完全水洗。由于肯尼亚是这种处理法最早流行实施的地区,所以这类水洗也被称为“Kenyan Process”,肯尼亚处理法。后来,大家发现这种因地制宜而发酵两次的水洗豆,不仅在生产上有利于稳定的品控,还为咖啡带来了层次丰富的果酸风味。 前街烘焙建议 耶加雪菲咖啡最标志性的风味,就是它的精致酸质和丰富花果香,为了最大程度凸显这一风味,前街咖啡认为浅度烘焙是最为合适的。无论日晒处理法还是水洗处理法的耶加雪菲咖啡豆,在浅度烘焙下,都能最大化其特殊风味。但现在市面上也有中度烘焙以上的耶加雪菲咖啡,在口感上会稍弱化它的酸质,增强了它的醇厚度,前街认为这就看个人喜好去选择,主流上还是以浅度烘焙的耶加雪菲咖啡为主。 前街咖啡烘焙肯尼亚咖啡豆的时候,考虑到要突出其厚实的果酸调性以及番茄果汁般的口感,所以采用中浅度烘焙。 前街冲煮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参数: 花魁的冲煮方式手冲和虹吸冲泡为最佳。在磨豆时,你就能闻到扑鼻的日晒果香,甜味明显。一杯好喝的咖啡不外乎就是酸甜苦均衡以及口感顺滑等特色,滤杯的设计就是为了如何去呈现咖啡的这些特色。然而不同的滤杯冲煮的咖啡所呈现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花魁适合树脂V60滤杯,让咖啡从热到冷有更丰富的酸质变化,让这杯咖啡更精致,树脂材质可以增强香气强度。   【关于研磨度】 浅烘焙的花魁,我们会用到较中细研磨。咖啡研磨的粗细度会直接影响萃取时间长短以及萃取率高低。咖啡磨得愈细,粉层愈密实,有较多的咖啡粉粒与热水接触,萃取阻力加大,愈易延长萃取时间,并拉升萃取率,但是,很容易萃取过度。 反之,咖啡磨得愈粗,粉层空隙愈大,有较少的咖啡粉粒与热水接触,萃取阻力转弱,愈不易延长萃取时间,而降低萃取率,很容易萃取不足。因此,咖啡磨得愈细,会延长萃取时间并拉升萃取率,咖啡磨得愈细,会缩短萃取时间并压低萃取率。 前街咖啡考虑到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豆子都采用了浅度的烘焙手法,会采用较高的水温和流速较快的滤杯,主要是因为要用高温将它明亮的酸调性萃取出来,但又不想因为高温而导致过萃,故选择流速较快的V60滤杯和91度水温冲煮。 前街使用中细研磨/细砂糖粗细(中国20号标准筛网过筛率80%。使用15咖啡粉,然后搭配V60滤杯、91摄氏度水温、1:15的粉水比例以及三段式注水手法进行冲煮。 采用三段式萃取,用咖啡粉量的2倍水进行闷蒸,即30克水闷蒸30秒,而之所以需要闷蒸的过程,是为了让咖啡粉能够将内部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从而让后段的萃取更佳稳定。小水流绕圈注水至125克时分段,继续注水至225克停止,待滤杯的水滴完后就移走滤杯,从注水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2'00"。接下来把整杯咖啡拿起摇均匀,再倒入杯子中进行品尝了。 【前街咖啡 · 新产季花魁】:花香,莓果、柑橘、香橙的酸甜感,芒果果汁,蜂蜜,余韵为红茶的甘甜,口感清澈。 【前街咖啡 · 水洗肯尼亚小番茄风味特点】:明显的乌梅、圣女果、蜂蜜,冷下来带轻微坚果香气,果汁般的口感,酸质厚实。...

巴西咖啡豆产区介绍|巴西精品咖啡豆种类以及风味口感如何?

12:26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论生产咖啡最多的国家,前街认为非巴西莫属。巴西每年总产量均270万公吨,占世界咖啡豆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咖啡豆出口大国,亦是知名连锁品牌们采购咖啡豆时优先选择的合作对象。但实际上,巴西的地理环境其实不太适合咖啡的生长。经过前街查阅资料发现,巴西的地理地貌单一,气候非常干燥,海拔普遍偏低,巴西咖啡种植园的平均海拔大约1000米左右,而且在以前巴西咖啡为提高产量,往往会使用半机械化机器一起采收成熟和未成熟的咖啡,咖啡生豆品质低下。 不过,当咖啡成为巴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后,靠着土质的改造、咖啡品种的改良等,巴西咖啡豆成功逆袭。目前可知巴西咖啡豆产地集中在中部及南部,分布在7个州,大约有14个咖啡产区,分别是:南德米纳斯、米纳斯山、Chapada de Minas、马塔斯德米纳斯、莫吉亚那、Centro-Oeste de São Paulo、Montanhas do Espírito Santo、Conilon Capixaba、Cerrado 、Planalto da Bahia、大西洋巴亚诺、巴拉那、朗多尼亚、cerrado。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喜拉多产区了,可以说南米纳斯和喜拉多产区对巴西咖啡的崛起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喜拉多产区位于巴西中部横跨八个省份,占地约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喜拉朵草原气候区”南部的山地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喜拉朵草原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热带稀树草原(或称热带莽原),拥有丰富的原生植物及动物,气候与生态特性明显有别于巴西北部的亚马逊流域。 喜拉朵产区的咖啡多种植在海拔1,000 米左右,土质肥沃,含丰富矿物质,而且,当地的咖啡豆多为水洗或半水洗处理,风味表现较干净,尤其尾韵有独特的玄米茶香,有时还会尝到坚果甜香或奶香。 而所谓的喜拉朵咖啡产区(Cerrado Coffee Region)是指大草原延伸到米纳斯省境内海拔850∼1200米台地的区域,在巴西咖啡产区的区别上不同于同样位于米纳斯省的“南部米纳斯(Sul De Minas)”。草原平坦开阔的地形特别适合在此设立大型庄园,再加上干湿季分明与台地较为冷凉的气候,令咖啡浆果成熟时间趋于一致,于是喜拉朵产区便得以在巴西众多产区中独树一帜,称得上是优质巴西豆的一种选择。 作为优质咖啡收割者的前街又怎么会放过该产的咖啡豆呢?前街入手的前街巴西波旁咖啡豆就是来自巴西的喜拉多产区。这支前街巴西咖啡豆风味口感平衡,具有非常典型的巴西咖啡的风格。坚果风味突出、巧克力风味明显,酸度低。与众多醇厚度高的咖啡都一样,前街将这支咖啡采用中等的烘焙度,减少这支咖啡中令人不愉悦的酸。增强其醇厚度,使整个咖啡喝起来顺滑。 南米纳斯产区的冬季干燥,夏季雨水充沛,干湿季分明,有助于咖啡结果量和品质,唯一缺点是土壤中的含铁量过多缺乏氮、钙等必要的矿物质。巴西当局对此不惜花重金以高科技技术为咖啡农量身定制改造土壤矿物质,协助咖啡的健康成长。并建立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克服其干燥、土壤贫瘠的不良条件。 而米纳斯吉拉斯州产区咖啡产量几乎可以达到整个巴西咖啡产量的50%,是巴西咖啡的主要来源。 1927年,最早引进巴西的咖啡品种是铁皮卡。但是由于铁皮卡咖啡产量低且抗病能力非常差,不适合经济效益,于是被巴西咖啡所淘汰。到了1869年,巴西从波旁岛或者也门引进了波旁咖啡,由于产能高很快就取代了铁皮卡。1935年,在巴西发现了波旁咖啡的变种,并取名为卡杜拉,但由于当时的生长质量不佳,所以未能成为巴西的主力咖啡豆种。目前的巴西以波旁、卡杜艾、新世界、Maragogype为主力豆种。 以前街入手的前街巴西黄波旁为例,这次前街选择了圣保罗州莫吉安娜产区皇后庄园的黄波旁咖啡豆。皇后庄园拥有280公顷的咖啡种植面积,其中200公顷都是黄波旁咖啡。由于地势和气候的优势使这里成为了生产巴西精品咖啡的独特的场所。 前街咖啡:巴西 ·皇后庄园咖啡豆 产区:莫吉安娜 品种:黄波旁 处理方式:日晒 海拔高度:1400-1950 这支前街巴西皇后庄园黄波旁咖啡豆口感特点是回甘非常明显,前街采用中等烘焙度激发其坚果香气提高其醇厚度,而在低温的时候这支前街巴西咖啡会有微弱的酸,略带发酵水果的味道。 2000 年后,因为有COE举行的国际竞标拍卖会,咖啡农得以更努力地生产品质优良的咖啡,南方高海拔地区生产的咖啡豆品质得到不错的赞赏,由其以米纳斯(Minas)高地周围的农庄为主,咖啡品质是巴西豆中的龙头,产量也最大,例如米纳斯西的喜拉朵与东部的马塔斯‧北部巴希亚或南部小农庄,米纳斯(Minas)几乎成为巴西精品咖啡的代名词。   近年来,咖啡精确到以处理法做区隔(水洗处理法‧半水洗法‧半日晒法‧日晒法),这些方法在提高巴西咖啡的特色,并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风味、口感、余韵,与传统的巴西咖啡有截然不同的风貌。尤其是半日晒、半水洗与日晒法处理出来的咖啡表现最好。 由于前街出品的巴西咖啡风味十分优异、口感十分出色,所以经常会有顾客询问是如何冲煮的。那么接下来就由前街为大家介绍一下冲煮巴西咖啡时的小技巧吧。 前街咖啡萃取参数:Kono滤杯、88℃水温、15克粉量、1:15粉水比、研磨度中粗(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75%) 为了提高巴西的咖啡醇厚度,前街使用kono滤杯。大家通过观察会发现,kono滤杯不像V60,它的的肋骨非常短,几乎无法达到引流的效果。在冲煮过程中,kono滤杯的上部分受到空气的挤压将滤纸和滤杯紧紧贴合在一起,产生类似于“虹吸“现象,这会让咖啡流速减缓,以至于咖啡粉与水的接触时间变长,有利于咖啡醇厚度的增加,适合用于前街巴西皇后庄园、前街蓝山咖啡、前街黄金曼特宁等中深烘焙的咖啡豆。 为防止过度萃取,前街将冲煮用水的温度降低至88度,温度降低,水分子运动就不在那么活跃,因此萃取速度则会下降。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用V60和kono滤杯分别萃取前街巴西咖啡豆,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哦。...

牙买加蓝山咖啡的风味口感如何?蓝山咖啡的分级制度标准是什么?

12:08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在一代咖啡迷的心目中,「蓝山咖啡」可谓是一个充满回忆的高档咖啡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会到前街门店,慕名打卡一杯蓝山咖啡,一尝咖啡界曾经的“顶流”的滋味。然而有趣的是,一些人在实际尝试后会感到些许困惑。对比埃塞耶加雪菲、巴拿马瑰夏等,蓝山咖啡既没有明亮清新的酸,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花香,有的人甚至直接发问,蓝山咖啡究竟有什么好喝的。 其实,前街在初尝蓝山咖啡的时候也跟大家是差不多的一种感受,虽然喝起来很舒服,但好像就是一杯普通的高品质咖啡,无论口感还是风味,都没有好喝到非常出众,没有好喝到能够成为“咖啡皇帝”的程度。 的确!当我们将蓝山咖啡放到今天来说,它可能只是一杯普通的好喝咖啡。但蓝山的名气是实至名归的,只要回顾它的成名史就可以知道了。而且蓝山咖啡的味道其实并不像大家品尝到的那么简单。那么今天,前街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蓝山咖啡究竟有啥好喝的~ 蓝山咖啡好在哪? 蓝山咖啡的成名并不是一蹴而就,早在1728年,咖啡就经由牙买加总督Nicholas Lawes之手在蓝山山脉生根发芽。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蓝山咖啡才开始踏上“成王之路”。 1952年,为了扩展牙买加的咖啡产业,成立于4年前也就是1948年的牙买加咖啡工业管理处升格为牙买加咖啡工业委员会(简称CIB)。CIB负责的内容主要是制定咖啡的管理标准以及监督牙买加咖啡的生产质量,因为牙买加是一个海岛国家,可以种植咖啡的地域狭小,无法以量致胜,所以如果想要发展当地的咖啡产业,牙买加咖啡只能够往精品的方向发展。而正是这样的选择,为蓝山咖啡在日后称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CIB在成立以后,立刻对种植于蓝山的咖啡进行了分级。而分级评估的项目非常繁杂,咖啡豆的大小、颜色、均匀度、瑕疵率、水分含量等都是评估的项目,足以见得其分级之严谨。 除此之外,CIB还通过杯测发现,种植于蓝山山脉某些区域的咖啡豆会有优异于其它区域的风味及口感,所以CIB在蓝山山脉中将这个区域划分出来,规定只有种植于这个区域的咖啡才能够冠以「蓝山咖啡」的名字出售,而种植于区域外的咖啡则只能够以「牙买加高山咖啡」和「牙买加精选咖啡」的名义出售。 而在咖啡的种植和处理上也是如此!牙买加不仅坚持种植产量少但风味优的阿拉比卡铁皮卡,还一直坚持水洗处理,确保处理出来的咖啡瑕疵率更低,品质更高。 因为当时还没有精品咖啡这个概念,很多产区依旧处于重量不重质的咖啡种植、处理方式,所以这样一番操作下来,直接让蓝山咖啡的品质远远超出当时其它产区的咖啡,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咖啡之一。 而后的事情前街相信大家听的耳朵已经起茧了,到了60年代末,牙买加的咖啡产业因为席卷全境的吉尔伯特5级飓风而一蹶不振,是在日本几家贸易公司提供的贷款帮助下,才得以重获新生。然后牙买加的政府为了感谢日本的资助,在1972年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长达30年的合约。合约内容就是将未来30年里产出的蓝山咖啡90%的量优先配额给日本,剩下的才能给到其它国家。 由于产量本就稀少,再加上几乎被日本所垄断,蓝山咖啡的稀有度成倍提升。最后在经过日本的营销之下,蓝山咖啡的热潮蔓延到了全世界,其价格和稀有度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蓝山咖啡凭借着极高的品质、极高的价格以及极高的稀有度,成为了当时的“咖啡皇帝”。 虽然现在蓝山咖啡不再被日本垄断,不再稀有不再昂贵,但它的品质也依旧不减当年。所以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一杯小小的咖啡里面品尝到它当年叱咤风云时的味道。当然啦,除此之外,蓝山咖啡的风味也十分独特。 一份独特的风土之味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是前街在分享咖啡产地时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因为不同的风土会孕育出不一样的风味特征,这对于咖啡来说也是如此。 种植蓝山咖啡的风土十分特殊,它是一个海岛国家。不仅地处“咖啡黄金种植带”,坐拥肥沃的火山土壤,最关键的是还具备着大部分产区没有的海岛型气候(因此蓝山咖啡这些种植于海岛的咖啡也被称为“海岛咖啡”)。 蓝山咖啡的种植环境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全年多云多雨,是咖啡种植的一个十分优质的环境。并且在海岛型气候的加持下,蓝山咖啡的种植环境会提供会远高于同海拔的大部分产区的优势,所以自然,蓝山咖啡的品质要远远高于种植于同海拔的大部分其它大陆产区咖啡。 那正如前街所说,除了种植环境更加优良以外,CIB还通过严格的管理让蓝山咖啡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因此,在种种优势的叠加下,蓝山咖啡拥有着极为出色的三大特征:味道上极高的平衡、口感上的极致顺滑,以及极其独特的幽雅清香。 而前街豆单中的前街克里夫顿庄园·蓝山咖啡就具备着这三大特征,克里夫顿庄园是牙买加最早种植咖啡的庄园之一,并且在当地仅有他一家庄园得到了雨林联盟的认证,可以在包装蓝山咖啡出口的橡木桶上印上雨林联盟的树蛙印记。 前街咖啡:牙买加·蓝山一号咖啡 国家:牙买加 庄园:克里夫顿庄园 海拔:1300米 品种:蓝山铁皮卡 处理法:水洗法 等级:NO.1 风味:黑巧克力、坚果、奶油 冲煮参数为:粉量15g、粉水比例1:15、水温90°C、研磨为20号筛网的75%过筛率、冲煮方式为三段式、滤杯为Kono、冲煮用时2分钟。 咖啡入口时,前街首先感受到的是味道上极致的平衡,酸甜苦味恰到好处,相得益彰;随后品尝到的是黑巧克力、坚果、奶油等传统的咖啡风味,突出的同时不刺激,十分柔和;然后是口感,口感正如前街前面所说,醇厚而顺滑;最后是吞咽后的余韵,悠长而持久,在细品之下可以品尝到传闻中的那抹幽雅清香,整体喝起来真的非常舒服,非常不错~...

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如何分级?巴布亚新几内亚Sigri西格里庄园天堂鸟咖啡风味特征

11:50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一些到前街门店打卡的小伙伴看着墙上写满各种咖啡豆的黑板,可能会对其中一项“巴布亚咖啡”感到些许陌生,好奇询问咖啡师关于这支“巴布亚天堂鸟”豆子的信息。对此,前街便向各位好好介绍在亚洲咖啡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有“小蓝山”之称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 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环太平洋的火山带,地属火山地质,有着肥沃的火山土壤,是孕育好咖啡的重要天然条件。咖啡对巴布亚新几内亚非常重要,是高地地区唯一的经济作物,全国有40%、超过200万名的小农家庭都仰赖咖啡豆,是非常重要的生计来源。前街通过杯测品鉴,认为前街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口感扎实,却酸度很低,风味干净,很适合亚洲人对咖啡的偏好。 巴布亚新几内亚文化多元,有800多种语言,大多数高地部落直到1900年代初才受到西方的影响。 最初,大多数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都是在18个大型种植园种植的。但是,如今小农户称其为PNG中85%的咖啡是在「咖啡花园」中种植的。这些农民靠自己的农场为生,并以咖啡为副产品。他们的咖啡园里有几棵咖啡树到几百棵。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工业公司(Coffee Industry Corporation)承认,大量的小农咖啡具有卓越的品质,具有出色的风味特征,因此受到许多海外买家的青睐。   产区介绍 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是在十八世纪晚期,由荷兰水手首度引进,于1892年间在 Rigo 里哥区域繁衍,1908年时,巴布亚新几内亚已有180英亩的土地栽植咖啡,到197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可生产46万袋的咖啡;直至今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咖啡年产量已可达90到120万袋。 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分成四个省份,包括东部Highlands、Momase、New Guinea Islands、 Southern。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印尼群岛东方,地势以高地为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并存著大型庄园/农场和小农栽植的模式,种植多款咖啡品种。前街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风味迥异于其他亚洲区如印度尼西亚、南亚印度或太平洋岛屿的咖啡,多半以半水洗(湿剥除处理)的印尼豆(苏门答腊、苏拉维西)所表现的低酸度、醇厚质感和土壤调性,水洗处理的前街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总是比较明亮。   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庄园 接下来前街介绍几个较著名且受欢迎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品种,有自蓝山引入的蓝山铁皮卡、由肯尼亚引进的波旁种、由巴西引进的新世界、卡杜拉,以及来自塔桑妮亚的阿鲁沙,也有些现代混血品种,或印地安的肯特品种。著名的庄园有西部瓦基谷地(Wahgi Valley)的西格里(SIGRI)庄园、东部高地的基梅尔(KIMEL)庄园、阿罗卡拉(AROKARA)庄园、格罗卡(GOROKA)庄园、阿罗纳(ARONA)庄园。下文我们试冲煮的咖啡正是来自前街西格里庄园的天堂鸟。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庄园咖啡则是来自较大规模的农场并有较清爽精致的杯测特性。口感较爪哇豆淡,有微妙的香气及复杂度,有时酸值与明亮度甚至媲美中美洲最顶极的咖啡豆品质。一位美国知名烘焙商这么形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晒豆:惊人的深度、多元的香气。基梅尔庄园的咖啡明亮、酸、果香丰富,阿罗卡拉庄园的咖啡则平衡度较温和,适合浓缩咖啡。   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分级 1、目数(Bean size) 2、每公斤的缺点数(Totaldefect Equivalent per kg) 3、豆型(Bean shape) 4、生豆颜色( Raw beanColour) 5、生豆香气(Odour) 6、烘焙的情况( RoastingAspects) 7、测品质(cup quality) *按瑕疵分级:等级Grade,豆目大小Screen Size,总共分12级(仅适用于阿拉比卡) AA >18、 A>17 (50%)、AB  >16(50%)、B >16、C>15 、 PB  11-14S、X  mixed 、 E >19、PSC >15mm、Y1  mixed、Y2  mixed、T  mixed 我们用前街巴布亚新几内亚·天堂鸟为例,一试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风味。 前街咖啡 · 巴布亚新几内亚——天堂鸟咖啡豆 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 产区:西格里 海拔:1600~1800米 品种:铁皮卡 等级:AA 处理法:水洗处理 风味:焦糖、黑可可、平衡、杏仁、低温柑橘酸质   Sigri西格里庄园  西格里/天堂鸟庄园位在西高地省(Western Highlands)中的瓦吉谷地(Waghi Valley),约略在1500米的高海拔山区,拥有排水良好的火山土壤。庄园成立时间于1950年,至今已经超过了60年以上,是当地咖啡产业先驱。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95%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来自高地。Sigri种植园,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高原的Wahgi山谷,海拔约1600-1800米。在这里,气候凉爽,土壤肥沃,雨量充沛。Sigri对咖啡种植与处理拥有丰富的经验。在上世纪50年代,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广泛种植咖啡豆,Sigri便是最早期的种植园之一。并且因其独特的高品质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在国际享誉盛名。 Sigri种植园多年来一直坚持高标准的种植和处理体系。在每年4-9月的收获季节,只有完全成熟的咖啡红果才可以被手工采摘,使得咖啡樱桃中酸与甜完美平衡。在Sigri,每一天都会进行杯测来保证种植园向客户提供品质如一的极品咖啡。由此Sigri成为了世界精品级咖啡之经典。 在收获高峰季,Sigri雇佣的员工可以达到约6000名,有一半的员工都吃住在种植园自有的员工屋,种植园内有免费诊所和员工子女小学。 Sigri种植园同时也保护土壤和水源,拒绝农药与杀虫剂的使用,爱护生态和附近的鸟类。根据目前的记录,Wahgi山谷一共有160多种不同的鸟类,其中,Sigri种植园就有90种鸟类来此栖息,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家象征——天堂鸟,可谓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前街咖啡推荐冲煮建议: 前街咖啡选择了水温88-89℃,粉水比1:15,KONO滤杯冲煮,砂糖大小的研磨度 冲煮方式:30克水闷蒸30秒,小水流缓慢注水至125克分段,水位下降即将露出粉床时继续注水至225克结束冲煮。 前街巴布亚新几内亚西格里庄园天堂鸟咖啡冲煮风味:咖啡整体口感均衡,有奶油、坚果、巧克力柔和的果酸。...

埃塞俄比亚瑰夏村的绿标属于什么等级?瑰夏村绿标与巴拿马翡翠绿标有什么风味区别?

11:36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相信各位“咖啡迷”应该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瑰夏吧,甚至有些人一提到瑰夏便自然联想到巴拿马这个国家以及身价不菲的竞标瑰夏等等。不过,瑰夏这一品种虽然在巴拿马大放异彩,但它的起源地并非巴拿马,而是产自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作为咖啡的发源地,里面种植着许多野生的咖啡树种,不知名的咖啡树连当地埃塞人都分不清,所以当地人就把本地咖啡豆以埃塞原生种来称呼。我们熟悉的巴拿马瑰夏咖啡就是在一片名为“gesha”的森林里发现,然后被送到肯尼亚研究,再传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哥斯达黎加,而巴拿马的瑰夏品种就是由哥斯达黎加引进的。 纪录片导演Adam Overton和其摄影师妻子Rachel Samuel在位于戈里瑰夏森林附近的瑰夏村建立了自己的庄园。 Adam跟随着骡子庄园主兼BOP评委的WillemBoot到庄园周边的森林里开始“探险”,在一片被浓密森林魔法般包裹着的丛林里,发现了多种野生树种,最让他们惊喜的是找到了野生瑰夏。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戈里瑰夏(Gori Gesha)森林,瑰夏种第一次被发现的地方。于是他们从原生瑰夏树上采集了种子,从当中进行筛选,然后在瑰夏村进行种植。他们决定把庄园建立在此,并命名为Gesha Village Coffee Estate,位于Gori Gesha森林约12英里处的475公顷的咖啡农场。 埃塞俄比亚地区几乎没有大庄园和庄园等级制度的,Willem Boot和Adam发现瑰夏森林后,决定把翡翠庄园的经营模式搬到此地,于是瑰夏村成为了埃塞俄比亚首个咖啡庄园。他们的做法是,每一批次,一个标签,都可以追溯到这个豆子的详细信息,并按照严格的分级制度执行,分别是竞标、金标、红标、绿标以及查卡批次。 正因为瑰夏村和巴拿马翡翠庄园一样,拥有严格的分级制度,而且到了国内以后都按照品牌标签的颜色进行命名,所以也导致了很多消费者将两个庄园的产品搞混,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两个庄园的红标瑰夏和绿标瑰夏了。 拿绿标为例,前街入手的翡翠庄园绿标为水洗处理批次,目前翡翠庄园定义的「绿标」是指种植海拔在1600-1800米之间的瑰夏咖啡,主要来自庄园内的三大农场,分别为哈拉米约、坎纳斯维迪斯、面纱的不同批次,带有经典的巴拿马瑰夏调性。 而瑰夏村的绿标批次是指来自瑰夏村庄园的单一地块且是单一品种的批次,许多埃塞咖啡豆是无法提供详细的品种信息的,但是这支绿标就可以追溯到其种植地块、咖啡品种和处理法等相关的信息。对于瑰夏村绿标,前街也曾入手过一个日晒批次,并采用中浅程度烘焙以凸显其花果香。   瑰夏村日晒 前街咖啡的瑰夏村咖啡采用日晒处理。先将浮物杂质剔除,然后于非洲式高架棚架上用薄层、塑料布覆盖日晒,在用日晒床干燥的时候,会进行再次筛选,挑选出虫蛀豆以及颜色发青的咖啡豆。总干燥时间为18-30天。前街认为日晒处理的咖啡甜感明显,酸质柔和,风味上会产生复合果类的调性。 熟悉瑰夏故事的小伙伴应该知道,翡翠庄园种植的瑰夏只有一个品种,那就是曾被记作“geisha T2722”的一个抗真菌品种。而瑰夏村的瑰夏一共有两种,一个是戈里瑰夏品种(Gori Gesha),前街瑰夏村绿标就是戈里瑰夏品种(Gori Gesha),因为是从戈里瑰夏森林发现的,所以用森林名字来命名。还有一个是瑰夏1931(Gesha 1931),寓意瑰夏被发现的1931年,前街金标瑰夏的品种就是它。 为了更清晰地找到两者的区别,前街拿巴拿马绿标瑰夏咖啡和瑰夏村绿标瑰夏做了个杯测对比。先是分别研磨这两款绿标咖啡豆分别重11.3克,倒入水温为94度的开水,在这四分钟之内可以闻咖啡粉的湿香,四分钟后就可以破渣,捞渣然后开始品尝了。 前街通过比较发现,瑰夏村绿标和翡翠庄园绿标的相似度并不高,甚至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调性。翡翠庄园的水洗绿标瑰夏干净度非常优秀,没有任何杂味,口感非常顺滑,风味上更多的是白色花香、蓝莓、柠檬、茶感,以及蜂蜜、红糖的甜香尤为突出。 而瑰夏村的绿标瑰夏咖啡更倾向于蜜饯、树莓的风味,除了浓郁的莓果香气外,还带有樱桃、柑橘的明亮酸,喝完口中还带着淡花香、红茶的尾韵。 - END -...

哥伦比亚咖啡风味描述|哥伦比亚咖啡的起源历史及产区发展

11:25 23 8月 in 咖啡知识
0 Comments
0

对如今的很多人而言,在早晨用一杯香浓醇厚的咖啡开启一天的生活与工作已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而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上咖啡,一些享用者们开始留意到不同产区的咖啡豆在风味上也存在不同之处:巴西咖啡柔和顺滑、埃塞咖啡酸质明亮、印尼咖啡低酸醇厚……其中,黑巧克力风味的经典哥伦比亚咖啡豆亦是不少上了年纪的咖啡爱好者的心头好,前街便与各位分享一下哥伦比亚咖啡的起源故事吧。      哥伦比亚咖啡历史 别看哥伦比亚国土面积小,哥伦比亚却是咖啡产量大国,其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产量仅次于与之相邻的巴西。然而,与许多美洲咖啡产国一样,在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咖啡这一种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农作物在此并无栖息之地。 据说,哥伦比亚的咖啡种植最早追溯到十八世纪初期,咖啡种子或咖啡树苗跟随西班牙耶稣会教士一群人的船只进入到了哥伦比亚这片土地。一位名为何塞古米拉的西班牙传教士在其一本记录流经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奥里诺科河的书中,确切写出了其本人于1730年在河流沿岸看见了咖啡种植园的存在。 这从侧面验证了,早在1730年之前,哥伦比亚早已开始种植咖啡。 随着咖啡在哥伦比亚大规模地种植,咖啡在十九世纪末成为哥伦比亚主要的外汇出口产品。然而,十九世纪末那场持续了四年的“千日战争”让哥伦比亚损失惨重,人口锐减,土地满目苍夷,经济发展停滞。 大量的大型咖啡种植园无法维持,甚至一度成为了无人问津的荒地。哥伦比亚政府为了挽救咖啡产业,将这些荒地整合起来,再分割成小面积种植单位,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农民可以在这些土地上混合种植咖啡以及其他的农作物。   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种植者协会 哥伦比亚以其小型咖啡农场为主的咖啡产业格局,被当作是新型且灵活的产业模式。在当时的国际咖啡价格影响之下,哥伦比亚咖啡表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然而,哥伦比亚咖啡在当时的全球市场上并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哥伦比亚的咖啡种植者们在1904年组织了一个名为“咖啡生产者机构”来管理国内市场。直至1920年,一位咖啡种植者带头促进哥伦比亚咖啡联盟成立,保障众多小型咖啡农场的利益。这一组织随后不断壮大发展,并在1927年正式建立了更为权威和规模的组织——FNC。 1927年,哥伦比亚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会在麦德林成立,它是一个工会,汇集了来自该国22个省和590个城市的56万咖啡生产家庭。FNC的成立,旨在保护咖啡种植者的利益。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哥伦比亚作为咖啡生产国,在FNC的帮助下,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咖啡出口国。 而第一届FNC的主席,就是马里亚诺总统的孙子Luis Mariano Ospina Pérez。在Ospina的领导下,FNC成功地巩固了该国的咖啡产业,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举措也让咖啡发展成为哥伦比亚的主要出口作物,永远改变了哥伦比亚的经济。 哥伦比亚作为经典的咖啡产国之一,不但在前街咖啡标注着半百款咖啡豆的豆单上拥有着其独特的一篇区域,甚至入选了前街咖啡的口粮豆系列当中。前街咖啡的口粮豆系列中涵盖了多个经典咖啡产区,虽然并非出身于知名的咖啡庄园,但是可以使得咖啡小白能够以实惠的价格品尝到各大产区的主要风味,从而了解自己所喜好的产区以及咖啡风味。 前街经过多次对多款不同品种、处理法、产区的咖啡豆进行杯测对比发现,经过水洗处理的咖啡豆,能够更好地体现一个产区的主要风味,而日晒处理的咖啡豆则在水洗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烈的香气和甜感。 因此,前街咖啡的口粮豆系列,为了表现出产区最基本的风味,基本上是采用了水洗处理法。前街咖啡的一款哥伦比亚的口粮豆,产自闻名遐迩的惠兰产区,水洗处理法将其原本的风土暴露无遗,展现出了浓郁的黑巧克力风味,果酸柔和。 - END -...